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2023-06-28 03:16:39王正轩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王正轩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十个坚持”作为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经验启示。“十个坚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并从五个维度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十条经验按照既定顺序两两组合,从实践主体、原则、方向、要求和保障之维明确在发展中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领导权威性与发展为民性、理论创造性与实践自主性、立足民族性与彰显世界性、思维灵活性与底线原则性和民主广泛性与政党先进性的统一。

关键词:“十个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五维启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55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十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即“十个坚持”,对于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领会“十个坚持”作为历史经验对于新征程发展实践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1 “十个坚持”的生成逻辑与主要内容基本解读

1.1 “十个坚持”的生成逻辑的基本解读

“十个坚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完整统一体,彼此相互支撑,构成了对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系统的表达。对于十条经验的把握,要从它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入手解析。首先在理论逻辑层面,“十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必然结果,它既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在21世纪展现旺盛生命力。其次在历史逻辑层面,“十个坚持”是百年党史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它一方面显示了党对历史规律的自觉把握,另一方面体现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是对“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这十条经验不仅凝结了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更是浓缩了漫长的人类文明和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成果的历史结论。最后在现实逻辑层面,“十个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现实动力,是对“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正面回答。

1.2 “十个坚持”主要内容的基本解读

“十个坚持”主要由十条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具体经验构成,各要素在整体中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和意义,从十个方面总结了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主体。“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人民是推动发展和享受发展的成果的主体。“坚持理论创新”指出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明确必须始终在实践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的基本原则,要走自己的路,通过自身的力量推进国家发展。“坚持中国道路”明确探索道路的前进方向要立足本国、本民族的实际,从国情出发才能找到正确发展方向。“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主动将国家发展前景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坚持开拓创新”是实现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能够成功走出前人没有走出的路的必然要求。“坚持敢于斗争”是攻坚克难的重要本领,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立场原则的保障。“坚持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始终发挥着在党外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坚持自我革命”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对于保持和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这十个“坚持”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推进新时代的伟大奋斗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十个坚持”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作用

2.1 “十个坚持”作为宝贵历史经验的重要借鉴作用

“十个坚持”是对党百年奋斗经验的集中凝练,既昭示了深刻的历史规律,又体现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带领中国人民继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重要经验法宝。准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是抓住历史变革机遇的前提,更是在新时代顺势而为和奋发有为的必然要求。“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深入了解党的奋斗历史一方面可以明白百年大党是如何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理清过去的成功经验从而为未来前进道路提供启示,进而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交出满足时代要求和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十个坚持”是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總结,它从十个方面揭示了党如何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密码,显示出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发挥好“十个坚持”的历史借鉴作用,在前进道路上更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从一般规律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路径和方案,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2.2 “十个坚持”作为科学理论成果的重要指导作用

“十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它在实践中检验了自身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十个坚持”从实践中产生,又将指导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党一贯重视理论建设,不断推进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思想、指引前进道路。“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十个坚持”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准确结合,其作为理论的形成过程贯穿了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华大地上的最新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科学理论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确保发展疾蹄步稳的关键所在。“十个坚持”是总结过去、指导现在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它由十个具体方面的理论成果组成,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3 “十个坚持”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维启示

3.1 推进主体之维:“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共同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主体,体现领导权威性与发展为民性的统一

纵观百年党史,中国社会发生的一切重大变革都是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实现的,党和人民的组合始终是推进国家发展的现实依靠。“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从发展的领导主体、依靠主体和享有主体三个方面的统一中明确了党和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坚持党的领导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是党作为领导力量对国家发展主导性的鲜明体现。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在领导我国发展时始终践行的根本理念,人民是发展的现实依靠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对象。二者的组合揭示了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的两股力量,实现了领导力量和行动力量的有机统一。党和人民之间早已铸就了割不断的血肉联系,历史已经證明没有一个坚强领导核心的中国只会是一盘散沙,而脱离人民群众的执政党也必将被人民所抛弃,党与人民的统一必须坚持并不断加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树立党领导的权威性,做到上下同心走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党的全面领导是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根本所在,是能够高效调动各方积极力量的原因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一切行动都是站在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立场上进行,始终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发展并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持人民至上明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在要求,体现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崇高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的统一昭示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党领导的权威性和发展目的为民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切不可淡化党领导核心的权威作用,也不可忘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3.2 推进原则之维:“坚持理论创新”和“坚持独立自主”共同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原则,体现理论创造性与实践自主性的统一

党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而独立自主的实践则能够保证一切从具体国情这个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坚持理论创新”和“坚持独立自主”从理论自主创新与实践独立自主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始终展现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更是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坚持独立自主是党始终能够掌握发展主动权并保证理论发展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与马克思主义底色的重要原则。理论如果僵化,教条则无法实现对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引领,不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同时在实践中脱离实际情况背弃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理论的创新也将停滞。独立自主既是满足实践要从本国国情这个最大实际出发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条件;同样理论创新既是指导实践独立自主的必要准备,也是满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理论的不断涌现,坚持理论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出党的理论创造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地位,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让理论创新引领独立自主的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践,这也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拒绝照搬、照抄他人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为理论的创新提供养料。坚持独立自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主体理论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坚持理论创新是主体能够独立自主推进国家发展的基本保证。“坚持理论创新”和“坚持独立自主”的统一昭示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发挥主体理论创造性和保证主体实践自主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通过理论的不断创造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坚持走自己的路,掌握理论发展的主动权。

3.3 推进方向之维:“坚持中国道路”和“坚持胸怀天下”共同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方向,体现立足民族性与彰显世界性的统一

从世情和国情出发探索发展方向是保证发展道路符合实际以及中国的发展方向始终与人类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一致的前提,并始终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实践方向。“坚持中国道路”和“坚持胸怀天下”从立足中国和放眼世界的统一关系中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坚持中国道路鲜明的指出推进我国发展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切勿好高骛远脱离具体实际和社会主要矛盾纸上谈兵。坚持胸怀天下要求国家的发展要与世界和时代接轨,从全球发展的整体趋势上进行考虑,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坚持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同时未来要延续中国道路还必须着眼世界,实现中国发展事业与人类进步事业的同步,体现出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从中国道路到胸怀天下,体现出党对于中国发展前景与世界发展大势紧密关系的正确认识。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认清当代中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是找准前进方向、规划前进道路的必然要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在发展成果中体现出本民族的文明特色,更要显现出人类社会创造出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明融合过程中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植根于中华大地,在汲取中华文明养分和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在接续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之路的同时也隶属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之路,在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反映出地球上多样文明的共同前进方向。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审视,可以发现党在设计中国道路时彰显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和“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以“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情操关注着全人类共同命运。自古以来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共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与世界各国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坚持中国道路”和“坚持胸怀天下”的统一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要把握好立足民族性与彰显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显示出中国特色立足国情的具体实际,又彰显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代化普遍特征。

3.4 推进要求之维:“坚持开拓创新”和“坚持敢于斗争”共同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要求,体现思维灵活性与底线原则性的统一

开拓创新能保证发展的进程不停滞、改革的步伐不停顿;敢于斗争则能守住发展的原则立场,保证改革方向不偏航,二者的统一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开拓创新”和“坚持敢于斗争”从灵活应变与坚守底线的相互作用之中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开拓创新首先要求思维的灵活性,做到思想上永不僵化、行动上永不停滞,只有不断走出别人没有走出的路才能称得上是坚持开拓创新。敢于斗争要站稳立场原则、守住底线,要和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挑战斗争到底。“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变革与开放的历史常态要求开拓创新與敢于斗争的统一,没有灵活的创新思维各领域变革无法实现,而不在斗争中坚守底线有可能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敢于斗争是坚持开拓创新的保障,符合发展要求的创新要依靠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原则底线来实现;坚持开拓创新是坚持敢于斗争的武器,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取得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当下主要矛盾的过程,改革就是用来解决各方面矛盾的金钥匙。坚持开拓创新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大胆试、大胆闯,要保持头脑清醒、思想解放、思维灵活,以创新伟力助力国家现代化发展。在改革中灵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关键,站稳立场原则是不忘初心的保障。坚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与物质层面的困难挑战做斗争,另一方面还要与思想层面的堕落腐败和僵化腐朽做斗争。敢于斗争要做到以斗争立场守住底线原则,以斗争化解阻碍发展的重大困难,以斗争突破思想领域的自我束缚,从而捍卫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开拓创新”和“坚持敢于斗争”的统一昭示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保持创新思维灵活性和坚守斗争底线原则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以其五大特征区别于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因此既要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又要坚守底线守住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

3.5 推进保障之维:“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共同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保障,体现民主广泛性和政党先进性的统一

“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者,则无畏于圣人矣”,统一战线是团结一切力量、凝聚各方共识的重要法宝;“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能够淬炼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从践行广泛民主和淬炼先进政党的必然联系中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统一战线作为党和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协商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践行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保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真实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的鲜明品格,敢于刀刃向内、直面问题,以不间断的自我革命体现出自觉刮骨疗毒的气魄。统一战线在党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发挥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是凝聚广泛共识、团结各方力量、发扬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越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越应该坚持和使用好这个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自我革命是保证党能够在长期执政过程中解决自身问题的显著标志,也是对于执政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庄严回答,更是锤炼党的先进性进而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面领导国家发展各项事业的保障。

团结就是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另一方面尽最大限度扩大统一战线,实现对党内党外两股力量的巩固发展,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保障。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党外最广泛的共识和力量。加强党的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抓好党的建设是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中流砥柱,是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根本保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全国上下要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还需要一个先进的现代政党发挥好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的统一昭示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践行民主的广泛性和淬炼政党的先进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依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凝力保障;另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1.

[3]杨仁忠,张黎明.在深刻把握“十个坚持”中开创未来[N].天津日报,20211122(09).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5]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11):41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

[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政研究(2022年1期)2022-01-19 09:18:17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21年29期)2021-10-29 16:57:0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21年28期)2021-10-23 19:03:09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