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内卷化:教育的困境与破局

2023-07-04 04:52朱丽云赵海跞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朱丽云 赵海跞

摘   要:教育内卷是当前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反观当下的教育内卷现象,从本质上看是教育焦虑的外在表现。研究发现,教育内卷是由教培行业贩卖焦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工具的教育观念及功利取向的教育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引发的。破解教育内卷现象,需多方面合力共同打破瓶颈状态,要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构建多元化、综合化的教育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防止教育内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内卷化;教育焦虑;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5-0032-05

近两年来,“内卷”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在互联网上频频出圈,人们把内卷用于当前社会的很多现象,直至今日热度依旧不减。深入研究内卷这一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内卷化从概念的提出到广泛运用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通过梳理“内卷化”的学术演进及其演化机制,并对当前教育内卷化的本质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教育内卷化的破解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内卷的学术由来及演化机制

“内卷”,对应的英文单词是involution,与“演化、进化”(evolution)相互对应,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事物的演进形式有所不同,即分成向内和向外两个演进方向。之后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把内卷用于描述某类文化模式,当这类文化模式达到最终状态时,它既不能稳定下来,也不能转化为新的形态,而是将内部发展成更为精细、复杂的状态。他把“内卷化”用于描述爪哇岛投入大量劳动力却只收获些微提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该类农业经济中,增加劳力投入所得到的产出增长仅仅能够抵消为获得该增长而额外投入的劳动力本身。

“内卷化”的概念也被运用在研究社会领域中,比如我国历史学家黄宗智在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时指出,内卷农业生产中就是单位投入增加而边际报酬减少的现象。“内卷”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其含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学术上的“内卷”,本义是指某种事物发展到一定形态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后经网络流传,“内卷”就变成某一种社会资源有限,但争夺者众多,导致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每个人的付出越来越多,但获得越来越少,变成了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代名词。

二、教育内卷化的内在表征

当前的教育场域也同样陷入了内卷化的怪圈。如果说“内卷”过去指的是农业社会中的一种重复性的、欠缺竞争力且有碍进步的结构模式,那么,现如今“内卷”在教育场域中则指的是在白热化的教育竞争中进行的“无意义的消耗”。教育内卷化实际上是一个伪概念、假命题,其实质就是过度的教育焦虑。教育内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竞争发展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更是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的竞争氛围。从表面上看,教育内卷可以促使学生和家长更加重视教育,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但从本质上看,教育内卷是教育焦虑的外在表现,是对社会教育价值的错误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育失衡,引起全民焦虑。

热播电视剧《小舍得》中所折射出来的“鸡娃”教育现象触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剧中所展现出的家庭教育焦虑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戳中了当下教育的痛点并引发大众的共鸣。当“鸡娃”现象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后,教育的压力背后则是拼命内卷。拼命“鸡娃”的内卷教育,让如今的学习早已变质,教育内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家长将升学焦虑传递给孩子,逼迫他们超负荷学习,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在教育系统背后呈现出高压式的教育环境,在此教育环境下,教师异化成了分数机器,学生成为了教师的“遮羞布”;学校为了升学竞争,要求教师在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外按照加班加点制度疯狂给学生补课辅导,使用题海战术强化学生机械记忆,最终造成学生只会学习而得不到全面发展。

教育内卷现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竞争模式发生退化的结果,学生之间的竞争方式固化,只能在分数上争高低,同时,这种分数上的竞争又决定了学生之后的成长和发展,强化了这一内卷化的竞争,学生的学习是在这种强烈竞争下的被动学习。但当所有学生都采取这种方式时,竞争就会变得愈加激烈,本来成绩前茅的学生现在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持自己的成绩排名,于是所有学生都在有限的教育赛道上拼命内卷,然而,他们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增加。

三、教育内卷化的追根朔源

(一)校外培训机构将贩卖焦虑作为资本扩张的手段

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教育产业化,短时间内教育培训机构异军突起,教培市场增长迅猛导致校外培训机构快速扩张。人们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严重违背了教育行业应有的本质。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之下,培训机构开始肆无忌惮地虚假宣传、制造社会焦虑,利用营销套路进行招生推广,过分夸大辅导班的培训效果,多重手段叠加制造家长的焦虑,这不仅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比例,影响了家庭的生活水平,更是破坏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面对现实压力及资本的介入,大多数家长难以保持理性,总是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这样催生焦虑的话术洗脑,高价把孩子送进补习班,直接点燃了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蔓延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学龄前教育阶段。此外,培训机构已不再只满足于对学生薄弱方面的提升,更有超出正常教学计划提前学习各学科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课余时间被严重挤压,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引发对优质教育的争夺

《科尔曼报告》中提出:什么样的社区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学校是其所在社区的缩影,即便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物质资源能够做到均衡,但学生群体从校外带进来的种种资源和习气同样会影响学业成就。根据布尔迪厄阶级理论,资本具有自主性、生成性和可置换性的特点。经济资本雄厚的家庭倾向于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让子女接受先进的教育并得到更高的文化资本,而文化和经济资本的雄厚使得他们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小部分的城市和重点学校里,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教育之间的教育机会失衡。高质量的教育更是一种稀有资源,必须通过竞争的方式才能获取。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接受更好的教育,会竭尽全力地追求和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家庭的投入购买高价学区房、移民移户口等,这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心态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教育焦虑。以择校为例,教育质量好的学校人满为患,教育质量欠佳的学校门可罗雀;在高考择校上,多数学生及家长会重点报考那些热门专业和热门大学,不愿意报考冷门专业,在专业报考上形成了所谓的内卷现象。

(三)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导致教育观念的异化

现如今,人们对教育的焦虑首先是来源于对社会、自身生活和基础教育的焦虑。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逐渐加劇。从社会分层理论分析,一方面,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转向普遍化。大学学历失去了原本的稀缺性,当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时,大学学历就失去了原本的筛选功能,于是,为了保持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学历上内卷就成为了必然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导致社会阶层流动的速率逐步下降,在人们无法选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的情况下,唯有通过个体因素才能实现阶层跃迁,而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方式。唐朝科举通过文化考试来选拔人才,大多数读书人能够通过科举实现自身阶层跨越;现代高考是横亘在每一个学子人生旅途上的“龙门”,其竞争不可避免,也表现得越来越激烈。当教育目的是为了考高分、读书要上好大学、毕业要找好工作时,这种教育工具理性则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之后,这部分学生认同了社会这种人才筛选机制,而社会也在这种人才筛选中反哺了通过独木桥的精英阶层,越来越高的门槛只能让成绩拔尖的学生通过,“万人挤独木桥”的当下氛围,唯有“教育内卷”才能使寒门弟子逆天改命。我们不可否认,教育为突破阶级壁垒,实现阶层跨越提供了一条向上攀爬和向外进击的道路。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个体的人生被学习所改变,或者财富是用知识换来的,又或许因为努力读书找到令人满意的就业岗位,这让人们更加坚定地相信通过学习改变人生,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为此,寒门学子更加肯定地认为通过加倍努力能弥补先天的差距,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会把这种期望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当教育和考试紧密结合,又和社会地位等联系在一起,教育就仅仅成为了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人“成人”,导致教育的价值理性得以萎缩。

(四)功利取向的教育评价机制造成教育的失真

功利取向的教育评价机制让当下的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本真。教育应当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然而,当下的教育正在被异化,人们把教育当做追逐利益的手段,以期通过教育快速地获得物质财富的增长,原有的本质被功利教育所遮蔽和掩盖,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失去了教育本真。以“唯分数”和“唯升学”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把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最重要或唯一的评价结果,用考试分数和学生考入名校作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这种教育评价机制只是片面地追求教育的认知和结果的攀比,却忽视了人的情感发展,失去了教育应有的育人本质。

四、教育内卷化的破局之道

内卷绝不是一件合理的事情,而是一种社会病态的体现。破除“教育内卷”需要全社会合力共同完成。教育内卷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象催生了教育变革的新时机,“去内卷化”的教育任务在后疫情时代显得迫在眉睫。因此,“去内卷化”必须突破现有框架寻找新的增长点。

(一)加大整改校外培训力度,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培训行业的市场行为,保障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维持校内校外的教学秩序,减轻家庭对教育支出的沉重负担,切实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加大力度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治理,严格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招生虚假宣传、虚假优惠折扣等交易行为,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管理,禁止夸大培训效果、夸大教育实力等虚假宣传广告,强化培训价格的监管,降低校外辅导机构的收费标准,提高校外辅导机构的教学质量,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校外培训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课程内容上严禁超纲超前教学,要把学校教育作为主要的学习平台,提高学校内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

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供给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当前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处于稀缺的状态下,教育内卷化正在席卷而来,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学校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薄弱学校在师资配备等方面远不及优质学校,加之在招生方面缺少优势,无法招到优质生源,且优质生源也都聚集到了优质学校里,更加剧了彼此间的竞争。从教育资源供给上看,我国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小部分的城市和重点学校中,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能够获取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引发了大多数家庭对当前教育资源和升学路径的焦虑。如果人们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他们就无法打破贫穷循环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因此,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要在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出更加高效的供给模式,推动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拓宽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推动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推动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

(三)回归理性教育价值观念,探索多元社会流动渠道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多数人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以“唯成绩是论”“唯学历是论”为评判人才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教育观念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凭社会”的氛围,认为个人一旦获得了高学历的文凭证书就能获得高地位的工作,就能获得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视高学历文凭为理想就业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敲门砖”,把教育当作争名夺利、追逐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因此,要想走出极端功利主义教育的陷阱,必须让教育回归初心,回归教育本初的功能、价值和规律。“教人成人”远比“教人成材”更重要,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观也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分数”和“高考”上,不应被“万人挤独木桥”的竞争大氛围裹挟着往前走。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教育的工具主义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不同的学生,开发学生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家长应当正确认识教育规律,构筑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应当引导家长调整好自己的教育心态,缓解自身焦虑,遵循教育规律,不要轻易地被他人和环境所影响,不要盲目地进行竞争与攀比,不应当被外在的评价所裹挟,对自我定位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地陷入到内卷的漩涡中。

(四)扭转功利教育评价导向,深化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要想打破目前教育竞争的“内卷”现象,必须改变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教育的价值得以回归。真正的教育应当回归到“人”的教育中来,通过多种教育方法来指导、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个体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教育评价则影响着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现实的教学。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转变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多元兴趣。为此,学校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评价观念,建立以科学为导向、以价值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评估文化与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升学率等量化的衡量标准,应改变“一刀切”的教学评估方法,尊重學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制度,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元、综合的评价和考核方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当反思当前的教育环境,让教育回归本源。面对教育“内卷化”这一难题,我们应加以约束和引导,不要把教育变成“内卷游戏”的牺牲品,而反对“教育内卷”,并不是提倡让学生“躺平”,而是要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去内卷化必须多方面合力共同打破瓶颈状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以正向激励为导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当下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卷才有可能破解。

参考文献:

[1]姚从容,马   玲.教育内卷、摇号入学与减负新政中的焦虑传递[J].当代青年研究,2022,(04).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杨   磊,朱德全,樊亚博.教育真的内卷了吗?——一个批判分析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02).

[4]贺婧瑶.教育内卷化研究综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8).

[5]周   鸿.布迪厄的阶层场域论与阶层的形成[J].学术论坛,2005,(01).

[6]魏语婷.疫情下经济“内卷化”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0,(07).

【责任编辑 孙小梦】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关于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问题的调研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菏泽一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