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姑 吴海超 贾晓婷
【摘要】本文对琼台师范学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当前师范生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素养低、应用实践不足等问题,制订“四階一体”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构建教学改革整体框架,从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工具的在线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力融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信息化教学技能实践四个阶段提出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师范生 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80-05
2014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规范,强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师范生毕业之后会进入基层的教育岗位,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重视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前期的调查设计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
(一)调查的对象、时间及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琼台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大三、大四学生,调查涵盖师范类10个专业,调查范围较广,能代表学院师范生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水平。调查从2021年5月开始到2021年9月结束,利用问卷星进行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529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83份,回收有效率超过9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问卷内容
从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个维度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量,并将之作为调查问卷的3个题项。笔者在对《标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同类型问卷后对调查内容进行了完善,针对各个维度设定了5级量表形式,按照符合的程度分别从1到5进行赋分。调查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所得分数的高低表示学生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问卷的具体内容如下:“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应1—3题;“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对应4—11题;“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包括操作信息化设备软件的能力(12—22题)、获取多媒体素材的能力(23—26题)、处理多媒体素材的能力(37—46题)、获取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47—53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支持教学(54—66题)、信息技术支持学习(67—71题)。
二、调查统计分析
(一)调查结果概况
通过对调查所得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483个样本中包括251名大三学生以及232名大四学生,两类学生占比分别为51.97%和48.03%,两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平均分分别为231.8分以及245.3分。在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71名、412名,分别占总人数的14.7%、85.3%,这说明师范类专业的男女比例相差较大,两类人群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平均分分别为244.3分、237.2分,说明男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超过女生。所调查的对象人数以及专业分布情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分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总共设定了71个题项,按照满意度情况对每个题项进行赋值(1—5分),得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强。其中,272分是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被认定的指标,204分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最低要求。从表1可知,师范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距离达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关键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1.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维度
本文主要将信息技术素养细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多媒体素材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等,这几个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46分、3.24分、3.12分、3.29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个维度中有运用交流工具、运用信息存储工具、熟练运用相应办公软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以及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等题项,各题项得分分别为4.45分、4.37分、3.63分、3.51分、3.50分;运用多媒体投影设备、运用电子白板等设备、熟练进行录课、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应教学功能等题项的得分分别为3.12分、3.07分、2.98分、3.04分。
多媒体素材获取。总体得分相对较低,通过OCR识别方式、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软件自制、从视频中提取等方面的得分分别为2.85分、3.30分、3.41分、3.39分。
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在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形进行简单处理方面只有不到35%的师范生较为熟练,从音频文件中截取片段、转换音频格式、音频文件合并、音频混音降噪等处理题项中的得分分别为3.51分、3.25分、3.02分、2.73分。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源、甄别并筛选网络资源、制作PPT课件、制作Flash课件、制作微课等题项的得分分别为3.58分、3.04分、4.35分、3.38分、4.12分。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维度
师范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重点分成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这两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14分、3.62分。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运用信息化教学策略、了解常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等题项的得分分别为3.97分、3.67分、3.55分;在编制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判定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制订方案等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13分、3.10分、3.05分。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在有效检索所需资源、利用技术工具记录学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交流、利用技术工具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等题项的得分分别为3.35分、3.46分、4.25分、3.17分。
(三)调查结论
一是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不高,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较弱,需要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从上文的数据统计结果可得出,对比较大众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师范生掌握比较扎实,但对多媒体投影设备、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及软件的关注不够,技术掌握也不够熟练。师范生对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及处理能力相对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素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是师范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需加强教学设计实践及培养,提高利用技术促进自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素材处理能力是信息素养水平的核心能力,素材处理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学资源制作水平。大部分师范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PPT制作课件,但制作交互性强的动画课件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甄选网络资源,欠缺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能力。师范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虽然已经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但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中能力有所不足,不能将理论很好地融合到实践教学中。
(四)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培养和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结合调研情况,学院没有针对师范生构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也没有针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工作。学校只是将信息技术纳入公共课程中,没有将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师范类学科有机融合,所开设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不佳,教师通常采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和专业学科教学叠加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虽然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这类教学方法本质上是将信息技术教学独立于其他学科教学之外。长此以往,导致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构建始终处于落后水平,间接影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是缺乏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支撑平台和优质案例资源。目前,学院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缺少系统的实践支撑平台和优质案例资源。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方面,虽然学院具备传统多媒体教学平台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但没有为师范生提供互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也没有相应的教学支持平台,因此,难以在交互性多媒体教学中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实验与课程实训。尤其是缺少优质的案例资源,师范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信息化教学理论与技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
课题组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提升培养的视角出发,依据《标准》,认为新环境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能力提升经历四个阶段: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工具的在线学习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融合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阶段、信息化教学技能实践阶段。结合提升的四个阶段学院设计出梯度迭代式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依据设定的培养目标,课题组在校内构建了多维度、分层次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四阶一体”教改模式。教学改革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一)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工具的在线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关注“模仿”。通过学习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音视频相关处理工具、常规课件和微课制作相关工具,这些基础工具是师范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学院应从管理层面统筹安排,依据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工具通识课。如大一到大三第一学期,可分别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通识课。一门通识课占2个学分,受培养方案学分学时的限制,在开设这几门信息技术通识课时,每门课程可以只占1个学分,学时减半。课程组在智慧树、学习通平台上建设相应的课程资源,教师安排任务节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研修完网络课程。课堂上教师集中安排实训环节,每门课程涉及的基础工具有办公软件如Word、PPT等,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实训时可以软件为单位模块,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在课下组织集中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课程考核了解学生对各个基础工具的掌握情况。这一阶段重点关注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果,看学生能否在有限的学时内快速、高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基础工具软件。另外,如果学生面对的学习资源是单一视频,针对可能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不能持续等的问题,应保证线上课程资源足够丰富,教师通过课程平台关注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在课下实训时做出针对性调整。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融合阶段
这一阶段聚焦“融合”。通过基础软件的在线学习,学生通常能简单使用工具软件,但还很难恰当地运用技术服务教学,因此,还要经过技术融合阶段。“融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学院根据培养方案,合理开设信息化教学能力融合课程,如从大一到大三第二学期,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选修课。学生在学习必修的通识课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每门课程的开设可以通过展示大量的学科电子课件、专题学习资源、优秀课例等,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基本理论。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师范生专业的融合,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例如,对数学专业(师范类)的学生要加大其使用现代几何画板的频次,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技术和专业内容的融合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使用技术代替传统教学,也不能唯技术论,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创设教学环境,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多元评价。如此,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不断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聚焦“创新”。在学生能够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新内容,包括创新开发微课、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等。学院在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可以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方面的常规赛事,以赛促学,使师范生巩固所学技能,并将信息化技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激发师范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教学。师范院校相应的信息技术課程通常在大一至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对应学习课程可以开展相应赛事,可以年级为单位,在大二到大四的第二学期分别开展常规信息技术应用赛事。其中,大二的学生在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后,已经比较熟悉音视频的处理方法,因此可以在大二开展微视频比赛;大三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后,学生已经了解微课和课件的制作流程,并掌握了相应的制作技巧,可以开展微课比赛或多媒体课件比赛,学生可选择参与其中一项赛事;大四学生第一学期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习,大多学生通过实习已经比较熟悉课堂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比赛。每个赛事对应不同的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其中,通过一系列常规赛事,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制订相应的考评细则,考查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解决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等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能力。
(四)信息化教学技能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落实“实践”。一是加强校内实践学习。在校学习阶段,是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养成的关键阶段,有必要加强校内实践学习。学院要设立专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微课录播室、白板微格实训室、人工智能教育室、摄影摄像实训室等。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教育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开展师生、生生交流,分享应用心得。对关键知识点教师要进行多频次巩固练习,如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组织学生到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微课录播室开展相应的实训,以巩固所学。考虑到设备有限,实训可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对应的实训项目。学院的机房、录播室、多媒体教室可定期对学生开放,同時安排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各个实验室值班,教师在各个实验室巡回指导,及时处理技术故障和为学生答疑解惑。二是丰富校外实践活动。学院应定期组织师范生深入教学一线,和一线教师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有效融合的经验方法。可开展以下三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第一,开展常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如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到中小学、幼儿园见习,大四期间则安排一个学期的实习实践活动。第二,开展第二兴趣课堂活动。学院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组织各个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践学校开展第二兴趣课堂教学服务。如组织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机器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汉字的演变”、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口语智能测评”、学前专业学生开设“小班语言智能体验”、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我设计的未来建筑”、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数学思维”等丰富多样的兴趣课堂。第二兴趣课堂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级结对的形式长期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第三,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在寒暑假期间,组建支教团队到乡镇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信息化专题送教下乡实践活动。借助丰富的校外教学实践活动使师范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到基本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师范院校应注重和加强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育行业培养和输入更多合格的未来教师。
参考文献
[1]祝爱芬.泰山学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
[2]臧艳美.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审视与原因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10).
[3]周东岱,匡哲君,于颖,等.基于新标准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7(7).
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项目“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QJZ20211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莲姑(1981— ),海南澄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吴海超(1979— ),海南澄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信息化;贾晓婷(1985— ),河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