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科技与知识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是其应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的重要法宝。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运用AMOS 24.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科技类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专业认同、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学习环境均正向影响自主学习行为。据此,建议采取优化社团导师制度、改进教学方法、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及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等方式,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关键词] 科技类学生社团;自主学习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 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2-0051-07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 Association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WANG Zijun
(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In an era of rapid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in universities actively engage in autonomous learning as a powerful tool to deal with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external world. Tak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uild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using AMOS 24.0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influenc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 organization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rofessional identity, sense of self-efficacy, learning ability, learning willingnes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all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optimize the community tutor system,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foster positive campus culture, and improve sense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so a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Keywords: Students S&T club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Influencing factors0
引言
黨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对高等教育提出“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这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国家各部委先后印发了相关指导文件,同时,为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日益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在培育学生系统性思考与学习、整合碎片化信息以及内化知识后进行创新的能力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科技类学生社团作为以科技活动为主题的创新型学生社团,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活动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其中,通过大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实现多学科交叉创新,在提高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科技类学生社团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实现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积极作为[1],又是结合高校学科和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2]。科技类学生社团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科技类社团,参与不同的科技创新项目,并在科技竞赛中锤炼探究和创新能力。这无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所需知识和掌握必要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学习活动,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状态等都给予了明确的要求。
社团教育的核心优势在于学生享受充分的学习自主权,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特点、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影响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提出适合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及培养自主学习行为习惯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充分发挥科技类学生社团的作用及最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积极承担学习责任、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的活动与事件,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设定目标、制定学习方案、选择学习工具、自我监督以及评估成果。现有研究侧重于研究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3]。部分学者认为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4];也有研究者认为不同类型的动机对学习策略存在差异化影响,如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呈显著正相关,外在动机与学习策略呈负相关[5]。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动机因素对学习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4]。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各种类型的归因都与自主学习行为呈显著正相关[6],其中,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更为活跃的一个动机因素[7]。这是因为高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往往倾向于选择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增加自身的学习投入,在遭遇挫折时更具适应性[8]。同时,通过影响其他中介因素,自我效能感对自主学习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如:通过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适应和学习归因,进而影响其自主学习[9];通过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实现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10]。
针对内外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动机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自主学习行为的激发需要目标和动机,研究结果也表明了其与自主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韦晓保[11]从目标定向的角度探讨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内在动机和高自我内化动机的学习者,愿意为获得高成就而付出努力,实施外语自主学习行为的动力更为充足。龙成志等[12]关于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验证了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行为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学习能力的间接作用,即具有高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傾向于积极评价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强化自主学习行为。
基于归因论和自我决定论,部分学者强调学习者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影响其自主学习的意愿。现有研究表明:学习归因与自主学习呈显著相关关系;学习环境适应在学习归因与自主学习之间起中介作用[9,13];学习策略作为影响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能够指导学习者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14]。
综合上述研究,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以及所处的学习环境等因素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同理,高校科技类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学习氛围等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很少有学者将上述因素置于同一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此作进一步实证检验与分析。
2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分布情况
本文以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0月在北京联合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72份。经过数据筛选,删除重复数据,剔除部分不合格问卷以及重要信息缺失严重的问卷,共收到有效样本数据5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借鉴相关成熟测评量表以及与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内容,设计了针对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及影响因素的量表。
自主学习行为量表从学习目标、学习控制、学习交互、学习成就4个维度进行衡量,包括“我的学习既有长远打算,也有近期目标”“经常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反思,并进行调整”“当老师不布置作业时,我会自己看书或做练习”“我认为我自主学习的效果很好”等题项。
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量表从专业认同、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和学习环境5个维度进行衡量,共设置19个题项,包括“我知道所学专业的素质要求”“无论面对什么学习任务,我都能应对”“我总能发现学习内容中的规律,并举一反三”“学校丰富的活动营造的氛围有助于我自主学习”等。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方式,依次按照1~5分进行赋值。
3 问卷结果分析
3.1 信效度检验
本文利用SPSS 26.0对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整体信度系数为0.959,各维度信度系数均大于0.7;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整体信度系数为0.968,各维度信度系数均大于0.8。这表明两个量表内在的一致性水平非常高,信度良好。
效度如图1所示。因子分析各因素的负载量均大于0.7,且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2~0.87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量表KMO的值都在0.9以上,聚合效度良好。
在模型拟合方面,目前不存在一个单一指标能够反映模型拟合度的优良程度,现有研究通常使用绝对指标和增值指标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估[15]。本文依照现有研究的经验做法,通过卡方自由度比(χ2/ν)、近似误差的平方根(RMSEA)、拟合优度指数(GFI)、修正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本勒特-博内特规范指数(NFI)、比较拟合指数(CFI)、非范拟合指数(TLI)、增值拟合指数(IFI)等8个常用指标验证模型的拟合度,如表3所示。所有指标均满足判断准则,因此认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3.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从表4可以得出,专业认同、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及学习环境与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影响因素与自主学习行为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介于0.61~0.773之间,均小于0.8,不存在高度相关的变量,降低了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
从自主学习行为与程度因素的均值上看,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表现还有待改善。在学习目标、学习控制、学习交互、学习成就4个维度上的平均值处于 3.612~3.772 之间,说明从整体上看,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偏上,仍然存在自主学习意识淡薄、目标模糊等问题,具体表现为课上积极发言的情况不佳,课下自学时间短,课外竞赛、科研、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模拟,得出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与自主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专业认同、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学习环境与自主学习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影响系数b=0.25,显著性p<0.001)、自我效能感(b=0.33,p<0.001)、学习能力(b=0.36,p<0.001)、学习意愿(b=0.28,p<0.001)以及校园客观的学习环境(b=0.13,p<0.001)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学习意愿、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大,有效提升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的学习意愿、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是改善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关键。
本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学习意愿、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业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重要前提。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专业认同、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学习环境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所具备的5个因素的水平越高,越能激发其自主学习行为。本研究结果呈现了促进高校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这一群体实施自主学习行为的可能路径,凸显了学习意愿、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影响。
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及北京联合大学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从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人两个方面提出应用型大学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社团导师制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導师制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缺陷,如社团管理弱化、分散化。因此选择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科技类学生社团中做导师,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如在学业上、生活中遇到问题与困惑,可以向导师请教,导师给予一定的指点,导师应该主动观察和关心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与其他学生社团相比,科技类社团具有特殊性,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面临的问题更多,因此,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能够在学生逃避困难时,及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使他们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导师在工作中不能以偏概全,对于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其进行辅导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如: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要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对于大二学生,要引导他们对自身有明确认知,制定好未来的人生规划;对于大三学生,要加强学术创新;对于大四学生,要更倾向于全面发展。
4.2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此外,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学习,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将学科内容与特点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但相较于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强化,才能够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现阶段,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科技类学生社团,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主动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具体而言,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兼顾专业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集中讨论、集思广益,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和进步,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4.3 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校园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长期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其中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创设一种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主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改善学习策略的愿望。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引导学生正视学业的成功和失败,树立自信心,提高意志力,从而有效克服学习和考试的焦虑。学校对于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自主学习课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现阶段,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确保教学方式、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一些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不够清晰,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找出优劣势,明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人格的培养来改变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力。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及时评价,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进步要进行鼓励。针对考核方式的选择,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人格特征,促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优势。
4.4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明确学习动机。这是自主能力形成的内在驱动力。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学习的清晰认识。学习目标的制定不能过于盲目,要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这样才能确保学习活动切实可行、长期有效。学生要明白进入社团的目的,即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身素质,经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部分学生在制定目标时过于盲目,此时,学生可以向教师求助,将长期、难度较高的目标进行拆分,划分成短期、具体且简单的小目标。学生在逐一实现小目标后会很有成就感,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激发自身潜能,最终实现自我效能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便形成了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持之以恒的心态,不怕苦、不怕累,在学习活动中努力探寻乐趣,将理论知识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最终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明确学习内容。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相较于非社团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外,社团活动时间占了很大比重,学习任务更重。因此,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要提高学习效率,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学习通识知识。专业知识是根本,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够掌握专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为未来就业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大学生要将专业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科视野。
第三,明确学习方法。首先,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其次,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善于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从老师和同学的经验与指导中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学习成果正确归因。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成功还是受挫,学生都要学会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体会到对进步的控制感,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对于失败和产生自我怀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过程和努力程度进行归因。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通过积极沟通、正面鼓励、建设性的评价、可行的建议、和善的劝告来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周亮广,戴仕宝,李孝雄.应用型高校社团改革与专业转型耦合发展途径与方法[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5):95-98.
[2] 杨梅,张金福.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及治理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3):16-22.
[3] 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0(2):78-83.
[4] 张庆宗.外语学习观念对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8(2):43-45.
[5] 胡小岗.大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1): 21-23.
[6] 李昆,俞理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归因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1-5.
[7] 张庆宗,吴喜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10,26(5):137-141.
[8] 岳好平,施卓廷.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09,25(5):157-160.
[9] 王静琼,张卫,朱祖德,等.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模型[J].心理学报,2010,42(2):262-270.
[10] 李珩.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6,39(2):235-245.
[11] 韦晓保.大学生外语学习目标定向、学习焦虑和自主学习行为的结构分析[J].外语界,2014(4):12-20.
[12] 龙成志,刘志梅.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以学习能力为中介[J].应用心理学,2016,22(3):203-210.
[13] 林莉兰,陈月娥.资源型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生心理、行为及学习效果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2):45-50.
[14] 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0(3):30-35.
[15]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2):186-194.
(责任编辑 柴 智)
[收稿日期] 2022-08-02
[基金项目] 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研究课题“应用型大学科技类学生社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研究”(BJST2021YB13)。
[作者簡介] 王子君(1982—),男,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 zijun@bu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