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新闻报道的发展进路探究

2023-06-28 09:40:01韦东晗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媒体转型提升策略传统媒体

摘要: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日渐被动,迫切需要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重拾话语权,为受众提供更具张力的报道内容。Vlog(视频博客)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凭借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特征、亲切的语言表达等特點,在收获众多年轻受众的同时迅速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Vlog与新闻报道融合的模式应运而生,各大媒体争相通过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提升竞争力。视频新闻的出现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形式,消解了硬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与此同时也应该认识到Vlog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应用还处在初始阶段,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诚然,传统媒体需要创新,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理性看待出现的问题。比如短视频新闻存在新鲜有余而深度不足、娱乐化倾向明显、新闻策划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会让传统媒体降低传播影响力,同时也会让Vlog新闻失去受众持续关注的竞争力。文章通过文献调查、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Vlog新闻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注重新闻角度的故事化选择、强化新闻策划、加强队伍建设、强化Vlog新闻的深度挖掘、有效增强时效性等,以为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转型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Vlog新闻;传统媒体;报道效果;提升策略;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090-04

一、Vlog在我国的发展

新的媒体传播模式使人的视听体验不断增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Vlog新闻的出现。短短几年的时间,Vlog由海外传入但很快本土化,迅速实现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转型。

Vlog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06年,意大利率先推出了Vlog视频博客功能[1]。2009年Vlog被正式命名并录入韦氏大词典。截至2012年,Youtube上出现第一条Vlog。虽然Vlog在海外出现较早,但其进入中国之前并未实现转型。

在国内,近几年因为欧阳娜娜等年轻偶像通过Vlog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塑身心得、化妆过程等内容,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而Vlog与主流媒体的融合真正始于2018年的博鳌论坛,记者在新闻中首次以第一视角记录了博鳌论坛台前幕后的基本情况。此次播报虽然并未让Vlog新闻迅速走红,但成功吸引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形成了各大媒体通过Vlog迅速抢占传播阵地的局面。人民视频、人民网移动中心携手各大网络平台,面向全国征集与2019全国两会相关的Vlog短视频,联动政务机构、媒体单位等600余家,覆盖1.8亿人[2]。

二、Vlog新闻的特点

Vlog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宠在于继承与发展[3]——继承了新闻理论的特性,又融合了自身的特点。

(一)真实:呈现见证者要素

Vlog新闻的纪实性叙事继承了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主要特性之一。只有真实才能让读者信服,不真实的新闻即使写得再生动,也毫无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对所报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在细节、言语上都必须准确可靠;引文、数字、史料等背景材料同样要准确、有据[4]。

新闻一般有五个要素,后来有学者提出新闻的第六要素和第七要素,其中新闻的第七要素是有人证实,也就是见证者要素。第七要素指的不是新闻来自何处,而是谁能证明新闻的发生,否则会让读者觉得唐突和没有根据。

见证者要素在Vlog新闻中的体现既可以是真实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记者或者事件亲历者记录新闻事件的始末或者看法,也可以通过穿插事件亲历者的照片、录音或录像,真实再现事件现场,让个人与官方以及专家共同组成整个叙事结构[5]。

比如,都市快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布的《记者Vlog:核酸检测我是小区志愿者》报道,记者深入抗疫第一线,亲身体验了作为志愿者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核酸采集的完整过程。这种形式的报道,记者亲身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强化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的理解,体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也体现了见证者要素。Vlog新闻这种与生俱来的纪实性叙事传播使得新闻第七要素得以很好的呈现。

(二)视角: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变

传统新闻报道一般会采用第三人称写作,因为多数新闻都是记者采访得来,用第三人称叙述显得客观公正。Vlog新闻打破了这种叙事角度,大多数会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报道。

这种视角的转变被认为是新媒体互动技术和移动拍摄设备带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的改变。Vlog内容生产者不仅是内容生产者,通过“摄像头的倒转”,他(她)也成了内容本身。看与被看之间原有的权力关系不断被打破、被重构,最终被去权力化,转变为一种更平等的关系[6]。个体出镜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代表了权力转化的过程,记者更像是受众的替身,带领受众共同走进新闻现场。央视新闻推出《武汉观察》系列视频新闻,记者深入武汉抗疫第一线,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外卖配送、社区团购活动等百姓关心的问题,以第一人称进行了体验式采访,并作了深入的报道。比如其中一期采访武汉市的电力调度员,武汉市共有58名电力调度员,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人都有着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任何一个人病倒了,对于武汉市来说都是重大损失。记者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给受众强烈的代入感,让《武汉观察》系列Vlog获得了广泛关注。截至2020年4月5日,央视新闻在新浪微博和哔哩哔哩双平台发布《武汉观察》系列Vlog共30期,其中最高一期视频观看量达2268万次[7]。这种转变使得Vlog新闻报道更容易让受众获得沉浸式体验。

(三)表达:贴近百姓的亲切感

新闻的接近性有两层含义,包括心理上的接近和地域的接近[8]。Vlog新闻的报道形式符合新闻报道在心理上的接近。这种报道形式颠覆了受众对传统新闻严肃刻板叙事风格的认知,以一种更加娱乐化和亲民的方式报道了硬新闻,使得原本刻板的硬新闻具备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时事新闻的可能性。

其实这些年业界一直存在硬新闻软化的趋势,Vlog新闻的出现直接打破了新闻原有的报道框架,从生活化和个性化的角度让受众了解新闻的台前幕后。2023年中国新闻网的全国两会专题“【两会Vlog】全国人大代表帶你看大会”,推陈出新,派出了人大代表记者团,两会代表作为记者采访其他代表们,这种形式的采访本身就让受众耳目一新,也消解了其他代表被采访时的拘束感。来自聊城的人大代表冯涛从宾馆开始拍摄,“带领”观众登上前往人民大会堂的大巴车,在非正式的采访环境中让观众了解了代表们的心得体会。相比较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报道,这种形式的报道既能让受众从一个侧面了解代表的建议,又能营造出“面对面”交流的感觉,为观众提供了更加轻松的报道语境。

(四)风格:Vlog新闻的个性化表达

Vlog在创作之初就带有很强的创作主体特色,正是这种辨识度较高的个人风格使得Vlog赢得了一大批年轻受众的喜爱。Vlog与主流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继承并发挥了这一优势[9]。记者在Vlog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努力塑造较强的个人风格,尽量展示出个性化特征和人格魅力。这些鲜明的个人风格使得Vlog的受众群体迅速聚拢。

例如中国日报在哔哩哔哩上传了关于《解码中国之小康之路》的系列视频新闻,记者塑造了导师一样的形象,配合轻松的背景音乐、轻快的剪辑节奏、亲切的话语,讲述了偏远乡村的村民如何通过在网上开的微店赚钱,极大改变自身生活的故事。该视频新闻的风格自带信息场,显著增强了特定受众群体的黏性。

三、Vlog新闻的弱点呈现

Vlog与主流媒体的融合成功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能否明确Vlog新闻的优点与缺点,并作出尝试与改变,成为Vlog新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内涵:新鲜有余而厚度不足

同一个新闻可以有不同的报道层面和报道侧面,如果内容只是浮于表面则不具备报道深度。面对具体新闻事件的时候应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也就是把具体的新闻事件放到宏观背景中去分析社会原因。但部分Vlog新闻在面对微观事件时浅尝辄止,过度关注形式,这样的报道不够深刻,也无法引导受众全面深入地思考。“内容为王”的规律一直是新闻传播的铁律,创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只有与最佳报道内容相结合,才能在新闻传播上持续具备话语权。

(二)隐忧:泛娱乐化倾向明显

视频新闻在引发受众兴趣以及消解距离感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其也是一把双刃剑。传递有用信息是记者的责任,尤其是报道重大新闻的时候,部分视频新闻只关注幕后花絮,过度关注趣味性,使得新闻主体内容淡化。例如,关于全国两会报道,有记者把报道的关注点放在穿着上,这样的新闻虽然能满足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但作为时政新闻能传递给受众的核心事实少之又少。

传统新闻与Vlog的科学融合需要不断试探,传统新闻需要转型也需要回归新闻的本性。面对创新,应该清醒认识、理性看待,娱乐化与权威性之间需要一个平衡点,视频新闻应在不影响主体信息传递的情况下增强趣味性,引发受众的关注。

(三)缺乏:采访前准备不足

做好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确保采访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只有采访前准备充分才能在采访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获取更加有效的信息[10]。

有些Vlog新闻记者过分自信,特别相信自己临场发挥的能力,采访前不进行采访提问策划,面对采访对象的回答时明显缺乏应对能力,这样的采访不可能深入,也无法保证全面客观地报道。

四、Vlog新闻报道效果提升

(一)平衡:报道内容决定报道方式

Vlog新闻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现。首先媒体要对受众群有充分的了解,受众主要集中在什么年龄段?一般来说,年轻人和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体对画面的要求会比较高,可以考虑视频新闻报道。另外,要通过报道内容来衡量,如果需要与观众互动来提升传播效果、需要还原现场、比较注重现场动态效果的报道,也可以考虑选择Vlog新闻。关注知识性的新闻则不适合采用Vlog,比如经济类和科技类新闻,如果硬性结合的话可能造成语境撕裂。

新闻短视频应当和传统新闻报道一样,针对不同的题材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一些纯资讯类的内容越短越好,而面对一些有着深层次社会意义的题材可以考虑对其进行专题化报道[11]。深圳卫视的“直新闻”短视频,从不同角度将对社会影响大、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报道,并且把相关内容收录在一起,比如深圳抗疫、火星探测、饭圈文化等,便于受众检索和连续观看。

(二)抢发:如何在时效性上抢占先机

记者都愿意抢新闻。面对突发事件报道,记者不仅要采写和录制,还要负责剪辑视频,为了提升报道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向传统报道方式取经。传统主流媒体的叙事结构同样适用于视频新闻,比如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沙漏结构等。这些结构方式在保证完整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又能突出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相对格式化的报道结构能帮助记者用最短的时间制作Vlog新闻,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第二,ChatGPT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语言理解能力的AI编辑工具,应用于新闻报道写作只是时间问题。财经新闻的记者曾经做过实验,发现它能在几秒钟内阅读分析完5000份资产负债表,能够提取出所有需要的财务信息,并计算出风险分数,这完全能帮助分析师作出投资组合决定。ChatGPT可以辅助记者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设计新闻短视频脚本、分析数据和信息,同时也可以帮助记者提高文章的流畅度。

ChatGPT在使用上也存在风险,因为它的优势是快速提炼和整理有用信息,但无法甄别信息的真伪。为了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记者需要做好导向工作,把好意识形态和数据安全关。

(三)先行:加强采访策划

采访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只要时间不是特别紧急,一定要有策划,这是记者的基本功,Vlog新闻也不能例外。

采访之前的策划包括报道主题、采访对象、提问,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谁能提供这些信息,在采访之前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12]。

对报道主题的策划决定了采访的方向,比如同样是采访老年人,如果报道主题是老人生活困难不困难,那么就要采访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果报道主题是采访国家政策带给老年人的益处,那么就采访其生活哪些方面得到了改善,这个方向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展现报道主题,需要思考相应的场景、构图、机位摆放等,这些都要预判。

对采访对象要严格筛选。采访对象尽量找善于表达的,面对Vlog视频新闻还要考虑受访对象的口音问题,口音重的话受众就会专注字幕,不注意画面了。

对采访提问要策划。记者要准备好采访提纲,将提出的问题按照逻辑顺序排序,采访对象对敏感问题的回应要做好预判。

任何一个新闻事实的采访都要做到策划先行,不同的策划决定了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新闻侧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报道的深度。

(四)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首先,Vlog新闻的制作对记者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Vlogger要不断提高现场观察和快速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关注细节、寻求亮点,独立完成设计视频结构、拍摄角度以及后期剪辑等一系列工作。所以主流媒体如果想让Vlog新闻真正成为媒体改革的方向,需要迅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全媒体”人才[13]。

其次,Vlog新闻要想持续发展,平台也要相应完善。虽然有很多与Vlog新闻对接的平台,比如VUE Vlog、哔哩哔哩、抖音等,但是以Vlog新闻为主的专业平台并不成熟,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由此造成Vlog新闻不断被分流,不能实现有效传播,所以加快建设专业的Vlog新闻平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温度:Vlog新闻角度的故事化选择

Vlog新闻报道模式虽然是新闻媒体新的方向,但Vlog新闻与主流新闻的高度融合不能脱离受众的心理接受特点。主流媒体选择新闻角度时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作为切口。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把框架拉得很大,把角度放得很开,那么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择小的角度像钉子一样,可以扎得很深,写得具体。

Vlog在与新闻结合的过程中,部分新闻选择了总结式的报道、全景式的报道,给出很多统计数字,但是对于受众来讲,可能记住的只是数字,对于整个新闻报道并没留下深刻印象,传播力度并不尽如人意。如果记者想让受众与报道共情,可以尝试选择微观视角切入。一个情真意切的故事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一定胜过几十篇蕴含大道理的文章。数字是冰冷的,而真实的小故事才是带着温度的。

(六)构建:深度内容可视化

有思想深度的报道要想扩大市场影响力,就必须顺应时代需要,通过文字、图文、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满足用户新需求,适应当下用户阅读移动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深度内容可视化已经成为每一个媒体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Vlog新闻内容的深度探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有关视频新闻的深度表达,陈虻曾经提出三段式创作方法,“在开拍之前决定关注的方面;在剪辑的过程中表达主题;在观众收看时产生结论”。这三段式的表达覆盖了前期与后期,即覆盖了Vlog新闻生产的全过程[14]。

视频新闻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观点、体现主题。如果将视频新闻拍成流水账,是不会有深度的。开拍之前要明确视频想要传达的观点,找到体现社会价值的角度。拍摄过程中按照这个构想收集素材,后期剪辑其实就是围绕主题对材料作出取舍,受众观看时通过逻辑关系和节奏能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视频时长的把控需要更加灵活。在第四届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执行总编辑朱琨表示,深度报道在视频时长上多样性更能引爆传播,一则深度报道,短视频吸引眼球获得关注度,中长视频呈现更多的事实细节。

為了迎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一般Vlog新闻的时长在2~3分钟,有的4~5分钟,时长太短会导致内容表达不完整,受众无法了解事件的全貌,使得内容缺乏深度[15]。所以视频报道时长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来定,对于深度报道应该适当延长视频时间,或者连续报道,分期跟进。

五、结语

Vlog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在利用Vlog的视角独特、叙事亲切等优势优化自身产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视频新闻存在的一些隐忧。本文在深入分析这些优点和弱点的基础上提出了Vlog新闻的改进途径,旨在为Vlog新闻在新媒体背景下获得持久生命力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昱. Vlog新闻在媒体融合报道中的创新性运用[J].新闻传播,2020(11):16-18.

[2] 方雅致.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创新:以康辉vlog为例[J].东南传播,2021(7):142-146.

[3] 陆劲,杨念明. VLOG新闻的界定及基本特征[J].声屏世界,2021(11):14-16.

[4] 陈静静,帅潇雨.后疫情时代下的新闻宣传工作[J].新闻与传媒,2021(9):119-120.

[5] 刘建明.新闻的第七要素及新闻见证者[J].新闻爱好者,2016(12):20-23.

[6] 马彧.社会化媒体时代Vlog新闻语态特征分析新传播[J].新传播观,2021(4):26-28.

[7] 林姚千.“Vlog+新闻”:主流媒体疫情报道的新探索[J].今传媒,2020(8):23-25.

[8] 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9.

[9] 王正友,喻言. Vlog+新闻:重大主题报道的微观视角:以“央视新闻”微博Vlog报道为例[J].传媒,2020(12):7-9.

[10] 杨柳.浅谈采访准备工作的重要性[J].新闻传播,2020(14):32-34.

[11] 季诗蕙.新冠疫情下抖音新闻短视频传播效能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21.

[12] 张征.新闻采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97-398.

[13] 胡线勤.媒体融合千万条,加快推进全媒体人才战略第一条[J].中国报业,2022(5):19-21.

[14] 徐泓.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6.

[15] 成玲玲. Vlog新闻的传播优势与提升策略[J].传媒,2021(16):60-62.

作者简介 韦东晗,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媒体转型提升策略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陕西中波频率的经营困境与出路浅析
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16:34
广电媒体转型中的角色冲突及对策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07:19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15:24
联通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49:2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6:40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3:53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