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思奇于1937年来到延安后,在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影响下,完成了其角色行为的空间转换,将其过去善功的大众哲学传播,自觉转向了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的挖掘和阐发。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共产党的本领在哪里》一文,就是其在这方面的一篇力行之作。该文澄清了当时关于中国共产党本领的各种混乱认知,在党的思想发展史上率先提出能够正确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本领”,并通俗易懂地论证说明了这个论断。这一揭示回答与新时代我们党强调的“看家本领”说,在时代精神的主轴线上跨越时空地交相辉映着。因而,必须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共产党的本领在哪里》;艾思奇;艾思奇之问
中图分类号:B261;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1-0068-04
艾思奇(1910—1966年),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研究传播工作,被毛泽东誉为“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1943年3月2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他的《共产党的本领在哪里》一文(下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出自该文)。这篇堪称“艾思奇之问”的短文,在党的思想发展史上率先提出能够正确地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本领”。这一论断有力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不但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阶段性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有着与其使命任务相称的政治领导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重温“艾思奇之问”与艾思奇富于创见的回答,对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大有裨益。
一、空间转换中艾思奇角色行为的延安发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进步青年中,“一支歌”“一本书”颇为风靡。“一支歌”即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本书”即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日军侵华、民族危机加剧的严重关头,两位青年俊彦同时从云南走出,自有那一代人的机缘际遇说项,然而历久弥新的却是对他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是由人民培育的这一真理的有力揭示。
1937年10月,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凭着《大众哲学》这本通俗读物影响力的传播扩散,他已成为一名为国共两党领导人所关注、尤为一般知识青年所敬慕的著名哲学家了,这是他在延安发声的个人背景。
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看,它自诞生以来,在其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16年中,虽然早已建立起其与马克思主义命运相依的关系,但实践证明,有了科学的理论并不等于能够科学地加以应用。基于实践中血的教训,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共产党“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于1938年10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把深入研究并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2]534。这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艾思奇之问”提出的一个关键理论背景。
在延安,毛泽东对艾思奇器重有加,艾思奇则参与了毛泽东亲自组织的哲学研讨活动。从1938年9月至1942年春,毛泽东和艾思奇之间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交流,“最重要的有8次。”[3]这使艾思奇拓宽了理论视野,提高了其认识问题的思想境界。1939年5月,艾思奇编辑出版了反映延安新哲学研究成果精华的《哲学选辑》。为了帮助各级干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1942年4月,他主編、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一书。在延安整风中,《哲学选辑》被列为中央研究组和各地高级研究组的必读书目;经毛泽东审阅出版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被指定为整风必读文件。艾思奇的这些不凡经历与其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潜心研究和吸收,极大激活并深化了他的理论思维活动,因而使其能够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方面,尤其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党内指导地位的确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延安时期艾思奇哲学善功重点的自觉转向
紧扣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重点抓住毛泽东著述中深刻反映其哲学思想精髓的重要论断或是经典论述,密切联系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并以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形式完整、全面地呈现出来,从而为广大干部群众学好用好毛泽东原著提供一个个鲜活的注解,是艾思奇研究和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特色做法。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个问题上,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首次把“本领”一词变成了用来指涉中国共产党行动能力的一个概念。他指出:“共产党有本领把革命逐步地推向前进,但没有本领把全国的坏事在一个早晨去掉干净。”[4]273其后,伴随着毛泽东更加活跃的理论创造活动与其思想理论上的日臻成熟,意在指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之态度及行为的这样一些词汇,诸如“学习”“研究”“结合”“精通”“应用”“拿得稳”,等等,一再被毛泽东娴熟地运用到了自己独具风格的讲演或文章之中。这样,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本领之间,毛泽东构起一种新的影响深远的联系。他在中央党校等处讲演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武器”,“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5]769;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推翻敌人的压迫,“步调就要一致,兵要精,武器要好。”[5]811他提醒全党同志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着好看”,“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5]815-820
毛泽东上述理论创造活动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534的价值原则以及由此形成的众多精辟观点,深刻影响着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的传播工作。到延安不足一年,他便将其过去善功的“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研究传播,自觉转向了更加注重“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的研究传播,重点转向了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的挖掘和阐发上。1938年4月,他一矢中的地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运动。”[6]对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高度认同,使艾思奇愈是深得这一思想的精髓,就愈是成为这一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共产党的本领在哪里》一文,实际上就是他在这方面的力行之作。
三、澄清关于中国共产党本领的各种混乱认知
1943年1月,艾思奇调任《解放日报》编委会委员兼副刊部主任。《共产党的本领在哪里》一文是他在调入《解放日报》工作后不久,发表于《解放日报》第4版“常识讲话”栏上的一篇大众化理论宣传文章。
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国共产党“有领导人民克服一切困难的本领”,并作阐释说,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人民坚持持久战,在各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文化。“这样的事业,在没有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是做不到的”;将来它还要做“更大的事业”,就是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有这样的本领,有领导人民克服一切困难的本领。”这就向世人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异常艰难和危险的条件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是一个有着光明前景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依着递进设问、逐一回答的话语进路,艾思奇在说明中国共产党有战胜一切困难的本领之后,跟进提问:“共产党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本领?”对此,他并没有急着去回答,而是先回应了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乃至错误的讲法。
例如有人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大事业,是因为“命运好”;是因为毛泽东“福气大”,使边区遇上好年成;是因为贺龙是“活龙”(陕北话谐音),给边区带来了雨水。艾思奇指出,这是迷信的说法,陕甘宁边区的自然条件并不比其他地方好。边区人民能够过上“好光景”生活,是因为共产党在边区实行的经济政策好。又有人讲,毛泽东“神机妙算”赛过孔明,所以能够做出这番大事来。对此艾思奇回应说,不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确英明,共产党员一般也都头脑比较清醒。但是,共产党人并非生来就聪明,非共产党人中也不缺少聪明的人,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成大事”?
为了进一步澄清认识、讲明道理,艾思奇还厘清了两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例如有人讲,中国共产党能够把事业做好,是因为党员“做事英勇,不怕牺牲”。艾思奇指出:“共产党员做事,确是不怕艰难困苦的,这是共产党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然而,只有英勇是不够的,谁都知道,有勇无谋的人“还常常会把事业弄坏”。又有人说,共产党的本领在于有群众,“群众跟着共产党走,所以什么事都能做成功。”艾思奇指出:“共产党有群众,而且群众的力量是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的基础。”问题在于,“为什么群众只跟共产党走,不跟别人走呢?群众决不是无缘无故随便跟着共产党走的。”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要回答共产党“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本领,”“还要找另外的理由,才能够讲得通的。”
四、通俗论证说明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本领”
艾思奇研究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长于抓住这一思想的精髓,进而有在内在逻辑上同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求相一致的阐发。1942年2月,毛泽东讲演说:“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5]835-836艾思奇在《共产党的本领在哪里》一文中循此提出,能够正确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本领”的论断,这便透显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能力与其科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关联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印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共产黨的本领在哪里》一文的说理逻辑,实则就在于此。这是艾思奇作为一个“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实至名归,价值之所在。
那么,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本领”究竟是什么?艾思奇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克服困难,战胜一切的思想武器,共产党的主要本领,就是能够使用这一件武器”。他还追问道,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有这样大的作用?应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本领”?针对前问艾思奇指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包括着社会发展规律和革命斗争规律的科学理论”,这一回答充分显示出他扎实强健的学养功力。为了通俗易懂地阐明后问,艾思奇把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类比为“革命的向导人”与其不可或缺的“路线图”“指南针”的关系。他举例说,譬如军队行军,遇到不曾走过的陌生道路,就要请引路向导,向导“必须是很熟悉这些道路的人”,“必须很清楚地知道应该走的一切路线,和通过这些路线的一切方法。”
艾思奇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革命人民的向导人”,“要引导着人民走上许多陌生的新的道路”。他还提醒说:“认识地上的路与认识革命的道路是不同的。地上的路,容易熟悉,只要在某地方多走两次,就弄清楚了,就可以做向导了。认识革命的道路,却不是这样简单的,革命的新的道路,常常是从来没有人走过的,例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就是以前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革命中所没有走过的。”实践证明,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南针”,中国共产党“能比别人更看得清楚革命的道路”,“走起来就有充分的信心,不会因为困难危险而畏惧退缩”。中国共产党能够拥有群众也是因为靠着这一科学理论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求解放的正确道路,“所以群众才拥护党,跟着党走。”
艾思奇上述“向导说”,同样源自有出。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4]3这表明,不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南针,中国共产党人拿来便可以认清自己要走的路,并且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走这条路。在艾思奇看来,真正应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要靠科学的研究,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是怎样变化,革命怎样发展。”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好好研究”马克思主义。
五、“艾思奇之問”与艾思奇之答的当代价值
在时代精神的主轴线上,80多年前,艾思奇对“共产党的本领在哪里”进行的思考,与新时代我们党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说,跨越时空地交相辉映着。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4]292在学精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曾经风趣而又严肃地指出,在一些共产党人那里,“马克思主义就跑掉了,至少是在一个早晨暂时地跑掉了。以后就要找一下,把马克思主义找回来。马克思主义,你要找它,它就会回来,你不找它,它就不会回来,因为它不晓得你要不要它!”[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提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的新高度来加以看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表明,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关键在于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为此,“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8]这就告诫全党,新时代对于一些共产党人来说,同样要去“找”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找回来”,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石仲泉.延安时期的艾思奇哲学与毛泽东哲学[J].理论视野,2008(6):50-5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10.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作者简介:梁家敏(1998—),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单位为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科技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