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语法的新闻摄影图像意义分析

2023-06-28 15:00屈梦茹高红波
新闻潮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

屈梦茹 高红波

【摘 要】随着图像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新闻报道也呈现出视觉化转向。新闻图像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呈现,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意义衡量。关于第32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的意义分析,可以以视觉语法作为理论支撑,从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呈现、视觉示范以及视觉表征对应分析其图像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视觉语法;图像意义

新闻报道的视觉化转向,致使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以图片的样式出现并传播,新闻摄影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图像作为图形与影像的总称,其描绘方式既有平面的直观特点,又有深层次的隐喻意义,可以说在建构视觉文化的基本样态中占据重要地位。[1]新闻图像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呈现,还蕴藏了深层的价值表达和独特内涵,这就需要受众及研究者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特征等因素,综合思考新闻摄影的图像意义。

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共有10件新闻摄影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6件,按照内容题材划分,可将它们分为突发事件新闻、人物报道和科技建设3类。这些新闻摄影作品的图像意义存在不同的认知维度和释义层次,那么想要借助专门的方法去探讨图像的意义问题,就必须先做到明确图像所阐释的意义层次,再根据视觉语法针对性地解释摄影图像的具体意义。[2]因此,可以根据视觉语法理论,将中国新闻奖10件获奖摄影作品根据特性分成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3个方面解析图像含义,希望有助于观阅者更好地理解摄影图片意义的多层表达,也为后续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研究提供参考。

一、 视觉语法与图像意义的关系建构

1996年,在克雷斯和凡勒文共同编写的理论著作《解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中,他们将视觉语法的问题研究提升到理论维度,同时还在方法论上给出了明确又具体的分析路径,建构出一个普遍又易操作的分析视觉文本的模型,即分析视觉语法的3种意义系统:认知呈现维度的表征意义、人际交流维度的互动意义和视觉布局维度的构图意义。[3]以上提出的3种图像意义系统可以对应这3类的图像意义解析,研究者也可以通过对具体图像的意义分析从而解决图像产生的语法问题。基于视觉修辞学对于视觉语法的分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图像形式分析,而是着重将图像符号放置在特有的情境中进行考察,这样就可以真正理解视觉语法的构架、原理与使用规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图像意义生成的语法结构。[4]即只有将具体分析的图像按照视觉语法系统的分类归纳为相应的图像意义类型,结合图片产生的背景与成因,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图像的视觉语法结构。

新闻图片是指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场景进行取材、角度、构图等拍摄手法的使用,同时还融入其本人的一些主观思想与判断,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图片符号。[5]因此,可以说新闻摄影图片不仅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呈现,其中还包含了记者通过镜头语言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传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获得国内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极具影响力与新闻价值,这主要得益于摄影作品选材注重客观真实,主题重大,题材多元,处处体现作者用心与传递丰富情感。视觉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揭示图像文本的意义体系,依靠视觉语法系统解读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的图像意义,既是对图像本身意义与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探索,又能得知中国主流新闻的主题选择与价值取向,为未来新闻摄影作品的创作指明方向。

二、图像视觉呈现:新闻摄影图片的再现意义

凡勒文和克瑞斯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6]叙事再现指的是将图像不断变化的过程呈现出来,概念再现则是指将参与者的象征意义体现出来。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通过纪实摄影,将重大突发事件场景客观呈现给受众,还原抗灾现场,激发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共同抗击灾难的积极性,体现了图像的叙事再现,又通过概念再现,提炼关键视觉元素、凝练历史时刻,增强观者视觉认知,植入社会价值与情感共识。

(一)纪实性视觉叙事:记录突发事件现场实况

摄影图片本身的色彩和构成画面相较于文本更具有冲击性和直观性,一方面清晰明了地记录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及结果,有利于观者更全面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激发受众对于事件动态的关注,有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例如,二等奖摄影作品《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就包含了一组体现战士们抗洪画面的图片:在河南卫辉泥泞的抗洪大堤上,一群解放军战士用手将铁丝网举过头顶,拿着铁锹铲除积水,旁边有一些运输石头的车辆。这组照片中既有对抗洪大场景的记录,也有中近景的定格,以及对人物眼神、动作的细节展示,不仅直观表现出战士们的坚毅、勇敢和奋斗的军人品格,还通过军人与人民之间的互动,体现出军人为人民、为家国的无私奉献精神。又如,二等奖摄影作品《除夕,打通百姓回家路》和三等奖摄影作品《守护生命》,这两件作品都是单幅图片报道。前者表现的是伊犁边境管理大队民警在暴雪天气为了方便当地群众通行连夜铲雪,最终打通20余公里道路。该幅作品通过定格抢险画面,展现出人民警察不畏艰险,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力量与决心。后者图片画面为积水区中,卷起裤腿的护士抱着新生儿紧急转移,阳光洒在新生儿的脸上似乎象征了未来充满希望。这三件新闻摄影作品的主要内容都是直观记录重大突发事件的场景,真实、直观、震撼人心,深刻还原了抗灾救险的危急和艰难,强化了受众对灾难危害的认知,从而调动受众对灾难新闻信息的关注以及共同抗灾的积极性。

(二)共识性视觉认知:植入情感与价值认同

新闻报道的配图要讲究取舍,因此,要做到擅长捕捉和提炼新闻图片中的视觉元素,通过摄影图片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更容易唤起受众的情感认同、传递社会价值共识。如获一等奖的摄影作品《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向全国民众传播了脱贫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了中国人民为脱贫奋斗的价值共识。三等奖摄影作品《(东京奥运会)苏炳添闯入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再现)》展现了运动员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奋力奔跑的姿态,摄影记者利用高速快门,捕捉到这彰显摄影理念的“决定性瞬间”,體现了中华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蓬勃的生命力。以上提到的两件获奖摄影作品都包含强化指代意义的视觉元素,加强了受众对图片传达的价值共识的认同感,激发了受众对报道内容的正向联想。

三、图像视觉示范:新闻摄影图片的互动意义

新闻图像的互动意义,主要是指依据视觉语法,从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三个方面去分析。图片中主要人物的目光指向、摄影者对图片中主体与受众的关系建构,以及拍摄视角体现出的受众对被摄主体的态度等,都会建构出新闻图片的互动意义。[7]新闻摄影通过传递给受众图片中的信息性内容起到视觉示范作用,一方面给予受众相关防范信息以规避社会突发风险,另一方面引导受众理解并遵守社会政策和贯彻道德要求,深度建构新闻摄影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意义。

(一)信息性视觉传递

在抗击新冠肺炎(今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战役中,政府不断提出对策,民众也应对其做出积极响应。但受人口数量与国民素质水平的影响,防疫信息一时很难被全部群众理解透彻,新闻摄影在这时就要承担起传递视觉信息、普及防范风险政策的重任。摄影作品将图片信息置于公共关系距离中,拉近与受众的关系,通过给受众提供真实的疫情状况和有益的防范信息,为社会成功规避风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摄影类二等奖获奖作品《我和我远方的家》,记者利用幕布投影重塑空间,以“隔空”合影的形式,拍摄包括地铁建设者、公交车司机、快递员、保安等工人与远方家人的“全家福”,将防疫政策柔性地呈现给受众,拉近彼此的距离,反映了各行各业留京劳动者的心声,服务国家疫情防控大局,有效地宣传了“就地过年”的政策,使之深入人心。

(二)榜样性视觉示范

新闻摄影报道通常以“提供性”图片为主,向受众直接提供信息,由受众从信息中提取所需。因此,新闻摄影通常谨慎挑选和传播摄影图片的主题与内容,坚持利用新闻摄影塑造视觉榜样,并且在传扬示范榜样良好品德的同时,提倡观者尊重与学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如摄影类三等奖获奖作品《“诚信奶奶”10年还清2077万元债务》,报道了一位老人通过10年艰辛努力,到2021年成功清零负债2077万元,组图中有老奶奶在逼仄的小房间里制作羽绒服的样子,也有老奶奶带着老花镜努力计算账目的情形。这组作品的构图主题鲜明,摄影景别丰富,叙事气息浓烈,颇具生活感,为社会树立了诚信人物的典范,建构了视觉榜样与观者的互动关系。

四、图像视觉表征:新闻摄影图片的构图意义

摄影的构图意义有两个原则:信息值和显著性。即图片的上下、左右、中心和边缘分别有着不同的信息值,例如,图像的中心位置到边缘代表着信息重要到次要的过渡。显著性指的是新闻图片中的组成元素对受众的吸引程度,还可以将不同的视觉元素放置在图片的前景或背景、调节元素的大小和色彩鲜明度等来实现对受众注意力的配置。[8]从摄影构图的信息值和显著性两个原则出发,分析新闻摄影的构图意义更加透彻明了,从图片组成元素的位置分配及吸引力程度入手,可以得知新闻摄影中简明扼要的信息结构更容易被受众接收,并且一些显著鲜明的图片特征使得新闻图片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从而给观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一)真实性视觉构图:图像信息值意义传达

“真实”是新闻摄影一直秉持的创作理念,因此,新闻摄影常以最真实的构图角度,进行新闻信息的客观呈现。摄影作品《120岁佘山天文台下月启动史上最大规模修缮,上万册天文学古籍资料将被数字化保存》(以下简称《佘山天文台》)中,记者选择从外景到内部,对罕见的天文设备、巨量藏书等进行扫描式的全方位拍摄记录,这种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体验可以大大避免观者对现实情景与物体的认知出现偏差,做到图像传播的严谨与细致。另外,摄影记者还可以依据信息值的大小,选择将重要信息安排在最显眼的中心位置,图片的上下左右边缘位置都做背景,正如《佘山天文台》的摄影记者在拍摄天文书籍时,将书本外形及内容居于图片中间,背景做模糊处理。在该组摄影作品的创作中还包括了一些独特的拍摄手法,即摄影记者使用了仰拍手法记录下佘山天文台恢宏的建筑造型,呈现给受众既直观真实又震撼的视觉感受。

(二)形象性视觉构图:图像显著性意义表征

新闻摄影以大小对比、位置及色彩等的显著性特征发挥视觉传达功能,体现构图意义。新闻图片的构图设计是在记者自身的审美选择与拍摄技术的支撑下进行的,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记者对摄影作品的视觉处理方式,例如,利用色彩、光线、造型以及空间等显著的视觉构成元素对图片中的视觉重点进行再现或者表现。[9]因此,具有明显构图表征的新闻摄影图片往往都是在经过精心策划与时机的等待下创作而成的,图片本身具有显著的画面特征与凝练的叙事结构。三等奖摄影作品《世界单体最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中,记者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展现了这座光伏電站的建设场景和独特风采,图像画面中物体的色彩缤纷,线条流畅,基调充满视觉可读性。通过对视觉构图中显著元素的着重表达,该组新闻摄影作品做到了新闻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让观者在欣赏庞大的发电站的同时,不由得感叹光伏发电站的宏伟与工人建设时的不易。

(三)表征性视觉构图:传达记者视觉认知

新闻摄影利用表征性构图解读视觉图像意义,传达媒体或记者本人的认知与记录。新闻摄影的图片虽然是由平面形式呈现,但其中的线条、光影以及色彩等诸多视觉元素将其构成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表现空间,而通过对新闻图像这些表征系统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图像的视觉意义,并且理解记者在图像中对现实或主观世界的记录、认知与表征。三等奖摄影作品《最美冬夜》画面中,雪白的山峦与深沉的黑夜,与汽车橘黄的灯光和行进的人物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冷暖与动静对比,传递出电路巡护工人守护群众温暖过冬的光明力量。其中所包含的图像表征系统描绘了美丽奇妙的冬夜景色以及与景色相反的险要情形,也正是在这种视觉的冲击对比下,更加能够满足记者视觉认知的充分表达。

五、结语

通过分析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发现,其不仅包含了记者对新闻真实事件的客观记录,也包括摄影者对图像参与者的选取依据以及对视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行为的选择必然受到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自身的观点看法的影响,视觉语法同样在建构图像意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视觉语法理论解读新闻摄影图像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纪实直观的新闻图像加强观者的在场感,激发情感认同和提升受众参与积极性;视觉语法的隐喻功能赋予新闻图像表征意义,传递给受众深层含义,实现双向互动;精心设计的摄影构图满足观者对艺术画面的欣赏需求,体现了新闻作品的艺术性。对于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的图像意义分析,可帮助研究者与观者更好地理解摄影图片传达的新闻信息与传播影响,为新闻摄影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韩丛耀.论中华民族特色图像媒体基本程式[J].中国出版,2016(4):23-27.

[2][3][4]刘涛.图像研究的语义系统及其视觉修辞分析方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7-48.

[5]沈文倩.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新闻摄影:以2008—2017年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19(20):24-25.

[6][8]Gunther Kress,Theo van Leeu 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2.

[7][9]王南杰.基于视觉语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摄影图片图像意义建构:战“疫”新闻图像研究之一[J].新闻爱好者,2021(1):83-86.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中不同的拍摄角度及效果
新闻摄影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从抗洪救灾报道看新闻摄影的全媒体创新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视觉创新:县市媒体转型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