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 王春晖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 王晓飞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英语课标”)颁布以后,在教育界掀起了学习新课标、新理念的高潮,“主题” “主题意义探究”等内容成为探讨的热点。由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英语课标”)强调“话题”,而2022年版英语课标突出“主题”,一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成为一线教师心中不解的困惑,也成为各地教研活动的重要议题。有教师认为,“如果标题仅是Animals,那便是话题;而像We love animals这种带有情感态度表达的,才能作为主题”。事实真是如此吗?本文将着重探讨主题与话题的差异,以及当下小学英语主题意义探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同行商榷和纠偏提供参考。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主题”(theme)定义为“the subject or main idea in a talk, piece of writing or work of art”,指谈话、写作、艺术作品等的主旨思想,如“Births are a recurring theme in Leigh’s work.”;将“话题”(topic)定义为“a subject that you talk, write or learn about”,指谈论、撰写、学习的有关内容,如“The main topic of conversation was Tom’s new girlfriend.”。从以上定义看,“in”和“about”是区分两者差异的关键,前者突出谈话或作品的内涵思想,后者仅强调要谈论的内容本身。
“主题”与“话题”两词经常被错误地替换使用,但它们确实有着不同的内涵侧重。有知识型网站以写作为例,从定义、辨识性、明确性、范围等七个方面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辨析(见表1):主题是文本或作品的主导思想,是作品建构的用意和出发点;话题是故事、报告、发言稿等所要描述或解释的焦点,强调故事或文章包含的主要内容,是语篇内容建构所依循的框架。主题侧重审视思想,话题侧重解释特征。主题强调为什么写,即why it was written;话题侧重写了什么,即what is all about。主题强调反思观点意图,话题强调解释内容本身。主题往往更具广博性和抽象性,不只应用在某些特例上;话题可能是特殊性的,作者完全可以为了吸引读者而特意推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话题。主题是内隐的,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用心探究与揣摩;话题通常开宗明义。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两者相互不可替代,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划出明确的界限,如“平等”既可以是一场选举的主题,也可以成为一次写作的话题。两者都关注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方便读者理解意图。两者都有缩小范围的作用,使探讨不至于太过宽泛,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表1 主题与话题的区别
此外,在社会语境中经常会出现主题与话题的鲜明用法。第一种,必用“话题”。如“Recently an expensive mattress the divorced couple once shared became the hot topic on social media”,此处“话题”是不能用“主题”来替代的,因为关于某明星的新闻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会去追究它的意义。第二种,必用“主题”。如“The theme of 2022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is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n cyberspace.”,此处只会用“主题”,绝不会用“话题”,因为高级别的重大会议强调对社会传递某种重要的思想或号召,不会暗示它仅仅是谈笑而过的内容。此外,针对音乐、绘画作品,我们只用“主题”。第三种,看似两者皆可用。如“The main topic/theme for discussion is political union.”,若没有明确的上下文,则既可用“话题”,也可用“主题”。如果就事论事简单讨论,那便是话题;如果专业人士深入探究其意义和影响,那便是主题。
综上所述,主题与话题的差异之处在于:主题较为正式,多指文学、艺术作品、论文、演说等形式表达的主要观念与思想,强调作者、讲述者借助作品或语篇所要传递出的思想和价值影响,反映其对事物、现象潜在的看法、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在立意、形式、效果等方面更为丰厚、深刻;话题指会话、文章、研讨等需讨论的中心议题或有关内容,范围较小,针对某方面就事论事,强调内容本身,不强调对外界或周遭带来的意义或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材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1978—1990),以结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强化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归纳,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第二阶段(20世纪末),突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关注交际能力与创设情境。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采取功能、话题、结构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单元以话题为纲安排教学内容,在话题中渗透一定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现行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材就是第三阶段的产物。
要深入把握现行英语教材的性质,首先要认识教材编写中的“功能”与“话题”。语言学领域中的功能(function)是指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即通过语言完成的各种任务或社会行为(social actions)。suggesting、criticizing、 refusing、 agreeing and disagreeing、enquiring、talking about the past、giving advice等,都是常见的语言功能。2001年版英语课标、2003年版高中英语课标和2011年版英语课标都明确列有“功能意念项目表”。由此可知,功能已是现代英语教材和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
“话题”是语言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功能、文化及其他因素(如语言知识、内容、场景等) 的有机结合。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中国外语教学上首次提供了《话题表》,以双语形式列出了Family、Daily life、Interests and hobbies、Health、Travel and transport等16个话题。2001年版英语课标以“话题项目表”的形式系统地给出了24个话题细目内容,从而为以话题为主线的英语课程和教材设置模式奠定了基础。Animals、Numbers、Colours、Time、Location、Family、Home、Food and drink、Clothing、School life、Holidays、Shopping、Jobs、Hobbies、Sports等,都是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常见话题。这些话题涵盖家庭生活、学校场所、自然地理以及各种社会日常和现象,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了发展中的人的基本认识和需求,都依循了2011年版英语课标所列的话题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题不仅限于小学教材的学习和讨论,也常出现在中学教材之中,只不过探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
人教版英语教材是当下应用范围较广的一套小学英语教材。该教材以单元为体例,每个单元由不同风格的标题引导。有的标题直接点明话题,如Meet my family、My weekend plan;有的标题并未显示话题,而是突出某一个功能项或者一个主要的语言结构,如There is a big bed、What would you like、What can you do等。此外,有些单元的标题以活泼见长,充满童趣,如“Look at me”,它的话题实则是“Parts of body”。而像“We love animals”和“My favourite season”,其话题本质分别是animals和seasons。用love、favourite、like等带情感偏好特征的词,主要突出儿童化特征(层次越高表达越抽象),加不加都不影响对话题要义的提取,更不是判定其到底是主题还是话题的依据。
可见,无论“Animals”还是“We love animals”,都既可以是话题,也可以是主题。前者侧重讲述内容本身,后者强调内涵和意义;前者沿用2011年版英语课标的思想,后者凸显2022年版英语课标的理念。主题与话题之间的甄选,取决于英语课程理念的时代发展要求和教师个体的教学思想。
2022年版英语课标突出“主题”要素,强调主题意义探究是教与学的重要任务,这是中国英语教育理论进步与发展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课标理念推出在先,教材编写与发行在后,以及教师还未深刻理解概念内涵等原因,造成时下小学英语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总体而言,有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教材本身还未对主题及意义做好应对,而教学已要求强行加上。当下小学英语教材大多是按2011年版英语课标编写的“功能—话题”式教材,除了每个单元有明确的话题之外,每一课时语篇并没有明确的子话题,某些板块甚至连语篇都称不上,对其谈主题意义探究更是勉为其难。但依照2022年版英语课标要求的区域教研已经蓬勃开展起来,因此各种“强加”主题意义的活动应运而生。如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4 I have a pen pal,主要介绍Hobbies,其中Story time板块讲了一则“离奇”的故事:松鼠Zac一家住在森林里,他有唱歌、跳舞的兴趣爱好。猴子是这片森林的大王,松鼠一家及其他小动物每天要向他进贡香蕉、西瓜等水果以换回其他食物。猴大王喜欢看书,不喜欢Zac唱歌跳舞发出的吵闹声。某天,他气急了就一脚把Zac踢了出去,神奇的是松鼠因此有了毛茸茸的尾巴。尽管故事显得不合常理,但like singing and dancing、like reading等语言结构和对话题与功能的把握却清晰可辨,紧扣单元重点。教学中有教师提取“Bushy tails can keep warm/keep balance.”这样的主题,显然没有将此故事纳入单元整体考虑,没有将单元的功能与主题连贯,只把该故事当作孤立的语篇进行教学。也有教师将“Be polite. Don’t annoy others when you’re keeping your hobbies.”作为主题,充分考虑到了单元的主题和功能,看上去也很有道理。但这里有个教育悖论,即故事中Monkey是个反派角色,他傲慢、暴虐,靠权力统治着森林,让森林中其他成员成为自己奴役的对象。如果教学时不但认可强权,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保持兴趣爱好时须向恶霸“保持礼貌、不打扰”,那么就与正直、刚正、不谄媚的品质背道而驰,这种意义永远不可能是针对少年儿童教育的本真。显然,教材还未对主题及其意义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教学已经一哄而上,并未能充分发挥教学教育性的特点。
另一类是不顾语篇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内涵,任意拔高主题意义。对主题意义的发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语言内涵自然而得。东拼西凑、乱引乱贴式的探究,不但会抓不住主题要义,还会致使逻辑失范。如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其中Read and write板块的语篇类型是电子邮件,主要介绍Mr Jones刚搬入一间又脏又乱的旧房子,他向机器人Robin发邮件求救,请他帮忙打扫卫生。有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播放一组视频(内容为有人住院结束终于回到了家、有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后立马放松下来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感慨“Home, sweet home”),并表明“Home, sweet home”是本课的主题。在拓展环节,教师给学生播放自制视频(内容为介绍教师自己家庭成员以及他们的职业),再配上一幅“宽敞、明亮、漂亮的家”的照片,以此为示范让学生画一画、谈一谈自己的“Home, sweet home” 。此课例的问题是不顾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乱贴主题、任意拔高主题意义。首先,“Home, sweet home” 是个英语习语,它暗示家比任何地方都能让人身心放松、温暖喜悦,尤其指经过长途奔波或长时间离家后好不容易返回家园的那种欣喜和松弛之情,意思为“回家真好,终于到家了”。“Home,sweet home”的内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美好家庭”,将其作为此课的主题是不恰当的,显然教师对此习语存在误读,只看字面意思而望文生义。其次,从语篇内容本身来看,其是不存在“美好、干净”之意的。经过打扫后将“脏乱差”变成“洁净美”是教学的指向,而不是直接的事实。教学一开始就直接定义“美好”,与语篇内容不相称,也会使学生丧失后续想象、补白、留存的空间。最后,“home” “family” “house”有着不同的概念内涵和逻辑侧重,不能随意拼凑使用。本单元主要以There be结构和一系列介词介绍房子里外的陈设和位置,都是视觉能及的空间关系,不涉及家庭成员、家庭状态等社会关系。如果教学中与讨论的事物或现象牵扯过多,就会不利于主题要义的集中体现,也易造成概念混乱。无论是主题赋予还是意义探究,都应以教学内容为基本依照,如果不顾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和语言内涵而任意拔高主题,会导致牵强附会、曲解意义甚至逻辑错乱。
以上两类是近期小学英语主题意义探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前者是旧教材与新理念之间的断层所致,后者是由教师自身对概念理解、语言内涵等把握欠佳引起,都要引起教育从业者足够的重视和反思。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下主题意义探究中存在一些不当或失范之处,但并不等于所有教材语篇都不适合做主题意义探究,更不是否定按新理念用好当下教材的积极意义。
从内涵而言,话题侧重所探讨的内容本身,而主题侧重探讨内容背后深刻的意义,传递隐含的思想观念。2011年和2022年两版英语课标所强化的教学理念从话题到主题的转变,表明我国英语课程朝内涵化、深刻化方向发展,体现了课程育人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当下小学英语界有关主题与话题的理解混淆,主要是对概念内涵澄明不足所致。此外,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尚是依循2011年版英语课标编写的产物,以功能和话题为纲,并不强调主题及意义探究。这造成时下新理念、新要求与旧教材不相适的矛盾,还有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能力问题,都给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在英语教学理念和教材新旧更替的特殊时期,广大英语教师一定要以课程育人为宗旨,把握好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厘清教材的性质,尊重教材的现实内容,有理有据、自然贴切地发掘主题及其探究意义,切勿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