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楚楠
【摘 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4月出台的《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提出,“从事未成年人节目制作、传播活动,应当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广播少儿文化节目创作提出了指导方向和具体要求。制作少儿文化节目,要实现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的统一,有必要在节目定位、内容设置、形式包装等方面做好规划。文章以广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为例,分析具体节目案例,尝试为广播少儿文化节目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广播少儿节目;传统文化;创作分析
对广电媒体而言,能否开办一档广播少儿文化节目并持续更新,取决于节目是否有可操作性,以及费效比及市场反馈的高低。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陆续开办了《宝宝有文化》《名著不难懂》《达依的365夜》等一系列广播少儿文化节目,通过“引导培育听众—锁定核心听众群—拓展节目外延—扩大听众基数”的路径,不断丰富文化节目内涵,提升节目研发能力,凸显媒体品牌效应。
一、广播少儿文化节目的媒体路径分析
(一)尝试趣味少儿诗词鉴赏节目,积极获取市场反馈
在媒体运营中,开播一档新栏目或一类新节目,一方面有赖于前期市场调研,另一方面要关注节目播出后的市场验证。广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于2018年4月开播亲子文化类节目《宝宝有文化》,该节目每期时长5分钟,用“宝宝问答”“宝宝朗读”等方式,展示汉字之美、诗词之美、经典之美。节目名开宗明义,以“宝宝”作为节目的主角,既展现少儿特有的童趣与想象力,又以孩子的视角,诠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其中,“宝宝问答”环节凸显的是宝宝们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宝宝朗读”环节则回归文字本身,扬声音之长,由少儿朗读符合时令、节气的经典诗词,在潜移默化间,致敬与传承传统文化。该节目是频率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弥补少儿文化节目空白的一次尝试,节目简短、风格明快,在不影响全天大时段节目听感的前提下,对该类型节目进行市场验证,同时也体现了频率从类型化音乐广播,向音乐文化类广播转型的尝试。该节目注重内容、强调原创、贴近听众的策划、创作,为后续一系列广播少儿节目担当了先导者与探路者。其把握“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思路,通过唤起诗心,引发共鸣,为该类型节目培育核心听众群。
(二)打造经典名著的“青少版”,进一步拓宽节目外延
广播少儿节目的大部分收听场景为“家长收听—推荐孩子收听”,为推动该收听模式的转换,广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在《宝宝有文化》建立核心听众群的基础上,针对学龄期儿童策划推出了趣味故事栏目《名著不难懂》,该节目策划紧贴“睡前故事”的市场需求,为不能陪伴亲子阅读的家长分担一部分家庭教育责任,以传统媒体的专业角度和社会责任感为家长提供放心的睡前故事内容。
该节目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用现代传播方式重新呈现,秉持“听名著,和听故事一样精彩”的理念,忠实原著,在主要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尽量保留原著的神韵与风骨,和青少年一起感悟中华经典,同时,结合原著故事情节,对原文中的诗词、俗语、典故等进行通俗解读,彰显经典名著的文化魅力。5年来,该节目通过广播与新媒体联动,创新传播手段,采取微信互动、创意海报等形式吸引少儿及家长群体关注,让文化节目更接地气。
(三)探索民间故事的时尚表达,传承特色民族文化
少儿文化节目的创作,要有开阔的视野,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善于发掘本地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呈现精彩的本地特色元素。广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于2022年7月策划开播广西民间故事系列融媒体节目《达依的365夜》,推出原创卡通形象——小女孩“达依”与布偶矮马“达达”。节目通过主持人生动活泼的演绎,将《妈勒访天边》《一幅壮锦》《百鸟衣》等广西优秀民间故事用现代传播方式重新呈现,吸引青少年关注,寓教于乐,彰显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魅力, 将生态环保、文化保护等理念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作用,打造受到广泛欢迎的少儿文化节目。
该節目还尝试通过融媒体矩阵联动,创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广播节目+新媒体产品+微信互动+创意海报+落地活动+卡通周边”等形式,实现优秀民间故事的时尚表达,拓展少儿文化节目的听众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二、广播少儿文化节目的创作误区及解决方法
策划制作少儿文化节目,应当立足于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人文内涵融入节目内容,以妙趣横生的童真童趣、生动活泼的孩童语言作为节目载体,营造轻松愉快的收听体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忌把其作为家长比拼孩子人文功底的秀场,脱离少儿的语言和视角,以成年人的口吻灌输、说教,压抑少儿参与节目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结合少儿心理特点,精准设定节目定位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少儿心理认知划分为4个阶段: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2~7岁的前运动阶段、7~11岁的具体运动阶段、11~16岁的形式运动阶段,由此可以按照少儿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确定节目定位,制定节目形式。例如,定位于古典诗词启蒙的《宝宝有文化》,针对3~6岁的幼儿,为符合“前运动阶段”儿童习惯将事物感知转化为图像认知的心理特点,节目选取的诗词强调篇幅精练短小、韵律朗朗上口;定位于趣味故事的《名著不难懂》,针对6~12岁处于“具体运动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迅速提升,抽象认知能力萌生,对外界极具好奇的特点,更注重把“读名著”变成“讲故事”,重在培养学龄期儿童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没有引入过多的艺术评价与背景分析,正如节目名所描述的,以“不难懂”的方式读名著。
(二)丰富节目互动参与感,尊重少儿的话语权
部分少儿节目编导在节目创作时,并不信任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把少儿节目当成另一种形式的“校外课堂”,少儿在节目中的任务只是聆听,或是直接“帮”参与节目的少儿嘉宾设计语言、行为,一些节目语言明显超越了少儿的心理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节目编导只是借少儿之口,讲述自己想要传达的节目内容。这些成年人视角的叙述,将少儿包装成“小大人”,并不能有效提升少儿对节目内容的接受度与认可度。
制作少儿节目应当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讲述故事,例如,《达依的365夜》节目版头、片花宣传都邀请儿童参与录制,从节目形式、节目包装上拉近了和少儿受众的心理距离。每期节目都以“母女睡前对话”为引子,开启故事讲述,将节目巧妙地引入“童言童语”的语境中,让每一个民间故事都充满童趣。“孩子的梦境”又让种种奇思妙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在节目故事里,“达依”可以现场听刘三姐唱歌、看神话中的“一幅壮锦”、询问妈勒访天边的缘由。
少儿成长过程中,在特定年龄段所展现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是非常珍贵的,许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往往在成年之后不再出现。因此,在《宝宝有文化》中,通过“宝宝问答”,把节目主角交还给孩子,少年儿童的“脑洞大开”、童声稚语让节目充满了乐趣,也让节目成为众多亲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三)避免生硬说教、装傻卖萌,点燃少儿好奇心与主动性
少儿文化节目在呈现形式上,较易出现两个相互矛盾的倾向,一是节目主创扮演看似绝对正确的导师,向少儿受众灌输不容置疑的概念,用说教的方式讲道理;二是节目主创装傻卖萌,用“低智”的语气语句和少儿交流,以获得少儿认可并取悦受众。这两种呈现方式并不利于少儿的心理接受和受众持续的听感观感。在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基础上,少儿节目既要避免连篇累牍的说教,又要避免毫无营养的娱乐恶搞,用贴近儿童、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例如,《宝宝有文化》在与少儿对话时,不设置标准答案,录音剪辑注重保留少儿天真活泼的语言语态,在欢笑中呈现一个个可爱又厉害的中国宝宝形象;《名著不难懂》以“故事讲述+剧情扮演”的表现形式,用广播声音的场景化演绎,培养少年儿童对中华人文历史的兴趣;《达依的365夜》通过小女孩“达依”与布偶矮马“達达”妙趣横生的对话,开启一段又一段奇妙的童话之旅,每期节目还会以达依妈妈的口吻讲述一个民族文化的知识点,如“壮锦”“花山岩画”“稻作文化”等,实现兼具娱乐性与知识性的内容传播。
三、广播少儿文化节目的创新呈现
广播少儿文化节目的内容创作,要为节目的创新呈现预留“接口”,包括提前布局节目的融媒体矩阵呈现、规划家校联动的节目参与形式、谋划不同行业合作的可能性等,既追求节目的社会价值引领能力,又善于发掘节目的商业变现能力。少儿节目不仅连接收听、收看节目的少年儿童,也连接着拥有消费能力的家长,应当通过节目互动、融媒交流、线下活动等方式,将节目受众转化成认可节目品牌与影响力的用户群,从而使节目主动拥抱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突破直录播节目限制,探索更多呈现可能性
优秀的媒体节目,应当努力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传播内容的人际“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广播少儿文化节目能够以节目内容为载体,凝聚具有共同教育理念、价值理念的人群,强化节目与受众的链接,并构建受众之间的传播链。《宝宝有文化》自开播以来,先后邀请近200组家庭参与 “现场版节目”,举办“少年说诗词大赛”“端午诗词秀”等线下节目互动活动,通过走出录制间、直播间,与节目听众面对面交流,丰富节目呈现形式,用“汉服走秀”“时令美食手作”等直观的体验,拓展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场版节目”吸引了商家赞助或冠名,活动利润率良好,展现了品牌IP优质的市场变现能力。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转化为对受众的感召力,并最终形成对市场的吸引力。
(二)尝试优质内容的多元表达,开发多维度产品
少儿文化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期来看,取决于节目自身对视听收视市场的适应能力与内容变现能力。优秀的少儿文化节目应勇于接受市场检验,尝试多种样态,让节目自身创造价值、产生效益。湖北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推出的《汉字解密》为业界做出良好示范,该节目充分利用全媒体矩阵,在电视频道及新媒体平台(包括今日头条、微信、乐视网等)进行发布,并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签订版权分账协议,实现节目在海外的付费收看。与此类似,《达依的365夜》也已经实现在广播频率及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下一步还将与出版社接洽IP合作,开发少儿故事“剧本杀”,尝试内容变现。
(三)拓宽不同行业合作通路,打造节目的影响力矩阵
长久以来积聚的媒体公信力,是广播、电视媒体开办少儿文化节目的重要竞争力,贵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小小少年,非你不可》节目,通过打造“少数民族少儿声音博物馆”,为苗族打苗银、特色山歌民歌等非遗内容建立“声音档案”,并进行校园展示,展现了广电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播力。
同时,广电媒体的公信力为少儿培训、少儿演艺提供了品牌“背书”,节目主创团队还应当勇于探索新业态、发现新业绩增长点,打通少儿文化节目的上下游产业链。目前,广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的少儿文化节目通过和艺术培训品牌“广西广播电视台小主播”建立合作,逐渐形成涵盖兴趣培养、学员推荐、节目实践等环节,媒体与受众良好互动的节目生态。
四、结语
广播少儿文化节目是面向少儿群体,传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把优质的节目精神内核,通过精彩的内容创作、丰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考验着节目主创团队的策划、创作、编导、制作水平。广电媒体应以提升节目传播效果作为考量标准,建立与少儿听众平等交流的通路,构建与家校社会多元的合作渠道,创作出更多质量精良的少儿广播文化节目。
参考文献
[1]王羽.广电总局召开策划会探讨少儿节目创新发展,有什么新说法?[EB/OL].(2017-08-18)[2023-05-09].https://www.sohu.com/a/165457403_613537.
[2]李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少儿节目的责任和使命[J].当代电视,2019(4):105-107.
[3]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张戈,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5-30.
(编辑: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