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受到高校的广泛重视,但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其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饱受质疑。其中存在教师、教材、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Gui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Changzhou Textile and Cloth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suChangzhou 213164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demand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and is widely valued by universities.However,as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s a carrier of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questioned.Among them,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teachers,textbooks,students,teaching content,and teaching evaluation.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change ideas,update concepts,actively explore,an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teaching.
Key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ourse teaching;availability;Problem Study
創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其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赋予其学分,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抓手,课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促进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全国累计开设2.8万余门创新创业课程,各示范高校开设2800余门线上线下课程,选课人数近630万人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推动了创新创业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兼职导师9.3万余人;促成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创新创业成果。
但尽管如此,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受到了很多质疑,如教学的目标意识不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
一、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名词性表达,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得到的“有效”结果,教学有效性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所求,通常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业水平,同行、家长等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有效教学也是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永久动力。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高校很多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课,其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该课程教学的满意度。
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有效性一般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特性所判断。[1]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高校已经开展了十多年,有必要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教师、教材、学生、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评价等,这些都是影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教师因素
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是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而当前高校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数是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较为传统,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未能充分结合新的创新创业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足,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该课程的师资主要由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担任,系统性接受过创新创业培训的不多,教师的知识体系还比较单一,缺乏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很难将财务知识、营销推广手段、法律知识、管理学内容、经济法、门店运营等多方面知识融合讲授给学生,教学目标很难达成,这也是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二)教材因素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创新创业教材出版的数量较多,但是高质量教材、精品教材较少,很多教学案例过于陈旧,形式不够新颖,缺少特色和创新,不能契合新的时代需求,内容也较为空洞,缺乏视频资源,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材的参考价值不高。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方面教材内容缺乏引导功能,往往注重知识的介绍和案例的分享,实战性和应用性不强;另一方面,相关教材还没有建立独立成熟的创新创业体系,相当一部分依然依附于其他教育体系,或者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并未落实到具体章节或具体任务中。[2]所以,师生无法从教材中汲取到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新方法,也无法紧跟市场需求,教材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有限。
(三)学生因素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通识性课程,往往多个班级甚至多个专业合班上课,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专业中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体验不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在课程的学习上缺乏动力。很多学生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将来能够成功创业,从而对未来也没有创业的规划。表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较少,不能专注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最终导致教学有效性不明显。
(四)教学内容
教育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而不是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忽视了其实效性。目前大多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以知识点为逻辑关系组织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孤立,缺乏系统性,学生很难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这种分章节讲授、彼此之间又缺乏联系、传统学科式的课程内容设计尽管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有一定启蒙作用,但是对提高创业素养、培养创新技能的作用却不大。[3]创新创业课程通常属于人才培养中的必修模块,但是各专业在制定课程标准及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从逻辑上处理好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机融合,在课程体系中显得较为孤立,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和提升。
(五)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为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当前,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还没有建立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系统的评价,多以教师个人主观评价为主,评价的形式还比较单一,未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缺乏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环节,从而评价结论主观性较强,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促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建议和举措
(一)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实践性强,对师资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教学有效性得以保证的根基,学校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覆盖面广的高素质师资团队。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途径:(1)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学校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他们报考创新创业导师证书,或者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实际运营,发现创新创业点,搜集素材用于教学,多渠道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素养。(2)拓宽思路,引进师资。除了“内培”之外,还可以柔性引进一些企业专家、优秀校友和将创新创业大赛成绩优异的选手补充到教学团队中来,营造和带動创新创业的氛围,将自身的创新创业经历和发展经验融入课程内容,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与孵化。[4]
(二)扎实推进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AR、VR等技术的发展,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多元化,而传统的教材主要还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版面不活跃,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功能,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形态教材建设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好教材的育人功能,在注重原理、技巧、方法的同时,贴近生活、巧妙构思、深入浅出,在总体设计上综合考虑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双重因素,充分吸收创新创业理论的同时,注重融入实践内容,建立视频、动画、微课、创业案例数据库、知识图谱、二维码、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手段为辅助的新形态教材。[5]另外,要积极与企业开展联动,充分借鉴和利用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利用校企双方的优点,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三)重新構建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主动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专业发展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上可以按照渐进式、分层次的培养模式构建“应知应会”“能力提升”“开拓精英”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实践、专业与创业、学校与社会、转化与孵化四个结合。[6]在“应知应会”层次,可以讲授一些创业知识、创新理论、财务管理等内容;在“能力提升”层面,可以增加模拟创业、创业机会发现、洽谈技巧等内容;在“开拓精英”层次,可以融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增加参赛演练、创业孵化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情和项目实际进展,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是完整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要破除单一评价,建立多维度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出勤、课堂整体表现,课前课后任务完成情况,重点考查学生的自主创新、团队合作、刻苦钻研等综合素养,终结性评价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应对和解决创新创业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教师是课堂学习的指引者,也是教学评价的参与者,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注重在充分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改进。[7]也可以将学生参赛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项目策划、文本撰写、路演展示、汇报答辩等内容引入评价体系,为课程的考核设置附加分值,培养学生敢闯敢创的精神。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是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人才引领驱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诉求。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基础薄弱,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还不够丰富,高校、政府、企业还没有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但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致力于有效教学也一直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层面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持续深化改革,在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教师要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要求,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努力提升教学有效性,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助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8]
参考文献:
[1]咸富莲.农村小学全科教学有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张晓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改进[J].当代经济,2017(9):140141.
[3]刘庆海.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52):208209.
[4]陈丽,钟敏敏.“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路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10):6871.
[5]李鹏,骆祥,李昕.基于教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路径探索[J].质量与市场,2021(22):4951.
[6]王波,张崎静,方学良,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1518.
[7]王升,赵双玉,李海燕,等.关于“有效教师有利于提高主体教学有效性”假设的实验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7):101105.
[8]袁洁,王朝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无锡太湖学院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市场,2021(33):110111.
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阶段性成果;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1年度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以《创业实务》为例”(2021R91427);2020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21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22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下企业锻炼阶段性成果;常州市科教城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作者简介:周贵平(1981— ),男,江苏常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