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胤,张利敏
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2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呼吸系统病症,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发[1]。研究发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多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其中又以抑郁最为常见,直接影响病人日常生活质量及病情康复,需及时进行专业护理[2]。现阶段,临床关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的护理工作多以常规方案进行,虽可一定程度缓解病人病情,但受疾病、年龄等因素影响,大多数病人缺乏对自身病情的准确认知,甚至出现错误行为与习惯,常规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有限[3]。认知行为干预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案,强调对病人思维模式、行为习惯进行引导,促使其发生变化,通过改变错误认知,缓解负性情绪,提升护理效果[4]。近年来,本院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中,并收集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分析其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收集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根据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症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相关标准[5]相符;②年龄60~80岁;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6]评分20~35分,抑郁自评量表(SDS)[7]评分53~72分;④处于慢性阻塞性阻肺疾病稳定期;⑤具备基本读写能力,且意识、听力、语言及视力正常;⑥知晓研究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并发严重性认知功能障碍;②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或者心功能分级为Ⅲ级、Ⅳ级;③并发严重性肝肾功能障碍;④并发肺间质纤维化或者肺部肿瘤;⑤并发精神障碍。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伦理学会批准,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入组后,给予所有病人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评估病情状况,以口头语言形式介绍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耐心解疑,安抚病人情绪,强调主动配合医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提供饮食指导、生活指导及呼吸干预,制定复查计划,定期予以电话随访,嘱咐病人按时回院复查。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干预,每次30 min,每周2次。具体内容:①认知干预。首先,以PPT、音频、图册、视频及文字等形式向病人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理知识、致病因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保持愉悦情绪及坚持呼吸康复练习的重要意义等。其次,以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为主要途径,引导病人充分认知自身心理问题,综合分析病人错误认知情况,予以及时纠正,并强调错误认知、消极心理对于病情康复的负面影响,协助病人摆脱负性情绪,形式积极应对理念与方式,树立治疗及康复信心。最后,协助病人展开积极心理防卫,下意识地引导病人发现自身负性情绪,再及时展开方位及转移,削弱负性情绪影响。②行为干预。首先,引导病人行为健康的行为习惯与模式,严禁烟酒,主动学习自我干预措施,积极消除不良因素,培养起健康、正确的生活、饮食及作息习惯。其次,引导病人展开排痰、缩唇、呼吸肌、腹式呼吸等训练,增强其呼吸肌功能,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度。再次,加强社会支持,取得病人家属、亲人及朋友的配合,共同关心、理解与照顾病人,酌情予以精神、物质等方面的综合支持。最后,鼓励病人主动表达内心想法,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引导其通过合理渠道抒发不良情绪,以积极、正面的态度评价自己。出院期间,给予病人定期电话随访,每月1次,了解病人居家期间的认知行为情况,及时指出错误认知与行为习惯,予以纠正,提醒病人定期回院复查。
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评定两组指标。①疾病认知行为水平。参考文献[8]设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问卷,对两组疾病认知水平作出评估,含疾病诱因、病理表现、治疗方法、转归途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等,各以20分计,总分100分,得分与病人的认知行为水平呈正相关。②情绪状态。以HAMD、SDS予以评定,其中HAMD含有24个条目,总分78分,无抑郁≤7分,轻度抑郁>7~≤19分,中度抑郁>19~≤35分,重度抑郁>35分。SDS含有21条目,依据中国常模,标准分≥53分时,即出现抑郁症状[6-7]。③肺通气功能。以日本MINATO公司生产的AS-507型全自动肺功能仪对两组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进行测定。④呼吸道症状。以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与慢阻肺评估测试(CAT)作出测定,其中SGRQ问卷含3个评分项,即生活影响、活动能力及症状,总分为0~100分,得分与病人的呼吸困难程度呈正相关;CAT测试有8个问题,采取Likert 6级评分标准,赋值0~5分,总分0~40分,得分与病人的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9-10]。
干预前,两组病人疾病认知行为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病人的疾病认知行为水比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疾病认知行为水平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情绪状态比较 单位:分
干预前,两组护理人的肺通气功能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病人的肺通气功能较干预前显著改善,MEP、MIP、FEV1、FEV1/FVC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通气功能比较
表5 两组呼吸道症状比较 单位:分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活动受限及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身心疾病,易反复发作,不仅会对老年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还会波及日常生活,导致病人承受巨大心理负担,引起抑郁情绪,导致病情加重,出现恶性循环,不利于疾病转归[11-12]。研究表明,加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的专业护理,通过缓解其负性情绪,增强疾病认知水平,可有效促进肺功能康复[13]。然而,常规护理方案存在单一性、局限性等不足,难以进一步增强病人认知行为水平,对于情绪的改善作用也有待于提高。因此,研究适合的护理方案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临床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认知行为干预为新型护理干预措施,以心理学理论及方法为基础,通过有效结合认知干预及行为干预,以鼓励启发、语言引导及情感支持等为主要途径,促使病人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发生变化,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信心,提高病人依从性,促进病情康复[14]。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疾病认知行为水平。同时,观察组病人的HAMD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的情绪状态。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通过对病人错误认知与行为习惯进行积极纠正,使其对自身病情及心理状态产生客观、全面的了解,提高了疾病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加强认知重建,促使病人树立起治疗、康复信心,再引导病人以合理途径抒发情绪,在缓解心理负担的基础上,加强放松训练,促进脑电中的α波、脑咖肽升高,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情绪维持稳定状态,改善抑郁程度[15]。
本研究中,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的MEP、MIP、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病人的肺通气功能恢复;观察组病人的SGRQ评分、CA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认知行为干预还可促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的呼吸道症状缓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中加强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增强其疾病认知水平,规范日常行为模式与习惯,改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肺通气功能。不仅如此,通过戒烟戒酒,并加强呼吸功能练习,促使病人逐渐形成健康生活意识与行为习惯,促进其生理机能改善,再予以社会支持,使病人体验自身社会价值,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与认同感,积极配合治疗并坚持展开呼吸功能练习,进一步改善预后水平,促进病人病情转归,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状况,缓解呼吸道症状。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可取得显著效果,不仅可提高疾病认知行为水平,改善情绪状态,而且还可促进病人的肺通气功能恢复,缓解呼吸道症状。本研究局限性,观察对象限于本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在选择性偏倚、病例数与观察指标少、观察指标的主观性强及远期随访等方面存有不足,后续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从而验证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病人给予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