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雁 姚金秀
【摘要】本文针对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德技“两张皮分离”现象,论述从确定内容和能力图谱、制订方案、建设资源库和建立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构建基于“德技并修”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幼师。
【关键词】德技并修 学前教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104-05
教育部印發的《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了幼儿教师职业行为的“负面清单”,划出了幼儿教师行为的底线,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遵守的准则。但是,在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德技“两张皮分离”的现象,阻碍了德技兼备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幼师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实践基地,项目组进行了“德技并修”幼师培养“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德技并修”育人理念,项目组提出“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方案。“二化”指以文化道,教育信息化;“三创”指创新、创业、创造;“五段”指实践教学的“感知—学习—强化—成熟—拓展”五个阶段。项目组八年来边实践边研究、理论和实践双向促进,最终完成了本项目。
一、“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模式
“德技并修”育人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是指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师范生的师德水平;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有效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在幼师培养中融入创新、创业和创造“三创”教育理念,教师身体力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在实践教学中使“德育体验”和“技能训练”融会贯通,形成螺旋上升的“感知—学习—强化—成熟—拓展”五个阶段,以提升准幼师“知行合一”的心智技能,并形成教育智慧。
(二)基于“德技并修”实践教学改革的依据
项目组对区内多所幼儿园进行调研,对幼儿园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总结归纳出现行幼儿园教师多样化、多层次的职业需求,提出“德”和“技”的需求模式。“德”方面的需求包括: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爱护儿童,尊重儿童;尊重、团结同伴;及时反思,不断更新知识;尊重家长,与家长真诚沟通等。“技”方面的需求包括:环境创设能力、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
对幼儿教师的特征和所需技能进行分析研究后,项目组构建了实践教学的“学习、实践、反思”机制,形成具有教育智慧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见图2)。该胜任力模型的核心内容包括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有正直和诚实、耐心和细心、宽容和热情、爱心和责任心、宽容和谦虚;鉴别性胜任力包括保教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和交流、追求卓越、成就能力和沟通与交往能力等。综合运用职教理念、教师知识体系及其演变理论、实践教学理论,按照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构建幼儿教师特别要具备的“师德高尚,技能过硬”能力图谱,为“德技并修”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方案的制订
(一)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基于“德技并修”育人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模式,按照能力图谱设计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第一阶段为实践感知期(第一学期),大一新生以形成职业意识和夯实职业基础为目标;第二阶段为实践学习期(第二学期),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第三阶段为实践强化期(第三、第四学期),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强化职业道德为目标;第四阶段为实践成熟期(第五学期),以检查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为目标;第五阶段为实践拓展期(第六学期),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践行职业道德为目标。
(二)按照目标筛选课程内容
按照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经验、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根据学科知识、技术方法、职业活动和知识、技能融合四种形态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基于OBE理念下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教师资格证等证书标准为导向确定实践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调整五个阶段的主要实践类课程内容
第一阶段为实践感知期: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和3门技能类主干课程(音乐、舞蹈、琴法)的实验内容夯实学生职业技能基础,通过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认知实习,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通过对课程的调查研究,增进学生对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认知。第二阶段为实践学习期:延续感知期主干课程的学习,包括3门技能类课程活动内容,从注重“本体性技能”(如会唱歌)和单项技能,转向注重“条件性技能”(如会教唱歌)和综合技能,通过开展文艺晚会、书法展等文化活动促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师德。第三阶段为实践强化期:以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职业专业发展规划等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增设民族手工活动、幼儿园集体舞蹈等第二课堂,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学习。第四阶段为实践成熟期: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双导师制,共同开展毕业教育、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第五阶段为实践拓展期:将原有的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转为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例如“儿童之家”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乡村美化活动等,提高学生保教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丰富隐性课程
增设以“爱”为核心的隐性课程。“爱”包括本能之爱、理性之爱、有效之爱三个层次。本能之爱指的是大爱、大善、自觉的爱,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是师德最为核心的部分。理性之爱有两个层面内容: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理性注重教学过程中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自己成为教育专家和学者,能助学生成才;价值理性注重教育过程中的道德熏陶和情感培养,使自己成为“大先生”和“人师”,能助学生成“人”。有效之爱,就是促进本能之爱和理性之爱相互融合的机制。丰富以“爱”为核心的隐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的职业道德,需要让全体师范生认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为此,学院要不断地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素。培养师范生的职业道德包含四方面要素:愿景、使命、价值观、精神的定位。四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愿景”回答师范生应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使命”回答师范生将来做什么,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价值观”回答师范生应该怎么做,做什么最重要,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师范生的职业成长轨迹;“精神的定位”在于明确是教书育人还是养家糊口。这四个方面都对师范生的师德锻造起到决定性作用。
学院在学前师范生的师德涵养过程中,要以职业道德养成为主线,以职业道德锻造为核心,通过构建“爱”文化,开展系列职业道德养成活动,包括创设“爱”的环境,进行“爱”的文化活动,践行“爱”的社会服务。首先,在教室、实验室和寝室张贴师范经典语录,大师的巨幅图片,为学生创设“爱”的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爱”的洗涤。其次,贯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把“爱”的教育从第一课堂主阵地延伸到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中来。例如,通过举行“我是幼儿教师”“幼院论坛”等演讲和讨论活动,以及“奋进新时代·廉洁铸师魂”荷韵廉政文化作品创造比赛等活动,加深师范生对幼儿教师“爱”文化的理解。利用网络第三课堂传唱原创歌曲,利用大学生易班平台进行“幼儿教师行为十要和十不要”活动投票,借助互联网快速便利的特点,把大爱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师范生心中。最后,通过“关爱留守儿童,助力健康成长”“良好家庭教育,助力孩子成长”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爱”的教育。构建以“爱”为核心的隐性课程,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角色产生认同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激发其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达到以文化道的教育目的。
3.形成由四个模块构成的理实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课程内容组织的整合性、顺序性、连续性三个原则,构建以文化道活动和“三创”融入活动组成的“爱”系列隐性课程、学科知识实训课程、教育方法技能实践课程、技术和技能融合实践课程、职业活动实践课程、职业拓展实践课程、“三创”融合课程共七个模块构成的“德技并修”育人理念下理實一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见图3)。该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创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设了“三创”相融的实践模式。创新创业活动本质上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活动过程中,从课程上打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构建“三位一体”的“三创”融通课程体系,以全程多维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建设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库
1.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为支撑“德技并修”育人理念下的实践教学改革,学院建立了包括智慧教室、幼儿科学观察实验室、幼儿手工制作室等60间专业技能训练室和200多家广西区内外幼儿园实习实训基地。为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和育人功能,项目组从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及实践任务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首先,要求各个幼儿实训基地都必须具有幼儿教育办学资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条件,规范购买保险等事项,使实习生“想进来”并留得住;其次,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转入机制,幼儿园要提出书面申请,由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评估后再决定是否签订合作协议,协议经过院级会务批准审核后方可安排实习生进驻实习。此外,还要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在师资共用方面,不仅要把幼儿园的教师请进学院,参与别的专业课教学,还要派出校内教师深入幼儿园进行顶岗锻炼,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企合作渠道。
2.开发与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
学院和幼乐美(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了3大类线上共享的学习资源,包括“模仿与练习”“熟练与巩固”“反思与创新”3大类教学资源。“模仿与练习”类教学资源主要供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使用,这类资源主要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前教育教学技能;“熟练与巩固”类教学资源主要是供大三学生使用,在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大三学生已经全部到幼儿园参加实训实习,使用包括数字教材、课件等的资源有助于巩固教育教学技能;“反思与创新”类教学资源紧跟现代幼教发展步伐,融入最新幼儿教育理念资源,主要供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了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资源管理人员和应用人员对资源应用的重视程度。另外,加强资源的共享共建力度,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学院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资源,通过绩效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或者二次加工出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并充实到资源库中;积极引进外来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例如,和幼乐美(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就是一个尝试。在资源的共享方面,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不同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发挥数字资源的最大优势。
3.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
形成“学校—幼儿园”的“双师”共育机制。学前教育专业聘用了80多位优秀幼儿园教师作为实验、实训或实习课程的指导教师,与校内实训指导教师组成校园双导师队伍,共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和岗位实习活动。在“学校—幼儿园”的“双师”共育机制下,校内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一对一”结对,分工合作,双向指导和评价,在理论中渗透实践,在实践中穿插理论指导,协同育人。教师之间通过对话,协商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等。幼儿园导师提供行业实践帮助,校内专业导师提供理论指导,在协商对话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精准对接人才培养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递进式“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施
(一)建立递进式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分为本体性技能和条件性技能,据此可形成“感知—学习—强化—成熟—拓展”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式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即形成“单项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实践应用→技能提高与拓展→教育智慧生成能力”的递进式培养体系。同时,制订“德技并修”育人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观摩与展示、模仿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利用大数据技术使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
(二)进行“循环控制”“双元共育”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
到了大学三年级,依据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综合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由毕业教育、企业实践学习、实习总结与反思和提高、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五个模块的内容构成。学生经过8周时间的毕业教育、幼儿园集中实习后,“学校—幼儿园”的双导师会带领学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习总结与反思和提高,再继续进行毕业设计、岗位实习,从而形成“循环控制”“双元共育”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毕业设计环节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创新。例如,开发幼儿玩教具,通过和幼儿园合作开展社区保教活动等,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并践行职业道德。同时,学院教师运用习迅云教育平台进行远程实习指导,通过该平台使身处不同幼儿园的实习生都能得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指导,解决校外实践教学指导、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以提高实习质量。
(三)技术赋能实践教学改革
“德技并修”理念下“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把握整个实践过程,及时反馈和评价。例如,在实践过程中将师德活动过程量化,通过师德活动积分对师德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利用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生成师范生师德成绩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师范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实时跟进,实现个性化教育。此外,在技能养成方面,学院还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建立课堂教学检测系统、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的数据管理平台,即时采集师范生实践的文本、影像等数据,对学生的实践学习和教学质量进行精准诊断,强化管理并进行质量监控,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辅助开展教学评价和进行教学效果测量。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从实践感知到实践拓展阶段的“五阶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五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论是职业道德养成还是实践能力的获得都呈螺旋上升趋势,共同完成产出未来卓越幼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及专业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八年来,直接受益学生8 000多人,学前教育专业在学院内首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从2020级开始,实践课程标准修订加入课程思政点,辐射带动全院课程思政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幼儿园环境创设”获得2022年广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突出了铸师魂、精师艺、强师能的要求,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发展。连续三年,实践课程学生评教均在90分以上,招生人数连年创新高,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二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教育贯穿于全实践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了很多亮眼的成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个,在广西优秀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篇,获自治区级层面奖项50多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校每年承担贵港市妇女儿童联合会主办的“儿童之家,大手拉小手”活动,举行了“盘王节扶贫公演”等80多场公益服务活动。
三是提升了专业教师团队水平,得到行業、社会的认可。团队中有全国学前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专家1人和贵港市儿童智库专家3人。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学校—幼儿园”的“双师”共育机制,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指导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近五年来,团队主持各类课题共40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9部,发表论文50多篇;省级教师能力大赛获奖10多项,本团队在指导学生技能比赛方面成绩较好,学前教育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比赛一等奖的项目均出自本团队教师的指导。
“德技并修”育人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二化三创五段”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助推教育发展的作用,遵循校政互动、校企互融职业教育理念,对接真实的保教岗位,解决了幼儿教师培养中的一系列问题,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圣鸿,胡小燕,余琳燕,等.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基于BEI技术的模型构建[J].心理学探新,2016(5).
[2]刘揖建.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体系的设计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4(6).
[3]黄艳雁.现代教育技术与学前教育教学的多点融合[J].广西教育,2021(3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5G时代高职院校‘思创融合教育实践研究”(2021ZJY140)、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5G时代学前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021ZJY8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艳雁(1976— ),广西桂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学前教育;姚金秀(1984— ),广西桂平人,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环境创设。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