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风工程》研究生“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3-07-05 15:18孙瑛孙晓颖武岳
科技风 2023年18期
关键词:虚实结合实践创新

孙瑛 孙晓颖 武岳

摘 要:结合“结构风工程”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中存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实践创新能力不强、职业发展迷茫等问题,以“大师+团队”为机制,构建了“虚实结合+研学结合+思政”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方法。通过虚实结合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化研学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引领学生树立更高的专业志向,最终实现知识、能力和志向“三位一体”,以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实践创新培养为目标,重点提升传统《结构风工程》的教学效果,旨在达成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

关键词:虚实结合;研学结合;思政引领;实践创新

一、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风工程》是研究生专业学位课,学时32,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内较早、也是较系统开展结构风工程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高校之一。20世纪50年代,王光远院士就开展了结构风振随机响应分析方面的研究;其后,沈世钊院士在大跨柔性屋盖结构风振分析理论,欧进萍院士在结构抗风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等方面,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欧进萍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研究生课程;先后由段忠东教授、武岳教授和孙瑛教授主讲。本课程有着很好的优良传统,有着“扎根东北”特色的建设课程之一。

结构风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理论性、学科交叉性、实践操作性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抽象、学科交叉性强,由于受到场地、经费和人员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动手能力缺乏锻炼,对知识理解不深入,不少学生课程学完后,对知识点印象不深、不得技术要领;

(2)由于很难近距离接触到实际工程结构,导致学生对各种体系抗风作用的理解不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强,实践创新能力不强;

(3)很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要求,对职业发展充满迷茫,甚至对自己缺乏信心。

综上,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上”轻“课后”、重“线下”轻“线上”、重“学习”轻“创新”等问题。

二、结构风工程课程的育人路径

(一)推行“模型化”实践教学,实现教学的虚实结合,达成“不断改革创新”

将虚拟与现实有机结合作为一种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在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模型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转变[3]。实验中,不是老师手把手教,也不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而是让学生自行从风气候库和结构库中选择所需的极端风类型、结构类型及尺寸,像“搭积木”一样尝试搭建分析平台,通过反复摸索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借助3D漫游技术从不同视角了解结构受风作用及风致破坏特点,与课堂教學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突破实践时间、空间和资源使用的限制,提高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反馈度和自由度。

通过建立了台风结构、风洞等三维漫游模块,实现对极端风及风洞设备模型任意方向旋转及视点变换,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台风结构内容与原理,方便学生深度理解实验内容与原理,实现“模型化”助学,如图1所示,漫游模块是虚、台风结构是实,这是学与玩的结合;针对钝体空气动力学的学习,综合采用课堂教学、试验实践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按自选题目进行流场可视化试验,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模型,通过烟流可视化流场,观察钝体绕流的现象,达成“模型化”导学,如图2所示,模型烟流是虚、钝体绕流现象是实,这是理论与现象的结合;以教学改革项目为契机,建立了风荷载数据库,经过大量分析统计,建立起不同建筑外形的风荷载模型供工程分析应用,实现数据应用“模型化”,如图3所示,风荷载数据是虚、模型应用是实,这是数据与应用的结合。以上虚实结合,都体现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中,目的也是加深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理解,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已经通过黑龙江省认证。

(二)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持续转化,达成“科研攻关”与“教书育人”的有机融合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科研积累,由“武岳”教授牵头组织编撰并修订教材《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该教材入选“现代土木工程精品系列图书”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此教材为基础,在教学中体现最新技术发展,为学生展示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经调研国内有多所高校开设有结构风工程相关课程,其中通过出版社联系使用本教材的高校共有36所,多是目前国内在风工程教学与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高校,可见本教材得到了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使用广泛。

对于风敏感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屋盖结构,以实际重大工程项目为例进行讲解,给出应用结构规范进行抗风设计的流程,达到分析具体工程问题的目的;结合工程案例和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相关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更加切实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工程实践中;课程中还包括对规范的介绍,注重讲解规范背后的理论背景,使学生能够从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审视规范,提升工程创新能力,本课程还适当融入了国内风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培养学生的科研志趣,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通过对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选址流场模拟、奥运工程鸟巢的风振分析这些大型复杂工程的介绍,见图3,能促使同学们对国之重器的近距离接触,引发学生爱国热情,同时也能让同学们体会大国重器的形成过程,并非一开始就定位大国重器,而是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认真踏实的细节工作、不断克服不可能的探索精神成就了它。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近五年来,团队成员承担近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同时承接了30余项的抗风咨询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研究生的参与度很高。

此外,与一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新建的风洞实验室设立为研究生教学基地,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应用与研究中,真正实现研学结合的有利局面。

(三)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真正做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组成员在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引领下[2],本着以德为先,弘扬“爱国奉献”传统的宗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爱国情怀。《结构风工程》课程包含着相当多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我国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也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风工程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的伟大成就,我国目前在风洞数量和风工程专业人才数量方面均居世界首位;同时展望了未来风工程的发展,将更好地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源安全和绿色环保做出贡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稍加思考,便可以在软化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不仅要加强具体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学会用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三位一体”课程教学体系实践获得的教学成果

针对教学中存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实践创新能力不强、职业发展迷茫等问题,提出了以下教学方法:结合“结构风工程”课程的特点,以“大师+团队”为机制,构建了“虚实结合+研学结合+思政”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方法,如图4所示。以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实践创新培养为目标,重点提升传统“结构风工程”的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平台项目1项,发表教学论文4篇,获“首届黑龙江省教材建设奖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教学成效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评教近五年连续被评为优秀。

面向国家发展重大需求,解决高质量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通过虚实结合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化研学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引领学生树立更高的专业志向,最终实现知识、能力和志向“三位一体”,旨在达成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

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体系的拓广应用

(1)建成较完善的结构抗风防灾课程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进萍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研究生课程;2008年开始,开设了本科生课程;2015年开始,又增设了留学生课程。2010年开设了针对桥梁结构的研究生课“桥梁风工程”。延续“大师+团队”体制,体现薪火相传“传帮带”精神,将培养更多的年青老师主讲课程,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信念坚定、乐心育人的教学团队。

(2)积极推进视频公开课录制、虚拟仿真实验课等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区域辐射效应。本课程已经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八批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目前已完成视频录制。由孙瑛教授主持的“高层建筑台风响应与气动优化虚拟仿真实验”目前已经在线服务两年,还将继续扩展其应用对象和范围。

(3)同时,基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结合相关的基础理论课、创新研修课、实验实践类课程建设,逐渐形成国内重要的结构抗风理论研究与工程创新基地。

结语

《结构风工程》课程传承历史、厚积薄发,在建设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继续以“大师+团队”为机制,发扬“虚实结合+研学结合+思政”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方法。教学的虚实结合,有助于“模型化”实践教学;研学结合有助于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以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将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与国家建设相联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学团队将持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继续努力奋斗,开创新理念、利用新技术、建立新模式、追求新考核,迈上一个新台阶,以达成“追求卓越”的目标。

參考文献:

[1]熊四皓.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引领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J].党建,2021(04):2224.

[2]吉星,刘忠奎.哈工大“八百壮士”科教报国矢志不移[J].奋斗,2021(10):57.

[3]孙瑛,武岳,孙晓颖.“可见、可触摸式”教学方法研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45:114115.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七批教学发展基金项目(课程思政类)研究生课程:结构风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八批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结构风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MS026)

*通讯作者:孙瑛(1976— ),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结构风工程及大跨空间结构。

作者简介:孙晓颖(1975—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大跨空间结构;武岳(1972— ),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新型结构与结构形态学及冰雪结构。

猜你喜欢
虚实结合实践创新
原创舞剧《烽烟桃花飞》的艺术思想内涵简析
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思考
“教赛融合”在“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虚实结合,婉转缠绵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基于虚实结合的陆军数字化装备体系试验装备体系构成研究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