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王继库
摘 要: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考试的作用是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达成情况,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对化学教学改革的正向指导作用。2022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试卷结构合理,命题新颖,总体难度适中,体现了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考化学;试题评析
2022年吉林省化学中考试题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五种题型,试题考查范围涵盖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共计12个单元的内容,全方位、多维度考查学生的基础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观。试题符合新课标要求,体现出义务教育的化学核心素养,让学生们充分体会了“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含义。化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考试题,引导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着初中化学教学从“教书”走向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之路。
1 落实核心素养,凸显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因此,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决定着学生升入普通高中继续深造,还是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技能。所以试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通过内涵丰富的试题材料渗透着的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的思想素养。
例题一(卷面第十七题)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07秒,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天线是由钛镍合金制造的,它具有形状记忆功能。镍(Ni)元素在化合物中常见的化合价为+2价。
(1)请写出金属镍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选择镍片和 溶液,能比较镍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试题评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以来的首次载人任务发射告捷,预示着乘组人员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本题面通过介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增强了学生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命题走向
2.1 考查化学概念,體现学科本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又能创造新物质的科学[2]。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认识世界。从化学的角度以研究物质出发,试题考查了基本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基本反应类型等,体现化学学科的本质。
例题二(卷面第十一题)
硝酸钾(化学式:KNO3)是一种复合肥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的元素符号为 。
(2)钾离子的符号为 。
(3)硝酸钾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
试题评析: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元素的化合价是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考查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本题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考查,能体现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体现化学学科的本质。
例题三(卷面第十六题B)
电解水实验中,水做反应物,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反应。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类型。要求学生理解以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本概念,可以辨别不同反应的反应类型,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化学学科形成更加形象的、具体的认识。
2.2 锻炼科学思维,侧重能力培养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用化学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明白世界是如何组成和运行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构成的,能够用化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甚至从事相关科研活动,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习惯。
例题四(卷面第八题)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图中的反应,其中错误的是( )。
A.宏观现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B.微观解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符号描述:H2+Cl2=2HCl
D.实践应用:工业上可用于制取盐酸
试题评析:本题通过微观反应示意图和文字表达式,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宏观层面考查化学反应的现象;微观层面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在符号描述中,要注意化学式的书写和配平,还要注明反应条件;在实践应用中,要知道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该反应可以用于工业上制取盐酸。本题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五(卷面第十题)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离子都是带有电荷的粒子,则带有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D.燃烧都发光、放热,则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判断推理能力,涉及多个知识点,考查范围广。中和反应是九年级化学的重难点,其实质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有:酸和金属氧化物、碱和非金属氧化物、酸和碱这三大类,学生需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才能做到真正钻研透酸碱盐这部分知识;物质分类也是一大易错点,在日常习题中常出现“单質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此选项不仅考查学生对单质的理解,还考验学生的细心程度,学生很容易掉进陷阱。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有可能是混合物,比如碳单质:金刚石和石墨;也有可能是纯净物,即一种单质。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就一定是单质;离子的定义为:带电的原子。单质带电的离子包括质子、核外电子、原子核和离子;对于燃烧是化学变化,但是能发光、放热的也有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本题涉及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3 基于实验活动,落实科学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探究是我们研究化学实验采用的方法。科学探究一般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法、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反思评价这几部分。实验活动与科学探究,注重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学生的实验的设计能力、判断能力[3],同时要求学生有小组合作的精神,能将所学知识理解、内化达到可以应用的程度。实验探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例题六(卷面第十八题)
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 B C D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用C装置收集O2时,集满氧气的标志是 。
试题评析:本题型为吉林省中考必考题型:实验室制取气体。新课标要求:能简单设计实验,制备并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该题面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符合课标要求。该题型考查内容比较固定,难度较低,主要考验学生的细心程度和实验细节。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理解原理,知道实验注意事项,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
例题七(卷面第十九题)
在清理实验室药品时,同学们发现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忘记盖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1)“问天”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没有变质。
(2)“梦天”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部分变质。
(3)“天和”小组的猜想是:该溶液全部变质。
三个小组的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报告】
【解释与结论】
(1)“问天”小组的实验中,能证明该溶液已经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天和”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梦天”小组的实验结论错误,他们的理由是 。
试题评析:氢氧化钠是初中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碱,其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水潮解,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碳酸钠。取样品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药品已经变质,但不知变质到何种程度。在已经得知变质的前提下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可完全除去样品中的碳酸钠,但反应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钠,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此方法不可取,故“梦天”小组的操作和结论是错误的。验证碱氧化钠变质的思路是在不改变溶液酸碱度的前提下先将碳酸钠完全除去,再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所以采用中性的盐溶液除去碳酸钠是可行的,“天和”小组用的是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将碳酸钠完全除去,再用无色酚酞溶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溶液不变色证明呈中性,即无氢氧化钠,该样品全部变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否理解“碱的变质”探究思路。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此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注重锻炼科学探究思维。系统地呈现了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在实验活动中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2.4 走进社会生活,培养责任意识
2022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之一为: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情感价值,表现为学生对人民、国家、社会、自然、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关心和热爱。试题将知识与环境、资源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注重可持续发展,关心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题八(卷面第六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列做法中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乱扔生活垃圾 B.合理开采矿物
C.焚烧废弃塑料 D.过度使用农药
试题评析: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后,又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两个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让学生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体会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题九(卷面第二十题)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再慢慢减下去。
(1)为了在2030年前实现我国“碳达峰”的目标,应提倡使用 等清洁能源。
(2)若减少12t碳的充分燃烧,最多可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试题评析: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CO2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即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碳中和,二者合称为“双碳”。CO2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学习过它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但也知道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体现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为了实现碳达峰,我们要节能减排,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氢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节约能源,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结语
2022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以育人为导向,取材于社会生活情境,以化学学科价值引领试题考点,旨在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综合水平[4],不仅可以起到选拔高中生的作用,还为高中化学起了铺垫、引领作用。试题立足于化学核心素养,凸显化学学科本质,为教与学起到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星.全面提高学生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J].化学教学,2022(09):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谢尚超,张子文.立足核心素养 培养探究能力——2019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第15题评析[J].理科考试研究,2020,27(02):5052.
[4]解慕宗,罗娟.2021年广东省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试题浅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1(15):5457.
作者简介:刘丹(1995— ),女,汉族,吉林汪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学(化学)。
*通讯作者:王继库(1968— ),男,汉族,吉林东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