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汪祺
摘要:民间色彩艺诀是传承民间艺术重要媒介和指导民间美术创作实践的重要依据,不仅形象、精炼地概括了民间美术配色的基本特征,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审美观念,集知识性、技艺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对民间美术各门类色彩口诀进行整理与分类,并运用色彩学理论体系与方法对民间色彩口诀进行解析与探究,从中提炼和总结民间美术设色的特点与规律,把握民间美术色彩的本质,进而充實和丰富民间美术色彩理论体系,促进民间艺术的文脉延续与广泛传播。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艺诀整理研究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根植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无数的民间工匠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间美术,而且流传下丰富的民间美术实践创作理论,这种理论很大部分是以民间口诀、谚语、歌谣等形式世代相传,其中,色彩艺诀是民间美术艺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上民间工匠大多不会识字,使得民间色彩艺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文字记载,而仅靠口头流传,有的甚至已经失传。现留下的艺谚艺诀资料仅散见于各类古籍文献、地方志或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研究的各种文献之中,显得不够系统。本文在广泛收集有关民艺文献和色彩研究文献基础上,通过对各类文献中的色彩艺诀进行初步整理、分类与探讨,从中总结民间美术配色规律、色彩的审美特性及色彩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对民间美术色彩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
一、民问色彩艺诀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民间色彩艺诀的专题研究
此类文献主要是以色彩艺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或有关民间色彩艺诀的辑录,如王树村著《中国民间画诀》是一部收集、整理并注释、分析民间画诀的专著,其中收录民间色彩配色及笔法的口诀。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词典》收录了“惠山泥人着彩口诀”“年画‘点套口诀”“云锦配色歌诀”“民间制色口诀(颜料歌)”等等:潘鲁生著《民艺学论纲》和《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中均有专门的色彩口诀理论论述,其中还收集民间设色口诀17条,特别是对“无锡泥人上彩与用色口诀”记述与解析较为详尽:唐家路、潘鲁生著《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中除引用众多经典民间色彩艺诀来解析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外,还以“艺诀的流传”作为专题论述了艺诀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技艺经验总结和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王涛的《民间技艺口诀研究》一文对民间技艺口诀的源流与特征、造物思想、审美观念进行系统研究,其中还针对民间设色口诀的分析,阐述色彩与民间文化观念相联系,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和运用。
(二)民间色彩艺诀的相关研究
此类文献主要是有关民间色彩研究中,通过引用民间色彩艺诀来剖析民间色彩的特征、文化观念及审美心理等等,如刘燕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研究》一文,从理论层面整合了民间画诀与相关色彩文献,阐释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嬗变、系统和特征,并从民间色彩画诀、民俗、信仰等层面来剖析民间美术的色彩应用;王兴业的《民间造物色彩观研究》一文,将民间工艺造物的色彩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收集、引用了一些民间色彩艺诀来分析纷繁的色彩现象,归纳其特性与特征,总结色彩择用表象背后的深层内涵与文化观念。陈晓敏的《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一文,在剖析民间美术设色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时,也引用了相关色彩艺诀。类似有关色彩艺诀方面的文献还有:张萍的《民间绘画色彩在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杨园园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张宇的《浅析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体系与色彩搭配规律》等论文。
二、民问色彩艺诀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分析
民间色彩艺诀是民间艺人在长期的乡土艺术创作过程中形成的配色实践经验总结,并以歌谣、谚语、口诀等民间文体形式保留下来,用于行业艺人之间交流、传播技艺,具有表意准确,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等特点。民间色彩艺诀不仅形象、精炼地概括了民间美术配色的基本要领和方法,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审美观念,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具有综合性又概括性和程式化的特征。民间色彩艺诀又是民间美术的一种传承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成为指导民间美术创作的朴素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依据,其主要类型可分为:配色技巧类、色彩情感类、色彩象征类。
(一)配色技巧类
民间美术在色彩运用方面的通常选择的是高纯度和高明度对比,对色彩搭配不仅要求取其“尖”(意思是色彩要突出),而且要取其“阳”(意思是色彩要明亮)。民间美术色彩取其“尖”主要是运用高纯度的补色对比,其相应的色彩艺诀有:“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显得鲜明”“红花要靠绿叶扶”“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等等,这些都是艺人们对补色对比朴素经验的总结。在民间美术配色实践中,突出色彩明度对比的艺谚有:“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紫色、绿色的色彩明度较低,与红色、黄色明度较高的色彩相搭配,画面效果清新悦目。“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此艺谚更能体现民间色彩高明度与纯度对比的用色理念。
民间美术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民间色彩艺诀关于色彩调和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其一,利用中间色作为媒介。“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一幅画面仅有大红、大绿对比显得生硬、不自然,运用黄色来衬托、过渡就显得协调统一。“红喜绿,白为媒”,意思是红色与绿色的搭配要以白色来间隔,才不至于在红、绿之间出现强烈的色彩冲突,“白色”是一种调节两种补色的媒介。
其二、以线扶色。“间色描边,色彩稳”,民间美术配色喜用五原色,在这些并置的纯色之间用“间色”去描轮廓线,不仅使各纯色之间有了区分,总体上也达到了色彩调和、稳的效果。“浓艳郁,黑为贵”,黑色在民间美术造型中既可作为形体的轮廓线,还充当调和色彩对比的媒介作用。
其三,调整色彩面积对比。“紫多发恶红主新,黄色多了多主淡,绿色多了也不新;上样三色均可用,唯有紫少画真新”,紫色和绿色是明度相对较低的颜色,在画面的配比只能是少而精,不宜大面积使用,但可以用来调节红黄两色的张扬、律动带来的色调不稳定感,以达到画面均衡、和谐统一的效果。“造屋开天窗,不然闷得慌”,意指画面各种色彩的面积配比要合理自然,要像造房子开天窗一样来调节画面的色彩面积对比,这样即可避免安排不当产生局促、沉闷的效果。
(二)色彩情感类
色彩作为一种视知觉对象,会引起心理反映并产生联想。这种由色彩引起的心理感应除了受生理因素影响之外,还收到人自身生活阅历、民族习俗等因素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的心理反应。民间色彩艺诀对色彩的情感表现性均有精辟的概括与总结,如“红间黄,喜煞娘”,红色能引起人兴奋、热情、奔放之感,黄色具有灿烂、明亮、愉快之感,红色与黄色在色相上属邻近色搭配,更丰富和加强了色彩温暖、热闹的心理感受。“红靠黄,亮晃晃”,红与黄是高明度、高彩度的暖色系,搭配在一起会呈现“亮晃晃”的明快效果。“要求揚、一片黄”,即是由黄色的高明度带来的轻快、向上、欢快的心理感受。对于表现哀伤、沉郁之类情感和气氛的,民间美术配色也有相应艺诀总结,如“断国孝,三蓝墨”,在古代,皇帝去世后要举国哀悼,限定民间年画不准使用红、紫、橙、金等色,取而代之的是淡蓝、佛青、花青三色以及淡墨等冷色系色彩,以营造肃穆、哀悼的气氛。由于民间色彩搭配整体上呈现一种欢乐、喜庆的格调,因而极力避免一种低明度、低彩度甚至是黑色的搭配,所以民间色彩有大量色彩配色禁忌艺谚都是与此有关。如“黑靠紫,臭狗屎…‘青间紫,不如死”,紫色与黑色、青色与紫色都是低彩度、低明度,搭配在一起会引起沉闷、无生气的心理感觉。
(三)色彩象征类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运用并非固守于客观自然色彩的表现形式,而是采用一种主观、意念式的铺陈设色,色彩被赋予了象征性指代意义。这些丰富的象征寓意通过民间艺诀以精炼、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凝练、概括,成为表达和传递民众的生活理想及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民间色彩艺诀传递的色彩象征寓意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表达吉祥寓意
“红红绿绿,图个吉利”是老百姓的一句口头禅。红绿搭配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能引起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也是为了表达吉祥、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红色是中华民族的神祗崇拜色彩,红色可以用来趋吉避凶,象征着吉庆纳福、积极乐观,表达激清澎湃且勇于挑战,也绵延地传递了恒久的喜气意思。绿色代表着生命活力,象征着生生不息,表达人们期盼过上平安顺遂生活的愿望。类似的吉祥艺诀还有:“要喜气、红与绿”,民间传统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与红、绿分不开,人们期盼“红火热闹”,崇尚“鲜明”,也就是说红火热闹意味着吉利、祥瑞。
2.表现社会伦理秩序
以色彩表明地位尊卑贵贱、伦理秩序是色彩象征功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民间色彩口诀的有很多关于色彩搭配方面的喜好与禁忌,其实是暗含着对色彩运用中所受伦理观念的影响。如“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仅从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象征意义上来看,红色、紫色、黄色分别代表了平民、贵族、皇族等社会阶层,从色彩上就昭示了社会的等级分化。“红忌紫”“紫怕黄”,除从视觉上二者搭配不协调以外,也寓意着各阶层等级森严,不可逾越鸿沟。至于“黄喜绿,绿爱红”,从色彩寓意上来解析,绿色是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萌芽的色彩,充满着生机与希望,所以,无论是象征高贵权力的黄色,还是代表民间平民的红色都流连于春意盎然的绿色。
3.寓意人物身份与性格
民间色彩的象征功能还体现为“以色代人”寓意,传达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等等,相关的色彩艺诀有:“女红、妇黄、寡情青、老褐”,在传统文化习俗中,“红颜…‘红袖”“红楼”都是年轻女性的指代,黄色在民间指代成熟端庄的妇女,青色则是代表着沉静内敛的中年妇女,而老年妇女则以褐色示之,有暮年之寓意。“文相软,武相硬”,是以“软色”和“硬色”来指代“文官”和“武官”的身份。再如陕西地区社火脸谱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是以色彩象征人物的性格,红色代表着忠勇、果敢的正面人物形象,白色是一种阴险、奸猾的反面形象;黑色代表了正直与公正无私,蓝色是一种草莽平民的象征,绿色代表了侠义之士等等。
三、民问色彩艺诀的整理与探究意义
(一)可作为民间色彩学理论研究的学术资源加以开发
民间色彩艺诀是民间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凝聚了历代老艺人对于艺术实践难题的长年思考与终身感悟,因而蕴含着丰富色彩艺术理论资源,值得开发、挖掘、研究,成为建构民族民间色彩艺术学理论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通过以学科系统视野,对民间色彩口诀进行系统收集、整理,运用色彩文化学、色彩心理学等视角对口诀进行深度挖掘,有利于科学分析民间美术设色的特点与规律,把握民间美术色彩的本质,同时也是学界破解民间色彩理论研究难题的重要途径。此外,民间色彩口诀往往将传统复杂色彩理论体系简洁化、艰深的道理明晰化,对于纠偏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将理论研究晦涩化、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以及缺少接地气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研究等误区,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可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加以开发
艺诀的产生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授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从内容上来说,民间色彩口诀是传统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感悟、心得、体会的凝练与结晶,积淀了历代民间艺人的经验和审美创造,是一种通俗易懂且实用性、经验性、智慧性的教科书。
从形式上来看,民间色彩口诀具有言简意赅的概括性、字句相对规整统一性以及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其具备“口耳相传”的传承性特点。古往今来,在民间美术传承中,艺诀一直作为前辈提供给后人的“学习工具”使用,为后辈学习前人技艺提供了直接选择的参照的目标和复制条件。时至今日,尽管传统民间美术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民间美术色彩口诀仍然是我们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媒介和“教科书”,是我们掌握传统民间美术配色技巧的有效方法,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三)有利于弘扬和传播民间文化
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观念的反映。民间色彩艺诀不仅仅局限于民间艺人在专业创作范围内流传,而且也来源于民间,深耕于民间,广泛流传于民间,为大众所耳熟能详,这是因为口诀中渗透着民间习俗、伦理观念及民众的信仰追求,具有一定地域性、原生态性。例如,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口诀:“红绿大笔抹,是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喜祥又红火”。这种色彩强烈的视觉效果不仅是民众色彩审美喜好,也是受到传统文化观念、民俗观念的影响,是受到民众生活的制约,渗透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伦理观念和价值追求,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承载、民众集体记忆的表达。对其进行发掘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而且可以启迪民众的智慧,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人们的眼界,这些都有助于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通过对民间美术色彩口诀的整理与分析可知,民间色彩艺诀是民间美术色彩理论的组成部分,民间色彩口诀中的许多配色规律是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综合性、概括性和程式化的特征,且与其它民间色彩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从而丰富了民间美术色彩理论体系。民间色彩艺诀又是民间美术的一种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具有表意准确,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等特点。目前,以民间色彩艺诀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还是偏少,大量散落着在民间的艺诀还亟待去收集、整理与抢救性保护,还有一些艺诀散见于各类古籍文献、地方志或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研究的各种文献之中,也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挖掘,同时,还要创新民间艺诀的活态传承方式,结合乡村振兴中旅游开发,让其融入到地方性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当中去,使民间艺诀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更多的“造血功能”,从而以市场机制来更好地活态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民间画决[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词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4]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5]刘燕.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6]王涛.民间技艺口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7]王兴业.民间造物色彩观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8]康尔.艺谚艺决:艺术理论建设的优质资源[J]艺术百家,2018 (6):8一11
[9]陈晓敏.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J]艺术百家,2008 (5):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