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冉
内容摘要:“等待”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母题,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多有提及,论文通过两部作品的研究来探讨“等待”主题所揭示的深层次含义。《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讲述了一名上校在战后等待自己抚恤金的故事。妻子患有哮喘病卧床不起,儿子被枪杀后留下一只鸡,上校家里揭不开锅了也不舍得卖掉,仍一直苦苦等待抚恤金。《等待戈多》作为贝克特最富盛名的作品,講述了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戈多,一直没有等到。两部作品同属后现代主义文学,同体现了一个“等待”的主题,这种“等待”又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他们的等待本质上又有所不同,通过分析“等待”主题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来揭示当时人类生存状态的无序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讽刺。
关键词:马尔克斯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贝克特 《等待戈多》 等待 批判性
“等待”是一种文学主题,“等待”也是一种生存状态,等待伊始是带着希望的,而结局又是不确定的,是一种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的情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在马尔克斯本人看来,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是要高于《百年孤独》的。除此之外,马尔克斯还著有《枯枝败叶》《霍乱时期的爱情》《苦妓回忆录》等等。其中,在1982年《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在1961年出版的,这个故事灵感源于马尔克斯对其外祖父参与千日战争之后等待抚恤金的回忆。文本讲述了退伍上校在战争结束后等待抚恤金而不得的心情以及生活的窘迫现状,他妻子有哮喘病,儿子在斗鸡中被杀,二人唯一的希望就是抚恤金的到来,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承诺,都成了虚幻。于是等待就变成了绝望的等待,上校已经等了十五年,他变卖家中所有能让他们维持生计的东西,饥饿与疾病还在不断折磨着他们。但上校依然心存希望,他坚信抚恤金会来,也坚信儿子留下的鸡会在斗鸡比赛中胜利。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代表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于1953年公演。这是一个两幕剧,第一幕讲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走在乡间的一条小路上,反反复复说着一样的话,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咱们走吧”“咱们不能”“干吗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就这样一直重复着,也一直等待着,在等待中,他们聊天,吵架,上吊,后来波卓牵着幸运儿来了,之后又走了,然后一个孩子来告诉他俩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时来。第二幕,也就是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流浪汉依然在等待戈多,接着重复昨天的对话和动作。昨天那个孩子又来了,仍然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来,于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商量离开,说好走吧,但他们仍然像昨天一样,站着不动。《等待戈多》无情节、无主题、碎片化、荒诞化、非理性,表现了人的一种生存境遇,这是戏剧史上的一次革新,“等待”贯穿全文。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一直都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和上校的抚恤金一样,最终也没到来。戈多是谁?也是文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上帝?希望?还是死亡?最后,他们等待的就只是“等待”本身,等待的东西或许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们必须要等待,而等待的东西也永远不会来。
一.“等待”主题的同质性研究
两部作品对于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的描写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同质性研究方面,我们主要从等待本身的状态和等待结局的不确定性来阐释两部作品。
1.等待的状态
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等待戈多》两部作品中,“等待”贯穿始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是上校等待战争后的抚恤金,《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是在等待戈多。同是等待,上校为了准备材料,为了生存,到处变卖家产,他已经等待了五十七年,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违背承诺。但他依然等待着,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唯独没有把鸡卖了,他指望着鸡能在斗鸡比赛中获得胜利,赢得奖金,以维持生活,这也是上校最后的希望了,如果鸡在比赛中输了怎么办?妻子发出疑问,但是上校却认为不可能,鸡是不会输的,就像上校坚韧的性格一样,只不过他也不确定鸡会不会输,抚恤金又会不会来。《等待戈多》中就是在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个人还是个物品,又或者戈多只是一个信念,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要等待,他们总是重复着这样一段对话:“我们走吧。”“我们不能走。”“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因为我们在等待戈多。”[1]2就这样重复的等待,开始是等待,结束也是等待,今天是等待,明天还是等待。当他们以为戈多不会来的时候,会有孩子告诉他们,戈多明天来;但他们以为戈多要来的时候,孩子又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会来了。也许每天都是明天,所以每天都要等待。就像贝克特在他另一部作品《马龙之死》里面所提到的,谁等待了足够的时间,谁就将永远等下去,超过了某一期限,就什么也不会再发生了,没有人会来,除了自知无谓的等待,别无他物。[2]121
2.等待结局的不确定性
这两部作品表现的都是“等待”的主题,而且他们等待的东西都是遥遥无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来,更不知道会不会来。上校等待退休金已经五十六年,妻子卧病在床,已是将死状态,他们还没有等到,饭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每天都在过着重复的生活,说着一样的话,做着同样的动作,打发时间,等待戈多,但戈多会来吗?用沈从文在《边城》里结尾的话来就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3]154这又何尝不是当时的社会境遇之下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呢,在战争的摧残和工业化极大提高的社会背景之下,过着荒诞、无序且无意义的生活。戈多也许是希望,人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于火海之中,所以他们一直在等待希望的到来,戈多也许是死亡,人们渴求死亡之神去了结这一切。所以死亡的到来也许也是一种解脱,但是不管戈多是什么,戈多都不来,于是等待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他们等待的是“等待”本身这种生活状态,也许是“等待”本身这种生活状态才让他们一直坚持着。也许这才是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坚守。
魔幻现实主义和荒诞派同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个是更加彻底的去否定现实,但是并没有放弃努力走出困境。更加彻底的否定现实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文学来说的,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是反传统,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就是彻底的反传统。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形式上就是一种创新,无情节、无高潮、无主题、重复的话语等等,但是他们都没有完全放弃希望,等待之所以不确定,就是因为有希望。第二个特征是逐渐从内向化开始直面荒诞的人生。等待中的上校为了政府的一封信,等了五十六年,在文本的开头就有这么一段描写,“上校打开咖啡盒,发现果然只剩下一小勺咖啡了。他从火炉上取下锅子,把里面的水往地上倒掉一半,又用一把小刀在盒里刮了刮,直到把最后几片混有铁锈的咖啡末刮下来,倒进锅里,方才住手。”[4]1这段细节非常切实地向读者描绘了上校的穷愁潦倒。抛弃以往的向内化写作方式,后现代作家直接描写荒诞与滑稽,直面现实的惨淡。第三个是悲观情绪更加浓郁,更加深入的进行哲学思考,后现代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生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可以让其变得有意义,等待的意义,我想大致如此。第四个特征就是更加追求形式,内容与形式合二为一,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体现就是《等待戈多》,形式上的重复与无意义也正是内容的重复与无意义,最直观的体现出了这荒诞的世界。虽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展开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批判社会,最为深切的反映了当时拉美人民的生活现状,上校的悲剧也是整个拉美人民的悲剧,是他们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二.“等待”主题的异质性研究
在文学作品当中,不乏有“等待”主题的文本,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有佛罗伦蒂诺·阿里萨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费尔明娜·达萨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他是为爱情;上校为了政府给的抚恤金等待了五十六年,他是为生存;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日复一日的等待戈多,是为希望;我国古代诗人李商隐有,君为归期未有期,是为家庭。他们皆在等待,皆为等待,但等待又有所不同,下文我们将分析《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的上校和《等待戈多》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的等待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面,上校等待的就是他应得的抚恤金,这是一个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具体的物,不是其他什么虚幻的、不确定是什么的东西。抚恤金将会补贴他们的家用,将会改善他们的生活,也会治妻子的哮喘病,这都是具象的。但是《等待戈多》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等待的是戈多,戈多是谁?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也许在不同的人心中,他有不同的代表,是上帝,是希望,是死亡,我们不得而知,也同样是见仁见智。这是二者的不同点,一个是实,一个是虚。但是随着等待时间之久,上校的抚恤金也渐渐变成了一种希望,一种不再能被感知的具体物,而是变得虚幻。直到最后,两种等待都从满怀希望变成了绝望,绝望中又有希望,就这样一直坚守着,所以人们才需要等待。纯粹的希望和绝望,都不会让人这么苦苦等待。而对于不同境遇下所生存的人民,等待自然有不同的含义。
三.向命运发起挑战
在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的结尾,复仇成功、扬帆远去的男主角说:“在上帝揭露人的未来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两个词里面的:等待和希望”。[5]1570等待与希望是相互交织的,如果没有希望,那等待的意义又是什么?在西方文明蒸蒸日上、科学和理性主义无往而不胜的19世纪,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对于他们来说,等待只不过是或长或短的一个实现希望的过程而已,似乎也并非不可忍耐。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希望并非必然包含预设的可实现性。[6]这也正好印证了上文所提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在等待,不如说是在与生存抗衡,与命运抗衡。
不管是等不到抚恤金的上校,还是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的两个流浪汉,他们一方面在等待着,是在期盼希望,更是在挑战命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面,当老人没有钓到鱼,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的时候,“不过我得记住一点,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7]60上校、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都像是钓鱼的老人,面对绝望,面对绝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同样如此,当上校誓死也不愿把鸡卖掉而寄希望于比赛的时候,妻子绝望了,于是问“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她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摇晃着。“你说,吃什么?”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吃屎。”[8]96这部作品的结尾也成了经典,是上校发出的坚决的反抗,是对人生,也是对命运。到了吃屎的时候,就是走投无路的时候。面对死亡,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上校向命运发出声嘶力竭的挑战。
挑战命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西方文学主义的传统就是不断地挑战命运,哪怕知道是悲惨的结局也要迎难而上。在古希腊史诗中,阿喀琉斯明知道一旦自己参与希腊和斯巴达的战争就会英年早逝,不参战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依旧选择参战,最终在战争中死去。罗马·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写小约翰·克里斯朵夫从小就生活在磨难之中,但是他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这是一个反抗命运的过程,也是一个涅槃重生的过程,更是一个不屈服的过程。与其说是西方文学对命运的态度,其实更是作为一个人反抗的过程。等待的同时也是挑战、也是不屈服、不投降,心存希望,尽管这希望已濒临绝望。西方以海德格尔为始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生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赋予其意义。而人类在反抗命运、挣扎奋斗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近来网上一个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一夜爆火,二舅小时候因发烧被医生打针导致残疾,从此由班级的天才少年变为残疾人。二舅经过两三年的低沉走出了低落情绪,成了一个木匠,没有二舅不会做的木活,村里人有什么需要帮的二舅都会挺身而上。当他人都为二舅感到遗憾时,他也只是笑笑不语,虽然二舅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奋起反抗,忘记过去。人永远过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二舅代表了人类身上的勇敢、不屈服、坚韧、美好。所以与命运抗争,结果不是最重要,过程才是。
综上所述,马尔克斯写退伍的上校,是从他人生中最后两个月开始的,他面对绝望时的心境与选择,在时空都有限制的情况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同样贝克特以一种荒诞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现象,在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背后,人类过着一种怎样无意义的生活。论文通过比较两部作品中“等待”主题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悲剧。以此告诫后人,也是警示全世界和全人类,在生产力发达、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忘记人应该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正如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我们所做的应该是为了人,并不是把人当做其中一个途径。马克思就此提出了人的“异化”,卢卡奇提出“物化”批判,不管是什么,都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一种担忧,对资本主义统治之下的时代的担忧与关怀。同时也是呼吁全人类坚持人道主义,关注人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让人真正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参考文献
[1][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M].施荣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马龙之死[M].余中先譯.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3]沈从文.边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4][8]加西亚·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M].陶玉平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5]大仲马:基度山伯爵[M].蒋学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王珊珊.《等待戈多》的“等待”[J].外国文学研究,2005(04):88-92+174.
[7][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