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

2023-07-05 15:35谢金涛
科技风 2023年18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摘 要: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构建产教融合型城市、企业和校园,实践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先进经验,加快发挥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平台作用,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课程体系,采取多项培养措施(如双元培养、现代学徒制、多项赋能等),使技术技能人才得以结构化和规范化培养。同时,高职院校要突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促进产教融合育人,在区域范围内拓展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和共建共享机制。

关键词:产教融合;智能制造;创新育人;实践体系

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提升办学能力骨干专业、国家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是国家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专业。我校为了适应新时代制造生产加工行业转型发展需要,突显了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组建了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核心专业领域的专业群,包括工业互联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无人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同时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天津市唯一省级管理考评中心及可以实际加工生产的智能制造生产与管控产线设备为依托,与长三角地区苏州智睿希尔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同拟定适应新时代数字化智能制造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完成设计课程模块、实践任务和具有技术技能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占地2560m2,包括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电气控制自动化实训中心、工业物联网实训中心、智能化大数据分析等七大实训中心。基地建成以来,围绕新时代智能生产加工、工业大数据、工业数字化孪生、智能控制、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工业视觉等典型系统技术应用,已经研制出79种实践教学模块,实训基地集成了自动化设备、精益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基地以新时代智能制造生产岗位技术为核心,将工业机器人系统、工业数字化孪生、数控加工、工业互联网、智能控制、工业大数据采集分析等多种技术进行融合,实现实际生产与虚拟数字化生产的融合和互通。与合作企业的合作使得基地能够提供数字化智能生产加工作业的校外实习环境和設备,从而使该基地成为全方位培养新时代数字化程度高、智能化生产技术技能强的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

一、建设过程

工业机器人专业群与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智睿希尔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形成了长期技术技能服务关系,截至目前,已经有了长达15年的合作历史,两个公司都是国内数字化智能制造生产领军企业。在产教融合合作中,对于新时代智能制造生产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双方逐渐形成了订单及定制培养、新时代学徒制培养和企业制造生产员工培训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训教学方面,双方以真实生产岗位为前提,建立管理体制并进行三级贯通,即管理理事会、项目开发和实施小组,以便适应需求。在机制方面,校企共同建设、管理、使用和分享,以满足需要为导向,提供多方面、集成化的项目设计。此外,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校企共同组建团队负责不同项目的实施,构建闭环式管理系统,并形成了大型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平台。

二、主要功能

(一)实施“双元培养”,以打造企业中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从2018年开始,校企合作实施了订单培养计划。在此计划中,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起就可以参与双向选择,进入特定的订单班级。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以工程和科学结合、交替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在订单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实施了精准定制培养,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技能培养。自2019年起,该班级成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一部分,所有订单班学员按照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全面展开分组、分岗和分项的学习和技能培养。该项目引领下,驻厂和驻班的专任教师轮换授课,企业选派优秀工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一课双师”的教育模式,学生成功完成课程学习。

自2019年起,校企合作开始实施企业员工全面性培训计划。通过委托基地理事会分步实施,项目设计小组为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员工制订了年度培训计划,每年约54小时。若员工成功完成培训,可获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并成为下一考核期间职业晋升的参考标准。截至目前,企业管理层培训覆盖率已达到85%,一线员工培训达到92%。

通过双元同行、共同进步的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计划,校企合作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培训活动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储备,而且还使员工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这些举措也帮助构建起命运共同体,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协同创新为勇克技术攻关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2019年以来,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技术服务协同发展中心。该中心以基地为基础,专注于企业岗位所需设备技术指标的不断升级,并由项目管理组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有计划地规划技术项目。学校和企业还共同组织了技术协同发展团队,让所有学徒班级的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技术协同发展项目。

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我们成功完成了六项技术服务协同发展项目,获得了2项授权发明专利和17项实用新型专利。另外,我们也开展了“智能分拣循环系统设计方案”和“自动生产中视觉陀螺平衡方案”的技术开发工作,成功解决了两个公司所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通过多项赋能措施,促进教师入企实践

2020年,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学校还成功建立了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该流动站的建立和运营得益于校企之间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由合作企业选派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并依托于基地进行实践性工作,教师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过去三年中,专业教师群体共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6项;天津市技能大赛一等奖12项,二、三等奖25项;另有两位教师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六位教师获得了天津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三、主要成效

(一)人才培养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们基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和强化项目化教育的基地支持,通过才华横溢的教师培养学生,使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对智能制造企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的了解都不断提高。这些努力不仅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在岗位中的核心竞争力。自2019年以来,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7项,国家级二三等奖9项,省市级一等奖26项,省市级二三等奖37项。通过技能大赛免试升本40人,毕业生就业专业岗位对口率平均93.2%,就业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平均分别为99.1%和99.5%,我们与合作企业苏州智睿希尔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学徒制班计划使得平均86%的学生能够公司留用。三年后,公司仍有80%的学生留用,这反映了我们学生岗位锻炼的有效性。此外,经过不断的员工培训,23.3%的员工获得了晋升,并且40%的员工得到了涨薪,这提高了整个公司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结构化“一课双师”教学团队水平更加卓越

我们利用基地建设了由企业大师领衔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其中超过45%的团队成员都是企业兼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一课双师”的方式实施全部职业类课程,并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所有实训类课程的教学。在企业技术协同创新方面,我们邀请了企业科研人员和能工巧匠与专任教师组成项目团队,共同开展项目的研发和实施。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相互支撑方面取得了显著且成功的成果。

我们在项目团队中实施协同共享策略,利用基地开发设计出了两项重要技术解决方案——“智能分拣循环系统设计方案”和“自动生产中视觉陀螺平衡方案”。这些方案破解了企业多年来的生产难点,目前已经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相较于以往的生产工艺,这些方案让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了15%,人工成本和物料积压率也分别降低了27%。

(三)模块标准和“1+X”职业证书标准结合建设人才管理基地

我们整合了当前制造生产和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关键技术,并拥有工业制造行业领域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智能传感器、工业视觉、大数据等设备、技术。基于这些优势,我们集合数字化智能制造生产标准和“1+X”职业等级标准,根据企业的岗位核心需求集成为岗位能力关键职业能力模块。同时,我们将这些关键技术运用到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中,培养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根据当前数字化智能制造共性岗位特点,针对各个设备模块进行独立的实训,从而让学生掌握数字化智能生产所需的关键技术。

我们依托基地对苏州智睿希尔科技有限公司的现有分拣物料循环生产线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改造,并提供了智能分拣循环系统设计方案。此外,我们还为该公司提供机器人智能分拣方案,实现智能分拣、集成AGV智能化配送、机器人上料下料、机器人分拣等多种技术,形成了一个数字化智慧分拣线,从而实现了智能柔性分拣。这项数字化升级改造为苏州智睿希尔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生产效率提高了19%,产品不良率降低了35%,人工成本也下降了21%。同时,我们还为该公司提供了数字化大数据方案,使公司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产品的生产状况,以便随时掌控整体生产平衡,生产管理及采购等人员也不再需要进入生产一线,整个生产过程效率明显提升。这些数字化改造让产品生产周期缩短15%,人工成本降低27%,物料积压率也下降了17%。

四、主要特色

(一)突出“数字智能”的生产管理

我们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如校内教学、校外培训、职业资格及技能大赛等,为生产行业提供了全面支持。同时,我们还将实训基地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为方向进行建设调整,并围绕企业人才需求不断改进,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以此让学校教育更贴合当下行业需求。

(二)校企合作资源互补

为了满足这些不同级别大赛的需求,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赛项需求和专业课程实训教学需要进行分类培训。其次,我们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灵活利用院校和企业优势资源,更高效、更便捷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和互相支持,可以共同研发并推出更适合比赛需求的产品和技术。同时,我们注重优劣互补,通过与各方面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专门组建教练团队,通过组织内部赛事、邀请专家辅导等方式协助学生获得参赛技能和经验,并进一步提高比赛成绩。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为企业提供包括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转型等在内的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最终,我们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此为更多行业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五、发展规划

(一)校企政全面产教融合

以我市“智造业立市”根本定位产业目标,依托基地数字化智能制造专产岗位群,继续促进各方知识、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实现全面、多元化、高质量的产教融合。针对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设置不同的培训计划和课程,根据实践需求,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工作岗位。同时,基地建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进行科学研究,助力企业技术和产业创新的发展,完善的产教融合基地可为地方提供所需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建立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和从业人员的需求,不断提高他們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此外,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可以组织举办产教融合符合岗位技能比武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展示自身技能的平台。同时,与企业积极共享智能制造专业群成果,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基地建设完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和前沿技术的引导,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在未来,基地将成为全国一流的产教融合基地,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二)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我们倡导企业文化进校园、车间文化进课堂的理念,通过这一理念,我们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并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同时,我们也将车间文化带进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生产现场和工业制造过程。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的工作环境中。我们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企业资深人士开展校内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同时搭建校企交流平台,达到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的目的,为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提供资源支撑。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积极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并管理好自身發展,最终使其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结语

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它应该是一个集产学研创用一体化服务为一体的大平台。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打破体制性障碍和瓶颈,使产教融合和校企共同育人成为现实。深度整合学校资源和企业创新资源,探索联合培养、共建课程、开展实习等形式,以实际产出为标准评估教育质量,真正实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实践环境和全方位的服务,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学校、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共同育人模式,以更加灵活、高效、创新的方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升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丽,杨维明.“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04):228231+235.

[2]周斌,李兆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07):2830.

[3]骆小虎.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践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2019(06):1819.

[4]王晓斌,高爽.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2(06):57-62.

课题:课题级别: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22年度课题,课题名称:集成化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H069

作者简介:谢金涛(1988— ),男,汉族,天津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机械工程。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