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作为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诞生和发展不仅对埃及历史的重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扩大了中國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域外传播。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肇始以唯物史观的确立为基础,其产生和发展从经典译介到历史自觉,从教条主义到理论创新,从阶级斗争到反极端主义,它将唯物史观与历史现实相结合,融合了对过去的分析和对现实的批判,颠覆了埃及传统史学以历史唯心主义与神话史学为主导的研究趋势,彰显着鲜明的史学特征。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进路从客观上反映出在社会历史转型期间埃及史学领域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其缘起与流变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强大生命力,但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路;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K093/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1-0039-04
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作了题为“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不仅蕴含着超越族群界限的共同体精神,还体现了其背后的学理逻辑与史学基本内涵,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主线,以阶级斗争为基础,以辩证统一理论为指导,从不同叙事角度解释埃及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史学范式,它不仅是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世纪阿拉伯史学阵营中较具生命力与批判精神的史学理论谱系。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往往以西方和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向,缺乏对中东和非洲国家的关注,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研究更是暂付阙如。故此,本文将对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纵向考察,分析史家的治史背景,梳理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代际传承,并且反思其利弊得失与经验教训,力图对丰富中东史学有所裨益。
一、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生成的历史渊源
依据发生(genetic)历史编纂学理论,一种史学理论的产生必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其丰富的历史渊源[1]。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是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的映射,也是史学家学派史观取向的集体表达,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史学渊源。唯物史观产生以前,埃及传统的历史观主要表现为以宗教因素占主导的英雄史观、记录尼罗河变迁的文明史观和以构建民族国家为目标的现代化史观。十九世纪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与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埃及学派史学文化与史家的意识形态诉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产生是两种因素的合力驱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纲领论说的确立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为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缘起提供了内在动力;英法殖民统治与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双重压迫形成了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生成的外在引力,世界性政治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推动了埃及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代际转换。
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肇始以唯物史观的确立为基础,其发展进路从客观上折射了在社会历史转型期间埃及史学领域所经历的重大变革,从理论属性与方法路径的角度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悠久的史学传统是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基础。埃及从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伊始就有了历史的书面记载,这种对历史书写的重视使埃及史学传统在历史的演化脉络中不断激浊扬清。其二,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深受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主流意识流派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几种社会思潮的嬗变,为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塑造了新的史学文化语境。其三,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赓续。作为一种史学分支,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样在理论谱系、治史特征中彰显着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题中之义与思想渊源,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流派与史学编纂风格。其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传播与域外影响也是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埃及学者翻译了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论著,并进一步开展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修正主义的史学论战,促进了埃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内省与史学实践自觉。
颇具特色的是,埃及最早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是伊斯兰宗教学者里法阿·塔哈塔维,他于1824年作为埃及首个留学生代表的随团教长来到法国,期间受到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将法国宪法翻译成阿拉伯语,向埃及民众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在《现代伦理关照下的文明心路》[2]一书中,他分工业、农业、商业三个部分着重介绍了社会的“公共福利”,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在埃及的传播。1913年,埃及史学家萨拉马·穆萨出版了中东第一部用阿拉伯语书写的社会主义宣传册《社会主义》,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等方面总结了西方的经验教训,萨拉马·穆萨在该书的前言中指出:“这本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启发公众意识,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使人们了解欧美社会主义者的奋斗目标,介绍他们在立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宣传工人通过努力斗争获得的福利。”[3]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发表了《告俄国和东方劳动穆斯林书》,提出“阿拉伯人以及所有的穆斯林都有权做自己国家的主人,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命运”[4]。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一代埃及史家,使其理论路径开始受到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它是面向埃及各个阶级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最终促成了埃及共产党的建立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轨迹相同,这一时期的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以译介经典论著为主,如埃及史学家福兹·吉尔吉斯在担任“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翻译局负责人时与阿拉伯语言学院的专家合作,出版了包括《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在内的一大批高质量的翻译作品,这种历史解释方式在埃及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工具,逐步撼动了埃及几千年来传统的唯心主义史学范式,为下一阶段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正式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阶段性分野
二十世纪是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从经典译介到历史自觉,从教条主义到理论创新,从阶级斗争到反极端主义,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唯物史观与历史现实相结合,融合了对过去的分析和对现实的批判,颠覆了埃及传统史学以历史唯心主义与神话史学为主导的研究趋势,彰显了鲜明的史学特征。从史学的演进路径和史观取向来看,埃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史学思潮及价值观念体系呈现出阶段性变化,逐步完成了从酝酿发轫到理论创新的建构过程。
首先,从1945年“二战”末期至1970年纳赛尔统治结束,是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专业化时期。该时期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1952年七月革命之前,此时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态与史学观念在“二战”后正式形成,在社会运动与学术语境的交互影响下,艾哈迈德·卢士德首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埃及历史相结合,并在《埃及的克罗默》一书中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解释了英国入侵的原因和影响。此后,史学家福阿德·穆尔西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埃及的阶级斗争》中以宣传历史唯物主义为切入点,指出自1798年以来的埃及历史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下的具体表现,初步确立了埃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第二阶段从1952年七月革命到纳赛尔统治结束,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现了埃及共产党人和国家政权之间的和解,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试图用模糊分歧的方式将自己融入民族主义的历史书写之中。随之而来的是第二次左翼出版社发展高峰,其中以“纳迪姆出版社”和“埃及出版社”最为活跃。此外,纳赛尔还下令创办了《晚报》,用将近二分之一的版面来刊登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埃及社会的转型分析和解决方案[5]。这一时期涌现出诸多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践的重要作品,如穆罕默德·阿尼斯的埃及社会史研究、艾哈迈德·艾扎特的埃及教育史研究、舒赫迪·阿提亚的民族主义史学、艾哈迈德·索迪克的埃及经济史研究、加利·舒克里的埃及思想史研究等,充分体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视域下史家史观取向与治史目标的辩证统一。
其次,从1971年萨达特统治开始延续至今,是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土化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始反思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提出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只适合欧洲的历史书写,埃及史学应摆脱这种桎梏,并寻找一种适用于亚洲、非洲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其中以埃及经济学家、新马克思主義史家萨米尔·阿明(以下简称阿明)最具代表性,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依附理论,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埃及历史作出新的阐释,在《当代埃及经济》中他将关注点放在政府的计划生产模式上,重视远洋贸易及其对经济的作用,使对国家性质和东方社会发展的思考占据了阿拉伯历史研究的一席之地。为了更好地解释“上层建筑”和意识的作用,他还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中融入了韦伯的概念。他指出:“对阶级进行严肃认真的分析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它一方面需要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阻碍因素。”[6]
除理论贡献外,阿明还在客观上扩大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范围。他在系统考察了法国、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后于1984年撰写了专著《毛泽东思想与修正主义》,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模式相较于苏维埃模式的优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爬梳与理论总结。阿明指出:“通过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最初就与修正主义划清了界限,这种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来源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7]与此同时,伊斯兰史学的复兴使政治伊斯兰思潮在海湾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埃及传播开来。就埃及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属性、学科基础与方法路径而言,其阶段性分野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践的多元学术领域与共性特征,表现出清晰的史学脉络与强大的史学生命力。
三、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反思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对埃及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力决定论、阶级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等强有力的理论工具为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家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了本土化,解构了埃及传统的史学观,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阿拉伯模式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因此,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对埃及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交流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从话语、概念、兴趣、假设和关注点等方面划清了与埃及史学的皇家史学、学术派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之间的界限,客观上推动了埃及史学的发展和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形成。其次,改变了埃及史学的传统书写范式,为“底层群众历史观”的书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为指导,既研究社会下层的生活经历,又关注上层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占埃及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再次,加速了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交融,扩大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域外传播,埃及“绿皮书系列”出版运动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8],使越来越多的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识到除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之外的历史解释方法。最后,发展了新史学理论体系,为历史学研究领域拓宽了道路,埃及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们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综合性研究,埃及史学的研究重点开始从政治史转向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等领域,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分析工具的威力。
作为世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初期虽与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史学分支相同,都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译介,但在流变的过程中也反映出发展的独特性。其一,埃及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传播到中东地区。其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使埃及出版社成为阿拉伯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左翼宣传机构,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动因与动力学说,进一步鼓舞并指导了阿拉伯人民的反压迫斗争。其三,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宗教改良学派——左翼伊斯兰的诞生,并对土耳其、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缘起与流变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强大生命力,但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主要来源于知识分子阶层,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经济政治层面,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导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后备力量不足。其次,埃及恢复多党制政体后,代表各自利益的史学家在党派斗争中错误地将埃及在革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削弱了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力量。最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穆斯林兄弟会的快速发展使伊斯兰思潮在埃及占据了主导地位,宗教信仰与无神论的内在矛盾给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埃及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尽管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内外掣肘,但其依然活躍于现代埃及主流媒体,与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交相辉映,共同探索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状态,全面客观地总结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表现出强大的史学生命力。
四、结语
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中东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中最具影响力的生力军,其悠久的史学传统与深刻的理论创新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衍生机制,不仅赓续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旨趣,还扩大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域外传播范围。因此,在全球视野下考察埃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一方面有助于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传统,另一方面对推进中国特色的史学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史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乃和.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J].史学集刊,2007(5):43-50.
[2]里法阿·塔哈塔维.现代伦理关照下的文明心路(阿拉伯文)[M].开罗:杏达维出版社,2017:12.
[3]萨拉马·穆萨.社会主义(阿拉伯文)[M].开罗:杏达维出版社,2012:4.
[4]TAREQ Y.ISMAEL,RIFA'AT EL-SA'ID.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gypt,1920-1988[M].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2:8.
[5]ANOUAR ABDEL-MALEK.Egypt:Military Society[M].New York:Vintage Books,1952:121.
[6]萨米尔·阿明.阿拉伯共同体:民族主义与阶级斗争(阿拉伯文)[M].开罗:伊本·卢士德出版社,1978:21.
[7]萨米尔·阿明.毛泽东思想与修正主义(阿拉伯文)[M].开罗:哈达萨出版社,1974:133.
[8]SELMA BOTMAN.The Rise of Egyptian Communism,1939–1970[M].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8:38.
作者简介:赵悦清(198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埃及史学史。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