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强
摘要:电子管风琴作为现代电子键盘乐器领域的知识与技术越来越需要主体的传达与重视,演奏者走出用简单化、唯一性理解音乐的误区,重塑古典交响音乐作品和流行电子音乐作品的独立审美理解观念,嚴肃理论与实践联结,跨越认知边界,是洞悉新态势下音乐课程研究面临的新反思。本文从开放式探讨,主动剖析科学与艺术的复杂交互,改善与推进研究、教学、鉴赏中提供了引发思考的论域与新视角。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低音线条创作技术新思考
第一台被定义为电子管风琴( Electronic Organ)的电子键盘乐器是由【美】劳伦斯·哈蒙德于1934年制造,延续了古典管风琴的外形结构,但其发声原理是通过电流变化产生声音,并使用滑动拉杆来改变声音。其独有的颤音效果、合唱效果和合唱打击乐使它广泛应用于摇滚、雷鬼、节奏布鲁斯和标准爵士音乐的演奏中。1959年,日本雅马哈公司制造了第一台被命名为Electone的电子管风琴:D-1。虽然当时D-1与哈蒙德管风琴没有较大的区别,但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Electone系列从FS、ME、HS、EL等系列发展到今日的ELS系列,从早期较少的模拟电子音色发展到拥有上千种真实乐器的采样音色,并结合后触键、水平触键键盘技术以及复音脚键盘和第二表情踏板的引入,它已成为一种可以通过即时演奏来实现全乐队编制音乐的高科技现代电子键盘乐器。在演奏形态上,它依然保留了古典管风琴的多键盘、足键演奏的基本特征。但由于键盘制造技术的不同以及所演奏的现代音乐的音响效果需求,电子管风琴的演奏技巧与古典管风琴有着一定的差异。
低音线条在管风琴上通过脚键盘进行演奏的这一特色的表现形式是管风琴表演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在古典管风琴的音乐作品中,低音声部的创作不仅仅是担任和声低音的伴奏角色,更多的是以复杂旋律线条的状态呈现,来达到多声部旋律线条交织的复杂的音响效果以及舞台表演效果。但相较于古典管风琴的作品,目前大量的电子管风琴作品中的低音线条声部显得单一并重复,缺乏复杂的节奏和独立独特性。从学科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既然演奏形态延续了古典管风琴,那么对于脚键盘上能够自如的正确演奏复杂低音线条的挑战以及音乐作品中低音线条的创作思路也应得到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在创作表演流行音乐作品时,应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电声贝斯的乐句节奏复杂性和乐队中所能担任的各类角色。
一、以“音”思迂——创作思路的拓宽
电子管风琴虽然在演奏形态上与古典管风琴基本保持一致,但其乐器结构以及各键盘的音域存在很大的区别。古典管风琴可能拥有一层或多层手键盘和一个脚键盘。虽然在手键盘上的琴键数量各不相同,但最低音一直都是大字组C。多数北美古典管风琴手键盘拥有61键,从大字组C到小字四组C,与目前的现代电子管风琴的手键盘一致。不同古典管风琴的脚键盘同样所拥有的键数不一,但大字组C也是其最低键的音高。有些型号的脚键盘拥有30键,最高到小字一组F;有些甚至拥有32键到小字一组G。目前市面上存在的不同型号的电子管风琴所拥有的脚键盘音域有两种形态,一种最高音到小字组G,另一种最高音到小字一组C。显然,电子管风琴的脚键盘部分是与古典管风琴差异较大的部分。在机械结构方面,古典管风琴的脚键盘通常呈扇形排列,键间距较小,键长较长;电子管风琴的脚键盘排列方式与手键盘一致,键间距较大,键长较短。尽管两者的差异较大,但古典管风琴上对于脚键盘声部的创作运用还是存在很多借鉴的地方。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管风琴演奏者就已手脚并用,但很长时间以来都仅仅是用脚长时间压住琴键发出长音。随着管风琴制造工艺的发展以及多种音栓的发明,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在音色上更加统一,使得演奏者能够清楚地表现多声部的旋律线条,给了作曲家们为其创作更为复杂的复调音乐的可能性。管风琴家、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拉姆在《为管风琴作曲:基础篇》中提到:“纵观古典管风琴的作品,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或是到浪漫主义时期,在脚键盘上的低音旋律线条通常以连续性的单音构成。它在管风琴中所扮演的角色就类似于低音提琴、大号、长号和巴松管在交响音乐中所展现的自由度。”它可以是主题旋律的呈现,也可以是作为和声的低音补充部分。除了在音域上受到限制以外,脚键盘上旋律创作几乎等同于手键盘。此外,因为管风琴上的脚键盘是可以复音发生,并且可以通过双脚的脚尖与脚跟同时演奏,这给了作曲家们更大的空间去创作低音声部。它可以同时演奏两条旋律线条,也可同时演奏四个音的和弦。
古典管风琴的作品对于各键盘所呈现的角色完全不是固定的,单一的。每个键盘都在充分发挥其所拥有的物理音域进行多角色的演奏,如同管弦乐队中的各个乐器。作品的创作也是具备乐队编制的思路,能够同时演绎四声部或五声部甚至六声部。低音线条声部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当下电子管风琴已发行作品的绝大部分。这种将复杂低音线条作为自由角色在古典管风琴作品中是一种常态,能体现出作曲技术以及演奏技术的重难点。
以上对于低音线条在古典管风琴上的创作思考可以借鉴并运用到电子管风琴的古典音乐作品的创作或改编中,同时也可运用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虽然在流行音乐作品中,电子管风琴的脚键盘声部主要以模拟电贝司演奏为主,但电贝斯的演奏方式也绝不仅仅是目前电子管风琴流行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方式。电贝斯除了作为和弦根音演奏之外,还可以进行和音演奏以及即兴旋律演奏,其演奏的多样性等同于吉他。现有市面上已出版的电子管风琴流行音乐作品书籍主要来源于日本雅马哈振兴会,不同难度的作品被为9~8级,7~5级和5~3级,其中5~3级为较难的作品。然而在大量的5~3级作品中,低音旋律通常以和弦的根音或者指定低音为主,再结合音乐风格节奏特点,进行一些固定的节奏变化。当然也有双脚演奏的稍复杂的具有固定节奏的低音线条。
这仅仅呈现出了电贝斯在乐队中承上启下,连接旋律和节奏的部分,并且节奏型不一定会跟其他节奏声部保持一致。当然,出于普及性与演奏易弹性的考虑,作曲者或编曲者必然会将低音线条简化,在保证和弦功能稳定进行的情况下,将节奏形态与左手和弦声部保持基本同步。如此简化的情况下,电子管风琴脚键盘的功能会慢慢失去了其作为自由声部的角色,而是依附于左手键盘,整体的演奏特色甚至不如钢琴左手声部的复杂性。2015年在原创作品《音爆》中结合古典管风琴以及真实电贝斯对于低音旋律的创作形态,将复杂低音线条回归到流行音乐作品中,在180bmp的速度下演奏十六分音符以及音程:在原创作品《黑啤先生》的第一段即兴演奏中采用双脚的脚尖脚跟快速交替演奏近似与真实电贝斯即兴演奏时的旋律结构。通过这两首作品对于复杂低音线条创作与演奏的呈现,给予了创作者与演奏者对电子管风琴上脚键盘角色的新认知。
二、演奏技术的革新手段
不管单脚演奏简单的低音线条还是双脚演奏复杂的低音线条,除了脚尖与脚跟和左右脚脚法的安排,标准的演奏姿势与正确的触键方式都尤为重要。由于国内尚未有专门研究电子管风琴双脚演奏法的文献资料,而其演奏形态是由古典管风琴演变而来,因此笔者将结合古典管风琴的已有技法,并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探讨。
(一)演出由“谁”掌控
古典管风琴的学习者在进行练习之前,必须是要准备一双专门定制的管风琴鞋。该鞋的鞋跟具有一定的厚度,由皮革或橡胶制成,可以让演奏者以轻微的脚踝动作完成脚尖与脚跟的交替。它的鞋底前半部分很薄,上面贴有一层绒面革,这样可以帮助演奏者轻松的在脚键盘上滑行,从而使演奏者能够快速的在琴键间移动。不过由于电子管风琴脚键盘的构造以及琴键长度与古典管风琴差异较大,在练习时穿着具有2~3厘米左右……鞋跟的软底小皮鞋最为适合,主要原因在于电子管风琴脚键盘的琴键较短,在演奏同音反复时,过厚的鞋跟容易造成落点不稳。
在开始演奏前,根据学习者的身高调整琴凳离琴体的距离,最佳的距离是当学习者的身体中心对准下键盘中央D时,右脚放置在表情踏板后,小腿与大腿所呈现的角度接近135度,并且膝盖不会顶到琴板。
在演奏时,双膝无需像古典管风琴要求的那般并拢,但基本要保证大腿的方向平行向前,大腿的间距不宜过大,容易导致身体的平衡不稳。在练习双脚时,使用腹部肌肉以及大腿外侧肌肉控制身体的平衡,人的重心稍稍靠前。在具体学习演奏前,学习者还需观察脚键盘的排列结构,用脚掌感受键盘的间距和长短,体会脚键盘与手键盘的相似之处。
(二)缜密严谨的技术关系
1.脚尖处理
在古典管风琴上,因其脚键长并无触前功能来变化音量,所以其在用脚尖演奏时,只需用大脚趾进行轻触键即可稳定发声;而电子管风琴的脚键短并具有敏感的触前功能,为使发音稳定,准确来说是将脚要保持外翻,用大脚趾及脚掌进行有力的触键。仅用左脚演奏时,在大字组C到小字组C区域,使用脚掌内侧肌肉触键;在小字组C到小字组G区域,越靠右,脚掌的接触面由内侧慢慢转变成外侧。用脚尖弹奏时,脚需稍稍悬空于琴键之上,运用脚踝发力带动脚掌内侧触键,不能使用大腿、小腿或者膝盖发力。整个脚踝的动作类似于高抬指的动作。脚掌的落键点大多在长键靠外的三分之一处,从而保证下键后的稳定性。在演奏断奏时,通过脚踝发力带动脚掌拍打琴键。在整个演奏姿态上,演奏者需大部分时间保持抬头挺胸直腰,脚部的运动和手部的运动要互相独立,互不影响。
2.脚跟处理
在电子管风琴上使用脚跟演奏主要出现在同音反复、半音阶进行或长短键交替进行,落键点同样是在长键靠外的三分之一处,短键上是不会出现使用脚跟进行演奏。脚跟的弹奏基本都是出现在脚尖弹奏前后,起到衔接作用。用脚跟下键时,脚背要尽可能向上勾起接近45度角,在确定落键点后,保持一定的力度并用脚跟中间部分弹奏,下键后也要控制好脚踝的稳定。进行同音反复演奏时,脚尖与脚跟落点始终要保持在长键靠外的三分之一以保证音符发音的平衡,因此对于脚背与脚踝的柔韧性有一定的要求。进行半音阶型乐句演奏时,短键必然是用脚尖演奏,而长键通常使用脚跟演奏然后衔接到短键的脚尖演奏,还有可能存在的脚法是在长键上进行快速脚尖脚跟的交替。比如,在演奏Eb-E-F-F#连接时,Eb键为脚尖弹奏,E键为脚跟弹奏,F键则先用脚尖然后快速换为脚跟,最后F#键为脚尖弹奏。
(三)不同技术的新关系式思维
电子管风琴上低音旋律的演奏奏法基本是根据当前乐段该声部所使用的乐器音色在真实环境中的演奏声响效果来确定,常用的奏法分为断奏、连奏以及非连奏。
1.断奏奏法
当低音线条声部被创作的乐句片段为弦乐乐器跳弓或拨弦、定音鼓单击、电贝司勾弦或钢琴跳音等情况时,演奏者需要使用断奏奏法进行演奏。断奏的音符是需要带有一定的弹性,但又不能过于笨重,所以对脚踝至脚掌的发力控制要求较高。大多数情况下,断奏奏法是使用脚尖来完成的。在仅用左脚或右脚脚尖演奏时,将大腿稍稍抬高,脚背向上勾起,在小腿自然垂直的情况下,脚跟位置需稍稍高于琴键,通过脚踝发力带动脚掌内侧快速弹奏琴键并回弹,力度需适中。此时,演奏者要特别关注落键到离键过程的时间,音符时值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当使用双脚脚尖演奏断奏音符时,首先需要根据乐句中音符的左右走向以及长短键的安排来确定左右脚尖的脚法安排。在使用双脚交替演奏断奏音符时,膝盖不需靠拢,大腿保持平行,身体的中心轴保持不变,通过摆动小腿来演奏左侧琴键或右侧琴键,同样是使用脚踝发力带动脚掌内侧触键。若遇到复杂乐句需要使用到脚跟穿插在脚尖交替中演奏断奏时,要保证大腿与膝盖的动态幅度不宜过大,始终保持靠近平行。
2.连奏奏法
当低音线条声部被创作的乐句片段为弦乐拉奏、电贝司长音拨奏、铜管类吹奏等具有连贯型长音音符时,则需通过连音奏法将乐句演奏得连贯、圆滑、如歌。此时,在实际演奏中需要谨慎控制触键的速度和力度,从而保持每个音符所奏出的音响效果是统一的。在低音旋律线条简单慢速且无大跨度进行时,演奏者基本可以使用单脚完成。演奏二度音级连奏时,可仅使用脚尖弹奏,脚掌内侧需贴键进行平行移动:演奏三度或四度音级连奏时,则需要使用脚尖与脚跟进行衔接;而当演奏大于等于五度音级连奏时,则需要双脚脚尖进行衔接。在使用双脚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时刻注意身体的平衡,身体的中轴线始终保持不变,膝盖要尽可能的保持靠拢;双脚在移动时,能够通过脚踝解决的连奏就不移动小腿,小腿移动解决的连奏就不移动大腿,从而在维持下半身动作幅度尽可能小的情况下,完成较好的连音奏法。当遇到快速音符连接演奏时,则需要用到双脚的脚尖脚跟共同完成,此时膝盖跟小腿要尽可能的保持靠拢,双脚呈外八字或内八字演奏,对于脚踝的柔韧性有一定的要求。在进行连奏时,演奏者要根据当前乐器的发声特性以及乐句的动态走向,通过脚后跟上下浮动以及大腿向下的力量来控制脚键盘触后的深度,力量的加深或减弱需缓慢稳定,以保证触后与离键过度自然平滑,接近真实乐器的演奏效果。
3.非连奏奏法
非连奏即演奏时音符为断开的,不要“连”,但其音符时值是长的。此奏法常出现的乐句片段为弦乐乐器断奏奏法、铜管乐器断奏奏法、钢琴保持音奏法、管弦乐齐奏音符等。非连奏的音响效果具有较强的音头,而音符的保持部分通常保持稳定以及音尾部分自然衰减。因此,演奏者在用脚尖演奏非连奏音符时,脚掌接触琴键的同时,脚后跟快速向下带动脚掌发力,触发触后效果后快速将脚后跟回弹到稍高的位置,维持保持部分声音的平稳;离键时,通过大腿以及脚踝微微向上带动脚掌松开琴键。
三、感知与理解的新思考
尽管电子管风琴在音乐审美领域的创新不断有新的涌现,今天对电子管风琴上低音线条声部创作思路的探讨以及对双脚演奏技术规范的分析讲解,是洞悉与审视新态势角度、关系的新目标,最终本质上是表现音乐及音乐内涵精神。电子管风琴虽然拥有大量的可通过计算程序编辑来完成音樂表演的手段,但从专业学术领域的发展来讲,它更应回归传统的“纯手工”演奏,不带一丝丝自动伴奏,完成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现代的电子管风琴音乐作品中,双脚在演奏低音线条声部时,更应像人的第三只手,通过大量规范的触键练习以及脚法练习,达到像双手演奏旋律时的灵活度和表现力。本文在大量技术分析背后,延伸至不单单技法剖析,交织审美情趣、演奏心里、身体运动机制等交互领域,启发观者交流、学习、思考形成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谢及.电子管风琴脚贝司键盘演奏技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2).
[2]岳耀.管风琴入门教程.Creative Commons Attrihution,2020.
[3]孟梁.基于贝斯演奏技巧研究[J]黄河之声,2021
[4] Bumham W Horner.Organ Pedal Technique. London: Novello. Ewer&Co_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