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索

2023-07-04 12:36翟宏才
求知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教学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

摘 要:项目学习的开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以项目学习为依托,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具有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以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学习的特点,从发挥项目优势、探索项目模式等方面展开探究,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关键词:项目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翟宏才(1978—),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色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主阵地。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项目学习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还能落实知行合一理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和交流中,收获知识、提升涵养,进而成为新时代“四有”新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学习特点

(一)发散性

项目学习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发散性。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学生在课堂中所需要内化的思想、理念等,融入发散性认识项目领域中,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进行探索和感知,并通过合作和互动来审视自身的现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行为和事物,促使学生的思想觉醒,以便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1]。

(二)实践性

项目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发生的情境活动中进行体会和感知,并通过实践产生顿悟。换言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感受,才能受到人文的熏陶和感染,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2]。项目学习具有实践性特点,学生能借助教师发布的学习项目,在收集、整理和分析中,感知不同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并在多次尝试和反复体验中,逐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而在实践中获得认知和实现自我发展。

(三)建构性

项目学习具有建构性,通过项目的引领,学生可以在经历、体验和实践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逐步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并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逐渐迁移到实践和应用中。如此一来,学生就能通过亲身感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四)人文性

项目学习的开展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人文学科,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教师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等,将乐观、诚信等正能量深植在学生心中,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进而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富有人文情怀、乐观向上的优质青少年[3]。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侧重于说教和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在人文价值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对此,教师应深入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亲身经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文精神方面的感悟与体会。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学习教学策略

(一)发挥项目优势,凸显学科特质

1.利用项目的生活化来源让课堂回归生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结合多彩的社会生活设计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4]。换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张“始于生活,归于生活”。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借助项目的生活化来源的优势,将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困惑或兴趣作为项目主题,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持续深入探究,使课堂回归生活。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为例,在讲解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现象并布置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去图书馆收集资料,引用水资源遭到污染的案例展开教学。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还会结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提出问题:“老师,我爸爸说很多地方是后来填出来的,是不是真的?”为了回答学生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后查阅了当地的县志资料,发现当地确实有部分土地是后来填出来的。随后,教师根据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结合教学元素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回归实际生活,结合现有情况查阅文献资料,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以突出项目学习的意义。最后,教师布置“围垦变迁调查研究”项目,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调查、询问家中长辈、对比资料、收集政府政策等多种形式,对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展开探究,并得出相应结论。

2.利用项目学习的真实性丰富课堂的人文涵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明显的人文性,是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教师将真善美、责任、正义等种子植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成为一个有责任心且富含人文素养的人。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求,侧重于说教和理论灌输,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合理运用项目学习,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人文课堂,挖掘项目中的内涵,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促进学生精神发展。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的教学为例,为了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应设计以“探秘文明,传承文化”为主题的项目。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文博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分批游览当地博物馆,使学生亲身领略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体会家乡文明的绚丽多彩,初步形成热爱家乡、保护传统文化的主人翁意识。随后,为了突出道德与法治的人文底蘊,教师设计一个子项目——“我是文物有话说”,要求学生参观博物馆后,任意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文物,为其编写解说词,阐述其来源、代表的文化及地位。在了解文物的过程中,学生能从文物的造型、做工等窥探到先祖的智慧,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合理设计项目学习,引入本土资源,指导学生关注自己所处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从多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进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3.利用项目的跨学科思维拓展课堂的综合特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点较为零散,无法满足项目学习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也多是针对某一课、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存在诸多盲点,缺乏对学科的整体认知,综合能力较为薄弱。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跨学科思维,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心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内容,以彰显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综合特性[5]。教师应以跨学科思维布置项目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教师可以运用跨学科思维,引入历史学科知识布置项目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展示两组不同时代的街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通过对比、思考,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其次,教师引入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资料,着重向学生讲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个重要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最后,当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后,教师设计跨学科项目任务,以“改革开放”为主题,提出问题: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哪些努力?要求学生从地理、历史等多个角度展开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整合各学科知识,实现思维转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探索项目模式,渗透知识精髓

1.开发模式,筛选适合的学科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合理应用项目学习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开展項目学习。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开发教学模式,在合适的主题下开展项目学习。从学科特点角度分析,项目学习更适合应用于道德判断辨析、法律案件分析、国情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而三观指导、道德观内化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则不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开展项目学习,以关键知识为主线,以项目学习为操作范式,促进教学相长。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规则的含义,并明确社会规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教师应开展项目学习。首先,教师应以“规则”为主题,创设真实的道德困境:公交车上的老人要求你为其让座,该不该让座呢?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发表观点,部分学生认为尊敬老人是文明社会的默认规则,应该给老人让座;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让座是你情我愿的事,逼人让座是道德绑架,不该让。教师应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类,正方认为应该让,反方认为不该让,并组建辩论小组。随后,教师向学生分享微课视频及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资料,了解辩论赛的流程及技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设计辩论流程及安排辩手等。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观点展开合作学习,通过教材、课外案例等寻找支持自身论点的论据。最后,双方在课堂中进行辩论,逐步展示项目成果。教师则作为裁判,进行项目评价,通过辩论双方提供的论据,教师引导学生达成最终的道德共识:规则应与时俱进,当规则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时应及时改正,以便更好地指导公众的行为。基于此,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在辩论中实现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进而深化对规则的认识。

2.分散实施,在常规教学中渗透要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项目学习,需要将项目贯穿于教学始终,这对教师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具体来说,教师在项目中既要指导学生项目学习技巧,又要统筹项目时间、项目进度等,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对此,教师可以对项目学习进行优化,将项目学习的要素分散实施在常规教学中,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突出项目学习的特色,让项目学习与常规教学相融合,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凝聚法治共识》的教学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将启发式教学法与项目式学习法相结合,构建高效的课堂。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引入“陕西秦岭违建别墅”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参与课堂讨论,进而形成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在情境分析中感受到中国法治的进步,认识到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随后,教师以旅游发展作为切入点,借助“民宿改造”设计项目任务,并将法治主体细分化、可视化,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民宿改造的依据是什么?民宿改造可以随便进行吗?如何购置改建物品?如果出现违建情况怎么办?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认识到,立法机关颁布的相关文件是改建民宿的根据,改建前需要先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改建所需证件,再到企业采购改建物品,如果出现违建情况,司法部门就会介入。最后,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民宿改建与立法机关、政府、企业、司法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细化项目学习的要素,有效渗透知识点,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达成法治共识。教师将启发式教学与项目式学习交叉进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分析中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语

总的来说,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合理运用项目学习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同时,项目学习的运用,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其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学习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兼顾学生的认知基础,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项目化学习的运用探究[J].新课程,2021(50):196.

[2]张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21(31):16-17.

[3]吴望雁.让项目化学习真实发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8):15-17.

[4]苏生.项目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探析[J].求知导刊,2021(19):10-12.

[5]刘先品.超越传授 走向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项目化学习的运用[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10):9-10.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教学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中项目学习的应用探讨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