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学生的信息需求、认知习惯、学习方式影响巨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增强沉浸式体验、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因此,应围绕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政治引领凝聚价值认同、协同参与加深教育内化、整合传播营造思政育人氛围,充分发挥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促进教学从封闭式到开放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思政教育;教学策略;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8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讲好思政课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然而,现实中讲故事存在政治导向力弱化、挤占理论教学时间、内容表现形式单一、认同转化力不足等问题。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是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以独特的视角借用剧情片的创作方式呈现具有故事特征、艺术元素的历史流动、时代生活、人物及事件,并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体现了“微”“真实”“故事化”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故事”叙事与“真实”属性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的多元化方式呈现能够增强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传递和转化的实效性和表现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动、活泼”的全新形象,是讲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升华和延伸。
1 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1.1 细节叙事切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制度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思想政治素质,其实效性取决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建设、坚定信仰的影响过程和渠道方式。近年来,“讲故事”“短视频”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对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等方面的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叙事和说理的关系处理不当、内容随意虚构、教学时间分配失衡等问题,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具有“微时长”“真实性”“简叙事”“重细节”等特点,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通过选取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的主题,以真实为本质,在有限的时间中从细节入手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根据冲突、细节、悬念等方法动态展现情节,不断调整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微纪录片《韶华》以研学博士研究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日常为视角,通过实地和史实素材的整合,讲述了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相关故事,对加强党史、红色文化在课堂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价值。
1.2 动态立体呈现,有助于增强沉浸式体验
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不同于单纯用话语构建多元人物形象、历史事件,而是以故事化叙事手段将时空、人物、事件进行全方位动态呈现的过程。在碎片化剪辑方法下通过影音元素、旁白叙事的有效组合,一方面可以利用镜头远近构建人物、事件之间的时空坐标,以故事叙事关联为核心拉近时空距离,增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感知力;另一方面结合画面构建和声音效果彰显主旋律的表现力,形成对听觉和视觉感知的冲击力,创造“身临其境”的现场即视感。如微纪录片《邓小平——赤光之下》以上世纪20年代《赤光》杂志上署名为“希贤”的文章画面为叙事切入,通过海上游轮、法国街道实景、工厂劳动等真实历史黑白情景的连接,带学生穿越回到1920年的法国,同时添加富有情感和逻辑的同期声、音乐和旁白,生动讲述了邓小平同志1923年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与编辑、出版《赤光》杂志,以手中的蜡板、钢笔“做匕首、做投枪”传播共产主义,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展开斗争的故事。情景再现的层层递进与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真正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将故事“动”起来、“活”起来。
1.3 切合时代传播特征,有助于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决定了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的理论“样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流出无法直接替代学生思想接受活动,必须依赖于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并自主地在原有知识经验体系上对新的信息进行理解与整合,在构建过程中达到“内化”。微纪录片在题材策划、内容选择、表现手段上较为灵活,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手机拍摄等形式收集素材,经过后期剪辑和加工即可完成,符合“微时代”年轻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与传播特征。教师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社会时事指导学生进行选材立意、故事编写、动态呈现,让学生用同龄人更能接受的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讲给学生听的客体化现象。学生在制作微纪录片的过程中,主动去搜索和创造能够呈现知识点的素材,并通过认知升级将素材和真实感悟以合理的脉络串联起来,这是一个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或对他人教育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激活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具有重要价值。
2 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构成要素
2.1 叙事视角
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视角是以解决“谁说”的问题为核心,往往与叙事人称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般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同的叙事视角,能够赋予客观现实多样的表现力,会对学生的感知体验造成影响。第一人称叙事是对全知视角的弱化,以平凡人的生活为切入口,显示“我”的在场感、参与感和真实感。“平凡人”的叙事视角能够带来生动鲜活的信息接受体验,在平凡人日常生活、精神狀态和奋斗历程的真实故事讲述中,呈现社会真实的面貌以及时代与环境的发展变迁。如微纪录片《如是生活》中通过张桂梅、张俊成、张鹏程等平凡人讲述自己的故事都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第三人称叙事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对客观历史事实进行呈现,适合党史、国史、红色文化等核心思想的精准传递。叙事视角也可以结合运用,通过“主视角探访”“客观历史还原”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的自由切换,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强度,如微纪录片《百年历程》通过历史片段剪辑和“剧中人”内心情感独白的视角切换,让学生更好感悟红色革命文化,砥砺理想信念。
2.2 故事化情节
故事化是微纪录片叙事的关键层面,以情节为加工单元,通过叙事结构、冲突悬念、节奏处理对事件发展过程进行叙述。一是从人物和事件的关系、人物事件与背景环境的关系、具体事件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关系、逻辑和时空关系等构造包含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叙事结构,使其具有故事性。二是通过细节展现冲突和悬念,在微纪录片情节设计中遵循“真实至上”的原则,捕捉和利用故事中有价值的细节,展现人物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激发受众对未知情节的期待,并将悬念布置于解说词、旁白中,以冲突和问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呈现“故事”的同时给学生留出理解的情感空间和思维空间。三是采用紧凑的节奏完成故事讲述,根据情节内容合理分配叙事时间长度比例,做到有效取舍。在故事内容情节讲述和推进过程中体现情绪的起伏与节奏的变换,巧妙穿插道理或者价值观,有效调动学生的共情反应,拉近情感距离。
2.3 感官呈现
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呈现才能够体现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第一,镜头拍摄。一般而言,微纪录片是按照人物或者事情自然、真实的发展进行现场拍摄,对于历史题材也可以在非现实空间运用情景再现将过去某一时段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复原,营造历史感与真实感,并协调运用长短镜头、景深变化、色彩搭配、光线等拍摄元素。第二,网络资源转换。利用网络纪录片资料库,收集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珍贵影像资料、历史图片、文献典籍等素材,通过剪辑制作,实现网络资源在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表现的转换。第三,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包括解说词、音效音乐和现场同期声等。结合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用简洁生动、易于理解的解说词与画面形成呼应,帮助学生理解微纪录片中隐藏的深刻思想,同时运用同期声、音乐音响增强叙事的亲切感、真实感和逻辑层次,留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空白”,深化感悟力。
3 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 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理论思维构建的具有“教育引导”和“自主建构”作用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强的学理性,这就要求教师将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教学化,以教学目标、课堂节奏、认知视角为前提進行设计与规划,发挥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在学生心灵和思维共振中的生成性发展作用,进而内化为学生政治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实践的思考力、判断力、选择力。一是精心预测和设计。在知识的重难点、课堂教学目标中找到突破口和横断面,对教学情景、教学环节进行预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与理论思想内容契合度高、故事情节紧凑、创新表现手法多元化的微纪录片。此外,教师还可结合预设将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进行有机结合,以内、外相互交织的叙事视角和先进的传媒技术创造新颖别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微纪录片,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提升思维代入感。二是动态调整预设促进生成。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需要预设,但要与生成相统一,时刻关注学生观看体验过程,即时捕捉“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课堂生成性资源,将及时追问、反问等引导探究的方式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动态预设调整,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促进生成。在潜移默化的“生成”中完成“预设”目标,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2 政治引领凝聚价值认同
坚持正确的政治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段选取题材、制作微纪录片的根基。第一,思想政治教师要以政治引领夯实信仰根基,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通过价值挖掘与资源有机整合,以突破性的视角和灵活的表现形式发挥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优势,从理论切入、情节设置、细节表现、价值升华等多个维度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引导学生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第二,思想政治教师要立足时代新征程上事关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实践创新成果,以小叙事为切口,通过人物塑造形象、突出事件主题的“纪录片”+“剧情片”的操作手法,动态呈现如:伟大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法治精神等系列精神谱系和典型榜样中的人物和事件,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发展信心,形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共识。坚持政治引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运用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增强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之间内在关联和辩证关系讲解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实现学生理论认知和情感共鸣的内在交融,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为自觉的内心认同和价值追求。
3.3 协同参与加深教育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向文化符号传递的“独奏曲”,应以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为桥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正确把握独立自主、相互合作、提炼升华的原则,通过单向价值灌输向平等价值协商的转变,共谱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响曲”。鼓励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结合学生对新媒体的兴趣点和创新能力,赋予其表达自我的权利。一是利用特色地域文化,通过对区域特色思想教育文化资源的全面和系统梳理,因地制宜的将当地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故事化叙事进行微纪录片制作。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红色革命展馆、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基地和示范区等思想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将实地参观的客观表述和感想进行加工,制作成微纪录片,真正提升学生对地区特色文化的认知,进而内化其价值。二是紧跟时事,教师可以结合时事设置主题,将时事大事、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创作。如建党纪念日、建国纪念日、回归纪念日等,通过布置学生拍摄社会喜庆场面、采访人群感想、查阅历史资料,将庆典喜庆与党的伟大成就相结合,进行加工制作微纪录片。三是记录身边的人,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以微纪录片的形式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通过无声处润心启智,从感性共鸣走向理性认同。如记录党员志愿者的一天,让学生用镜头记录中国精神,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体会小人物用平凡成就伟大,进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内在动力之源。
3.4 整合传播营造思政育人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具有“即时、交互、个性”特征的新媒体正深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与方式。通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增强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整合传播和吸引力,将教与学延伸到课堂外,构筑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根据学生新媒体的使用习惯、认知心理、交流方式,有效运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推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度高、叙事切入口小、故事情节生动、蕴含哲理思想的微纪录片,并结合不同平台分众化、差异化的特点制作多种表现形式的播出版本。构筑因势而新的创作来源,向教师、各类学生社团、学生个人征集以“红色精神”“优秀传统文化”“英雄人物”“社会热点”“身边的人”“青年故事”“民族复兴”等为主题,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法制作微纪录片,增强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传播的精准性、政治引领的功能性和育人效果的实效性。在微纪录片传播过程中创造共同话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互动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更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及时加以客观分析正面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此外,调动整合多元化创作力量和传播路径,通过校校合作、校地协同、校企协助共同搭建思政微纪录片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平台,推动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江敏.高校思政课“微故事”育人的意蕴、价值与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5):6467.
[2]吴彬镪,朱艳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引领力[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4):4953.
[3]闫纪建.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审视与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7):6567.
[4]佚名.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N].中国文化报,2022102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