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赜

2023-06-28 17:16关欣
成才之路 2023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关欣

摘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目标相同、价值取向一致、思政资源互补,为两者协同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的基础。当前,两者协同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专业课与通识课并未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充分发挥两者协同建设的价值,高职院校应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格局;打造协同育人队伍,激活主力军;强化课程协同建设,筑牢支点;完善监督体系,确保协同建设工作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8-002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SJSZ0819)研究成果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角色定位、社会期待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但其育人方向与目标具有一致性,且都应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这为两者协同建设提供了可行性。鉴于此,高职院校应明晰两者协同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优化路径,全面推进两者协同建设,构建思政育人新生态,着力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价值

1.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可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成长规律等,通过传授科学理论影响学生,进而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课程思政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了新动能,教师可通过挖掘、利用各门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这样,能推动两者协同建设,打破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孤兵作战”的局面,协同发挥两者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价值,保证其有效落实。

2.应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等。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其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所以,高职院校应让学生成长为思想过硬、本领扎实,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构建正确价值体系,并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技能培养等多角度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3.满足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充分挖掘、利用专业课程中包含的思政资源,依托通识课程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度补足学生精神之钙,以实现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全面渗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学生头脑与思想的“重要装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为知识扎实、能力过硬、理想坚定、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推进两者协同建设还可促进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为学生摒弃不良文化思想的冲击夯实基础,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意识,使学生成长为能够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4.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理念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能推动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为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统一注入新动能。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代际特征有明显差别,对思政教育开展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课程与思政“割裂”的局面,提高思想境界,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传授中,形成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格局。由此可见,构建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已成为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可行性基础

1.两者目标相同

我国历史、文化、国情等均具有独特性,其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切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重要目标,着力培养能够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拥护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的优秀人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在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2.两者价值取向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足该角度来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价值取向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始终将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坚定信念作为重要使命。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转变传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的观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术德兼修的优秀人才。

3.两者思政资源互补

课程思政运用的思政育人资源通常为课程中的榜样人物,专业领域正面案例等彰显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精神品质等,主要为隐性思政元素。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涵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党的基本方针路线、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等内容,为显性思政资源。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内容与课程思政中蕴藏的思政资源均是思政教育资源体系的重要部分,两者相互补充又各有所长。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不完善

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中,高职院校党委领导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立足宏观角度做好协调规划工作。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虽已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力求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但并未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也没有明确相关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除此之外,两者协同建设需高职院校各部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紧密配合。但部分高职院校认为思政教育工作仅与教务处、学生处有关,其他部门不必参与其中,导致两者协同育人体系难以有效推进,直接阻碍了各项政策的完善落实,难以为两者协同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需依托各类课程教学,由各门课程教师独立做好相关工作,这对其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教师对与思政有关的知识了解较少,且缺乏思政教育经验,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普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或“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部分思政教师也存在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结合专业知识开展思政教育的经验与能力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两者协同建设的效果。

3.专业课与通识课未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仅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在设置培养目标时忽视融入思政教育目标,阻碍了各类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价值。其次,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开发不完善。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教学内容自成体系,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需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教学内容、教学总结等相融合。但在实践中,各门课程并未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且其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仅流于表面,导致其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

4.监督体系不健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高职院校忽视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仅一味通过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听课、教师听课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日常监督工作,缺乏系统性安排规划,导致监督工作流于表面,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

四、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优化路径

1.做好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党委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主体责任,党委应立足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起抓、共同管”的工作新格局,党委书记则应是两者协同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首先,进行统筹规划。高职院校应构建一支由党委、院系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组成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工作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做好领导、谋划工作,并根据课程改革方向打造“金课”,结合“八个统一”开展教材编审选用、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制作要求制定、教学方法创新方向明确等工作,通过各级支部的逐层传递激发任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积极性,为同步推进、全面落实协同建设工作夯实基础。教务部门应通过监管教材、修订大纲、搭建平台构建全新课程体系。院系部门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整体规划,制定集“知识培养、技能提升、价值引导”为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专业特色打造课程品牌。学工部门应组织一批了解学生思想情况、性格特点、学习需求、生活状态的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为学生精准提供供给。其次,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应将两者协同建设的工作置于重要战略地位,详细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全面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与力量,明确深化两者协同建设的要求以及各部门职责,并落实主体责任,打破阻碍两者协同育人的壁垒,打造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再次,优化思政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可成立跨部门机构,由其结合思政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整体把握两者协同育人工作,引导各门课程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积极挖掘、整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价值观念等。例如,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中能够推动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深化爱国情怀、开阔视野、培育奋斗精神的思政元素;挖掘专业知识中蕴藏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强化课程知识性与人文性;挖掘实践类课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的思政元素,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跨部门机构还应定期推出精品思政课程,积极构建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重点的通识课程体系,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课程支撑。

2.打造协同育人队伍

(1)提高教师协同育人能力。首先,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教师应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主动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教师应在业余时间阅览《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知。其次,高职院校应做好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精神的专题学习,并帶领教师参加红色研学、学术交流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2)强化教师间的交流协作。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中,思政教师应避免一味固守学科界限,要强化与各门课程教师的沟通交流,打造不同学科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互动局面,为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夯实基础。

首先,思政教师应与其他课程教师相互学习,主动开展合作。高职院校可组织思政教师与各门课程教师携手开展教研活动,在育人方法、育人目标、育人工作开展形式等方面达成共识;开展沙龙活动,组织教师围绕相关教育教学开展讨论活动,在思维碰撞中总结育人新方法与新思路;构建思政育人资源共享素材库,共建共享学生思想情况、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资源,打造思政教育共同体。其次,发挥思政教师专业优势,保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步调一致。高职院校应引导思政教师主动与其他课程教师沟通交流,依托自身学科知识帮助其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程教学特点与规律等,并讲好“四个自信”,强化各门课程教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为其落实课程思政提供重要指导,促进其踊跃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3.强化课程协同建设

(1)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关键在于使思政课程成为课程思政的引领。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开展形式等均呈现明显的政治属性。所以,在两者协同建设中,高职院校应提高对思政课程引领作用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在挖掘、运用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时,高职院校应发挥思政课程在政治方向、内容准确度等方面的价值,结合思政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特点开展相关工作,将不同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保证课程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纵深发展,着力构建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并总结建设经验与先进方法,打造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育人新生态,为充分挖掘、运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供重要支持,全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2)思政课程携手课程思政。在课程设置方面,其他各类课程应联合思政课程开发新课程,打造能够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人文修养、科学认知的公共基础课程,如生产劳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军事训练课程等。在教育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可构建思政课程与其他各類课程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材共建、教学资源共享等制度,并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开展校本教材开发、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活动设计等工作。在科研合作中,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带头建设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引导思政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围绕与课程思政有关的科研选题携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突破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难点,明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思政建设规律、经验、有效路径等。

4.完善监督体系

高职院校可围绕常用监督方式构建三个监督体系。其一,领导听课评课体系。高职院校应构建常态化校领导、部分管理人员、院(系)领导听课评课体系,并明晰听课评课标准,避免听课评课形式化。其二,教学督导听课评课体系。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院(系)、校听课评课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其工作范围,重点评价教师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变化情况等内容,引导教学督导优化监督方式与监督内容,在监督中发现问题。其三,课堂教学信息采集体系。高职院校应选拔一批具有高尚思想道德修养、较强责任意识的学生担任课堂教学信息采集员,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由其详细记录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情况,立足学生角度监督教师是否切实担负起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责任。高职院校应整合各方评价结果,将其量化为具体数值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结语

总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可打造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新局面。高职院校应从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协同育人队伍、强化课程协同建设、完善监督体系等路径推动两者协同建设,开创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塑造、道德修养培养相统一的新局面,以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付铁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融性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5).

[2]柳廷俊,刘国城,庞超.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财会通讯,2022(18).

[3]陈娱,尚权梓.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

[4]丁向群.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6).

[5]张红伟,张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探赜[J].中国大学教学,2022(06).

[6]王喜英,高原,高顺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8).

[7]左伟尘,刘桂芬.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地位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05).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Guan Xin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has the same goals, consistent value orientations, and complement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as the curriculum, providing a feasible foundation for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such as incomplete top-level design, the need to improve teacher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bility, the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in professional and general courses, and an incomplete supervision system. To fully leverage the value of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tw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 and build a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eam and activate the main force; strengthen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and build solid support points;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syste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work.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construc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