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高校外语学科课程思政融合建设思路及进路研究

2023-07-04 04:57:10牛培
高教学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新文科理念的提出给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外语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结合院校实际加强顶层布局,整合外语课程思政体系。思政模块元素可以涵盖个人道德和素养、专业职业素养、国家国际视野。同时,高校、学院和教师个人可以分别从资源供给、整体设计、课程设计层面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业教师需要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构建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该文最后以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为例,提出新文科视域下“三阶六步+四式一体”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体系,以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新时代外语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外语学科;课程思政;融合建设;思政模块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30-07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APE)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realize the primary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morality. The no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has brought new momentum to IAPE. To promote IAPE in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and integrate IAPE modules and elements covering the personal morality,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atriotism and international insight. Meanwhi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partments and teachers can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IAPE from resource supply,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eaching design. Especially for teachers, they can establish a specific teaching system integrating both courses and IAPE with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esents a systematic integration mode "Three stages with six steps and integration of four modes"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a first-class blended course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t is hoped this paper is of value for teachers in IAPE explora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ule element

基金项目: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块及路径研究——以《高级英语》为例”(2020742)

作者简介:牛培(1981-),女,汉族,湖北鄂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简称《纲要》),从国家层面整体设计部署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以及按学科分类建设的重点和方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环节。

2017年,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首次被提出。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组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会上,时任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指出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清华大学考察,继续推进“四新”建设。2022年8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以“四新”建设引领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深化组织模式、理论研究、内容方式创新, 全面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一  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和外语学科融合建设的优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课程思政不仅停留在政策和理论层次,已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我国不少学者对于外语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探索[3-8]。如黄国文等[9]指出外语学科的课程思政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通过构建科學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吴斐[10]指出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思政和专业结合不紧密,课程思政原则不清晰等。

客观来讲,外语学科具有先天的思政教育优势。外语师生需要直接面对国外语言习惯、意识形态、主流话语,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很容易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8,11]。因此,外语课堂更易于将外语与思政紧密融合,通过中外对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而且可以传播中国文化,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亲身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

随着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我国外语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与课程思政有显性的统一性,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价值引领[12-13]。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一直强调价值引领的目标,正如《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正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之一。

其次,新文科的建设目标与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外语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一直强调中西方语言文化社会的对比学习,注重跨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探讨,这与新文科所强调的立足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及全球视野的建设目标相吻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14]曾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自信心、有自豪感、有自主性的中华文化传承者、中国声音传播者,这与外语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外语和外语人才一直是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声音的主要担当。

因此,外语课程思政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又是新文科发展的必然产物,新文科可以有效推动思政教育和外语学科融合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课程思政融合建设模块

外语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充分服务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度融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2018版)[15]和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下册)(2020版)[16], 指出“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高校外语类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文科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而“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与责任[17],也是外语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纳入的重要模块。

落实外语学科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是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再经过系统科学的设计融入到外语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基于文献学习和以上讨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涵盖以下思政模块及元素。

如图1所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交叉融合[14]。新文科建设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的变革和发展潮流,强调通过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培养新时代所需的跨学科人才,这样才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新时代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时代的人才既要学好本专业知识,更需要有跨界思维和理念,要有学科融合能力,以合作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同时,新文科建设特别强调实践实训和融合创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也要符合新时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不断通过实践实训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是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14]。中国的经济地位日益增强,但是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国际上来讲认可度仍然不高,传统的西方话语和学术体系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习近平指出在解决国内外问题时,需要“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意识和国家战略意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使命正好符合外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工具属性。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战略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外语教育者的重视。

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守正创新[14]。新文科之“新”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文科和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是强调要结合新时代、新阶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坚守和推广,强调结合现实的需求培养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18]”做好新文科的中国化,提高中国的文华软实力,同时推进新文科和文化的国际化创新发展,这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内容。外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19],既注重文学,跨文化[20]、历史、经济和思想文明的学习,也注重在课堂活动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及思辨[21]、创新能力,这与新文科的文化建设之路不谋而合。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价值引领[14]。人文科学可以通过研究人的价值观、道德修养、人文美学等精神层面丰富社会生活,提高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一直强调文科精神食粮的属性和人本价值。立德树人是新文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共同目标。家国情怀既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22],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政元素。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越快的时候,越要发挥好文科的人本精神和灵魂支撑作用,以及回归生命的价值和生活本真探索的作用。外语专业的课堂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真善美”的主题和“三观”的探讨,实现了外语专业的价值属性和新文科建设的价值引领要求。

综上,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个人道德和素养、专业职业素养、国家国际视野入手(表1)。个人模块强调个人道德和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本精神;专业职业层面包含跨学科知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语言人才、高阶思维及新文科特别强调的立足中国、发展中国、走向国际的建设要求,外语专业人才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政策,才能成为服务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国家层面首先强调家国情怀,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国家和国际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爱国爱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家国观念,是应对毕业以后纷繁的社会环境应当始终坚守的“内核”和“本心”。

三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学科融合建设途径

新文科给外语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动力。但课程思政最终要落于实处,要形成教育闭环,必须抓好课程这个最重要的前沿阵地。抓好专业课程教学的系统设计是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一环。

下文将基于2018—2023年的外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从学校、学院、教师三个层次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融合建设的可行进路。

(一)  通識教育融入外语学科教育

王宁[23]在谈及新文科视野下外语学科的使命和未来前景的时候提出“中国新文科建设应体现四个特色:国际性、跨学科性、前沿性和理论性”。这四个特色尤其适用于中国的外语学科和新文科的建设要求。

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性,注重人文性、通识性、创新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融合[24]。在新的时代,高校的外语学科需要满足学校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适应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要求,需要走跨学科和大外语的建设思路。

近几年,武汉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构建了“一特色、六模块”的通识教育体系,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一特色”是指将体现我校经管法优势特色的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和法学通论等课程列为指定跨学科专业选修课;“六模块”包括哲学思想与四史教育、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科学探索与创新思维、生命关怀与社会认知、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和国际视野与国家安全六类模块课程。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从特色和模块课程中选修相应的课程,认真完成学习。这些跨学科通识课既有典型的人文学科,也有科学和创新类理工类学科课程,对于提高外语学科人才的人文修养、科技素养、理论素养和跨学科思维、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二)  人文思政融入课程设计

宁琦[25]认为,新文科建设源自社会需求,其核心任务是卓越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创新。因此,各高等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指导,强调外语学科所有的课程都要有机灵活融入思政目标,同步实现外语学科的工具、人文、价值属性。外语教师需要依据国家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要求,重构教学目标,重整教学设计体系。

以高级英语为例,其是英语专业高年级最常见的一类语言综合课,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其上下册教材都是由相对独立的英美原版语篇构成,整体教材设置趋于平面化。在进行教学改革前,笔者经常拘泥于文本进行“满堂灌”式的语言知识教学。改革后,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融合建设模块及元素,以OBE理念为指导,确定了语言、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的育人目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补充跨文化和跨学科知识,拓展语言理论和学术动态知识,最终确立了“六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板块,如图2所示。

文化背景和词句理解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人文知识和语言基础知识学习板块。通过探讨文本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词句等语言知识及国内外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对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帮助其建立国际视野。这两个部分直接对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及国家国际视野的建设模块。

篇章分析和语言赏析属于专业能力巩固和拓展板块。篇章分析通过文本阅读理解、体裁写作、篇章翻译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语言赏析主要通过文本修辞赏析、写作技巧、中外语言表达对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和思辨归纳能力,扎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外语专业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一批语言专业能力扎实,又通晓国别文化、服务战略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主题反思和学术探讨属于素养价值板块。通过主题反思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深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学术探讨首先由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相关的学术论文,然后鼓励学生挖掘文本所体现的语言理论知识,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基于教材文本的学术论文撰写任务, 逐步培养学生的高阶学术素养和创新创作能力。这个板块既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也进一步拓宽落实了学生的高阶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培养,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活动、短期访学交流项目、学分学历项目、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和留学生教育等一系列举措,搭建师生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实现与国外高校间师生访学,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熟悉国际规则。通过“Pinpoint·创新论坛”“长江公益大讲堂”“剑桥名师在线讲堂”等学术讲座、学习课堂定期邀请国内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进校分享、在线交流当前各专业领域国际理论研究新前沿、实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外国语学院的多名学生凭借语言优势参与了多个国际访学项目,有效提升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三)  新教育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设计

新文科之“新”的要求之一是新技术的采用。文科也要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文科专业的深度融合[12]。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各高校要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善于运用新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发展MOOC和SPOC的建设工作。“双万计划”更是不断推进大规模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工作。以我校为例,2018—2022年,学校不断加大在线课程的建设力度。外国语学院的在线课程数量逐年提升。如高级英语慕课自2019年底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平台,2020年登录外语慕课联盟平台,2022年整体接入国家智慧高等教育平台,从2019—2022年已累计服务全国近3万名师生,多所院校基于慕课资源开展了混合式教学和翻转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优化了课堂设计。

一系列新兴的移动教学工具广泛运用在全国高校的课堂上。如学习通、对分易、慕课堂和微助教等教学工具以及外研社专门开发的We Learn教学平台和工具的使用有效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课堂活力,帮助教师构建了新颖的智能互动课堂。

(四)  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可以充分体现教育跨界的特点[26]。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业行业开展合作,通过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我校一直强调以提升专业和实践能力为主体,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育人。目前已经构建了“通、专、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要求所有本科专业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必修课,计2学分;“专”指各专业自主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创业课;“融”是指融合企业,依托长江公益大讲堂等项目,由知名企业家进行创业实战案例分享。“国家级众创空间”腾讯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成立创业指导团队。学校还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校外,我校建立了13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以外国语学院为例,为强化学生英语应用和沟通能力,英语专业有数字化语音室6间、翻译实训实验室1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根据学生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实验的需要,开展与英语、日语、法语相关的课内实践及实训课程,与武汉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校内实习基地。校外也有稳定的教学实践和实习基地,英语专业与武汉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钢城第八中学、武汉市钢城第十二中学、猿辅导、长颈鹿美语培训学校和阿里巴巴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学生实习、就业直通车。这些实验和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同学们还能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通过英语文化节、超级演说家、外语话剧大赛和英语角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终身学习、领导才能和批判思维等核心素质。在笔者的高级英语课堂上,课程既有对语篇宏观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有对语篇六大教学模块开展的微观深入的探究,探究成果会延伸至大创项目、论文发表、毕业论文。理论和应用的有机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创”等高阶思维能力和素养。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内外和校内外举措,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更可以直接将学科理论素养与专业实操能力和技能相融合,而这正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五)  注重教师品性示范

李海龍[27]提到,20世纪80年代,国外研究人员开始注意到教师品性这个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落实新文科建设中,除了抓专业、课程、教材和技术,教师也是教育教学的“新基建”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认知、教学行为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认知。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有奉献精神;不仅要用心组织课堂活动,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如指导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考研就业等等,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在这个指导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跨界思维和合作精神,教师的专业知识、道德品性、奉献精神也很好地发挥了模范作用。师生关系有温度,课堂有温情,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很容易达成。这也正是新文科所提倡的人文价值和思想道德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文科实践目标。

经过以上新文科背景下逐步推进的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实践,最终构建了一体化的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体系,如图3所示。

整个教学体系以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融合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我校定位和专业培养方案,以高阶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实施课程系统重构。

课程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采取课前平台自学、课上深化巩固、课后检测提高的“三阶段”教学设计,实施“四式一体”的全过程式专业学习和思政融合建设体系(内容模块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学生参与式和线上线下全程育人式),培养融文化知识(跨学科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技能、创新思辨、实践实训)、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线上线下资源丰富,强调任务和活动导引的知识学习,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合作的职业素养相融合,课内成果和课外实践应用有效融合,课堂强调生生参与,课外强调个性化发展。

四  结束语

在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一定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建设携手共进,同向同行。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要和“四新”建设的新要求相适应,因为“四新”也是基于新时代科技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对于培育新人提出的新要求。

外语类专业有融通中外的先天优势,外语专业课程与新文科建设、思政建设可以互融互促、良性互动,共同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外语教师要主动将外语专业的思政模块与课程特点相融合,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将育人目标自然地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培育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 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EB/OL].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662.shtml.

[3]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4] 黄铭,何宛怿.在新文科建设中强化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21(7):56-58.

[5] 罗良功.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中国外语,2021,18(2):60-64.

[6] 南方.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课程思政体系构建[C]//《东北亚外语论坛》编辑部.东北亚外语论坛(2021年第三季度论文合集),2018:85-94.

[7] 王欣,陈凡,石坚.价值引领下的英语专业课程群思政建设[J].中国外语,2021,18(2):65-70.

[8] 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9] 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18(2):1,10-16.

[10] 吴斐.新文科视域下英语专業课程思政理念、原则与构建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2):75-78.

[11] 石坚,王欣.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3-45.

[12]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004).

[13] 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19-22,30.

[14] 吴岩:深化“四新”建设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EB/OL].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201/t20220120_2204466.shtml.

[15]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文[EB/OL].(2018-04-12)[2020-08-01].https://2011.gdufs.edu.cn/info/1086/2682.htm.

[16]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4.

[17]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1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9] 孙有中.人文英语教育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6):859-870.

[20] 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13(3):1,17-22.

[21] 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12(2):1,23.

[22] 王银泉.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22(1):27-46.

[23] 王宁.新文科视野下的外语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2020,17(3):4-10.

[24] 何艳华,刘强.坚持立德树人,融合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21(2):119-120.

[25] 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2):13-17.

[26] 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0(2):71-74.

[27] 李海龙.基于临场感的在线教师品性特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1):105-112.

猜你喜欢
新文科课程思政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