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筱雨
摘要:在学院派教学领域,写意人物画的传承具由前至后的脉络引领,从思想萌芽到发展实践,再到如今的融汇变化,都对于中国画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确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学院派写意人物画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中国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集中呈现和总结性缩影,因此对于学院体系下的写意人物画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总结艺术发展规律,有助于引领未来中国画教学与学习培养的方向,对写意人物画的传承创新和美术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育教学写意人物画学院派
首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徐蒋体系”、新浙派人物画、长安画派为例,国内对于写意人物画的实践与研究主要集中于以美院为中心或受到其教学影响的人员,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现代教育教学下的传承,现代教育为写意人物画提供了起源、发展、传播的基地,让一代一代画家能够受其思想熏陶、对其绘画研究,并在这个体系之中进行学习与教学。再者,写意人物画的历史并没有在传统领域占有主流地位,反而在当代的新时期由于西方写实主义的传入以及绘画主题的现实性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一种将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精神运用于现实表现的重要文化形式,对于写意人物画的学术研究多关注于对中西文化融合、民族精神传承、笔墨与造型的矛盾等等内容,而很少关注到这样一种绘画语言在当代教育教学中的传承,在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下传统的绘画形式是如何传授与发扬的,这对于如今大批量培养的艺术类学生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需要我们去探索与研究。第三,学院派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历史主要自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逐渐有规模,因此时间距离较近,影像资料与现实资源充足,甚至可以通过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们了解其亲身经历的教学过程,这样的一手资料如果没有很好的整理记录将会是后期学者做学术研究的重要损失。由此,在学院派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分析其发展特点,对比与类比分析代表画家的传承关系,关注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反思教学经验,最后总结学院派写意人物画教育教学方法,对今后高校中国画教学指引方向。
一、思想、理论给与情感
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绘画史上具有着宝贵的艺术价值,但在新时期的发展环境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民族文化自信的迷茫,传统中国画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活力一直是画家们积极探索的重点,面对这一问题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徐蒋体系”在中央美院成立初期,教学与探索上深受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思想影响,旧式的师徒形式教学形式正逐渐向学院教学转变,教学体系由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延安革命写实主义、徐悲鸿写实主义人物画三者合流发展,而后逐步为蒋兆和为代表的人物画教学方式①,培养了周思聪、卢沉、姚有多、李琦、叶浅予等画家,在艺术界拥有一批追随者,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以北京为中心的笔墨实践艺术特点。而以中国美院为中心,当时的国画系主任潘天寿在中西绘画中坚持传统笔墨的价值,培养并聚集了一代又一代水墨人物画画家,他们强调继承传统笔墨语言,将写意花鸟、山水皴法与书法等技法与人物画相融合,从而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追求,代表人物有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坚、刘国辉、吴山明等②。西北的黄土地孕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人物画家,代表人物刘文西、黄胄、赵望云、石鲁等,他们将地方特色融入作品之中,以西北地区风土人情为表现对象,造型写实、笔墨雄厚,形成“长安画派”,并以西安美院为中心一代一代传承与创新,但刘文西有些特别之处,他早年受教于浙江美院,原有绘画特色带有浙派传统味道,但后成名于陕西地区并延续长安画派的艺术风格,根植于黄土地创设黄土画派,以西安美院作为传授中心,延续着学院派的艺术传承。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学院派思想引领下,画家与名作的产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与当时的艺术流行风尚、地域传统绘画传承特点、画家相互交流影响、师承体系等息息相关。
由此在学院派写意人物画教育教学之中第一点就是在思想、理论、情感的引领,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在潘天寿任中国画主任之时,他认为中国画教学应传承传统国画的笔墨精神,反对运用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画,转而后期的李震坚、方增先等画家在这种思想引领下发扬传统笔墨精神,因此对于写意人物画的教育教学,首先要注意对学生绘画思想的引领,但这种思想并不是有所局限的,而是一种开放的对于中国画创作的认识,或为时代而发声描绘真实的叙事,或追求内心深处的自我探索,不同的学生在思想方向上有着各自独特见解,通常目前美术学院在思想引领上除本校教师的思想传承还会采用的方式有聘请专业领域的教授、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或是通过布展参展等形式让学生与思想境界更高的学者相接触。想要让学生形成独有的绘画思想在教育教学之中还需进行中国画以及其他的艺术理论基础教学,只有对知识进行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接触的艺术理论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网络,进而让自己不再停留于科普阶段,在学习之中将理论转化为对艺术的认知,从而进行创作,因此如中央美术学院人物画教学中安排有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大一、大二的初级阶段让学生格物致知,通过课程形成最初的艺术认知。情感是绘画创作的重要源泉,在写意人物画教育教学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在生活中感受美好,想要去表现美好,高校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接触和感知,在自然中体会山川,在社会中体会人情,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渠道观看优秀作品,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师资源库,在专业图书馆中引入最新艺术期刊等,直接与间接地教育学生,让学生不是为目的而绘画,而是以内心的“冲动”而绘画。
二、临摹、写作与创作
学院派概念是源于西方教育,在18世纪后盛行,而中国传统的中国画学院则是各类宫廷画院,代表着主流艺术的风格,随着时代变迁,中西文明的碰撞,自20世纪开始诞生中国早期学院派,自新中国成立后以学院为中心的艺术探索开启了新的境界,产生了地域性的集聚与脉络上的传承③,写意人物画领域以“徐蒋体系”、新浙派人物画、长安画派最具代表性。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文化部召开的各类全國美术院校教学讨论会都在重视科班化学院式教育,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除了专业美术学院,综合类院校也开设了美术专业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临摹、写生、创作为主的绘画教学活动。其中临摹教学活动是基于已有绘画进行复制,但这个过程并不一定要求学生一模一样的复制原画,而是把临摹过程当作一种学习中国画的基础程序,临摹在传统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就一直将作为一种优秀的学习方式,古代画家既有喜爱临摹程式化画谱来学习基本造型,也有来临摹大师作品来感受笔墨诗意,不同的画家临摹同一幅作品也会画出不一样的感觉,因此主观临摹的概念一直在临摹教学中有所出现,同样临摹的作品并不一定是中国画作品,艺术具有相通性,例如人物画大师周昌谷就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作品,从中提取配色方法运用到水墨人物画作品之中。如今学院派教育教学之中临摹优秀作品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确定临摹对象,并积极鼓励学生增加对临摹对象的了解,搜寻大量资料,通过临摹学习表现结构造型、画面布局、用笔用墨、细节处理、思考方式等,学习前人优秀作品为自己今后的写生与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西方现实主义绘画兴起,写生就成为了学院派学习绘画的重要方式,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新浙派画家们深入西藏、云南描绘少数民族风情,长安画派画家们远赴埃及、印度体验异域风土,深入生活之中是画家们灵感的来源,因此在写意人物画教育教学中确立了写生的重要地位,每个学期会设置一段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来到乡野去观察、去体会真实的人物与情景,同时在课堂上也会开设写生人物课程,对模特进行写生表现,在教育教学之中,可以由老师进行教学示范引导学生将对形体的结构穿插、笔墨的酣畅肆意、面部手部的详实刻画、人物特点与气质的表达,这些在学生写生之时也是关键,让学生把临摹中学习的知识实践到自己的写生作品中,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例如吴山明教授在写意人物画教学之中经常给学生做示范,通过对模特男女青年的表现展示写意人物画不在写实重要的是写意,他将人物的神韵捕捉的恰如其分,令观看的学生受益匪浅。创作一般在教育教学之中并不是短时间的作品,而是确定好创作主题之后,经过了一遍遍积累,将写生的素材与临摹的手法进行转换,通常写意人物画创作初期可能只有几张如速写般的草稿,这种草稿可以帮助确定画面布局、人物动态、情景关系等,接着会反复对人物进行写生比对,让人物造型更加真实,例如长安画派石鲁在创作《转战陕北》之时光草稿就进行了四版,然后开始墨稿阶段,在墨稿阶段,注意用笔与用墨,画面块的黑白、线的疏密已经有所体现,再进行色稿的推敲,最终呈现画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确定创作主题,用一段时间进行创作,分步骤予以引导,最终呈现完整作品。在高校写意人物画课程设置之中,创作类作品通常是在高年级才会进行,这时的学生对于中国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个性理解,并且拥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和掌握多种笔墨表现技法,参与过实地情感体验与拥有大量素材积累,在这些基础之上才能够将自己对人物的想法进行表现,表达出创作者心中的立意。因此临摹、写生、创作是高校写意人物画教学不同阶段需要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可或缺。
三、理解、反思与批判
学院派中国画教学中不是在教学生用什么绘画技术来如何画,而是在教学生为什么画,你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体现着什么,又表达了什么,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强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上进行钻研,同样还要有学术研究精神,教师对于学术的执着钻研会不断带给教学反作用力,一方面提高专业思维方式,一方面钻研的过程也可以是以课题的方式与学生合作,让学生们看到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从而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因此在目前国内高校中专业课教师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读博、访学等提升自己,学校培养的青年教师同样在边教边学的自我提升,这样教育教学的土壤才会越来越肥沃。例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师团队自创立以来就有传承性,像方增先、周昌谷、吴山明等都是受教于此后从教于此,在他们作为青年教师时期仍旧没有太大名气,直到中年时期才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在这一个过程之中他们深受前辈教师的思想洗礼,不断吸收同期画家的艺术特色,针对不同的体验提出自己的艺术见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最终确定自己的绘画思想。在强化学生艺术理解的教学方法中艺术类院校也会在课程中穿插论文写作任务在毕业年级,除了毕业作品的创作之外,毕业论文也是能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种论述性的表述方式,是另一种让学生认识艺术多维的角度,同样也会为他们日后写意人物画创作引领方向。
反思在高校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是与学生以往中学时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反,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常容易忽视的存在,学生习惯了拿来式接受,但在不同学术见解与艺术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理论,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之中穿插反思与批判式引导。从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师中就可以看出姚有多、卢沉、周思聪等,画家们虽受教于此从教于此,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没有各自特色的,相互关联却独具个性,这种个性是源于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反思,用批判式的目光来审视前人的艺术特点,不会照搬,却会借鉴,他们的艺术风格是根据自身的人生经历、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诞生的,由此他们在培养下一代学生之时也会注重他们个性的保留。同样时代是在发展的,艺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需求形式,因此很多艺术家会附庸而上,但艺术的纯真、率性也会随之消散,每个艺术家的培养中要养成艺术理想的塑造,面对外物的变迁,只有拥有批判式思维才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因此反思与批判的教学方法在写意人物画教学之中尤为重要。
四、结语
纵观中国美术史,人物画的发展一直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人物画出现较晚,相比较其他画种,传世作品较少,自身语言体系和理论知识也不够系统,或许正因为没有太多的传统限制,在当代多元化语境中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有八大美院,六大艺术院校,各地区的综合类院校也设置了美术院系,这些院校成为很多优秀艺术家的摇篮,出现新的画风和流派,在新时期写意人物画传承与创新中出现的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心的“徐蒋体系”、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中心的新浙派人物画风格、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中心的长安画派等等④。如今的美术学院借鉴西方教育模式,立足于中国传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与变革而来的,与古代的画院相比更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多元性。借古开今、中西融合,是中国学院派教育的特点,20世纪中国学院派的发展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前辈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事业,当代学院派画家正努力开拓、延伸,他们所探索的绘画理念对当代水墨画的发展仍有深刻指导意义⑤。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学院派写意人物画主要运用了思想、理论、情感建立起绘画的初衷,再经临摹、写生、创作逐步着手绘画,最后运用理解、反思、批判创造绘画的意义,每一层教学方法都灌输着一代一代学院派师生的艺术理想,让美术学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建设基地,面对着如今越来越大规模的培养人才的方式,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接受着挑战,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受到了來自不同艺术语言的冲击,如何在新的时期让写意人物画焕发新的活力,还需在人才培养上着重进行思考,学院任重道远,对于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视也应逐步加强,从而激发中国画艺术的新活力。
注释:
①陈履生“国美之路”与“徐蒋体系”[J]周画家,2011 (2): 14
②张素琪“教学”对于“浙派人物画”发生与发展的意义[J]新美术,2010,31 (2):82-85.
③许江.中国艺术的国美之路[J]美术,2018 (5):6-7.
④王艾.脉络与轮回——“学术共同体:当代学院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J]美术观察,2021 (5):32-33.
⑤刘曦林,陈履生,邵大箴,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面学院人物画教研室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中国人物画教学座淡会发言纪要(续)[J]美苑,2007 (5):13-20.注:本文系2022-2023年咸阳师范学院面上项目“学院体系下的写意人物画发展特点研究”(XSYK220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