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STEM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3-07-04 02:43张封任懿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STEM教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张封 任懿娜

摘要:本文以中山市华侨中学开展的STEM教育为例,阐述如何从技术学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出发,分析现状,突破困境,通过多次迭代改进,开发跨学科、跨年级、一主线、多分支的高中STEM校本课程。

关键词:STEM教育;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2-0071-03

高中STEM教育现状审思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落地实施,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STEM教育在高中学校的实践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约束。

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突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关系,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课程内容情境化,以主题为引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在项目的活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STEM教育的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正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因此,学科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探寻学科教育与STEM教育培养目标的契合之处,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实际情况,求同存异,开展跨学科的STEM教育探索,以便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理念。

笔者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视角,分析了立足学科开展STEM教育的学科需求和研究重点。

第一,很多学生在认识上弱化了信息技术的学科价值。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凸显了“科技”的学科价值。作为高中教师,也应该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凸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本质,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认识到学科的科技价值。

第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性、时代性特征明显。技术学科内容范围广泛且有深度,但技术发展快而迅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学习技术,又不能拘泥于技术,而应学会探究技术,利用技术解决问题,乐于创新善于创造。

第三,信息技术侧重用数字化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经常是“虚拟地”解决,如学习“智能家居系统”,如果把重点放在系统的设计上,学生就会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加强工程实践,“虚实结合”,让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问题联动,让解決的过程从虚向实转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第四,时间是最大的制约。高中生学习内容多而课余时间少,因此,教师要积极尝试整合教学内容,实现跨学科融合,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技术、轻思维,重设计、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

STEM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进行STEM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所在学校开展了STEM教育校本化实践,并历经了三轮的迭代和优化。

第一轮是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联合通用技术学科,开发了以“Arduino开源硬件项目学习”为主线、以“Arduino开展科技实验”“App程序设计”“智能机器人”等项目学习专题为分支的STEAM校本课程体系(如图1)。

在高一高二两个学段的技术课堂上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STEAM教学实践,通过将通用技术必修的“技术与设计”内容隐性前移,融合到项目方案的设计优化和制作过程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成果物化后延到通用技术课程的制作过程中。在高一学生初次选择项目主题时,可以建议其参考高二学生的设计方案,这样能使学生减少创意构思的时间,将教学内容和时间线产生合理的延展与交叉,进而可以从容而深入地开展项目实践。同时,教师通过开发基于Moodle的STEAM网络教学平台,打通时空、班级的界限,实现方案共享、技术协作。学生通过组内外合作,围绕项目边学边做,分学合做,形成交流评价和鼓励机制,满足自身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升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实现“技术与思维并重,设计与实践并行”,达到在实践中实现设计、用技术呈现思维的目的。此轮开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不一,因此结合了艺术领域,开展学科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内容广泛和学习深度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艺术为切入口激发学生技术和工程学习积极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STEM教师主体还是技术教师,导致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艺术引导力不够,分散了技术和工程等实践重点的时间,且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第二轮开发转移了项目主线。因为第一轮课程体系的开发在新课标修订之前,新课标实施以后笔者发现,原STEAM课程体系内容与新课标内容有较大重合。因此,在第二轮的开发过程中,教育理念模型从STEAM转换为STEM,更加聚焦科学技术,并沿用第一轮STEM课程体系中科技实验等分支;同时,紧密结合两个学科的必修模块教学内容,开展学科内的整合,让STEM与必修模块结合得更加紧密。考虑到两门课程总教学课时的限制,在第二轮的STEM课程体系框架中,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必修的部分内容,形成两个大的新的主题项目“用开源硬件开展数理化实验”和“智能家居系统搭建”(如图2),共24课时,并在选择性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给项目预留了一定的拓展空间。

而第一轮课程体系中的“移动应用设计”等其他主题,以选修的形式在第二课堂开展。经过本轮实践笔者发现,这种以必修课程为主线的STEM校本课程紧扣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对技术与工程探究的需求,同时,对于有更深探究需求以及更高探究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在第二课堂项目主题的引领下,结合选修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其科技创新和工程造物的能力,提升其跨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第三轮的课程开发争取了数学、生物等更多学科教师加入到STEM跨学科的研究中,并结合前两轮技术学科整合的经验,开展多学科的STEM项目式课程开发与实践。通过分析前两轮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在第二轮STEM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分班、选科、学校活动等多种因素,在第三轮的实践中,教师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出发,引导学生从关注自我提升到关注社会,从用技术表达自我提升到用科技改变生活,以学生的学习和校内外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作为主线,开展多学科的课程整合,并开发了从4课时到16课时不等的项目式课程群,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构建课堂内外、有序实施、互为支撑的渐进式课程体系(如下表)。

高中STEM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反思

从STEM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看出,从以技术为主线,到以课程为主线,再到以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多元发展为主线,教师对STEM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提升,STEM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日益丰富,而且随着参与STEM教育的学科教师范围的扩大,STEM教育从本学科的单元整合到跨学科整合,广度更广,深度更深,影响更大。

STEM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化了学科教育,助力科技创新,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笔者将碎片化、虚拟化的技术课程整合为系统实用的STEM校本课程,在有限的校园学习时间内,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技术,在开源硬件或生活智造等项目的长期探究实践中深入体验合作学习,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课程的实施效果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必修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合作参与度更高,选修课堂人数增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增多,创新创造的成果数量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了这种“一主多从、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课程开发思路是有效的。

另外,开展STEM教育不仅要靠学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实现一专多能,更要加大参与STEM研究的学科群体,让更多的学科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来,并拓展成果的推广应用范围,让STEM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肖广德,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新课标的考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9(12):10-15.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STEM教育专项研究重点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STEM教育研究实践”(立项编号:GDJY-2020-S-a02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STEM教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体现STEM教育特征的中职Flash实训教学设计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STEM教育中心:美国STEM教育新发展
例析“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浅谈STEM教育及其对我国物理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