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王锦 阚曼溶
关键词:文物径;《洛阳伽蓝记》;旅游
《洛阳伽蓝记》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文学作品,以记载洛阳佛寺的兴衰为主线,描绘了洛阳的城市肌理、园林建筑之美以及城市风情,素有“北魏洛阳百科全书”的美誉,蜚声中外,是中国极为珍贵、知名度非常高的文献典籍。文物径是指带有文化连续性的、连贯故事性的旅游路线,不仅可以以促进旅游业的方式激活城市经济,还能提升城市文化IP,增加文物径相关地块的价值,吸引国际游客。洛阳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迹遍布城乡,但是大多乡村古迹处于边缘状态,知名度不高,因为远离城市和古迹密集区域,所以现状堪忧,保护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洛阳伽蓝记》的洛阳城乡贯通文物径规划策略以《洛阳伽蓝记》为蓝本,拟规划出一条贯通洛阳城乡的文物径。
一、洛阳市旅游线路问题概述
(一) 缺乏连贯城乡古迹景点的统一主题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内著名旅游景点众多,但是涉及乡村的却很少。洛阳市旅游景点的开发更偏好于网红打卡地的塑造,融入了地域文化等元素后并没有形成连贯的、有关联性的主题,使得历史文化表现单调,不能立体地、有逻辑地展示文化,无法顾及乡村区域有价值的古迹,使得一些乡村文物古迹埋没,无人问津。
(二) 缺少识别度高的视觉形象元素塑造
视觉形象识别对于文物径整体性的塑造意义重大,是文物径主题的提炼浓缩,也是文物径上各个主要节点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整个文物径中起到记忆强化的关键所在,可以挖掘深厚的历史内涵。
(三) 历史文化的活态化展示较少
目前大多数景点的旅游线对于历史的活态化展示较少,展示形式单一,多以陈列和导游词来介绍,缺少融入感,几乎与游客之间无互动,难以使游客形成系统的印象。
(四) 具有連续性的、主题明确的公共文化空间较少
连续性的空间是凸显整个主题的核心与关键。目前,大多数旅游城市的景点都是点状分布,连续性不强,使得游览效果大打折扣,游客无法理解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形成整体印象感。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1、确定基于《洛阳伽蓝记》的文物径具体路线,链接洛阳城乡各现存遗迹,补充必要的可建立重塑的遗迹,可带动文物径路线周边经济,对于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城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
2、深入研究洛阳乡村现有相关旅游资源情况与《洛阳珈蓝记》,将历史故事和空间对应起来,塑造出由故事线的连续来链接城乡古迹景点的旅游路线。
3、对文物径中主要节点的视觉元素进行提炼,可以设计出识别度高的符号化形象,在游览的过程中增加参与感。
有连续的城市面貌或自然风光,连接路径应做到凸显魏晋南北朝风格的连续景观,引导游客更好地到达各个乡村景点。
4、文物径与一般旅游线路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文物径是有文化滋润的、有主题的系统关联性的路线,基于《洛阳伽蓝记》设计出一条“研学旅”路径,可打造出城乡一体的大格局,进而将洛阳市塑造成知名度高的国际旅游目地。
(二) 研究意义
1、促进乡村振兴。《洛阳伽蓝记》有较大的知名度,能让人们很快地与洛阳历史联系起来。基于《洛阳伽蓝记》的洛阳城乡贯通型文物径可将洛阳的乡村景点与城中著名景点相连,变单体为整体,既可以提升周边有古迹的乡村的游览量和知名度,又可以利用文物径助力乡村振兴,给人从“城”到“乡”的不同空间的旅游体验。
2、对于“研学旅”深度融合意义重大。目前,“研学旅”已经成为热门旅游项目,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来说,“研学旅”更注重文化的输出,这也将是未来旅游路线设计的主要方向。
3、有助于乡村文物保护。城乡发展使得历史的痕迹大部分被掩埋,但是乡村残存的遗迹能否被有效保护和利用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游览意义,文物径的设计能够使本身并不十分出彩的残损严重的乡村遗迹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修复。
4、有助于特色化城乡风貌的建设。目前很多城市的景观面临“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问题,本项目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特色化城乡风貌的建设。文物径的魅力就在于其有鲜明的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梳理景点,让游客身处其中既能够有连贯的参观逻辑,又能够按照既定主题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清晰形象地认知。
5、能够促进洛阳地区乡村经济、旅游线沿线经济。文物径的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对于沿线经济及城乡经济有促进作用。
三、相关研究及相关设计案例
(一) 相关研究
耿碧徽、王佳琪(2019) 主要以文物建筑群落保护的视角分析和研究什刹海地区宗教庙宇类文物建筑分布、环境和文物建筑本体,论述该片区文物径规划的内容与目的,探讨该片区的宗教庙宇类文物径规划方法[1]。肖洪未(2018) 以香港文物径为研究对象,从其背景、缘起与目的、构成、活态保护内容进行解析,丰富了中国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2]。肖洪未(2016) 引入关联性与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从环境、事件、功能、交通方面提出历史建筑群落关联性的保护与利用方法。从研究现状来看,文物径的研究起步较晚,数量较少,未形成整体的可复制的经验与方法[3]。
(二) 相关设计案例
美国的波士顿自由之路整合了零碎的景点,每年千万级的游客为当地创造了数亿的收入,带动了旅游、教育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德国的马丁·路德之路基本囊括了马丁·路德一生的经历,它不仅仅是宗教与哲学朝圣者们的精神追求之所,更是德国最美的风景路线之一。新加坡文物径,与中国香港相似,新加坡也有数条文物径,每一条有不同的风格,新加坡制作了旅游地图及手册,让每一条路线和路线上的历史文化遗迹更加清晰易见。
四、基于《洛阳伽蓝记》的洛阳市文物径规划策略
(一) 主题定位
首先,通过定性研究定义文物径基本概念。其次,利用风景园林学、历史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背景下以现存世最早的版本——明代如隐堂影印本《洛阳伽蓝记》为主,深入解读,进而展开相关设计案例的多类型、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对比研究,形成综合的研究框架与体系。
(二) 文物径规划
由于时代更迭,《洛阳伽蓝记》中的城市肌理已不再显现,但是却可从《洛阳伽蓝记》中可窥见其貌。但是《洛阳伽蓝记》书中所示的佛寺、城垣等现在几乎不可见,只留下一些星星点点的遗迹散布在洛阳城乡当中,有一些位置较为集中能够形成关联的组团,但是仍有一些景点遗迹已被开发,但是位置处于乡村,并且呈散落状态,知名度也不高。
城市的历史遗迹往往是呈碎片、点状分布,设计出一条串联城乡遗迹“碎片”的“链子”,是基于《洛阳伽蓝记》的洛阳文物径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洛阳文物径的研究,在实际调研中阐明理論研究观点,并通过实际走访调查、规划设计作图来不断修正理论观点。以理论指导实际,完善基于《洛阳伽蓝记》的文物径沿途景观功能。针对文物径沿线所属片区不同的主要景点寺院、景观特性,进行分城乡、分沿线景观段、分文化和周边特色结合的分段设计。
(三) 导向性关联与活态化展示
在旅游过程中主要的环境导向性问题是如何增强文物径识别度。可通过学习国内外相关案例,梳理并分析案例先进的设计理念,形成具有参考意义的案例素材。文物径的规划设计需要重视精神内涵的联系,画点为线,以线带面地激活整个文物径沿线片区的城乡经济。
对于活态化的展示,结合当下的数字技术,以《洛阳伽蓝记》中记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土人情为蓝本,进行活态化的演出以及数字化的传播。例如,虚拟体验、数字艺术光影秀、角色扮演、相关历史剧目演出等,可以一定程度上让历史更有融入感。
(四) 研学旅行融合
在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各个旅游城市的重点关注问题。目前,研学旅行火热,但研学与旅行融合不足、缺乏教育性等问题突出,基于《洛阳伽蓝记》的洛阳市文物径规划,更应注重研学旅行的多重功能适应性。通过实地调研对魏晋南北朝洛阳城市历史及人文背景做详细的梳理记录,收集相关信息以此获得第一手真实、准确的现状材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基于《洛阳伽蓝记》规划出一条文物径,对于洛阳旅游、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有利于洛阳文物建筑群落保护和高效利用。基于《洛阳伽蓝记》规划出一条文物径的目的,不仅在于旅游、欣赏美景,还在于从城市到乡村旅游联动的同时,收获对于《洛阳伽蓝记》、城市与乡村的整体文化认知。
作者简介:李晨(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王锦(1966-),女,北京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生态原理与应用;阚曼溶(1997-),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责任编辑 李赫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