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的特点与相关保护

2023-06-28 06:49:28陈思涵林奕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保护特点现状

陈思涵 林奕

摘 要: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是江南运河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人水共生的“桥巷相融”空间和“水弄堂”式布局,表现传统江南社会的历史风貌,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目前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相关的商业化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但传统建筑数量正在减少,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当地正探索可持续保护的方法。保护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艺术需要进一步发挥传统建筑的价值,使人们充分认识其存在的意义;进行建筑的数字化复原和主题性数字产品的开发;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艺术与相关保护内容。

关键词:建筑;特点;现状;保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07

0 引言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造就了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无锡便是因运河而兴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先民因河建城,依河而居,创造了江南水乡建筑风格。随着“大运河文化帶建设”,商贸旅游的兴盛和无锡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无锡的传统建筑艺术日益受到有关部门、投资者和无锡居民的重视。不过由于诸多原因,多数运河沿岸传统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保护现存的传统建筑艺术,并找到其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兼容的方法是推动江南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里的建筑艺术主要指古运河无锡段以及相关联水道沿岸的传统建筑样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南水乡的古典住宅、店铺等为主。

1 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的特点

1.1 人水共生的“桥巷相融”空间和“水弄堂”式布局

“人水共生”是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无锡旧城区以古运河为主,众多河汊为辅,是典型的“桥巷相融”空间和“水弄堂”式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空间的形制随着居民的生活状态而发生改变,呈现出相连的建筑区块,主要包含各种大小不同的桥、沿河房屋建筑,并与弯曲有序的河流穿插在一起。此类建筑空间一般会包含街巷内的商铺,例如茶馆,利用整合狭小空间的方式,使人产生开阔的体验感。

弄堂,即小巷,是江浙地区的民居形式,由连排老房所构成,并与清末的石库门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弄堂的路面材料大都是砖石、碎石或鹅卵石,无锡水弄堂则是以纵横交错的水道为行路,以船为出行工具,与水城威尼斯的城市布局相似。水弄堂周围有街道、寺庙、桥梁、码头、驿站、窑厂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

无锡运河沿岸建筑布局紧凑,而江南夏季气候潮湿炎热,所以门窗较大,前后门采取贯通的形式,便于通风换气。为了防潮,无锡沿河建筑与传统民居多采用木制结构不同,一层建筑多为砖石结构,门窗等构件使用木质材料。二层建筑多为一楼砖石结构二楼木质结构,屋顶铺设材料主要考虑方便排水,主要包括大瓦小瓦与筒瓦同时配套滴水瓦、花边瓦和勾头瓦。目前最为知名的无锡江南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群是清名桥街区,现有的清名桥景区古运河长约1.6公里,河面宽约20米,被誉为“开凿最早、在全国惟一穿城而过、最具原生态风貌和文物古迹”而广受好评,是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清明桥段的京杭运河有2500年的历史,还有3200年前开凿的中国最早的运河——伯渎河与之交汇,形成“Y”字河道。

1.2 表现了传统江南社会的历史风貌

无锡运河沿岸房屋大都是典型的江南建筑,运河沿岸的传统建筑显示出明显的等级性,富人官宦与平民家庭从建筑上便可明显区分。乡绅商贾以及官僚建造的传统住宅,院落的装饰表现得大都精致细腻,成为江南传统建筑装饰中为世人所瞩目的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是荣瑞馨宅、薛福成故居等,此类建筑往往与园林合二而一。院子的大门大多建有双角起翘的元宝形屋脊,屋顶覆盖青瓦。这类的住宅内部空间基本上是由木材制成,木雕的使用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民居建筑属于相对较低级别的建筑类型,因此通常使用“硬山”和“悬山”两种类型的屋顶。相对于官僚、富人住宅和江南园林来说,在屋顶处理方面要简单得多,并且形状也受这两种屋顶形状的限制。但是民间工匠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材料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在基本形式基础上创建出形状不同的屋顶,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外部形式,展示无锡运河沿岸住宅自由灵活的民居风格。民居额枋下的刮落,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划分室内空间。

1.3 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无锡运河沿岸的建筑大都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位。房子通常是奇数,多数是三间或五间。各个建筑物通过走廊相连,与墙壁形成一个封闭的庭院,在墙壁上形成通风窗,利于通风。房屋的前窗和后窗一般是敞开的,这种住宅适应当地潮湿的环气候环境,兼具美观与舒适。(图1)

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外观的普遍特点是黑瓦、白墙,砖石木构(图2),以旱街和水街为主。水街上的桥是连通两岸旱街的纽带,它在河沿的廊柱间设有可依栏干的长条凳,形成一条水榭式街廊。过街楼也是运河边常见建筑,连通街两边楼房成一体而不碍交通。江南水乡居民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处为前,面水处为后,居民左右邻接以风火墙相隔断,留出适当距离作通道河渠用于交通。临水居民宅院式房屋居多,宅院的高墙大门后有天井、楼房,宅院一般有两组、三组不等,内有厅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同时,运河两岸建筑很多是店铺与民居的结合建筑,水乡民居临街的建筑大多为前店后宅,也有不少民居是下店上宅,尽可能利用河道空间的同时也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民居、商铺、作坊以及其他建筑物组合排列,使街道充满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构成独特的整体建筑风貌。

运河沿岸不少宅落设有前后两个天井,天井的露天地板大多铺有石板或砖块。屋顶斜坡向内稍微弯曲以利于排水。大中型房屋正殿的山脊上装饰龙和凤等花纹。窗口类型很多,格子雕刻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建筑内部多有高大的屏风墙,屋檐檐口采用滴水瓦,屋顶建有屋脊,屋脊两侧一般建有代表美好寓意的屋脊头。门厅上刻有雕花柱,横梁由“门”字形圆柱支撑,下方为一块青石以及一块方石,梁垫上也有花卉雕饰,造型独特别致,刻工精细。瓦片为水乡建筑中最常见的材料,青砖交错叠加,丰富却看着不杂乱。

2 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的现状

2.1 相关的商业化开发日益受到重视

水乡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运河周边建筑是无锡众多文旅项目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运河周围经济发展,增加了运河周边居民的就业率和收入,促进了古运河沿线航道环境的改善。

但是,过度商业开发也带来了明显的问题,如古镇游客承载能力不足,巨大的游客数量增加了维护成本。景区商业氛围过重,商业形式雷同,只有少部分的区域还保留原始的场景样貌。如今不少人更多看重的是建筑的商业价值而不是其拥有的文化价值。

2.2 传统建筑数量正在减少,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与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相比,无锡运河沿岸的传统建筑存世数量并不算多,并且仍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从整体外观上看无锡已经是一座钢筋水泥构成的现代化城市,很难辨识老城区的样貌。

无锡古运河沿岸建筑的减少,首要原因是木料老化。虽然修建运河沿岸建筑用到了砖石材料,但木质仍然占了建筑的很大比重。由于材料的特性,受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木料相对于石料更容易被侵蚀,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运河沿岸建筑的木质部分已经腐朽,如南长街的沿河民居。

隨着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无锡城区经历了多次改造。虽然有关部门强调了相关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但是古运河流经无锡市区繁华地带,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极具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运河文化古建筑还是大量被拆除。特别是三里桥、北大街、大窑路等原本著名的城区景观不复存在。此外,无锡多年来进行了填湖、填河,城区大部分水域已经被填平,水乡建筑群存在的环境基础已经消失。

2.3 当地正探索可持续保护方法

无锡市设置了许多相关文化项目,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播。例如无锡市政府颁布《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段)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惠山古镇整治修复和荣巷历史街区维护修缮,建立环城古运河环境文化提升工程,沿京杭大运河建设直湖港湿地公园、江南运河文化公园、雅西社区公园、北尖公园、双河尖公园、运河公园、惠山古镇三期、运河湾、梁溪河口公园、太湖广场、南尖公园、大运河科技生态公园等新“运河十二景”,打造一批独具运河韵味、多元体验的生态、文化、科创景观。

3 优化措施,保护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艺术

3.1 进一步发挥传统建筑的价值,使人们充分认识其存在的意义

传统建筑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承载了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不过,传统建筑与其他文物不同,它们不能锁在玻璃柜或者保险箱中,如果封闭处理,反而会造成腐朽、虫蛀等问题。鉴于这些特性,传统建筑在利用时除了发挥其在文化领域的作用外,还可适当发挥其在物质功能上的作用,从而促进对其更有效的保护。事实证明,得到较好维护的往往是合理开发了其旅游、展览等商业价值,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传统建筑艺术。

目前有些单位和企业在对运河沿岸建筑进行维修时,随意更新建筑的材料、工艺,弄出现代仿古建筑。甚至将原有的真建筑大规模拆除,造出钢筋水泥的房屋,用化学工艺在新屋上刻意做旧,对游客和民众则宣称这是文物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一般可作为博物馆、保管所或参观游览场所,占用机构“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由此可见,对于古建筑的利用也是有条件的控制性使用,只有控制性使用才是合理利用。

3.2 进行建筑的数字化复原和主题性数字产品的开发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化产品开发和应用是对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的新方法。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在文化保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许多专业机构和组织已经开始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数字化保护,如故宫等。对于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可以通过扫描、拍照、三维建模将珍贵的数据保留下来,数据采集后即可根据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梳理标签指标体系,并转化为数字资产,用虚拟映像对外公开展示,避免接触实体造成的实物损坏。一些已经损坏的建筑也可以通过数字重建来还原其本来面貌,并可应用于复制和在线展览。

拓展数字化产品的类型,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场景资料数据库,明确数据与任务关系,构建富有逻辑框架的运河建筑主题数字产品开发体系。无锡古运河沿岸文化的数字化推广应当建立以古运河沿岸建筑文化为核心的互联网创新平台,把运河文化植入到虚拟建筑的表达与建筑漫游表现中,充分体现运河历史,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效结合。

整合数据资源,结合5G、新能源等新型基础建设方式,打通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城市规划、园林建设、水陆交通、思想文明建设的数据藩篱。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高精度测量、振动传感、红外线成像、3D全息成像等现代技术,有效推进非接触方式多源信息采集,实现运河传统建筑保护基础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多媒体展示。

3.3 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方式积极宣传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艺术与相关保护内容

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艺术需要各类信息平台的大力宣传,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艺术对运河文化的意义。对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的宣传除了地方政府出台条例和政策,还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例如用短视屏讲述运河故事,以交互形式展示运河建筑文化,助力运河文化传播。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模式传承与发扬运河传统文化。

4 结语

京杭大运河流经全国多个省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艺术是江南运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展现给人们的是中国水乡文化的特色。做好运河沿岸建筑艺术的保护体现的是保护大运河文化的初心,也是大运河遗产可持续传承、科学化利用、国际化展示的需要,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余津萱.江南聚落与民居的形成要素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7):249250.

[2]冯之漪.无锡水弄堂桥巷空间切片的修复与再生[J].美术大观,2017,(3):130131.

[3]刘森林.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1103.

[4]任广军.无锡古运河文化基因探微[J].江南论坛,2020,(10):1315.

猜你喜欢
保护特点现状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8:00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49:07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58:52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6:03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7:18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