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亚运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高中历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学方法,高中学生是具有自身思想独立的存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是否进行有效提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作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也需要为学生创设别具一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对历史知识有所领悟,也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特点,历史学科的内容讲解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由此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由表及里的课堂问题,教师也需要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实现历史思维的逐步扩展。而在该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本质上的认知,由此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深度认知。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的重要引导者,而课堂的知识讲解对学生知识记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学科的知识记忆内容较多,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文字记忆较为愚笨,使得历史课堂与自身的学习效率呈下降趋势。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趣味、有效的知识提问时,能够改变学生对该学科的传统认知,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也就能跟随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实现自身对历史学科探究热情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历史知识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帮助学生正视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中针对事件发生的影响进行提问,在提升学生对知识记忆速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立德樹人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根本教育任务,历史课程的趣味教学伴随教师的有效提问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学生从课堂问题中与自身价值关键进行融合思考给出自己认知范围内容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认知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态度,是高中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不再是一个无知没有感情的学习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思考学习者。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实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意识
在现实的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不少学生缺乏主动向教师提问相关历史问题的意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常难于发现问题,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并且也不知道如何向教师提问历史问题,没有提问的冲动,所以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意识非常薄弱,也进一步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突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这一部分原因归咎于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氛围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重视学生提问意识的提升,一贯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只为尽快达成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也没有与学生达成有效的互动,以至于学生没有受到极大的鼓舞,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大多数是无效的,没有意识到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即设置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备受鼓舞,自觉性的在课程当中进行历史知识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出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意识。
例如,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首先在课程导入相关的科普知识:同学们都熟知奥运会在世界当中的影响,那么同学们都知道奥运会源自于哪里吗?其实奥运会源自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时就有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引发了学生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相关知识的求知探索意识。进而教师再为学生提供关于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资料,事先让学生认知到希腊所处的地理环境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充分了解雅典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就使学生内心想将进一步认识了解希腊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正题,为学生讲述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和改革意义。此时教师就可以开设一个自主开放的教学课堂,用平和趣味性的语言慢慢开导学生,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相关的问题,学生就不再由于束缚而不敢提问问题,在不断提问过程中,学生就可能以自主的发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由此有效提升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和热情,最终达成全面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目标。
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发散学生的认知思维
历史学科当中的内容通常比较繁多冗杂,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通常结合多个层次要点进行提问,对学生能够具备综合应用历史知识、有效整合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倘若教师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对所设置的问题和答案进行有效的甄选,很可能会让学生混淆和误解知识点,使得学生将不相干的知识点联系到教师所的问题当中。这就进一步阐述了历史题课堂提问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具体、明确性,老师所提问的问题是否确实符合着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设计好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灵活合理的课堂提问,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课堂当中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带领学生夯实历史知识基础,提升学生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成功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例如,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的提问技巧,用形象化的语言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比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民族危机变得空前严重,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大大增强,假如同学们正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革命者,你认为应该如何开辟新的革命道路来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的代入到角色当中去积极探索思考,促进思维的有效发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请同学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回答,你认为这场运动是失败还是成功了?这样的引导式提问,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提问情境,有效围绕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为核心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充分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教学评价,重视历史知识提问的反思
进行教学评价是教学开展有效性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也能够进一步反馈出教师自身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成果,教师可以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并且进行相关的课堂提问反思,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然后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此改进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够快速共同快速成长和进步。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提问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历史知识提问的反思,让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情况变得更加动态化,也能够让教师更好的觉察出各个环节中所存在的状况,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达成有效提问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内容的过程当中,在课前教师首先为学生设置好相关的问题:在一战期间,俄国加入了哪一方作战?为何短短八个月期间俄国会连续爆发两次革命战争?学生通过课程的预习以及通过阅读浏览相关资料得出大概的答题思路:在一战期间,俄国加入了协约国作战,但在一战当中惨败,也由此激化了国家潜伏着的各种矛盾,推动了二月革命战争的爆发,最终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而十月革命的到来,引领俄国人民走出了战争,走向了一个光明的前途,迎来了历史新纪元。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整体上的课堂评价并进行相关的反思总结,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抓住真正的切入点去回答问题,进而反馈出真实的教学情况,得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的提问教学。
根据情景进行设问,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凑,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所学知识要足够的掌握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无限的能量。对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教师要改变在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教学正题的轨道,这样不仅会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待机状态,也会缩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背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对于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复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程度进行课堂教学,确保学生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进入历史课堂的学习。在讲述新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学习上,让学生对后边的知识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例如,学生在进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的学习时,因为是高中历史课堂的第一课,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认识,据此对学生关于历史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学生对“禅让制”和“世袭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一步讲解这两个制度的不同之处和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学生会更加有耐心听教师讲课,并且能够对于历史知识抱着巨大的求学欲望。在讲述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时天子对于直系亲属职位的分封观念是什么?”学生会回答:“嫡系将在之后继任为天子,庶出将被封为诸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提问,“历史上有九子夺嫡的记载,那么在这过程中嫡出和庶出还有本质上的区别吗?”学生就此进行思考,教师也能达到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保持探究心理的目的。
围绕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知识构建能力
高中的课程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来说比较麻烦。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巨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给学生讲述时做到不慌张,有计划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要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在上课时根据其目标一步一步的进行知识梳理,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概念。在讲课过程中不能离开自己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检验,这不仅能让教师保持清醒的教学原则,也是在給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充分的学习氛围。历史的学习是一个非常漫长且有意义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有足够多的认识,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技巧。
例如,学生在进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的学习时,教师根据制定好的目标:“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避免性”进行历史内容的教学。课文分成三个板块,主要讲述了中国、世界贸易组织、全世界之间的联系与之间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简单讲述之后,让学生对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一个了解之后,提出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再对课文深入阅读,在学习时深入思考,并在自己的心里摸索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寻找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全世界面临的经济问题。并在这堂课的学习上能够发现学生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这不仅能完美地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学会多方面考虑问题,发挥自己在历史上的学习能力。
利用信息设备,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以往的历史课堂来看,教师多采用口头讲解,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理解。但是,历史内容多是复杂且无聊的,学生很快便会失去学习的乐趣,并且变得无精打采。为了改变这种上课模式,教师可以引用多媒体制作PPT的方法,进行知识提问,教师提前将准备的问题和精确的答案以及解析输入进去,这样能够实时的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恰当的分析,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更加理解历史上的重难点。在历史课堂上融入信息技术是未来教学中更加便利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提问,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期。课堂提问是无法跳跃的,因为这可以转变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在沉闷的历史学习中能够活跃起来。
例如,学生在进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说。在提到儒家思想的时候,教师在课件上出示儒家学派的创建理念并询问学生:“对于这一学派有几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公布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明白自己回答的对与错。“百家争鸣”一直都是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在这方面的学习上进行知识提问:“这一局面发生在哪一个时期?”“造成今天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运动是否积极?请举例说明。”学生根据一连串的问题一个一个回答,教师根据学生比较分散的答案进行整理,简单讲解之后,给出绝佳的回答。利用多媒体进行提问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完全的理解,也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且充满活力
综上所述,一个良好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能够帮助教师温化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能够用于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探究问题中,让学生在具有锋芒性的学科问题中体现学科魅力。而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需要,由此做到精问精答良好的课堂学习局面。
(作者单位:贵州省龙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