傅许坚
摘要:科学有效的设计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可提高创业教学供给与高质量大学生创业学习需求的匹配性,对我国创业教育的主流性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大学生创业学习内涵的界定和高质量创业学习呈现的特点的分析,对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要素设计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策略性研究。各方需在把握大学生创业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社会化、教育化、健全化的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通过明确各参与方的评价要求、参与规则和分工实现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高效运行,使其真正成为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新载体、新路径、新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学习;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要素;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38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中小学阶段对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实质性投入不足、高校现有固化的基于社会分工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我国普及性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现实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要真正融入各高校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在此背景下科学设计好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提高创业教育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提升创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在行政和社会推动力量占主导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把大学生创业学习需求作为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设计的第一性,以生为本,在源头上避免创业教育供给与创业学习需求的不匹配,这对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夯实创业教育基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教学是牵动创业为什么教、如何教、教什么、怎么评价等创业教学核心问题的牛鼻子。清晰地把握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内涵,明确高质量创业学习应呈现出的特点及实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设计和运行的基石。
一、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内涵
创业学研究视阈下的创业学习,是指通过创业者利用经验学习(经验转换)、认知学习(经验借鉴)和实践学习(经验创造)三种方式发生,并对创业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升整体动态能力的过程[1]。因身份的差异,大学生和社会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创业学习存在创业学与心理学、教育学交叉的问题[2]。从学习专业性的角度,大学生的创业学习比社会创业者的创业学习要浅层些,前者偏重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创业能力的训练,后者更偏重于真实创业情境中的“按需学习”,专业性和针对性要求更高。从学习综合性的角度,大学生的创业学习却更加复杂、多元、全面和个性化,既需要经验的学习,认知的学习,更需要实践的学习。高质量的情境教学和实践,能使大学生更好实现外部创业知识的内化和创业新知的创造。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一要务。对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定义不仅要基于创业学视阈下的内涵解讀,也要满足立德树人和提升职业发展力的需要来进行综合界定。本文对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内涵作如下总结性定义:大学生创业学习是大学生出于个人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和获取成功创办企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需要,并主动采用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的组合方式,学习将创意和想法转换为创业项目实际运作这一过程中所需的自我管理、创业思维、商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方法等知识的学习形式。这样的创业学习解读,既考虑创业生涯导向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兼顾职业发展力的全面提升。有利大学生通过创业学习,不仅具备新的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能力,同时也能成为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边界、提升学习绩效的催化剂和添加剂,更为引导大学生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意识基础。
二、高质量大学生创业学习的特点
要能具体指导教学体系的设计与运行,需要把握大学生创业学习活动的特点。学习活动的特点是指学习主体在特定学习阶段和环境中的学习行为的表像特征。大学生创业学习特点的最终呈现既受已有创业学习认知和态度的影响,也受教学的引导和外部环境的影响[3]。全面透彻地把握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内涵和表现特点,既是创业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学成效评价的落脚点。以下是高质量的大学生创业学习活动呈现出以下八个特点:
(一)特点1:学习态度呈现积极主动,自主自发
创业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创业者需要面对新生企业的各种不利和突发事件。映射到创业学习上,社会创业者的创业学习是以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学习需求为主,而大学生的创业学习基本以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为主,是一种预学习。需要大学生能自行建构学习意义和价值,让学习行为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主自发。
(二)特点2:学习目标注重能力为先,学以致用
大学生创业学习的自发选择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创造动机,期待通过学习,快速实现能力的提升。他们比普通的学生更具成就追求感,对学习成效的追求更注重应用性和有效性。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后发选择者,受社会网络学习的渐进影响和寻找职业发展新路径的驱使,对创业学习也带有“隐性”的期待。
(三)特点3:学习内容诉求立体多元,个性明显
创业活动的综合性很强,涉及企业创办的方方面面,再加上身份的特殊,使得大学生的创业学习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大学生创业学习包括自我认知、专业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商业知识以及创业政策等共性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同时又极富个性化,创业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与学习者个人特质和已有认知基础息息相关。
(四)特点4:学习导向注重专创融合,追求专业支撑
高质量的创业离不开创新的支撑,而创新离不开专业的依托。融合专业知识和背景的创业教学,能更让学习者感到学习创业的价值。创业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缺失,会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动力。基于问题创新性解决的项目化教学是创业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问题解决的价值获得感会进一步增进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同。
(五)特点5:学习形式追求丰富多样,多措并举
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多元性决定了创业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经验主义、认知主义和实践主义学习理论都是大学生创业学习理论的基础[4]。经验学习强调的是创业学习者基于个体本身的经验,通过包括探索式和利用式转化方式在内的一系列转化方式来创造新知识。认知学习则强调对于他人经验的借鉴,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或结果,将这些信息通过认知加工过程形成自身的有价值的知识。实践学习则注重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以积累或创造知识。
(六)特点6:学习进程循循渐进,逐层进阶
创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通过有效学习获取特异性的创业知识是大学生降低创业失败率的关键途径。创业是一个“0—1”的过程,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创业学习也是个“0—1”的过程,甚至是“-1—1”的过程,要经历从对创业不了解到了解,到认同再到构建自己的创业知识体系和培养创业素质和能力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七)特点7:学习机理凸显知行合一,强调内化
创业学习包括创业经验的获取、创业经验向创业知识的转换以及创业知识在创业活动中的运用等,强调通过做中学,干中学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创造。在知识和能力两个范畴中,有些知识和能力存在重叠,重叠部分就是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是实践智力的核心。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相关的经验还比较欠缺。在认知教学实践化中实现创业学习的个性化,他们在实践教学认知化中实现创业学习的内化。
(八)特点8:学习应用善于迁移,扩大学习成效
创办企业虽不是大学生创业学习的惟一指向,但这不能影响以创办企业为创业教学的标的。可以通过将学习到的创办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思维、行为方式和方法等,迁移和应用到其他场景中,扩大创业学习的成果。
三、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要素设计
基于大学生创业学习特点和学习体系理论,本文对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作如下定义: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是指激励、支持、保障和满足大学生创业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体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创业教育的活动集合。厘清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分析和设计体系的基础。2001 年恩格斯托姆等人在第一代活动理论和第二代活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致力于比较完整地描述人们的活动结构网络体系的第三代活动理论。其指出不同活动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受“潜在共享目标”的影响,对“潜在共享目标”的不同理解是导致规则和分工冲突的主要原因[5]。依据第三代活动理论来设计创业教学的活动体系,可以统筹平衡和兼顾体系的社会性、复杂性、多元性、矛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结合创业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具体的显性表现形式,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由参与者、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空间和教学支持这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各方“潜在共享目标”的差异化冲突决定体系的运行走向。
(一)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参与者要素
创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应的是学习主体大学生和由校内外各方组成的教学支持与服务共同体,代表着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各参与方和效益追求者。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比社会创业者更加多元和复杂[6]。学习目的不同就会产生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和对学习内容选择倾向的不同。学习者的家庭成长环境、个人特质、兴趣爱好、习惯、学科背景等也会影响对创业学习态度和效果。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家庭、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创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方虽都聚焦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但各自的利益诉求、支持创业学习的立脚点和出发点有差异。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各方的参与形式亟需从轮状形向层级形转型,由各方齐上阵变为高校、家庭双元主导。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学习的发生适合面对相对单一的教学主体,以保证学习的系统化和效率的提升;同时对高校来说要避免在创业教育中缺位,需要整合吸收社会各方资源,使各方对“潜在共享目标”的理解要尽可能保持一致(见图1)。
基于满足创业学习特点1、4、6的创业教学参与者要素的设计建议:
一是深刻把握大学生对创业学习的认知障碍,激发主动学习动能。创业学习是一种知识创造型的學习,是培养高阶思维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学习者的自主参与程度决定学习的深度[7]。掌握大学生对创业学习动机、矛盾冲突和行为方式的理解,有助教学活动设计者理解和把握大学生创业学习的需求和特点。大学生先前的成长环境、已有的特质偏好、所学专业和职业目标取向等都会影响其对创业学习的态度,所以对于自发性的学习需求要精心呵护,对潜在的需求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激发。
二是充分发挥高校的调节转换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各方创业教学提供者的整合者和转换中心。创业教育是“教育+创业”的组合,大学生学习创业有其特殊性,比如日常有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缺少创业认知和实践经验等。所以高校要发挥设计者和调节器的功能,要避免各方对大学生创业学习运动式的狂轰滥炸。从大学个体的角度,专业学习和创业学习有机的融合,能极大提升学习的效能。
三是其它各方参与者需从育人的视角,中长期利益追求的角度提供大学生的创业学习支持。当各方的落脚点只是出于自身短期利益追求的时候,教育往往收效甚微。一方面源于自身单系统的努力和付出还无法达到很强的管控力;另一方面,各方不同的导向会削弱大学生的选择和辨识能力,学习主体的迷茫最终会影响各方目的的达成。
(二)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要素
教学内容指的是大学生创业学习所需的知识、素养、情感和技能等。但大学生创业学习应该侧重学什么?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8]。其原因有二:一是因教学提供各方对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认知不一,导致对学习需求者的对象界定不一;二是高校专业化创业教学的能力和投入不足,导致创业教学设计更多受制于现实条件。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创业学习的内容一部分来自各方的提供,一部分来自学生自身的主动搜索。从自主学习理论的角度,自身主动搜索学习的效果高于相对被动的学习方式,但这不能否能供给式学习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所以创业学习的内容设计要“鱼”“渔”并重,最终帮助创业学习者成为学习意义和个人创业认知的建构者。
创业学习可以分为创业前的学习和创业中的学习这两个阶段,其中创业中的学习是创业学习主要的阶段。创业前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更顺利地进行创业中的学习而进行的准备性学习,在这个阶段所能真正掌握的还是以显性知识为主的内容,主要涉及对创业的综合认知和须了解的基础知识。要真正使这些知识内化为创业者头脑中自由运用的知识,还需要在创业模拟和实践中不断内化。大学生的创业学习主要是创业前的学习,但要有效激发创业行动,还需要个体积累自身的创业隐性知识。
基于满足创业学习特点3、4、6、7的创业教学内容要素的设计建议:
一是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进阶性。要经历对创业不了解,到认同再到构建自己的创业知识体系和培养创业素质能力这样的过程。创业教学的过程设计要体现出从非专业的通识到专业的通识再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进阶脉络。
二是教学内容的体系设计要分类分层。目前教育界对大学生创业学习的知识体系尚无统一的定论。本文提出基于人生、思维、方法、流程、创新、商业管理和综合设计这七个关键词为主体的大学生创业学习核心内容框架体系(见表1)。对于处在想了解创业,准备创业和正在创业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为之提供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重知识能力化。根据斯腾伯格的定义,在知识和能力两个范畴中,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存在重叠,重叠部分就是隐性知识,是实践智力的核心。隐性知识的获得和转移程度决定了创业能力提升的程度。创业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隐性知识的习得。首先,要梳理出大学生创业学习所需掌握的隐性知识体系,形成教与学的标的;其次,要注重显性知识的隐性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换,实现隐性知识的可教可传授。有关研究证明,创业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实践以及个别化的“传帮带”,而非书面知识的学习,创业活动所依托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实践都和隐性知识有密切關系[9]。
四是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设计要专创融合。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创业学习,如果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同和增强学习的紧迫性,将极大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益。首先应将“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理念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中。借用0BE理念,注重每门课程的可视化成果的产出,为专业教学和创业教学的理念融合、方法融合、知识融合、成果融合和师生人员的融合全方位预留接口。这种做法的成效,已经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实践中得到验证[10]。其次可将专创渗透的结合点可视化体验化,以“事件性学习”的形式开展专创融合的教学。设计专创融合的知识点和教学素材库,嵌入到专业教学中,采用参与式和自主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
(三)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教学任务要素
学习任务根据学习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利用式学习任务和探索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的创业学习应是创业教学任务设计与实施追求的主基调。
基于满足创业学习特点2、3、7的创业教学任务设计建议:
一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依据创业学习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学任务的设计依据是基于上级部门的考核要求和自身的教学供给条件,而不是出于对学习者所需的解读[11]。大学生创业学习的需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显性需求,是大学生群体身上可以容易观测到的创业学习需求;第二类是潜在的需求,是需要对创业的初步学习和了解才能激发和体现出来的;第三类是超额需求,是指超出大学生认知极限,由领域专家赋予的学习需求。创业学习发生的可持续性一靠显性需求满足的示范,二靠潜在需求满足后的激励,三靠超额需求激发的跃迁,教学任务设计的出发点首先要基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兼顾现实供给条件和能力。
二是教学任务的框架体系要基于激发创业行动的所需。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各参与方对大学生创业学习的解读和定位不同,势必影响创业教学的供给和需求间的匹配性,这也是目前鲜有主流的大学生创业教学任务体系可以借鉴的原因。创业教学的目的应该指向激发创业行动的可能性。创业自信、创业意愿的提升程度和创业行动发生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创业教学成效的关键维度[12]。围绕创业行动发生的意识培养、动机激发、自我效能感提升、项目设计和验证以及风险承担等核心关键问题进行学习任务设计,再辅之各参与方提供的跟行动方向、行动路径、行动资源和行动政策等有关的支持资源,有利提升创业行为的发生率。
三是教学任务的结构组成要提升探索式学习的发生比重。在创业教学中,一要注重创业如何学的教学和学习技能的传授;二要充分发挥创业学习动机的激发和驱动作用,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贯穿在创业教学的始终;三要利用创业闯关的游戏思维,不断用创新性高质量的问题解决激励学习者自发前行。提升探索式学习的比重,既要改革传统的讲述型教学模式,又要有意设计开放式的命题和任务,驱动学习者自发开展探索式学习,并将学习成效可感知的体现在创业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中。
(四)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教学空间要素
教学空间既包括教学的物理空间及物理空间内部构成所组成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教学环境,也包括基于网络的个人学习空间、个人学习网络和群体的网络学习空间,还包括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构筑的虚拟学习空间。适合创业学习的教学空间对创业教学的质量影响很大。
基于满足创业学习特点5、7、8的创业教学空间设计的建议:
一是注重专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融合建设。创业教学空间的专业性体现在物理空间设计和教学功能设计两个方面。创业教学讲究参与、体验、协作和情境式的教学,具有启发式和团队协同学习支持的物理空间,有利开展高质量的创业教学活动。高校不仅需要建设一些专业化的适合创业教学的空间,满足工坊教学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营造,将专业学习、实践实训和社团活动等空间用创新创业文化进行点缀和美化,把创业学习引导与大学生其他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注重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搭配建设。创业学习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决定了在学习内容供给上既要考虑共性的需求,也要考虑个体个性化的需求。网络虚拟学习空间的建设有利满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选择,灵活的学习形式能更好地适合兴趣型学习。
三是注重创业教学空间使用的开放性。创业教学经常是跨学科、跨领域、跨群体开展的,需要创业教学空间吸引各类人员的参与。把创业学习空间作为大学生构建个人社会网络的重要场所,用于储备创业所需的人脉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
四是注重校内空间和校外空间的互补建设。校外创业学习空间的建设有利于弱化校内创业学习综合性、场景化和真实感不强的不足,通过校内理论学习、校外实践验证和校外观摩体验、校内反思批判这样互补的教学设计,让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五)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教学支持要素
教学支持是指各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学活动开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包括动力支持、能力支持、知识支持、空间支持、物质支持和价值支持等。
基于满足创业学习特点3、4、5的创业教学支持要素的设计建议:
一是要广泛挖掘支持资源,实现多方聚力。高校一方面要科学设计好创业教育的开展与社会各方需求的契合机制,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行业要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要统筹各方支持着力点,实现工作合力。为避免出现各方对大学生创业学习支持的不协调不系统现象,高校需要站好主导地位,做好对各方支持的内容把关、节奏的调节、需求的引导和作用的合力,实现各方的同频共振。
三是要融合其他教学体系,实现借势借力。对大学生创业学习支持条件的创造,除了根据专业化的创业教学所需新增一些特定的支持要素,还需要与其他教学体系融合,获得不同体系间的交叉支持,创造有利创业教学的教育生态。
四、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的构建
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是一个典型的I/O系统,由输入、转换和输出三个子系统构成[13]。输入指的是各参与方的投入,转换是指通过教学组织将投入资源转换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输出是指教学体系的各种有形无形的成果输出。对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I/O特征的界定有利帮助我们进行系统化的整体设计,注重各子系统间的统筹协调,但对具体实践指导来说还过于宏观和抽象,需要对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从运行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解构。本文分别从评价、动力、角色、任务和资源五个维度对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解析,以帮助体系设计者构建与要素相对应的运行体系,在运行中完善要素功能,在要素完善中迭代运行机制,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见图2)。
(一)体系的运行导向—评价机制
搞明白有效的创业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把握创业学习活动(需求)的特点,是教学体系(供給)设计的前提。目前对创业教学的主流评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创业实践成果导向的评价。以大学生能否具备创业的胜任力和能否成功创办企业作为考核标的,实施佐证性的考核。另一种是教育教学质量导向的评价[14]。以教育教学教研成果作为考核标的,实施教学成效的考核。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尚未清晰定位校本级的创业教育之前,都是将上级管理部门的考核作为评价导向。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评价机制的制定,需要高校综合考虑校本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以及创业教育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这四个方面,个性化形成校本特色的评价机制,持续引导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见图3)。
(二)体系的运行活力—动力机制
一个健康稳定的教学体系,首先要有内生的驱动力。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内驱力来自大学生创业导向人生职业发展的成长需求、来自高校细分化发展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来自教师高阶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需求这三方面;其次要有来自共同体外部成员的支持力。外部支持力可来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社会对综合全面型人才的需求和呼唤等方面。自驱力和支持力的平衡结果决定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运行“轨迹”。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动力机制的形成,向外看需要高校敏感捕捉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外部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向内看需要明确开展创业教育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优化的作用和价值(见图4)。
(三)体系运行的规则—角色机制
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运行的角色分工,决定了体系运行的组织框架和规则。体系的角色包括学习主体、教学主体、教学辅助者、保障者、支持服务者以及考核评价者六种[15]。学习主体是指具有个性化差异和分类分层的大学生;教学主体是指主要提供知识传递、引导内化和创造的专兼职教师;教学辅助者是指弥补教学主体的不足,为学习主体提供更专业,更完善,更具实践性的参与者;保障者是指为创业教学活动开展提供财力、物力和政策保障的参与者;支持服务者是指为鼓励创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提供各种软硬件支持和服务的参与者;考核评价者是指指导、监督各方参与情况管理者以及大学生创业学习绩效的需求者。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角色机制的形成,需要高校在明确自身的创业教学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整理出需求清单,通过利用、联合、共建、共享和外包等方式精准匹配合作角色。
(四)体系运行的表征—活动机制
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运行的活动,是指各方在体系中独自开展或联合开展的各项教学和运行维护活动,是体系日常运作的具体表现。依据创业教学活动的特点和体系的角色分工,体系的活动可分为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服务活动、保障活动和考核评价活动(见表2)。
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活动机制的形成过程代表着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过程,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活动间的协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高校的创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管理质量。为此,需要高校一方面要系统全面设计全校的创业教学活动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抓好活动的精品化建设。
(五)体系运行的保障—资源机制
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运行资源是指各类创业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活动要素和保障支持条件。根据与创业教学活动类型的对应性,创业教学资源可分为教学内容资源、教学素材资源、教学支持资源、教学保障资源以及教学成效检视资源这五大类(见表3)。
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资源机制的形成过程代表着各方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过程。资源是活动开展的保障,各高校在整合各方资源时一要注重与教学活动的匹配性;二要注重提高创业教学的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五、结语
要回答好创业为什么教、创业是否可教、创业教什么、创业如何教、创业教学绩效如何评价这一系列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要在清晰定义大学生创业学习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具体地把握高质量创业学习发生的特点、规律和需求。明确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内涵和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做好科学的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设计的前提。本文主要以国内外创业学习理论和大学生创业学习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年的创业教学与创业咨询服务经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特征,对大学生创业学习和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作了内涵界定,对高质量大学生创业学习活动应呈现出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对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进行了要素解析,以帮助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设计者清晰设计内容和要求;对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结构化的设计,以帮助创业教育管理者、教学服务者和社会参与者正确、全面的认知保障高等学校创业教学体系得到有效运行的需求和要求,提高各方对创业教学支持和参与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敏慧.创业学习对创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17.
[2][8]陈静.大学生创业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9:35.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4]尹程,欧阳琳.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内涵维度及测量[J].科技资讯,2018(22):254+256.
[5]HASU M. ENGESTROM Y, Measurement in action:anactivity-theoreticalperspective on producer-user action: Anactivity-theoreticalperspective on producer-user interaction[J].Human-computer studies,2000(53):61-89.
[6][7]HOLCOMB T R,IRELAND R D,HOILMES R M,et al. Arichitecture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xploring the link among heuristics,knowledge,and ac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1):167-192.
[9][10]赵文红,王玲玲,魏泽龙.过程视角的创业能力形成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3):155-160.
[11]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7):91-101.
[12]单标安,陈海涛,鲁喜凤,等.创业知识的理论来源、内涵界定及其获取模型构建[J].外國经济与管理,2015(9):17-28.
[13]POLITIS D.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4):399-424.
[14]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16(8):89-94+103.
[15]海迪 M. 内克,帕特里夏 G. 格林,坎迪达 G. 布拉什.如何教创业: 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M].薛红志,李华晶,张慧玉,等,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02-106.
Research on the Element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FU Xu-jian
(Quzhou Collge, Quzhou 324000, China)Abstract: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design of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tching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upply and the high-quality learning needs of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crucial to the mainstream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this paper undertakes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element desig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enlightens all parties to design and construct a socialized, educational and sound entrepreneurial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n the premise of grasping the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By clarifying the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participation rules and division of labor of all participants,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be realized, and it can truly become a new carrier, new path and new direction for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ssential elements;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