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军 李帅 张鑫迪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多来源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交互与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然而,在数字化浪潮中仍存在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不能充分融入数字社会、享受信息便利的现象,数字鸿沟问题愈加明显。信息无障碍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1]。推动信息无障碍研究、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无疑成为破除数字排斥、弥合数字鸿沟的重中之重。自20世纪80年代,信息无障碍就在发达国家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2],政府也致力于为残障群体提供平等获取信息和享用科技产品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在信息无障碍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关键技术、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如2020年我国第一部互联网信息无障碍国家标准实施、2021年《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颁布等。这些实践都证明信息无障碍在我国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公民的信息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信息无障碍研究,但在当前科技不断迭代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与其持续攀升的热度不相匹配的是对该领域学术全貌认识的模糊。因此,本文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信息无障碍研究的历史轨迹与演化历程,利用文献计量与关联分析的方法总结近十年信息无障碍领域的学术热点与核心发现,指出当前较少关注的研究方向,对后续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研究提供建议和展望,以期推动信息无障碍的学术研究发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3]。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献梳理和总结发现,需求层次的逐步提升与信息无障碍的演化历程成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本文将信息无障碍的演化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去障碍到无障碍、从无障碍到信息无障碍、从特殊对待到通用设计,并分别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信息无障碍演化历程Fig.1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nd 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生理需求是指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满足这些需求所需要的都是社会化的劳动产品,凝聚着他人和社会的劳动;而安全需求是在生理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利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来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确保个人的正当权利不受侵犯。这两种需求需要社会和他人、群众和自身相互结合,个人再通过自我实践和调节实现“自我满足”[4]。在无障碍概念尚未形成时,国际上主要致力于解决障碍群体的生理需求,核心处理方式为“去障碍”。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社会受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残疾人联合起来抗议社会歧视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国际社会团体的推动下,“无障碍”概念逐步形成[5]。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无障碍概念的普及,无障碍建设进入标准化阶段,这一时期主要通过立法的方式提高各类障碍群体的安全感,增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法治建设。如1961年第一部参考性无障碍设计标准《美国残疾人方便使用的建筑设施设备基准规范》、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等。聚焦到信息无障碍领域,《美国康复法案》Section508、《2002电子政务法》《通信法》《信息自由法》等[6],均从侧面满足了障碍群体获取互联网信息、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安全需求。随着无障碍理念的逐渐深入,我国学者认为必须将无障碍理念融入环境建设过程的各个方面,全方位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总体来看,早期的无障碍以满足残障人士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为重点,通过法规标准建设,为信息无障碍奠定了理念与制度基础。
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人们对社交、友谊、认知以及家庭方面的需求。在实现该类需求的过程中,信息无障碍是通往“归属和爱”的必由之路。
1995年后,互联网的全面接入使得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信息无障碍对于残障人士的重要性。研究者在对障碍人群使用互联网的实例进行研究后发现,无障碍不应只包括物理实体,如建筑、空间的无障碍,更要关注互联网信息获取的无障碍,这是信息无障碍理念的早期体现[7]。在实践层面,IBM公司走在前列,其研发的语言识别软件将教师的语言转换为电子文本,在投影仪上实时展示,学生可以同时看到和听到老师所讲的内容,满足了听障学生上网学习的需求。同时,在以“科技助关爱,信息无障碍”为主题的2004年IBM中国博爱助残服务大会上,IBM公司还展示了显示器字体放大系统、帮助听障人士练习发声的语音显示系统以及针对各种残障人士的学习软件等产品[8]。在理论层面,教育网站无障碍[9]、老年人数字鸿沟[10]以及无障碍APP开发[11]等相关研究,都促进了信息无障碍研究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类障碍群体归属与爱的需求。
随着信息无障碍事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障碍者”的定义逐渐从残疾人扩展到失能的老年人、怀孕的妇女、无法独立行走的儿童和病人等特殊人群,当前信息无障碍的定义则适用于全体人群。相关信息无障碍产品也从最初的特殊对待过渡到通用设计,但在强调通用的同时也不排除在必要时提供“合理便利”。
尊重的需求是指尊重、权威、地位等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肯定,个人价值得以实现;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通过认知和实践活动而实现自我价值,如他人和社会对其工作的业绩和获得的成就给予肯定,从而让个体有成就感。在学术研究层面,部分学者指出应该在立法时融入通用设计的思想,积极征询各类残障人士的的建议,让他们为法制建设增砖添瓦,如《传染病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12]。除此之外,巴西的虚拟无障碍指南提到残障人士应该将自己视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体,增强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入,将信息无障碍理念从现实空间扩展到网络虚拟空间[13]。各类残障人士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近些年也有新跨越,残障人士不再仅仅是接受服务的角色,而逐渐转变为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积极分子[14],如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共招募残疾人志愿者19人,涵盖教师、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残联工作者、高校学生、公司职员等多种职业。
本文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国内外信息无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关键词词频以及共现分析,发掘信息无障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关注近10年国内外信息无障碍的研究进展,对中英文文献均以2012年12月31日作为起始日期,以2022年12月31日为截止日期,文献筛选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文献筛选过程Fig.2 Selection Process of Literature
对于中文文献,笔者选用CNKI数据库收集中文文献数据,采取主题检索方式,以“信息无障碍”“网页无障碍”作为检索词进行预检索,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修改检索词,最终将检索式限定为SU=(“信息障碍”OR“信息无障碍”OR“网页可访问性”OR“网站可访问性”OR“互联网无障碍”OR“网页无障碍”OR“网站无障碍”)。初步得到1,285条相关结果,其中学术期刊749篇、学位论文308篇、会议论文20篇以及其他类型文献208篇。由于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具有创新性强、内容广泛、研究聚焦等特点,本文仅对769篇学术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进行数据分析。随后,笔者对题录中不含有关键词的文献进行了人工筛选,对论文标题或摘要进行人工判读,最终留下554篇有效文献,然后将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关键词词频及共现分析。根据Citespace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信息无障碍在国内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数字鸿沟”“图书馆”“政府网站”以及“残疾人”“老年人”等关键词,分析结果见图3。
图3 信息无障碍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Fig.3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Keywords in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Chinese Literature
英文文献的数据分析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源,选用主题检索方式,并使用"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OR "web accessibility"进行预检索,最终确定检索式为TS=("information barriers" OR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OR "web accessibility" OR "website accessibility" OR "Internet accessibility"),初步得到1,380条相关结果。与中文文献相同,对“论文”“会议录论文”进行精炼,得到1,332篇文献。随后,对题录中不含有关键词的文献进行了人工筛选,对论文标题或摘要进行人工判读,最终保留1,128篇有效文献。然后将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关键词词频及共现分析。国外信息无障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web accessibility" "disability"以及"usability"等方面,其共现频次均为10次以上,分析结果见图4。
本文将从社会发展视角、城市建设视角、技术标准视角以及应用场景视角出发,选择数字鸿沟、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互联网无障碍和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四个方面对信息无障碍相关研究热点进行阐述。
根据文献可视化结果,数字鸿沟与信息无障碍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共现频次为11次,中心性为0.05,属于核心节点之一。数字鸿沟与信息无障碍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技术接入障碍论、技能使用障碍论、社会环境障碍论,表1对这三类研究的代表性观点进行总结。
表1 数字鸿沟与信息无障碍研究的代表性观点Table 1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s on the Research of Digital Divide and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数字鸿沟与信息无障碍研究的早期阶段为“技术接入障碍论”,核心观点是信息通讯技术的接入障碍导致信息障碍和数字鸿沟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内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信息通讯技术层面,核心思想是信息通讯技术拥有者和信息通讯技术缺乏者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平等,导致用户之间存在信息沟通障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概念[15];第二个层面主要描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技术差异情况,通过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证明互联网的使用不平等造成区域间的信息不平等[16];第三个层面是硬件与工程设计方面,主要观点是既要提升相关信息技术,也要致力于硬件和工程设计方面的改进[17]。
数字鸿沟正在从“动机接入”和“物理接入”转向技能和使用的不平等,运用和管理软硬件的数字技能或网络技能方面的差异将导致“技能鸿沟”[18]。研究表明,技能使用障碍是残疾人与健全人在访问和使用互联网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19]。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技术接入障碍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但上网技能和使用方式导致的“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问题突显出来,这些问题被称为“新数字鸿沟”。网络信息行为、信息生产和信息素养差异等是“新数字鸿沟”产生的具体原因[20]。
伴随数字鸿沟研究不断深入,如何缩小和弥合数字鸿沟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一个普遍的共识是需要社会环境的改善和政府的支持。数字鸿沟不仅仅是ICT的接入与否问题,而是应该分别从技术接入、技术教育和培训机会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并且在技术教育和培训机会方面也会形成新的数字鸿沟与信息获取障碍[21]。因物理环境中的“社会差别”产生信息获取的技术差距也是社会环境障碍论的核心观点之一[22]。由于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公众人文精神的觉醒,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数字包容被认为是减小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公平的基本途径[23]。此外,人工智能赋能被认为是实现信息无障碍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机遇[24]。总体来看,数字鸿沟与信息无障碍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为信息无障碍的概念提出和深入研究奠定丰富的理论基础。
根据文献可视化结果,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鲜有将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直接作为关键词,但“适老化”“可访问性”“usability”等词在近些年的高频次出现,证明了国内外研究对于信息无障碍整体环境建设的重视。关于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研究,国外学者注重于实践调查以及网站可访问性的评估,而国内学者侧重法律保障和理论研究。
从国际层面来看,移动设备的利用率被认为是建设信息无障碍环境的首要任务[25]。意大利学者提出理想化的欧洲智慧城市应该包括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认为知识交流与社会基础设施比硬基础设施更重要[26]。此外,根据万维网联盟(W3C)和Web可访问性倡议(WAI)制定的国际指南,有学者对西班牙教育网站中的网页内容可访问级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有关信息无障碍的法律和监管措施越来越多,但其实际应用仍然存在问题[27]。
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近两年较为关注老年人的信息无障碍,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此外,数字包容与信息无障碍研究的联系较为密切,部分学者进行研究后认为,政府和社会机构应该加快数字包容的信息无障碍环境的建设[28],特别是在适老化改造APP上,以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信息无障碍环境[29]。随着数字包容概念的普及化,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被认为是我国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30]。研究表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无障碍环境,未来关于信息无障碍的案例研究以及城市信息无障碍环境的调查研究将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根据上述可视化结果,国内对于互联网信息无障碍的热点集中于“政府网站”,共现频次达到15次。同时,“互联网+”“互联网”“可访问性”等关键词与信息无障碍研究的共现频次同样较高。国外将"web accessibility"看作较为重要的主题,其中"wcag 2.0" "website accessibility"等关键词的高共现度、高频次都可以体现出这一点。技术标准的日趋完善与网页障碍的实践应用研究共同构成互联网信息无障碍的发展历程。如图5所示。
图5 技术标准的主要发展历程与网页无障碍实践研究的代表文献Fig.5 Main Development Course of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of Web Accessibility Practice
对于技术标准层面,1999年万维网联盟颁布的Web内容无障碍指南WACG1.0,致力于把网页信息无障碍推向全世界[31]。2006年,美国政府修订《残疾人康复法案》第508节,要求网络服务需满足WCAG1.0信息无障碍标准[32]。2008年万维网联盟对WCAG1.0进行更新和修订,制定最新的WCAG2.0,使网页信息无障碍的内容更加具体[33]。2021年1月,WCAG3.0首次公开工作草案。目前,我国已经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近三十项,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体系[34]。如我国政府推出《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页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YT/T 1761-2008)、《信息终端设备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的要求和测评方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无障碍领域首个国标《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37668-2019)的正式实施等。
互联网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的完善推动了网页信息无障碍的实践研究,研究者主要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出发,提出改进网站无障碍设计的建议,包括考虑认知障碍人士的信息获取需求、使用可用性工程的方法研究视障用户通过读屏软件上网的体验以及将技术标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35]。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残障人士仍然面临着在浏览网站时的障碍,因此高等教育网站不仅需要满足无障碍标准的要求,还需要具有更好的亲和力,以提供更好的服务[36]。国内外关于网站信息无障碍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虚拟化形式逐渐加剧,互联网用户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也在飞速增长。在这个背景下,信息障碍群体对健康信息的获取以及甄别,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近十年间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发现图书馆对于无障碍服务较为重视,与信息无障碍的共现频次为15次,中心性为0.04,属于核心主题。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主要分为服务对象研究、服务理念和实践调查研究、数字图书馆信息无障碍研究、AI赋能图书馆研究四大方向,代表性文献如表2所示。
表2 图书馆信息无障碍研究的代表性观点Table 2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s on the Research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在最初的服务对象研究阶段,图书馆信息无障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残障人士。我国主要以学习和引入为主,如引入美国图书馆无障碍服务模式,为视障用户提供服务[37]。之后,图书馆的老年群体服务也被学者所关注到[38]。在对图书馆的网站主页进行信息无障碍测试和调查后,有研究者认为学术图书馆应对不同能力的人提供相应的服务[39]。从服务对象的研究发展来看,图书馆信息无障碍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多样化。
信息无障碍服务理念和实践研究在不断深化。在服务理念层面,构建信息无障碍的服务理念和体系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40]等观点已普遍被学界所认可。在实践研究层面,有部分学者对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的状况、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研究[41],对信息无障碍的普及与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互联网的普及与硬件设备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数字图书馆信息无障碍研究的发展。国际图联于1983年成立盲人图书馆联合分会,丹麦等国家相继建立自己的盲人数字图书馆,并利用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视障人群提供资源与服务[42]。在我国推出首家盲人数字图书馆之后,关于数字图书馆中的无障碍服务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重心主要倾向于信息无障碍标准规范体系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以及功能需求和技术架构的分析[43]。2017年人工智能(AI)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学界也结合人工智能进行了研究,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无障碍的服务水平,这就形成图书馆信息无障碍研究的第四个方向,即AI赋能图书馆无障碍研究。有研究者关注到了不同人群的信息无障碍,如人工智能赋能盲人无障碍[44]、智能交互赋能听障用户信息无障碍[45]等。当前,图书馆除资源服务、咨询服务、阅读服务等传统服务之外,也衍生出空间服务、社会教育等创新服务,据调查,设置VR、AR的创客空间已经在部分图书馆得到应用[46],因此图书馆在创新服务以及各种空间中的无障碍是未来值得研究的课题。
为了研究高加热速率下的钙基CO2吸附剂释放机理,本文利用自主开发的急速加热和快速质谱气固相分析仪进行了 CaCO3在 N2氛围下 300℃/s、500℃/s、600℃/s和800℃/s下的分解反应研究,结果发现:
当前信息无障碍研究已有诸多成果与相关实践,其发展也取得较大进步。随着人工智能、移动终端以及“元宇宙”等相关概念与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信息无障碍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本文提出以人工智能、产品供给、虚拟形态为驱动,以人文精神为纽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形成完整的信息无障碍发展前瞻框架,如图6所示。
图6 信息无障碍发展前瞻框架Fig.6 Prospective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对于不同的信息障碍群体,需要采用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在生理弱势群体中,视听障碍人群相对较多。对于视障人群来说,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屏幕上的文字内容并将其实时转换为语音播放出来,方便视障用户及时接收信息。对于听障人群来说,可以使用各类语音识别软件收集语音信息,离线或者在线将语音转换为文字,使得听障用户能够阅读屏幕中所显示的文字。
文化弱势群体更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如智能翻译耳机,能够为并不精通外语的用户提供实时翻译,并能解决用户画像、内容匹配问题,实现智能推荐和“沟通无障碍”。其次,部分信息障碍的产生是由于信息系统的使用习惯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个性化虚拟助手,用于收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习惯,以能理解的方式与用户沟通,并有针对性地建立个人的习惯模型。
知识弱势人群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无法准确地表达、描述信息需求,这就需要优化知识图谱的应用并且结合深度学习技术,使用用户所掌握的交互方式,以精准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把知识图谱所关注的词条限定在不超过目前的认知水平之内,智能分析用户知识的获取情况,并根据用户知识的增长,智能调节知识图谱词条数量,让用户获取信息更加方便高效。
信息无障碍终端设备是用户与服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与外部环境制造多样化的智能硬件设备,在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物联网、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连通性与沉浸化优势,研发并制造出更多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设备。
随着5G与WIFI6传输技术的逐渐普及,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与接收已经逐渐达到实时的速度,得益于信息传输速度的提升,物联网设备开始为用户获取与使用信息带来各种便利。但目前物联网设备暂未大规模商用,且其形态均相对“笨拙”,因此,要鼓励融入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无障碍终端设备研发与无障碍化改造。同时,要增加信息辅助器具智能化程度,推广感知性轮椅、智能手表等智能设备的使用,并为不同类型的障碍者配备不同的智能辅助设备,确保产品通用、安全、便利的同时提升障碍人群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效率。
建设信息无障碍环境是一个长期和坎坷的过程,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无障碍环境只存在于理想化的社会形态中,而“元宇宙”是人们对“虚拟社会形态”的美好设想。因此,要抓住时代机遇,以虚拟形态的方式解决障碍人群在信息使用方面“不能用”“不会用”的两大问题,实现社会环境的通用化。
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来说,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的互通互联,同时在网络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加快虚拟图书馆空间、博物馆空间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虚拟形态的建设,加强对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平台及网上办事大厅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能力,从而解决信息用户“不能用”的问题。
对于各类信息障碍者来说,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面对面培训、线上培训等形式来提高信息障碍者的信息素养,加强虚拟信息获取空间以及交互空间的建设,确保所有人都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真实有效的信息,解决部分信息用户“不会用”的问题。
目前,信息无障碍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仍然难以看到残障人士的广泛参与。提升社会公众的数字人文精神,让更多的群体能正常地参与各种活动,这既是评价信息无障碍程度的指标,又是实现全社会信息无障碍的标志。
在整个社会环境方面,要呼吁社会各行各业的人群在组织活动中融入信息无障碍的理念,在发布活动信息时要包含多个版本,例如手语、盲文等。在活动举行的方式上融入通用性设计的理念,培养志愿者的信息无障碍意识。另外,可以将信息无障碍评测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明确信息无障碍在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分值,将企业在推动信息无障碍方面的实际成效作为“企业信用评价”的加分依据。
在场景布局方面,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要积极开展授予相关企业与社会机构信息无障碍标识及公示工作。对符合无障碍要求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PP以及未来的虚拟产品,可以授予信息无障碍标识,并定期对该产品进行信息无障碍的检测,对于满足条件的产品可以延续其无障碍标识,反之则撤销已授予的标识。未来社会发展将以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高新产业作为技术依托,以人文精神作为驱动引擎,从根本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向着“十四五”的残疾人保障目标奋进,实现信息无障碍环境中“人”“场”“物”的互通互联。
信息无障碍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不仅具有严谨的学术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在科技革命与信息环境日新月异的当下,实现信息无障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距离“惠及全民、友好包容”的无障碍信息环境仍存在差距。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大理论与技术攻关,健全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使信息无障碍研究“有方向”“有抓手”“有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贡献学科智慧与解决方案。
作者贡献说明
郭亚军:提出研究选题,修改定稿;
李帅:数据处理,论文撰写;
张鑫迪:资料收集,论文修改。
支撑数据
支撑数据由作者自存储,E-mail:guoyajun0619@126.com。
1.郭亚军,李帅.CNKI-20230324134037607.txt、CNKI-20230324134431591.txt.中文检索数据.
2.郭亚军,李帅.savedrecs 13-15.txt.英文检索数据.
3.郭亚军,李帅,张鑫迪.关键词共现—CNKI/WOS.png.中英文关键词共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