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认知需求现状及培训效果分析

2023-07-03 02:54:12张瑾王冬梅
贵州医药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搏意愿居民

张瑾 王冬梅

(1.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上海 2012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浦南分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125)

心脏骤停属于最紧急的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心肺复苏(CPR)则是针对心脏骤停采取的以人工呼吸替代患者自主呼吸,以人工挤压形成暂时的心跳而诱发心脏自主搏动的抢救技术[1]。在实际生活中,居民碰到心脏骤停事件时首先想到的是向医疗机构求助后等待救援,导致患者错过抢救时机而危及生命;反之第一目击者若可以正确实施救护为患者争取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则有利于降低院前死亡率与伤残率[2]。相较而言发达国家急救起步早,医疗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急救体系,我国急救培训起步晚,急救知识普及率低,因此多数人不能够有效实施CPR而使患者失去救助[3]。该研究通过调查城乡居民对CPR认知需求现状,并从中选取符合条件者实施培训,分析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上海浦东曹路地区居民500位为调查对象,研究时间为2021年3—6月。纳入条件:研究者的年龄为13周岁及以上;居民均愿意参与调查研究,且配合程度高;居民为非医疗的专业人员;居民在该地居住时间超过半年。排除条件:居民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完成调查问卷;居民存在精神、认知、沟通障碍。从接受过调查的500位居民中选取60位参加CPR培训,培训时间: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纳入条件:居民经评定态度、意愿评分≥30分;居民的年龄<70周岁;居民自觉健康状况良好。排除条件:居民不愿意完成培训及考核。

1.2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5个村居委,每个村居委随机选取100位居民,共500位居民参与调查,分析居民对CPR抢救技能的认知需求及、度相关信息。在专家的指导下,依据相关文献及《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4]中相关内容,自行制定调查问卷,后由6名专家对问卷内容实施内容信效度评定;调查之前先随机抽取30人进行预调查(不纳入该次研究中)。调查分为三个方面,即一般资料,居民对CPR相关知识认知需求,CPR态度、施救意愿及是指掌握情况。(1)500位居民一般资料包含居民的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疾病史、家人疾病史。(2)500位居民CPR相关知识认知需求,包括:①是否听说过CPR;②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③有无接受CPR培训;④未接受过CPR培训的主要原因;⑤您希望学习CPR知识吗;⑥您最希望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CPR知识;⑦如果遇到呼吸心跳停止的无意识患者,首先会怎么做;⑧您所在居住地社区是否配有急救设施;⑨您是否遇到过紧急抢救的场合。题型为选择题,不计分。(3)500位居民CPR态度、施救意愿与知识掌握情况: ①态度与施救意愿:共10个条目14个问题,包括呼吸、心搏骤停的患者有无可能被救活,社区居民或村民有无必要学习CPR知识,自己有无能力学习CPR知识等,采用Likert五评分法,“肯定有”记4分,“有”记3分,“不一定”记2分,“可能没有”记1分 ,“肯定没有”记0分,总分40分(30分以上为态度、施救意愿高);得分越高,说明居民对CPR的态度越积极,施救意愿越高。②CPR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相关基础知识,胸外心脏按压知识,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知识,复苏效果判断知识,AED使用;共31题,1~29题为单选,每题3分。30~31为多选,每题4分,32~33为判断题,每题2.5分,共100分(70分以下为掌握程度低)。(4)60位参与培训居民培训效果评价:以《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5]的主要技术操作要点制定问题进行考核,主要包含5个问题,①面对心搏骤停者,紧急呼叫的电话号码;②成人CPR时胸外按压深度适宜几厘米;③成人CPR的频率,每分钟多少次,按压姿势、如何定位;④心脏骤停时CPR的顺序是什么;⑤评估复苏有效指标。

1.3数据采集 调查工作由医护人员完成,其在参与研究前需明确调查的目的、意义,熟悉调查所采用问卷的各项细则,通用性指标填写的意义,明确各自任务与职责,建立调查质量核查相关制度。医护人员与居民建立良好的联系,获取充分支持。调查问卷需要在20 min内完成,当场收回,除了必要的解释外,均需调查居民自行完成。

1.4质量控制 医护人员需要当场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有效性,问卷需当场回收,若有疑问及时核实,若有明显错误超过20%的问卷则不纳入研究。数据在进行统计分析前需反复核实,以确保准确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500位社区居民的一般资料 500位社区居民中男310例,女190例;年龄<30岁214例,≥30岁286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15例,大专及以上285例;婚姻状况:已婚310例,未婚104例,离异69例,丧偶17例;家人疾病史:无291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112例,癌症18例,其他79例;健康状况:非常好230例,良好189例,一般81例。占比较高的为≥30岁人数、男性、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已婚、无家人疾病史、健康状况非常好。

2.2居民CPR认知现状调查 500位居民中,未听过CPR者占比66.40%,获取CPR的途径为短视频者占比高(20.00%),不知道有CPR培训者占比52.60%,希望学习CPR抢救技能者占比59.80%、希望可以通过培训来获取CPR知识的占比为62.00%,若遇到呼吸心搏骤停无意识伤员时先叫救护车占比62.00%,居住地社区没有急救设施占比40.00%,没有遇到过紧急抢救场合占比52.00%。见表1。

表1 居民CPR认知现状调查(n=500)

2.3居民CPR态度、施救意愿与CPR知识掌握评分 CPR态度、施救意愿评分(30.11±1.58)分,CPR知识掌握评分(65.52±3.69)分。500位居民的CPR态度、施救意愿掌握评分高,CPR知识掌握评分低。

2.460位居民培训前后关于心搏骤停患者急救知识问卷调查 60位居民培训前、后对心搏骤停患者急救知识的5个问题的掌握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60位居民培训前、后关于心搏骤停患者急救知识问卷调查[n(%)]

3 讨 论

研究[5]提出,在突发的心脏骤停事件中,约有97%的事件是社区医生先于专业急救队伍救治,故而第一目击者若能力正确地实施救护,为抢救争取足够的时间,则可较大幅度地降低死亡率与伤残率。

本文结果显示,500位居民中超过50%的居民未听过CPR、不知道有CPR培训、若遇到呼吸心搏骤停无意识伤员时能做的只是叫救护车。居民对CPR的知晓率低,亲身经历急救场景者少,但是有59.80%的居民表示愿意学习CPR急救技能,学习态度与意愿评分高,也说明居民对CPR技术认可程度高,认识到了该技术可以有效挽救生命。从参与调查的500位居民中抽取急救意愿高的60位进行CPR知识培训,利用微信号以及紧跟时代的短视频潮流,使居民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以其喜欢的方式学习;另外制定规范化的CPR培训计划,组织居民到现场培训,以全科全队的医护人员作为师资队伍,通过现场理论知识讲座、观看CPR知识与技能视频影像、情景演练、考核+训练模式进行培训,同时通过微信督促学习,经过6个月培训,居民对CPR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结果显示:60位居民培训前后关于心搏骤停患者急救知识的5个问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杨建坤等[6]研究中提出,通过不同学习途径促进在职民警对CPR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其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CPR按压部位的定位、深度、频率以及复苏成功的判定标准,可在面对心搏骤停患者时进行有效施救,进而提高其生存率,与该研究中的部分理论相似。但该研究中不仅强化CPR理论知识培训,更是开展现场培训,通过情景演练、真实考核对居民进行训练,且对考核不合格者复训,更有利于其对CPR抢救技能的掌握。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对CPR知识掌握程度低,但是学习态度与施救意愿强,通过培训后可明显提高CPR抢救技能,以便于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的生命。但是我国急救培训起步晚,且培训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也尚未完善,因此还需要制定相关体系与法律法规,促进第一目击者CPR抢救行动力。

猜你喜欢
心搏意愿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突然倒地怎么办?
妇女之友(2017年8期)2017-10-24 21:51:30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1:55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