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学生组织的改革和创新

2023-06-28 07:30:51何俞燕吕嘉如张恩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生组织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何俞燕 吕嘉如 张恩

摘 要:从政治传播学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引领、政治教化的教育传播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贯穿学生组织改革和创新的各个环节,如今大学生群体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传播的普遍化、细微化、急剧化发展尤其是网络传媒大众化传播的发展,针对学生组织的政治传播手段和途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学生组织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从而使学生组织能有力地应对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而助力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政治传播;学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75

本文将从政治传播学的基本脉络出发,阐述目前学生组织改革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组织改革创新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在研究学生组织主体形态、主体意识的基础上,研究政治传播过程中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及变化,并以学代会、团代会推进学生组织的政治民主、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的过程为例,探析政治传播学和学生组织改革创新的联系,研究针对学生组织的政治传播手段和途径,从而论证政治传播学视角下学生组织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1 学生组织改革现状和重点难题

1.1 政治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高校学生组织一般包括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政治属性是其根本属性。当下,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团学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明显、作用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治生活制度执行不到位。有些团学组织没有在足够专业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保质保量的政治生活。

二是政治性主题及内容不突出、不明确。如在集体或个人进行“青年大学习”和开展各类主题团日活动时,有些团支部或者学生会组织成员淡化了学习活动的政治性和严肃性,敷衍了事地应付任务,未能真正发挥组织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是团学组织成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规范。团支部开展“推优入团”及团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不足,个别学生团员意识淡薄,对自己团员身份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有所下降,未能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的群众。部分学生会组织对于“团员身份”的准入门槛把关不够严格,而致使其组织整体素质、作风及精神面貌有所减弱,部分成员信念不够坚定,“四个意识”不强,前进动力不足。

1.2 团员先进性不够突出

高校学生组织的成员构成中,共青团员是其中一个重要群体。在新的政治传播生态环境下,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进行了网络化、年轻化的尝试和突破,然而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团学组织而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其基础,“及时有效去传播”是其着力点,引领学生团员保持先进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政治传播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其组织成员对于政治信息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是一个有机且流动的运行过程,而在这过程中,能够传播和需要传播的东西却又受限于组织成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这从侧面可反映出组织内的团员先进性不够突出,尚未形成自主宣传和积极带动的行为自觉,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3 团学组织运行不够规范

现阶段,广州东华职业学院校院两级团学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尚未成熟,在日常运作方面,制度未成体系,因而导致了其团学组织建设不够规范,在执行相关政策和计划时迟缓且落实不到位,这与领导决策层的视野和水平有关,也与民办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有关,但是究其根本是制度问题,行政水平和决策水平滞后,各级团学组织未能在专业的领导下有效地发挥效能,与此同时,各级团学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交流而未能高效协同运行,学生组织存在自主权缺位、组织层次冗余、资源分配不均、内部机制不完善、组织文化匮乏、考核评估体系不完整等问题,造成了校院两级团代会、学代会、“青马班”在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建校将近10年后才陆续正式举行,这从侧面印证了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团学组织运行的不规范性、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

2 作为政治传播主体的学生组织

2.1 学生组织的主体形态和主体意识

学生组织具有特定的主体形态和主体意识,它们归属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服务于学校建设发展,服务于学生校园生活,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是分工明确且相对独立的群众性团体。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学生组织的主体形态总的来说分为四类:共青团、学生会、社团、青年志愿者组织。学生群体按照个人意愿自主选择加入特定的学生组织,并在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开展具有组织特色的工作和活动。学生组织代表着学生群体的意志,并反映着学生群体的共同利益,是学生群体发展自我、表达自我、完善自我的公共场域。

2.2 学生组织主体意识的哲学解析

从哲学上来讲,学生组织主体意识是在进行创造性政治传播活动时对自身特定政治目的的自我意识。学生组织只有意识到自身与其他组织的本质区别时才能成为真正的传播主体,从而传播特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于特定事物价值及其关系的观点和看法,是人在社会中面对、处理及考量各种问题时的价值基础。学生组织主体意识的形成需要组织全体成员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确立为共同的价值观念,这要求在实践中符合组织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学生组织的主体意识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其所传播的价值观的自觉性,其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需要学生组织全体成员的認可,并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变化发展,形成有独特文化符号的“自我意识”,并以此为基础自觉地开展政治传播活动。

2.3 学生组织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及变化

学生组织的主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意识或者精神状态,在具体的政治传播活动中,它通过一系列的形式和属性表现出来,而这些形式和属性具有劝服性、倾向性、灌输性和渗透性。当政治传播涉及到具有教育功能的学生组织时,可视为一种“渗透教育”,它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手段。学生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使其组织成员认同其组织所传播和倡导的组织文化、组织价值甚至是组织意识形态。

3 学生组织的政治传播效应

3.1 学生组织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毋庸置疑,推进学生组织政治民主化是改革的重点方向,以广州东华职业学院为例,自2020年起,随着共青团及学生会改革的纵深推进以及第一次学代会和团代会的顺利召开,其团学组织结构越来越趋向合理化,团员及学生代表权利的扩展也使得大学生群体趋向积极的政治参与,从“不民主”到“民主”的转变过程稳定了学生组织成员基本的“政治秩序”和“参政渠道”,学生组织的管理和优化升级正需要这种自发的政治参与意识,以普遍的竞争性选举制度选出符合团员代表或学生代表意志的委员会,进而推动学生组织的政治民主化。

3.2 学生组织公共舆论的形成过程

新时代党领导下的学生组织具有公共性的政治品性。学生组织的公共领域即政治领域,是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交往和集体活动的领域,是成员组织参与活动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内容,每个成员在公共领域中通过行动和言论展现自我,实现作为成员的自我统治和政治价值。学生组织公共舆论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维度,一种是学生组织领导者为实现自身目的所制造的产物,是一种自觉的理性的形成: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集体散漫式传播,是一种激情式的非理性的形成。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在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筹备及召开期间,运用了网络宣传去造势,使更多的师生群体关注到团代会的本身是一件攸关团员利益的政治大事,而学生组织在进行网络宣传时应深入研究网络特点和规律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最大限度地挤压负面信息、错误思想观点的传播空间,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归根结底,学生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和工作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正面的积极范例去教育大学生。

3.3 学生组织构建政治合法性的有效途徑

学生组织政治合法性的基本要件包括:制度体系、价值规范、组织文化、意识形态、运行绩效。当学生组织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构建政治合法性,其有效途径存在三个面向性:

一是面向历史,总结经验,以合乎改革逻辑的组织架构体系去获得运行绩效以赢得组织成员的服从和忠诚,学生组织的良性改革和创新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组织逻辑架构之上。

二是面向现实,考察当下,通过特定的意识形态去教化组织成员齐心协力去共同建立健康的组织文化。

三是面向未来,用规范性的政治价值、政治语言、政治信念去引导学生组织成员树立对于未来的美好的政治前景和政治理想,使组织成员以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组织服务。广州东华职业学院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的宣传标语“凝心聚力促进改革 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正体现了这一点。

4 学生组织改革和创新的政治策略

4.1 加强政治宣传与政治动员

以多媒体、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政治宣传,使学生组织更加明确其职能定位,强化其成员的工作自主性和规范性,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密切联系学生、服务学生和维护学生权益,推动学生组织在参与学校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同时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动员学生组织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发性,使其明确宣传主体、形成自觉的政治意图,使组织成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强化其作为高校政治传播先锋阵营的主体形态和主体意识。学生组织是特殊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有其特定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传播中,加强政治宣传与政治动员有助于传播效力的发挥,同时促进传播到达率和正确率。

4.2 扩大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

学生组织政治沟通的本质是其组织内外政治信息的流动与反馈,而政治参与依赖于政治沟通,积极的政治参与来源于积极的政治沟通。通过规范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广州东华职业学院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群体进行政治沟通和政治参与的渠道,大会召开期间,主办方通过政治传播手段弥合各级学生组织多元化主体的利益冲突,通过进行信息交流、理念沟通和服务交换的形式去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合法性支持,进而培养其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责任感,最终使得政治参与在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如此,便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加入学生组织,为学生组织改革和创新汇聚更磅礴的力量。

4.3 深化公益性与服务性

学生组织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其自然属性,深化学生组织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有助于提高组织成员在政治水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觉悟,同时有利于学生群体公共利益的实现。彰显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学生组织进行政治传播的“最大公约数”,近年来,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各级团学组织举办的兼具公益性和服务性的活动有了质量上的提升,活动的策划与开展锻炼了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使学生组织本身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吸引着更多的学生为学生组织改革创新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5 结语

学生组织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是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尤其是注重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问题,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聚焦疑难问题,突出改革重点,坚持以体制机制革新激发学生创造活力,通过政治传播手段推进学生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时发现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良倾向和突出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体系内的政治传播活动面临着愈加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生态,学生组织的政治传播效果要以育人效果为基准,前提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学生组织改革创新的痛点所在,那就是要保持和增强其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传播手段有效结合,不断推动学生组织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奠定积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荆学民.政治传播简明原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25.

[2]朱皆笑,许伟通,陈芳.高校学生组织治理研究:困境审视与进展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7,(5):113.

[3]郝建强.基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求知导刊[J].2016,(6):92.

[4]岳嵩.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学生组织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6,(4):135.

[5]刘绍芹,杨学丽.隐性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1).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R).北京,2013.

猜你喜欢
学生组织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黑河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14:14:03
高校学生组织中“家”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39:32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主体探析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1:54:22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0:35:53
基于一校两区办学模式下的高校与学生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探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1:15:13
技工院校学生组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25:27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