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祝耀君 苏江 王烨兴 李硕
摘 要:就业是检验医学生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医学生就业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应用型医学院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医学生就业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从而有效破解医学生就业困境。
关键词:应用型;医学生;就业;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4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这一重要战略,这给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医疗体系及卫生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看到成效的同时,也应切实看到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现阶段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的问题。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得不提到医学生就业的问题,由于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等影响,导致医学生就业难、一线难、基层难的问题。因当前医学生整体职业定位目标较高,就业认知理想化,不能与实际情况更好的相接轨,对就业流向、工作方向以及职业收入等就业情况预计的合理性明显不足,针对就业形势预判显得过于乐观。为此,如何吸引优秀医学生扎根基层,服務西部,为基层一线做贡献;如何因地制宜的促进医学教育改革政策能够与医学生培养;如何提高基层单位薪酬待遇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医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保证优秀的医学生能够“走得出”“下得去”“留得住”,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完善应用型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的必要性
1.1 是落实党在稳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指示和精神指引的体现
在当前的形势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稳就业工作应是重中之重,在北京调研指导工作时,还强调了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医学院毕业生作为重点群体,其就业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医学院校应加强关注和重视,建立健全医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做好医学生的就业工作,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充分发挥自身是培养国家医疗人才的阵地作用,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
1.2 是医学院院校履行自身责任使命的重要体现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稳就业仍然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同样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孵化和培育医疗人才的摇篮,应用型医学院在学制、办学成本等方面表现出与普通高校不同,医学院的学制更长、办学成本更高,同时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肩负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做好医学院毕业生的稳就业工作,是我国医学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3 是满足医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中,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只有实现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理论学说,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既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并重视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身上不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责任与使命,也有着更高的人生理想。在当前我国社会对于高质量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增大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应充分做好医学毕业生的稳就业工作,以学生就业作为重点,为医学毕业生搭建可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平台,并以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和职业发展规划,促进医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2 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医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除了地区发展、人才供需不平衡以外,部分医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存在偏差,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学生的就业困境,进而导致医疗人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1 考研热情高涨,片面追求“顶天式”发展
当前各大单位企业在人才引进时不仅关注“量”,也关注“质”,可见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我国各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中与本科毕业生考研热情高涨有较大的关系,本科毕业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考研成为了他们首选。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201万,随后出现了加速增长,2021年我国报名考研的人数突破了370万,2022年我国报名考研人数突破了457万,与2017年相比,5年净增长256万,报名人数翻番,再创历史新高。就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例,某二级学院考研报名比例达总毕业生人数的80%,大部分同学坚定地选择升学这条道路,其中一部分同学是因为热爱科研,对学科知识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可以深入开展研究与学习;另一部分同学则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学历后就业时能有更多的选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风气也逐渐形成。与此同时,目前许多医院在引进人员时,会对人员的学历有较高的要求,普遍要求应聘人员至少是研究生学历,于是也促使了更多的医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进修。考研固然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我国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有积极作用,也能够一定程度缓解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但也要清楚地看到,在高考研率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医学生对考研的目标并不明确,也未紧密联系未来就业,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系统性的规划,甚至部分医学生是为了逃避就业才选择去考研。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目前医学生对考研深造存在盲目性,存在片面追求“顶天式”发展的错误倾向。而在这样错误的倾向下,就极其容易出现重考研、轻实习,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进而降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受就业形势影响,医学生就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首先,受目前就业形势的影响,对于尚未踏入社会的医学生来说,会对未来的职业有较多的担忧,学生变得不自信。这需要医学院校重视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其次,作为职业岗位供给方的企业,整体招聘规模缩减,而且刚毕业的学生也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培养,这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会加剧毕业生就业困境。再者,线上招聘成为了企业人才引进的主要模式,有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求职时,大多数会选择线上招聘渠道。但是以往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在求职方面的培训是基于线下招聘模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是简历书写和面试的技巧,对于线上面试等内容较少涉及。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在就业时的不确定性。
2.3 就业结构失衡,医学生不愿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同时在纲要中多次提及了“基层医疗”,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以基层为重点开展工作。由此可见,衔接党与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供需平衡的就业结构,对全面推进建设健康中国有重要的意义。而从当前医学生就业意向来看,会发现大多数的医学生在毕业后更倾向于选择到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诊疗水平较高的大型医院以及工作稳定的公立医院中工作,而不愿意到基层中就业。他们是出于个人未来发展及家庭条件等方面的考虑才有了这样的选择,同时也认为在大城市、大医院中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而基层并没有发展前途,也没有足够的保障。因此许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并不愿意扎根于基层建功立业。就业结构的失衡,充分反映了当前医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尤其是这样带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职业观念,会直接导致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高招聘条件,进而出现“一职难求”的问题,而基层单位求贤若渴、门可罗雀。
2.4 受专业特殊性的影响,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而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业意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因受到专业特殊性的影响,导致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医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技能一直是学习的重点,较少会涉及到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对比其他专业类别的学生,医学生在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竞赛活动中的获奖率较低。实际上,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水平的临床诊疗技能以外,还以应具备较强的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其次,国家鼓励“医学+X”融合发展,但当前医学生自主创业率较低,在许多医学生看来,只有进入医院才是学医的正道。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除了受到医学生主观因素影响以外,也与国家在医疗诊所开办方面有非常严格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以致于许多医学生对创业创新望而生畏。对此,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注重引导医学生了解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沿,重视培育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立足于“大健康”的全局理念下,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3 完善应用型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岗位就业激励机制
针对当前医学生就业难、一线难、基层难的问题,加快完善基层医疗岗位就业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新时代有志青年到基层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支援新家建设的毕业生的回信中,就对他们扎根于基层、为基层做贡献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目前,导致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基层工作除了受其自身价值观念影响以外,也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较低、医疗技术较差、发展晋升空间较小等原因有关。基于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下,要想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到基础医疗中建设,首先应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待遇着手,对基层医疗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提升基础医疗卫生结构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水平。第一,为破解基层人才招募的难题,让优秀的医学生“下得去”,应重视改善调整基层医疗岗位的薪酬体系,各地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各基层医疗单位制定灵活、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改善基层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加大生活补贴力度,对急需岗位可在激励政策上适当倾斜。第二,为让优秀的医学生“留得住”,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岗位的晋升体系,各基层医疗单位应及时调整晋升机制,对在基层岗位工作多年、有卓越共享的执业医师,在满足申报条件下可直接申请副高级职称。与此同时,为了能让优秀的医学人才“走得出”,各基层医疗单位定期选派基层医务人员到大型综合医院中进行培训学习,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在岗深造的机会和平台。第三,为畅通人才输送的堵点,应继续扩大定向医学生招生人数,逐渐拓展覆盖的专业类型,完善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奖励政策,为医疗卫生水平相对低的基层中输送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3.2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就目前医学生就业观和职业观不合理的问题,医学院校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础上,将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为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解决当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将就业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并关注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能力,科学制定授课安排。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注重培育其职业信念,帮助医学生坚定职业理想;针对毕业年级的医学生,应安排集中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能对当前国家在医疗领域方面实施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确立适合个人的就业方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立志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们应加大力度提升基层就业保障,这样就会形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内生动力,久而久之就变成自觉行动。第二,加大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力度,应重视提升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技能,构建预防医学专项课程和实践平台,在技能考核中增加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内容,全面提升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技能,使其成为全面型人才,更好地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第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鼓励“医学+X”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应围绕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就业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加大创新创业指导力度,并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医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科研实验、学术交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
3.3 搭建“云就业”平台,创新就业服务形式
“云就业”信息平台以迅猛的态势走进公众的视野,同时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比较传统线下校园招聘模式,“云就业”可实现社会各类就业单位招聘信息的整合,对医学生来说,能更加便利地搜寻到所需的信息,也能进行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薪资待遇等信息的比对,有助于学生对就业流向、工作方向以及职业收入等就业情况合理预计,进而明确职业定位和方向。因此,医学院校应积极构建“云就业”平台,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为医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如,在医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可依托“云就业”平台进行信息筛选,包括专业名称、工作地域、工作岗位、期望薪资、医院登记等信息;在学生对招聘信息有疑问时,还可通过在线就业咨询服务功能,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或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咨询;增设线上求职就业技巧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互联网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方法、线上投递简历、线上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帮助广大毕业生解决线上求职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汪家擎,高书杰.后疫情时代提升医学生就业策略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5):6670.
[2]曾常茜,张庆镐,李东霞,等.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0):45+11.
[3]孙宇.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4):13.
[4]吴堃.辅导员转变医学本科生“有岗不就”观念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7):1719.
[5]陈薇.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动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6):1001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