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崇文抑武”政策及其影响

2023-07-04 10:06沈为奇
西部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政局文人军事

摘要:南唐实行过和北宋类似的崇文抑武政策,其目的是稳定政局,防止武将权势过大威胁自身统治,同时积蓄实力,期待有朝一日入主中原。南唐政权通过招揽南北文人、优待文官、开设庐山国学、大力发展文教等措施壮大文人集团,通过设立监军、频繁调任来抑制武将的权势地位。崇文抑武政策使得南唐政局稳定,文化繁荣,没有像同时期中原和邻国那样发生动乱,但文人势力的恶性膨胀使得南唐军事实力大为削弱,执政的文人集团轻启边衅,作战败多胜少,耗费国力,错失统一良机,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宏愿。

关键词:南唐;崇文抑武;政局;文人;军事

中图分类号:K2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1-0072-05

北宋建国前期,为了扭转前朝武将拥兵自立割据一方、动辄发动军事政变的局面,一改唐末、五代尚武风气,实施崇文抑武政策,抬高文臣地位并给予优待,收缴武将兵权并打压、限制其权力、地位,形成鲜明朝代特色。但崇文抑武政策并非北宋首创,南唐的境况曾和北宋比较相近:

宋朝的形象和南唐很像,北宋就是大号的南唐,南宋几乎与南唐差不多,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崇文抑武,就是文气,就是文弱,越来越有文化,越来越孱弱。当然这是个两难之选,文弱和武强往往相对。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管是段子,还是确有史实,选择解除兵权也是迫不得已[1]。

十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南唐面临着和北宋前期同样的问题。“时江淮初定,州、县吏多武夫,务赋敛为战守”[2]765,方镇变乱、对抗中央时有发生。武将的势力强大,中原王朝和周边小国虎视眈眈。为了稳定统治,谋取中原,必须改变杨吴时期的施政措施。

何剑明的《南唐崇儒之风与江南社会的文化变迁》[3]指出,南唐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统治者效仿西汉,推行儒家思想,重用儒者,儒学扎根南唐,支撑南唐政权。南唐改知节度事为“知军州事”,可能是北宋文臣知州的滥觞。高峰在《南唐党争与文人心态》[4]中分析了南唐烈祖李昪打击横暴武将、推行文官体制、重用北方文人、优遇文官的种种措施。周华锋的《南唐政治和“文人集团”的兴起》[5]指出南唐拥有能够对国家大政方针起到决策性影响的“文人集团”,和唐末五代时期其他政权的“武人集团”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归纳了“文人集团”兴起的原因,认为南唐“崇文抑武”政策便是其中之一。刘亦雄在《南唐方镇制度研究》[6]中提到了李昪在施行“保境安民”政策的同时,大力推行“文治”,“崇文抑武”,任用儒者文士,李璟、李煜遵循李昪做法,使得武人难以干预中央和地方事务,南唐始终没有出现像杨吴和中原那样武人跋扈、内乱不断的问题,他还引用《类说校注》的记载,认为南唐对于方镇的种种限制措施可能影响到了北宋统治者。

一、南唐崇文抑武政策的表现

(一)崇文

1.重用文人

文人占据中枢是南唐政治的特色,根据万斯同《南唐将相大臣年表》可知,南唐政权的宰相和内枢使人选几乎全是文人。担任过南唐宰相的有宋齐丘、徐玠、张延翰、张居咏、李建勋、李景遂、周宗、冯延己、杜昌业、常梦锡、孙晟、严续、游简言、李弘冀、李从嘉、殷崇义。担任过南唐内枢使的人物有周宗、周廷玉、杜昌业、魏岑、查文徽、李徵古、陈觉、殷崇义、陈乔。除了周宗是武职出身,其余诸人以文臣身份入职。

南唐接纳大量北方南奔文人,江文蔚、韩熙载、潘佑、张易、李贻业、高越、史虚白、常梦锡、张延翰、孙晟等来南唐后纷纷得以重用,江文蔚刚正不阿,致力于南唐贡举;张易镇守宣州,吴越慑服;孙晟出使后周,不辱使命。他们在吏治、讼狱、史馆修撰、诗文、科举、法律等方面皆有不俗的贡献。

2.开辟多种文人入仕的途径

一是贡举。五代期间战乱不断,政局动荡,除了中原以外,其余政权不多设置贡举。杨吴、南唐、前蜀、后蜀和南汉五国有关于开设贡举的史料记载,而南唐作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大国,其贡举制度相较于其他四国最为完善。南唐在昇元年间即设贡举,诸佑“昇元中,起第进士”[7]178;李徵古“昇元末,第进士”[7]146;郭昭庆“父鹏,保大初进士,官至大理司直”[7]108。

南唐建国初期,贡举制度多次停罢、重兴,“保大十年……旋复停贡举”“保大十一年春三月……复设贡举”“保大十二年……命吏部侍郎朱巩知礼部贡举”[8]229。史料中关于后主时期的贡举制度记载更多,该制度在后主时期得以稳定。罗颖“开宝中,诣金陵,举进士第,例以黄衣守选……颖初就举金陵,试《销刑鼎赋》《儒术之本论》,有司以邓及为第一,颖为末。缀榜既上,后主迁颖第二,手笔圈其名”[7]161“明年春,试《王度如金玉赋》,郢唱第为第一”[7]162。《全唐文》记载任光“南唐乾德四年进士第一,任将仕郎县尉”[9],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南唐后主李煜亦使用该年号纪年。

南唐贡举还设有复试制度:

“吏部侍郎修国史韩熙载知贡举,放进士王崇古等九人。国主命中书舍人徐铉复试舒称等五人,称等不就。国主乃自命诗赋题,以中书官莅其事,五人皆见黜。”[8]236

这是一个对进士进行两次复试的案例。此外,冯延鲁“子僎,韩熙载知贡举,放及第,覆试被黜”[8]299。

二是設立庐山国学。在举办贡举、吸纳才子的同时,南唐还注重文人的培养,帮助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庐山国学是南唐的官办学校,李昪时期“建学馆于白鹿洞,置田供给诸生,以李善道为洞主,掌其教,号曰庐山国学”[10]。卢绛“南昌人也。读书略通大义,不事,事常以博奕角觝为务,乡里鄙之。绛惭愤,入庐山国学,与诸葛涛、蒯鼇相善”[7]154。学成后进入金陵,上书陈述利弊,得到光政院陈乔赏识,委以任用,为南唐操练水军,教习水战,抵御北宋。

马氏《南唐书》中有不少关于庐山国学生的记载,刘洞“少游庐山,学诗于陈贶。精思不懈。至浃日不盥”[7]106;江为“游庐山白鹿洞,师事处士陈贶,居二十年,有风人之体”[7]107;伍乔“庐江人也。性嗜学,以淮人无出已右者,遂渡江,入庐山国学,苦节自励”[7]110;黄载“载弱冠释耒耜,就学于庐山,事虔人刘元亨。笃志自励,精究经史,能为文章”[7]163。刘洞、江为诗名远扬,伍乔任考工郎,黄载善为文章,在当时皆颇有名誉。

三是言事拜官。南唐在贡举制度建立之前,通过言事拜官收揽人才,周彬“闻烈祖镇金陵,招辟儒生,彬因献所习,烈祖善之。禅代之后,制度草创,无取士之科。会有事于南郊,彬着《郊望论》数千言,广陈前古得失,上之,署诸卫巡官”[7]110,周彬以在家耕田读书的身份获得官职,为政清平,后官至尚书郎。后主时期贡举制度稳定下来,言事拜官依然存在,郭昭庆“保大中献所著《治书》,补扬子尉,辞不受。后主时复献《经国治民论》,擢著作郎”[8]328。

通过以上政策措施,南唐统治者推行文治,重用文臣,招揽四方文人雅士,发展教育,逐步改变了杨吴武人掌权的政治格局。

(二)抑武

1.抑制方镇

五代时期,不少武将以一镇之力乘乱起兵、夺取政权,长期抗命中央、暗地发展实力的节度使大有人在。为了防止武将长期占据方镇,南唐将方镇长官频繁变迁调任,消除了武将割据自立的可能性。根据《五代十国方镇年表》,吴时,节度使在任时长达到四年以上者有17人,其中任职长达十年以上者3人,在任时长不足四年者有18人。到了南唐时期,方镇长官的在任时长均在三四年左右,在任時长达到四年以上者20人,在任时长不足四年者58人,罕有武将能够常驻一方。

任职长达到四年以上者中,刘崇俊值得单独一提:

祖全,以功臣为濠州刺史,有威名。全卒,子仁规继其任,为政苛虐。及卒,崇俊继之,尽反仁规之政,人怀其惠。数年,渐专恣不法,多畜不暹,使过淮剽掠,获美女良马以自奉。元宗升濠州为定远军,因拜崇俊节度使,以其子节尚太宁公主。然元宗亦恶其为人,会寿州姚景卒,崇俊厚赂权贵,求兼领寿州。元宗乃阳若不解其意,命移镇寿州,而遣楚州刺史刘彦贞驰入濠州代之[8]327。

刘崇俊三代世袭濠州刺史,元宗李璟将其移镇寿州,隐患得以解决。南唐还采取禁军和方镇互相迁转节制的办法抑制方镇势力,陆游《南唐书》记载,刘仁赡“事烈祖,历黄袁二州刺史,入为龙卫军都虞侯,拜鄂州节度使……十三年,徙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8]308;朱匡业“出为歙州刺史,有政绩,改建州留后。还朝,授神卫统军”[8]274;周本“由是召入,为雄武统军。出为寿州节度使,移镇庐州,拜太尉、中书令,封西平王”[7]75。方镇将帅不能专兵,大大降低了武人跋扈作乱的可能性。

2.设置监军

监军是皇帝派出监督监控地方军队的官员,可与统帅分庭抗礼。南唐军队出战常常可见监军身影,平张遇贤叛乱时,“镐为监军”[8]252;营救河中李守贞时,“文徽为监军使,岑为沿淮巡检使。”[8]289元宗李璟任用陈觉、魏岑等得宠文人充做监军。

屯营是南唐的地方禁军部队,其中亦设有监军一职:

六月,安州节度使李金全来降,遣鄂州屯营使李承裕帅师迎之。承裕与晋将马全节、安审晖战于安陆,承裕及裨将段处恭战死,监军通事舍人杜光邺及其兵五百人被执[7]22。

南唐也在方镇设置监军,抑制节度使权力:

寿州监军吴廷绍以为疆场无事,坐费资粮,悉罢之。清淮节度使刘仁赡上表固争,不能得[11]。

刘仁赡据理力争而“不能得”,可见节度使权力受监军抑制,其决策权高于节度使。淮南战役援救寿州时,监军的权力地位甚至高于统帅:

保大末,淮南交兵,景达以元帅督师,陈觉为监军使,军政皆决于觉,景达署牍尾而已。朱元叛,寿州陷,皆觉为之,景达亦不能诘[8]339。

保大年间,针对伐闽之役的失败,王建封请求将魏岑等人更换:

訹建封上书,历诋岑等,请更用正人。元宗遂发怒,谓建封武臣握精兵,敢于国政,谋进退柄臣,其渐不可长,流池州,未至,杀之[8]273。

由王建封的结局可见,崇文抑武使得武将人轻言微,遭到过分防备。

二、南唐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文化繁荣

“五代之乱也,礼乐崩坏,文献俱亡,而儒衣书服,盛于南唐”,崇文抑武政策使南唐云集了大批儒者文人。他们或文采斐然妙笔生花,或博古通今完善建制,或精于吏治百姓爱戴,或钻研战守致力国防。五代乱世,南唐尤以文采著名:

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髙才,徐锴之典赡,髙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余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文物有元和之风[7]100。

高远著《南唐烈祖实录》《元宗实录》,徐锴有《历代年谱》《方舆记》等,郭昭庆撰《唐春秋》,宋齐丘、孙晟、冯延己、江文蔚、韩熙载、乔匡舜、伍乔等皆有文集流传,李璟、李煜、孙鲂、江为、刘洞、夏宝松、陈况、毛炳等诗词沉博绝丽,显赫江表。后世视之与温庭筠齐名的冯延己,诗词尤值一提,他的《抛球乐·莫厌登高白玉杯》《长命女·春日宴》《谒金门·风乍起》《忆江南·今日相逢花未发》《采桑子·樱花谢了桃花发》《鹊踏枝·历历前欢无处说》等作品既写江南杏花烟雨、爱情相思苦闷,也映射了南唐由盛而衰的悲剧。

南唐灭国后,“及得金陵藏书十余万卷,分布三馆及学士舍人院。其书多讐校精审,编秩完具,与诸国本不类,”[7]160其藏书被誉为“天下冠”。重视儒学的同时兼容佛道,南唐三主皆崇信佛教,宋齐丘有《仰山光涌长老塔铭》,陈觉作《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序》,在君主和中枢重臣的推行下,仅金陵一城就兴修、重建了约四十座佛寺。法眼宗于南唐时期正式形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文益、缘德、元寂、应之等佛学大师,佛教文化在南唐进入昌盛时期。

正如史温评价,“当是时,天下瓜裂,中国衣冠多依齐台,以故江南称为文物最盛处。”[12]36

2.民间私学兴起

南唐文人开办私学,塑造了更多可用之才,韩熙载“广纳儒生,苟有才艺,必延致门下以舒雅之为门生,高第凡数十辈”[7]101;康仁杰“性循素俭,门无私谒,其所进待,乃儒生名士”[7]109;夏宝松“少学诗于建阳江为”[7]111,后学有所成,其诗文与江为齐名。

3.内部政局稳定

五代割据混战,掌握军队的节度使抗命朝廷,反复无常。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言道:“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2]583这句话正是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的原因。武将权势滔天,甚至废立君主,而南唐情况恰恰相反:

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典坟,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方是时,废君如吴越,弑主如南汉,叛亲如闽、楚,乱臣贼子,无国无之。唯南唐兄弟辑睦,君臣奠位,监于他国,最为无事,此亦好儒之效也[7]159。

南唐武将大多品德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刘仁赡“略通儒术,好兵书”;刘茂忠出镇袁州,“袁人德之”;王彦俦“善抚境内,和遂为富州。入拜统军,自以发迹凶乱,于是务为恭谨”[8]273;王崇文“平居被服儒雅,风度夷旷”[8]275;何敬洙“常微服游里巷,察民疾苦”[8]257。武将出任刺史、把守方镇、统领禁军,维系了地方和中央的安定。南唐任用文人担任宰相,杜绝了武人专权。南唐三任君主都对文臣较为宽容,宋齐丘倚仗老臣身份目中无人,江文蔚直言进谏惹怒李璟,虽有惩处贬黜,很快都能得到原谅、召还,稳定了文人执掌中枢的局面。武将不过问政务,避免了文武矛盾、权力斗争。崇文尚学,整理典籍,儒风盛行,南唐成为十国政权中较为稳定的一个。

(二)消极影响

1.军队战斗力低下

南唐的崇文抑武政策,对军事实力造成了消极影响。不懂作战的文人职掌中枢,充任枢密使,意气用事,纸上谈兵,其他中枢大臣和征战主将大都并非帅才,军事战争屡屡失利。

南唐迅速拿下闽、楚,一部分原因是闽楚乱政不得人心,百姓“伐木开道,壶浆奉迎”[7]148。闽、楚的几股军事力量互相攻伐,南唐乘机进军,没有受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灭楚之后的南唐,很快又失去了湖南地区:

元宗知楚难方殷,以镐为信州刺史,领屯营兵,兼湖南安抚使,驻青州、萍乡,有警,许便宜从事。楚人果复废立,镐自萍乡帅师入潭州,迁马氏之族,及文武将吏于金陵,遂拜潭州节度使。南汉将潘崇彻攻郴州,镐出兵争之,败绩,遂失郴州。镐惧南汉寇边未已,请除道圣二州刺史,诏以廖偃为道州刺史……镐柔而无断,日饭沙门希福,纪纲颓弛,不之问……及言兵已拔益阳,遂夜弃城出奔,列城皆溃,尽丧楚地[8]252。

边镐缺乏战略远见,胆怯畏战。当时,高远一眼看透了湖南之役及其战后走向:

远有精识,方边镐入潭州,湖南悉平,百官入贺,远独曰:“我乘楚乱,取之甚易,观诸君之才,守之实难。”闻者愕然,以为过。及后如所料,乃皆服其先见[8]281。

同时期的欧阳广对战事也有一段细致的分析:

臣近游潭州,伏见节度使边镐,偶逢圣代,初非将才,措置乖刺,大失人心。致奉节兵乘夜呼躁,共焚谯门,会明而遁,不然,几至大变,是仁不足惠下也。朗陵近在肘腋,会不为虞,乃图桂林,以取奔败,是知不足谋远也。与监军使昌延不相协和,动辄疑阻,是义不足和众也。幕府无贤才,是礼不足得士也。号令朝出夕改,是信不足使人也。五者无一长,考之前古,未或不败,请择帅济师,以全境土[8]294。

高越并非武将,欧阳广在当时也仅是一介平民,他们的见解都说明南唐统帅不是将才,崇文抑武使得南唐缺乏可以偏师远征的人选。

面对南方小国,南唐尚且不能全胜,战果得而复失,想要北进中原就更加困难了。研究者们多半认为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是南唐进驻中原的最好时机,但史虚白之孙史温并不抱有希望,他觉得“今江南壤毛瘠薄,土泉不深,其人轻佼剽悍,不能耐久,非中国之敌也”[12]14。王夫之认为“当其时,石敬瑭虽不競,而李氏诸臣求可为刘知远、安重荣之敌者,亦无其人”。即便南唐没有深陷闽国战场,也难以进驻中原[13]。王夫之的评价被不少后世研究者認为有失偏颇,但他们反驳时也只力荐刘仁赡一员淮南将领。皇甫晖在淮南战役中被擒,感叹南唐兵力普遍较弱:

臣非不尽力国事,南北勇怯不敌,臣在晋屡与契丹战,安能如今日大朝兵甲之盛,昨退保滁州城,不意大军攀堞,如飞而入,臣智力俱殚,故被擒耳[8]290。

2.文人志大才疏,轻启边衅,统一宏愿难以实现

杨吴时期,大将周本出征前,特意强调“愿无任偏裨”[7]75。南唐伐闽将军事大权交付文人,阻碍武将进言,导致战场失利,“伐南闽,攻仁达,以空其国用。”[7]144中枢文官志大才疏,一改李昪时期睦邻友好、积攒实力之策,轻启边衅。然而,进攻南方诸国未能壮大自身,反而空空损耗国力,使得南唐无力承担统一重任。

南唐攻打闽国,围困福州孤城。此战由宣谕使陈觉矫诏挑起,面对吴越援军,监军使冯延鲁坚持“若麾我军稍退,使吴越兵至半地,尽剿之,城立降矣。裨将孟坚争曰:‘援兵已陷死地,将尽力与我战,胜负殆未可知。延鲁不听。顷之,吴越兵至岸,鼓噪奋跃而前,与城中夹击我。延鲁败走,俘馘五千人,孟坚战死,诸军遂大溃,死者万计,委军实戎器数十万,国帑为之虚耗”[8]297。

南唐“共三十五州之地,号为大国”[7]194,“且据长江之险,隐然大邦也”[8]234,掌控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元宗期间攻伐邻国,邻国畏惧南唐,不敢轻易对抗。伐闽之役,吴越国在福州城下击败南唐围城军,却也心存忌惮,不敢乘胜追击。南唐以强攻弱,却屡战屡败。耗费时机用兵小国,错失统一良机,实属可惜。

参考文献:

[1]叶兆言.南京传[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239.

[2]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20.

[3]何剑明.南唐崇儒之风与江南社会的文化变迁[J].历史教学,2003(10).

[4]高峰.南唐党争与文人心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4).

[5]周华锋.南唐政治和“文人集团”的兴起[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

[6]刘亦雄.南唐方镇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7]马令.南唐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8]陆游.南唐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9]董诰.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5378.

[10]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197.

[11]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225.

[12]史温.钓矶立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13]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1071.

作者简介:沈为奇(1998—),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五代十国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政局文人军事
天人互动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宫廷政变与晚清政局
试论自然灾害对辽朝中后期政局的影响
明中后期政局的边际效用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