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梦娣 王征 马亚男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广泛,输液管留置时间常且安全性高,但临床PICC置管患者数量庞大,使得PICC置管后发生局部皮肤过敏的报道仍不少见,影响患者身体康复[1,2]。目前临床关于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的护理细则仍存在一定争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推荐使用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而国内《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则建议选用聚维酮碘、碘酊、氯己定醇、5%乙醇等进行皮肤消毒[3,4]。临床关于聚维酮碘、氯己定醇在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较少,对患者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和预后的临床价值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选取60例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氯己定醇和聚维酮碘对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过敏性皮炎改善情况及预后质量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n=6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因恶性肿瘤化学药物治疗而接受PICC置管;②PICC置管后发生局部皮肤过敏;③全程在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与护理;④意识清醒,依从性高;⑤患者自愿参与研究。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器质性外伤;②合并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疾病;③合并严重创伤性外伤或急慢性感染;④合并原发性肾实质损伤;⑤合并原发性血管损伤;⑥合并严重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PICC置管前评估:患者均为恶性肿瘤化学药物治疗患者,PICC置管前常规确认置管禁忌证,确认符合PICC置管指征后由经过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进行PICC置管。
1.3.2 PICC置管方法:根据患者恶性肿瘤位置选择合适规格的PICC导管进行置管,主要包括4Fr单腔 POWER 导管、4Fr 三向瓣膜单腔导管、5Fr单腔导管,均由美国Argon Medical Devices公司生产,置管静脉选择参考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3],置管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贵要静脉、肱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所有PICC置管操作均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置管结束后拍摄X线片确认位置,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为理想位置,位置不理想则根据X线片结果适当调整。
1.3.3 PICC置管维护方法:患者PICC置管后均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维护,常规频率1次/周,维护时重点检查贴膜状态及患者身心感受,若出现贴膜卷曲、松动或患者疼痛、瘙痒时应及时进行维护;对PICC置管区域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消毒时以穿刺点为圆心向外2~3 cm为半径依次由圆心向外摩擦消毒,消毒区域还应完整覆盖局部过敏位置,2组除消毒剂使用种类差异外其余治疗护理方案均完全相同,消毒时应注意棉球干湿度与摩擦力度,避免患者皮肤损伤。
1.3.3.1 A组采用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依次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采用消毒棉球对消毒区域进行摩擦,消毒时间约30 s,然后消毒路厄氏接头与外露导管,待消毒区干燥后更换透明敷料(瑞典molnlycke公司,Mepore Film)与输液接头,脉冲式冲管后封管。
1.3.3.2 B组采用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采用0.5%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依次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以消毒棉球对消毒区域进行摩擦,然后消毒路厄氏接头与外露导管,其余操作同A组。2组患者氯己定醇、聚维酮碘消毒频率均为12 h/次,连续消毒7 d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1.4.1 过敏性皮炎分度:治疗前后对患者过敏性皮炎病情进行分度,分度标准[5]:①轻度:皮肤轻微红斑或丘疹(累计面积<3 cm2),或伴随痒感不明显的轻微瘙痒;②中度:皮肤明显红斑或丘疹(累计面积3~6 cm2),或伴随痒感明显的皮肤瘙痒;③重度:皮肤大面积红斑或丘疹(累计面积>6 cm2),或伴随瘙痒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作息的皮肤瘙痒。
1.4.2 瘙痒症状:治疗前后采用12项瘙痒症严重程度量表(12 item pruritus severity scale,12-PSS)[6]评估患者瘙痒症状:该量表包含瘙痒程度(第10项,5分)、瘙痒症状(第1、2、5、6、8、9、11、12项,15分)、对情绪的影响(第3、4、7、11项,6分),分值越高提示瘙痒越严重。
1.4.3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5-7]:①显效:过敏性皮炎分度低于轻度、12-PSS总分≤15分,皮损完全消失且无新发皮疹;②有效:过敏性皮炎分度低于中度、12-PSS总分≤20分,皮损明显改善且无新发皮疹;③无效:不满足上述评价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后7 d评估2组临床疗效。
1.4.4 并发症:对比2组患者创面(穿刺点)刺激、导管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过敏性皮炎分度比较 治疗前,2组过敏性皮炎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过敏性皮炎分度均降低(P<0.05),且A组患者过敏性皮炎分度低于B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过敏性皮炎分度比较 n=60,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症状比较 治疗前,2组12-PSS瘙痒程度、瘙痒症状、对情绪的影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12-P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A组的12-PSS瘙痒程度、瘙痒症状、对情绪的影响评分低于B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12-PSS评分比较 n=60,分,
2.3 2组患者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疗效比较 n=60,例(%)
2.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60,例(%)
化疗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化学药物注射治疗可有效抑制或减小患者肿瘤病灶,从而有效提高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质量[8,9]。但恶性肿瘤化疗周期较长且须重复静脉给药,一般21 d为1个给药周期,总疗程通常超过半年,因此常规静脉给药方式重复穿刺易造成患者静脉血管损伤,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10]。PICC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静脉输液通道,PICC留置时间长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避免重复穿刺损伤患者血管,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11]。但PICC置管后仍具有一定并发症发生风险,尽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PICC置管患者基数较大使得发生PICC并发症的患者人数较多,其中以导管相关感染和局部皮肤过敏较为常见[12]。聚维酮碘是在临床皮肤消毒中应用广泛,其具有杀菌谱广、刺激小、安全性高等特点,是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的常规消毒剂[13]。氯己定醇是一种出现相对较晚的新型皮肤消毒剂,但有研究表明氯己定醇刺激性小于聚维酮碘,已成为INS首推的PICC皮肤消毒剂之一[3,4]。本研究比较氯己定醇和聚维酮碘对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过敏性皮炎改善情况及预后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氯己定醇和聚维酮碘消毒后7 d 2组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的过敏性皮炎分度及12-PS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治疗后A组的过敏性皮炎分度与12-PSS评分低于B组,表明氯己定醇、聚维酮碘均对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减轻患者过敏性皮炎性状,且氯己定醇改善作用优于聚维酮碘。与张巧萍等[14]研究相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表明氯己定醇对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过敏性皮炎改善效果优于聚维酮碘,此外,A组患者PICC总并发症率低于B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受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的局限性所致。分析导致以上结果差异可能的原因:(1)葡萄糖酸氯己定醇不仅具有强效广谱抑菌效果,而且其有效成分可持续附着在人体创面皮肤上,长时间皮肤消毒效果优于聚维酮碘;(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光敏感、接触性敏感性均较低,对黏膜的刺激性小于聚维酮碘,有效保证了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安全性。
综上所述,相比0.5%聚维酮碘,对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患者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的疗效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过敏性皮炎红斑及瘙痒症状,皮肤刺激小且操作方法简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