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2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凤林北路东延伸段(文苑南路—居安路)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清理3座墓葬。墓地位于隋唐长安城以南的高阳原,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凤林北路与文苑南路交接处东部,居安路以西(图一)。因基本建设原因,发掘区域原始地层已被扰乱破坏,堆积情况不明。
3座墓葬均为唐墓,东西排列,南北向,M1位于M2、M3西南部,M2打破M3。M1、M2中出土墓志,根据墓志内容,墓主均为唐代冯翊严氏家族成员,M2墓主为严公贶,M1墓主为严公贶兄严公弼妻子卢淑,M3可能亦为严氏家族成员。现将3座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M2位于发掘区东部,打破M3,为竖穴斜坡墓道土洞墓,方向174°,平面呈“刀把”形,水平全长6.22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构成(图二、三)。
图二 严公贶墓(M2)平、剖面图
图三 M2、M3 俯视图
墓道 位于墓葬南侧。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宽,口大底小,斜直壁,壁面较光滑,斜坡底。口长3.1、宽0.92~1.56米;坡长2.92、底宽0.8~1.46米,自深1.04~1.54米,坡度10°。内填黄褐色花土,土质较疏松。
封门 位于墓道北侧。土坯封门,残存6层,最下层竖砌,向西略倾斜,竖砌以上为5层错缝平砌。封门宽1.4、厚0.21、残高0.55米,土坯长32、宽20、厚5厘米。
甬道 位于封门与墓室之间。平面近长方形,拱顶土洞,直壁,平底。壁面较规整,底部与墓道北端底面及墓室底面相平。进深0.4、宽1.3、高1.24米。
墓室 位于墓葬北侧,南接甬道。墓室上部略有坍塌,下部壁面较规整,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土洞,直壁,平底。西壁长2.35、东壁长2.72、南宽2.32、北宽1.72、高1.24米。墓室底面西部有方砖与条砖错缝平铺的砖铺地,残存4行,第一行紧贴西壁,由北向南仅存竖向平铺条砖3块;第二行紧贴第一行,由北向南方砖与条砖混合平铺,仅存3块半方砖,1块条砖;第三行紧贴第二行,仅存1块方砖平铺;第四行紧贴第三行,由北向南方砖与条砖混合平铺,仅存2块方砖,2块条砖。墓室中西部有一道凹槽低于墓室底,内平铺4块半条砖。条砖长32、宽16、厚5厘米,方砖边长32、厚5厘米。墓室西南部被一现代柱桩打破,柱桩直径0.44米。
该墓因早期建设破坏,葬具及人骨不存。
出土随葬品共计4件,分布于墓室中部偏南、西北角、近西壁中部及甬道东南角。依据质地,分为陶、石质两类,器类有半身女俑、陶狗、器盖及墓志。
半身女俑 1件。标本M2:3,残。出自墓室近西壁中部,泥质红陶,模制,中空。头梳双垂髻,面部不清,底部带孔。外施白彩。宽3.7、厚3.4、高6.8厘米(图四,1;图五)。
图四 严公贶墓(M2)出土器物
图五 半身女俑(M2:3)
陶狗 1件。标本M2:4,残。出自甬道东南角,泥质红陶,合模制。卧姿,头部微斜,呈回望状,四肢蜷曲平卧于地,长卷尾贴于身后。外施白彩。体长10.1、高5.4厘米(图四,2;图六)。
图六 陶狗(M2:4)
陶器盖 1件。标本M2:2,残,出自墓室西北角。泥质红陶,轮制。塔式罐盖,圆形,中部略厚,平缘,尖圆唇,中部为五级塔刹式高钮,钮顶为尖圆弧状。外施白彩及黑色线条。直径11、厚0.9、高8厘米(图四,3;图七)。
图七 陶器盖(M2:2)
墓志 1方。标本M2:1,未见志盖。出自墓室中部偏南,倒扣斜立,青石质。方形,长76.7、宽77.1、厚14.5厘米,四周线刻十二生肖,每面三个。墓志正面阴刻楷书42行,满行45字,共1768字,柳公权撰并书,墓主为严公贶(封三)。
M3位于发掘区东部,东北部被M2打破,方向179°。平面呈“刀把”形,为竖穴斜坡墓道土洞墓,水平全长6.74米。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图八)。
图八 M3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葬南侧。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宽,直壁,斜坡底。口长3、宽0.8~1.34米,坡长1.9米,自深0.6~1.56米,坡度30°。墓道南端向北1.6米处底部为台阶状坡底,以北部分为平底。内填黄褐色花土,土质较疏松。
甬道 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土洞,直壁,平底。进深0.8、宽1.12、高1.1米。
墓室 位于墓葬北侧,南接甬道。平面呈四边形,拱顶土洞,直壁,平底,东北部被M2墓室打破,西壁长2.84、南宽1.86、北部残宽1.24、高1.2米。
该墓因早期建设破坏,葬具及人骨不存。
出土随葬品共计4件,分布于墓室近北壁中部及西壁中部,均为陶器,器类有半身俑、陶砚、器座。
半身女俑 2件。包括M3:2、M3:3,出自墓室近西壁中部,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红陶,模制,体中空。头梳堕马髻,可见眉眼,底部带孔。通体施白底,头施黑彩。标本M3:2,宽7.3、厚3.3、高8.5厘米(图九,1;图一〇)。标本M3:3,宽7.3、厚3.6、高8.4厘米(图九,2;图一一)。
图九 M3 出土器物
图一〇 半身女俑(M3:2)
图一一 半身女俑(M3:3)
陶砚 1件。标本M3:1,出自墓室近西壁偏南,泥质红陶,手制。“风”字砚,底部有两个近长方体足。长16.1、首宽7.1、尾宽11、高3.2厘米(图九,3;图一二)。
图一二 陶砚(M3:1)
器座 1件。标本M3:4,残。出自墓室近北壁中部,泥质灰陶,轮制,中空。整体为上小下大的束腰形,顶部平,腰部有轮旋形成的数道凸棱,下为喇叭口,方形足沿外翻,内顶见拉坯痕。器表施白彩。上径11、底径19.4、高16.7厘米(图九,4;图一三)。
图一三 陶器座(M3:4)
M1位于发掘区西南部,为竖穴斜坡墓道土洞墓,方向189°。平面呈“刀把”形,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构成,水平全长6.9米(图一四)。
图一四 卢淑墓(M1)平、剖面及封门正视图
封门 位于墓道北侧。为条砖与砖坯“人”字形混合砌筑,共11层,上部4层仅存东半部,下部7层保存完整。封门宽1.26、厚0.32、残高0.88~1.36米,条砖与砖坯尺寸一致,均长32、宽15、厚5厘米。封门下部有4厘米厚垫土。
甬道 位于封门与墓室之间。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拱顶土洞,直壁,平底,底部与墓道北端底面相平,低于墓室底面0.1米。进深1.1、宽0.96~1.06、高1.5米。
墓室 位于墓葬北侧,南接甬道。墓室上部略有坍塌,下部壁面较规整,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土洞,平底。西壁长2.6、东壁长2.48、南宽1.86、北宽1.6、高1.4米。
墓室西北部发现一处盗洞,平面近椭圆形,长径0.63、短径0.42米,内填黄褐色花土,土质疏松,内含少许近代垃圾。盗洞由墓室西北角竖直向下进入墓室,盗扰范围包含甬道及墓室。
该墓因盗扰,葬具及人骨不存。
出土随葬品共计7件(组),分布于墓室北部及东部。依据质地,分为陶、铜、石质三类,器类有男立俑、陶塑动物、塔式罐、铜钱、墓志。
男立俑 2件。包括M1:2、M1:6,均已残,泥质红陶,模制,中空,外施白彩。立姿,身着襦衫,长裙及地,腰系带。标本M1:2,位于墓室东北部,右手搭于腰带上,左手弯折呈托举状。宽6.6、厚3.9、残高15.8厘米(图一五,1)。标本M1:6,位于墓室近东壁中部,左手搭于腰带上,右手弯折呈托举状。宽6.4、厚4.1、残高15.6厘米(图一五,2;图一六)。
图一五 卢淑墓(M1)出土器物
图一六 男立俑(M1:6)
陶骆驼 1件。标本M1:4,出自墓室近北壁中部,泥质红陶,合模制,中空,经修整。卧姿,曲颈昂首,目视前方,双峰,四肢蜷曲平卧于地,短尾下垂。顶毛平整,颈下、驼峰及腹部鬃毛向两侧。体长12.3、高7厘米(图一五,3;图一七)。
解析:从题图可知,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如果组装方法不同,则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也将不同,即承受总重绳子的段数可以是2段和3段。因为是人站在地面上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所以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是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图一七 陶骆驼(M1:4)
陶羊 1件。标本M1:7,残。出自墓室东南角,泥质红陶,合模制。卧姿,双角倒卷,头部微斜,呈回望状,四肢蜷曲平卧于地,小短尾。体长8.9、高5.7厘米(图一五,4;图一八)。
图一八 陶羊(M1:7)
塔式罐 1件。标本M1:3,残。因盗扰,罐盖、罐体、器座分别散落于墓室西北角、盗洞内、墓室北壁下。泥质红陶,轮制。罐盖圆形,中部略厚,平缘。尖圆唇,中部为五级塔刹式高钮,钮顶为尖圆弧状。罐小直口,圆唇,短束颈,溜肩,腹上部残缺,情况不明,腹下部弧收,平底。器座中空,整体为上小下大的束腰形,顶部平,见拉坯痕迹,腰部有轮旋形成的数道凸棱,下为喇叭口,方形足沿外翻。通体施白底,并彩绘有花纹,罐体口沿下部及罐底以黑色各饰一周覆莲瓣纹,器座亦用黑彩和红彩绘有纹饰,因脱落严重,辨别不清。罐盖直径10.7、高9.6厘 米;罐口径10、底径11、高24.7、厚1.3厘米;器座上直径11、底径19.3、高16.4厘米;通高50.7厘米(图一五,6)。
开元通宝 1组8枚。标本M1:5,位于墓室东北角,4枚完整,4枚残。圆形方孔,正背皆有郭,正面钱文“开元通宝”,对读。钱径2.45、穿径0.6、厚0.2厘米(图一五,5)。
墓志 1合。标本M1:1,完整。位于墓室东北部,青石质,由志盖、志石组成。志盖竖立靠于墓室东壁,方形盝顶,盖顶及刹面线刻团花纹,盖顶中部楷书“唐故卢氏夫人墓志铭”。盖长47.5、宽48厘米,盝顶长35.2、宽35厘米,刹面宽7、厚5厘米(图一九)。志石平置于墓室东北部,方形,四周线刻团花纹,长46、宽46.7、厚8.4厘米。墓志正面阴刻楷书24行,满行24字,共526字,唐款撰,严公贶书,墓主为卢淑(图二〇)。
此次发掘的3座墓葬,形制相同,为唐代关中地区普遍使用的竖穴斜坡墓道土洞墓,平面呈“刀把”形。M1、M2出土的两合(方)墓志,为确定墓葬年代、墓主身份提供了准确信息。
M1墓主卢淑,字淑,范阳人,为严公弼之妻。贞元十八年(802年)三月九日卢淑抱疾终于修行里,享年二十六岁,五月五日葬于长安县居安乡高阳原。卢淑死后,唐款因与严氏家族有“谭公之亲”,受托撰写墓志铭,由严公弼之弟严公贶书写。
M2墓主严公贶,字君锡,冯翊人。卒于大中三年(849年),享年七十五岁,于大中四年(850年)五月十九日葬于其父严震墓之东、“夫人柳氏旧封”,柳氏为“河东柳氏即公权从父女弟也,先于公四十七年而逝”,被M2打破的M3可能即为柳氏之墓。严公贶逝世后,长子严修睦请其舅柳公权为严公贶撰书墓志铭。
严公贶之父严震在两《唐书》中有传,《全唐文》中收录其墓志铭,即《赠太保严公墓志铭》。根据本次出土的严公贶、卢淑墓志内容,严震、严公贶夫妇、卢淑都葬于长安县居安乡高阳原。
两方墓志保留了柳公权、严公贶的书法,为研究其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其中柳公权撰并书的墓志是现存唯一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墓志内容也为研究冯翊严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家族世系及其姻亲关系以及冯翊严氏家族的居住地与葬地提供了线索。
此外,M2、M3中出土了三件陶半身女俑,此类陶俑多见于陕西、河南唐墓中,以西安地区最为集中,流行于九世纪前[1]。其中李良墓出土的陶半身女俑下部中空,其间发现木灰,推测俑下方可能支一木身或木架,外披罗绣[2],为此类陶俑的使用提供了线索。此次发现的陶半身女俑,为研究晚唐时期随葬陶俑增添了新的资料。
领 队:种建荣
发掘人员:陈徐玮 邱学武 朱阿敏
照 相:王保平 邱学武
绘 图:董红卫 邱学武
拓 片:张喜文 王胜利
执 笔:陈徐玮 魏 铖 种建荣
[1]有明确纪年的有杨思勗墓(740年)、杜江墓(785年)、史氏墓(794年)、杜华墓(798年)、李良墓(801年)、柳昱墓(804年)、董楹墓(807年)、朱庭玘墓(808年)、吴卓墓(813年)等。参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65-86.b.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唐代杜江及夫人翟氏墓发掘简报[J].文博,2016(4).c.陈安利.西安西郊唐西昌县令夫人史氏墓[J].考古与文物,1988(3).d.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月登阁村唐杜华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21(6).e.俞伟超.西安白鹿原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6(3).f.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出土唐俑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g.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h.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西安净水厂唐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6).
[2]同[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