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强
做校长时,我一直坚持实行“校长小助理”制度。校长小助理的产生要经过学生的自主报名、竞选,然后要郑重其事地发放聘书。这些当选的学生要协助我做好一些日常工作,包括接待部分来宾,撰写节日贺卡、活动邀请卡,处理学生来信,一起参加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根据需要起草一些倡议书,等等。这为我和学生之间开辟了一个非常好的沟通渠道,让我更准确、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思想动态、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同时,这种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平台,他们在与我“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中,看待问题的视角越来越广阔,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学校的管理形态之所以在三番五次的教育改革中仍缺乏脱胎换骨的实质性变化,我认为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管理仍然停留于“专制”的模式中,学校未能通过民主形式来推动制度、组织、课程等不同层面的管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管理中,没有成为管理的主体。甚至不光学生未能参与管理,连教师也无法成为学校的主人。管理者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作风和行为,妨碍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进程。可以说,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建立起师生民主参与的管理形态,就会距离学生健康、文明、有尊严地生活的教育目标异常遥远。而这,恰恰是当下大多数学校的现状。
必须明确的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根本标志,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核心指标,也是学校创新的原动力。
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曾经在一次讲课中分享过一个案例。
我们鼓励学生出版自己的刊物。比如我在北大附中时,孩子们办了一个刊物——《偷听北大附中》。当时学生说用“偷听”这个词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偷听?这好吗?其实学生的本意是,校长、老师要知道北大附中的他们的心声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理念是什么样的。我们要用心去听,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北大附中。而且他们设了一个专栏,当时就叫《我问小康答》。小康指的是我,那时候虽然我是校长,但是他们还是很亲切地称我为小康。这个刊物后来在学校里有很好的影响。
这是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典型案例。每所学校都有很多组织,包括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社团等。按照学校的通常做法,这些组织的管理者都是学校领导或老师,即使有学生参与其中,也基本上是按照规定的要求去行动,鲜有自主行为的发生。如果能够像康校长一样,尝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这些组织层面的管理中来,则学校的教育生态将会逐步发生根本性改变。
我在学校时,曾在社团的管理上做过一些尝试,突破社团组织由教师全权负责的局面,比如社团活动内容选择、方案制订、协调实施等方面,交由学生处理,结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七年级“品味芬兰,设计物语”课程小组,一共九名学生,发起了“创意餐厅日”活动。他们制作了“创意餐厅日邀请函”“芬兰美食节品尝券”,发动了整个年级的学生、老师和学生家长,全员投入到邀约嘉宾、联系场地、现场布置、制作美食、全面展示、自主售賣、票券兑换等环节。整个活动井然有序、丰富多彩。最后,他们还将售卖美食所得的四千余元全部用来购买图书,捐给学校的图书馆,称之为“一平米图书角”。这样的故事永远变成了学校宝贵的历史。让大家非常吃惊的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活动,完全是由这九个学生组织的,其间教师只提供了一些指导而已。像这样的一种参与,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一直希望,中小学校园,完全可以像大学一样,处处呈现着琳琅满目的活动海报。这不仅是学校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事务的重要标志。
当然,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自主管理,有着更加广阔的舞台。我认为学校应该致力于四支队伍的打造,从而让学生的自主管理落到实处。这四支队伍是学生自治委员会、校长助理团队、值周班级和学生社团。很多学校虽然都有这方面的探索,但据我观察,更多的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大部分学校对每个组织自身的职能、特性、运作模式、注意事项等并不十分清晰,因此真正运转起来,未能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反倒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比如,对各类组织中参与的学生引导不够,也缺乏具体工作方法的指导,加上做不到“全员参与”,无法让所有人既是“执法者”,又是“守法者”,造成学生之间的“平等”被打破,出现了特权学生,甚至出现“霸凌”现象,引发了学生之间交往的矛盾。再比如,参与管理的学生在落实具体工作时,标准不够清晰,对学生日常行为管控或对班级状态监督评判中,出现不该有的差异化对待,存在“人情分”“情绪分”,这也容易带来矛盾,给学生的自主管理造成困扰。但这些问题,并不代表着这样的一条路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可能走出一条顺畅的管理之路。
学校中的自主管理,必须强调全员参与的性质。如果只是少数人参与,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们执行班级值周制,每周一个班级负责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管理任务。这项工作一个基本的评价点,就是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都充当一定的角色,这个角色有具体的任务、有明确的要求。班级值周进行总结时,也把全班同学参与的情况作为重点来评判。
学生自主管理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任务,就是他们首先能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个性成长计划。现在的学生,大多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由老师、父母做好了规划,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少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将来要怎么样,自己要怎么学习、怎么生活,自己在什么时间到底该做些什么。因此,除了参与学校的公共事务外,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决定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机会。比如,有的学校每天下午会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完全属于学生,他们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可以去球场玩耍,也可以到教室自习,当然,也能到校园的长椅上发呆。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一开始,有老师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如果不把学生每一分每一秒都规划清晰,学生会无所适从,弄不好还会惹来麻烦。比如去玩不该玩的东西,去谈恋爱,或者在校园里惹是生非。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没有自由就没有尊严,完全被安排好、只能去执行的生活,带来的就是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丧失。从长远看,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不负责任。
这又回到了我们前面一直交流的话题:没有尊重,没有民主意识的萌芽,所谓自主管理是不可能发生的。我在学校曾经尝试推行班级内的“圆桌会议”交流活动,发动班主任与学生们展开自由交流。但整体效果并不是太好,为什么呢?有些班主任质疑: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他们认为,班级的事务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上级的相关政策、学校的管理要求、学校的条件限制等等,这些都注定了学生很难对班级的一些实质性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既然没有实质的作用,组织这些活动不就是浪费时间吗?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懂得学生自主管理的价值所在。在针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中,每个人,包括很小的孩子,其实都会有他们的是非判断。当然,这些判断未必精准,不同人之间也会有分歧,但这样一个表达甚至争论的过程,不就类似于成人社会的民主形态吗?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们会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针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他们可以培养这样的权利意识,并学会正确使用这样的权利,从而建构起未来生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做好准备。这样的意义和价值,岂是“解决眼前问题”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