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角下古运河沿岸传统建筑保护性开发

2023-06-28 06:49林奕陈思涵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开发保护

林奕 陈思涵

摘 要:进入21世纪,数字化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给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计算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呈现形式。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是江南运河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保护和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

关键词:数字化;传统建筑;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06

0 引言

传统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能够从多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但由于传统建筑存在与周边环境协同共存、不可转移、难以分离等特点,使得对其保护与开发工作又有别于一般的历史文物。在工作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传统建筑本身,还需要考虑种种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数字化视角下的传统建筑保护性开发,不同于以往运用传统手段、相对“静态”的文保工作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及其生存的地理环境、文化语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采集与整合,并进一步结合当今数字化时代特点和需要,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开发,在为传统建筑保留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使传统建筑“活起来”,更好地适应所处地区的变化发展。

1 运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建筑保护性开发的意义

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族群性、地域性的削弱使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缩小,其传承发展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遍受到人力和资金不足、技术难度大、数据不完善、传承意识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尤其体现在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上。近年来,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因复原不够精确、开发手段过于商业化等问題,导致“保护不足、破坏有余”的情况时有发生。

此外,由于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遭到网络、新媒体等新传播方式的打击,民众很难从现有渠道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解。特别是一些发展相对缓慢、保护意识不到位的城市里知名度不高的传统建筑,要么现有的传播内容太过专业化,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要么对科普传播缺乏重视,至今没有拓展建设面向大众的科普渠道。传播滞后导致了大众对传统建筑的关注度降低,这极大压缩了传统建筑的生存空间,遏制其发展和传承。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指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要实现传统建筑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改变其生存现状,就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

2 无锡古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特点及开发现状

2.1 无锡古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特点

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大都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除少量明清古民居外,绝大部分历史建筑为19世纪末所建。“人水共生”是其一大特色,无锡旧城区以古运河为主,河汊为辅,形成一个密布的多层水网格局,是典型的“桥巷相融”空间和“水弄堂”式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

目前最为知名的无锡江南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群是清名桥街区。该景区占地约44公顷,位于无锡市中心南端,由两条千年古河和两条沿河古街构成,被誉为 “中国活态运河博物馆”。景区内清明桥段的京杭运河有2500年的历史,河面宽约20米,全长1.6千米,是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也被誉为“开凿最早、在全国唯一穿城而过、最具原生态风貌的文物古迹”。除此之外,还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河,距今有3200年历史。沿岸的建筑和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开发,是目前国内最能体现江南古运河风情的景点之一。

2.2 无锡古运河沿岸传统建筑开发现状

随着城市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不断发展,无锡城区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造。遗憾的是,即使相关部门多次强调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纵贯无锡市区繁华地带极具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运河文化古建筑在钢筋水泥的冲击下依然被大量拆除,特别是三里桥、北大街、大窑路等原本著名的城区景观已然消失。而且,无锡近几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填湖填河,填平了城区多数水域,破坏了水乡建筑群赖以存在的环境基础。因此,从整体外观上看无锡已不再是曾经古朴醇厚的江南水乡,已然是一座钢筋水泥构成的现代化城市。

现在,无锡运河两岸曾经的传统民居已经转变为旅游景区和商业经济带。过度商业开发导致了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古镇自身承载能力与游客基数的不平衡。古镇短时间内难以承受庞大的游客数量所带来的压力,基础设施难以跟上旅游业的步伐,旅游区的制度较不完善,这都对古镇的经济生态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古镇景区的商业氛围过重,商业形式大同小异,大量古民居都进行过改造,缺乏无锡应有的文化特色,使得古镇变得面目全非。

究其原因,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在短期利益的趋势下,人们更多看重的是建筑的商业价值而不是其拥有的文化价值。因此,没有商业价值的古建筑因为缺乏资金维护渐渐没落,例如无锡南泉老街,因地处郊区,交通不便,即使水乡古镇原貌保存得相对完整,但因缺乏修缮和维护,老街的房屋老旧、外观破落,景区门可罗雀。

而即使拥有了较稳定的资金支持和关注度,不少运河沿岸建筑仍面临着难以修缮的问题。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再赋以彩绘雕刻进行装饰,结构复杂精巧又能减少地震损害。但由于木材易受潮等特性,木料相对于石料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经过时间的洗礼,一些运河沿岸建筑的木制结构出现因受潮、虫蛀等外界因素造成的腐朽情况,一些房屋甚至因过于老旧无法修复只能拆除。

3 改进和采取保护性开发措施

虽然数字化技术在现代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与传播中应用已十分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问题。数字化开发的过程中,前期投入与后期成果不成正比;进行数字化留存时,往往只停留在对现实中传统建筑的复刻,并没有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缺少与当代文化的接轨与交融,只做到了保存而疏于宣传。在传统建筑的开发方面,也没有让传统建筑的保护成果实现多样化,并且没有脱离传统建筑的物质价值而产生新的价值,满足不了人民的精神需要。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一些地区和个人把开发重心放在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是对传统建筑本身的保护和宣传上;又或是缺乏创新,简单粗暴地将其他地区文旅开发的成功案例进行照搬照抄,没有立足于当地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将传统建筑的特色和魅力体现出来,进而导致传统建筑生态遭到破坏。

3.1 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无锡古运河建筑进行复原

对于无锡市目前已消失的三里桥、北大街、大窑路等城区景观,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复原与虚拟展示,使原本早已消失的城区景观用数字化的方式重获新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无锡南长街、南泉老街等需要修缮的沿河老旧民居进行辅助修复,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对老旧建筑的修复效率和品质。在修复保护技术方面,我国研究的深度并不算太高,目前还是依赖于传统修复方式来对那些破坏位置进行修复,而仅使用数字化技术来对破坏原因进行分析。在对传统建筑的修复保护中,数字化技术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推导出可行的修复方法、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较为精确的模拟、明确最终的修复效果。

山西省平遥县双林寺数字化项目是目前国内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的典型案例之一,对无锡古运河建筑的数字化复原保护具有借鉴意义。该项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图像三维重建、壁画信息数字化采集等多种技术,对双林寺建筑、壁画、彩塑及其附属文物信息的环境等进行全面的数字化信息记录。通过数字化手段间力科学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从而为开展双林寺文物的修缮保护、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科学的基础信息,同时还有利于数字化展示工作的开展,实现文物社会教育功能。

3.2 无锡古运河建筑主题虚拟博物馆建设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江南水乡文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重视,运河周边建筑是无锡众多文旅项目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各种以运河周边建筑为主体的主题公园、景观带、博物馆应运而生。但由于受现实因素的影响,博物馆这类实体建筑所具有的影响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受其影响的主要群体是生活在本地的居民和慕名前來的旅客,再通过游客进行对外传播,以此提高知名度。

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仅仅依靠游客的“口口相传”式的自发性宣传与推广是远远不够的,数字化的虚拟博物馆已成为了当前的一种时尚与潮流。在信息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和广泛运用的今天,已有许多博物馆一类的文保机构在积极地与信息技术人员和设计师团队进行合作,通过新的技术拓展文化遗产的展示空间和手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无锡运河周边建筑进行展示,更能使观众通过互联网实现在虚拟场馆中漫游,获得不受时空等现实因素限制的虚拟互动体验,满足大众足不出户就能一饱眼福的愿望。

3.3 以无锡古运河建筑为主题进行数字化产品开发

截止到2021年12月的相关报告统计,我国的网民规模已高达10.32亿。互联网成了当下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大众媒体、社交平台进行传播也成了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

目前市面上以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为创作主题的数字化产品存在一些通病,比如一些产品在设计上缺乏创新,产品类型较少、形式过于雷同,没有更好地对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没有构建完整且系统的主题数字化产品开发体系;产品的定位不够明确,没有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开发。

因此,主题数字化产品的开发需要创新数字化形式、拓展产品类型,按照用户需要建立场景资料数据库,构建系统化的运河建筑主题数字产品开发体系。以古运河沿岸建筑文化为核心,建立数字化推广的无锡古运河沿岸文化创新网络平台,在建筑漫游表现与虚拟建筑的表达中,有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华文化精髓,让古运河历史得到充分展现。

3.4 开发相关主题游戏,推动青少年文化遗产在线教育

对青少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形式难以吸引年轻的“数字原住民”,青少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要结合当下年轻群体的时代特点和兴趣取向,重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研究。近年来,多款展现我国文化遗产与文化风貌的文化类功能游戏,如:《折扇》《尼山萨满》《榫卯》,在青少年群体中受到好评的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关注文化遗传保护。

这对无锡古运河沿岸建筑保护也十分具有参考意义,开发相关主题游戏,有利于激发年轻群体对无锡古运河沿岸建筑的兴趣,推动青少年文化遗产在线教育的展开。

3.5 开展跨界合作,拓展传播渠道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大连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在游戏、电影以及音乐等方面积极与互联网巨头、新媒体机构展开跨界合作,为文化传播寻求了更多可能,打开了文化传播工作的新局面。随着跨界思维的普及与应用,更多的历史文物遗产保护机构也加入到开展跨界合作、拓展传播渠道的行列。

上海豫园与叠纸公司旗下游戏《恋与制作人》合作推出“恋与豫园”中秋游园会活动,吸引游戏玩家参与线下游园活动,向游戏玩家彰显豫园文化魅力,对无锡古运河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在渠道拓展工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6 培养相关的专业性人才

无锡古运河沿岸传统建筑的保护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更离不开长期的人才支持。依托无锡本地的高校资源,与高校携手合作培养了解运河历史、热爱传统建筑的、具备专业素养与能力的人才,更好地使传统建筑资源能够满足教育领域和文化市场的需求,进而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4 结语

京杭大运河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运河,不仅要研究其交通、军事等方面的作用,在如今重视、建设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探索沿岸建筑艺术也是重要的课题之一。无锡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其中的一段,凝聚了千百年的历史,其沿岸的传统建筑艺术作为中国水乡文化典型代表,对探究如何保护大运河文化并实现遗产的持续化、科学化、国际化利用更是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30):1922.

[2]无锡市清名桥街区: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N].中国文化报,20100423(005).

[3]狄海宁.浅谈古建筑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3):130132.

[4]董龄岳.浅谈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应用——以山西为例[J].文化产业,2022,(24):124126.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开发保护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