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聪
摘 要: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军民在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实践中所凝练生成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健康工作和医学教育的行动指南。值建党百年之际,抓住党史学习教育契机,结合医学院校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特色实际,从历史溯源、内在意涵、现实价值的逻辑维度对红医精神进行解读阐发,创新弘扬红医精神的实践路径,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长效化、制度化落细落实,筑牢医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红医精神;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回溯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始发,在非凡的历史奋斗过程中孕育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强韧有力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走出了一条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指导革命实践的中国特色道路,为中华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富强提供了丰厚滋养。读懂党的历史,解码共产党人的精神,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文化具有核心指向作用。发端于红军革命时期的红医精神,是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指导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意涵。如今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列为传染病“乙类乙管”的防控背景下,培养信念坚定、医技高超、走在前列的医疗卫生队伍对于未来增强传染病风险应对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党史中汲取养分,基于历史溯源、内涵阐释、现实价值的逻辑维度来深度挖掘红医精神的价值伟力,将其深刻嵌入到医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中,可以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红医精神的历史溯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中华民族历来对于医生职业、医者精神有着极高期待,古语有云“上医医国,其次疾人”便是表达了对仁医的敬仰。红医精神则是在传统中华医者精神的文化土壤上萌芽,伴随着中国近代革命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充实起来。
(一)红医精神的诞生
“红医”一词,来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卫生事业的创建[2],最早出现于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时期,多指代“红色医生”。由于苏区根据地长期处于反围剿的战时状态,加之当地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条件极其有限,频繁的战争带来了大量伤员,但医疗资源却始终处于短缺匮乏状态。为了保障伤员得以及时救治、保证苏区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求,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党中央的支持下正式成立,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生”,之后号召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指出医疗工作的目标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3],朱德同志认为红医“应当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要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精神,同时还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4],这也成为了红医精神的诞生根脉。此后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医疗业务素质过硬的“红色医生”正是在这样的艰苦卓绝条件下被培育出来,并不断投身于革命战争中,为革命力量的生存持续保驾护航。
(二)红医精神的发展
红色医生队伍不仅是医务保障人员,更是革命的战斗者,经历了早期多场重大革命事件,从苏区建设、长征历险中不断汲取养分、增长经验,跟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在实践中发展了红医精神。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暂时结束,红军卫生学校抓住契机持续开展医学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培养了诸多医疗骨干人员,他们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奔赴抗日前线,在艰苦斗争中扮演多种角色,既忙于救治伤员,又要负责伤员的日常护理,同时还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5]以及卫生知识宣讲,充分地发扬了红医优秀品质。彼时白求恩医生作为红军医疗人员支援医疗卫生事业乃至献出生命代价,毛泽东同志撰文高度赞扬其人道精神,更为红医精神赋予了更高尚的国际主义高度。在红医精神的支撑下,红色医疗队伍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巨大贡献,并深刻鼓舞着建国后医疗卫生工作者为国家发展、人民健康而不懈奋斗着。
(三)红医精神的成熟
从新中国诞生至今,红医精神与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同频共振的基调,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贯彻以红医精神为内核的医学思想驱动,推进医药卫生各项事业的进步,助力国家和人民跨越一道道难关。建国初期国家面临着医疗体系不健全、医疗技术落后、医药产品短缺等现实困境,在这百废待兴之际,天花、鼠疫、疟疾等传染病也频频发生,面对疫情威胁的重大挑战,党中央果断把“人民健康安全”放在首位,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号召广大医护工作者坚守岗位,在治疗的同时发挥战斗力深入群众开展防疫知识科普宣传,这一优良传统在2003年抗击“非典”、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得以延续和充分展现。除了立足一线无私奉献的千万医疗工作人员,还有发挥创新精神寻找治愈良方的一批医药科学家,如屠呦呦提制的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疗疟疾、顾方舟研发的“糖丸”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等,这都是红医精神在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具体表现。如今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未宣告大流行结束的当下,红医精神也可以是人类健康共同体理念,以向世界捐献疫苗、传授抗疫经验的行动所诠释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逐渐走向成熟,为未来社会主义健康事业发展持续赋能。
二、红医精神的内涵阐发
红医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脉相承的先进精神文化,是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特色鲜明的生动图景,可以从思想信念、价值追求、专业支撑、工作作风等价值维度上阐释其内涵。
(一)红医精神的思想信念:听党指挥,政治坚定
医药工作者要时刻加强对马列主义的政治学习,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不能脱离政治,实现政治与技术的统一,做到又红又专[6]。红医精神的灵魂在于永葆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听党指挥,对党忠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稟赋红色基因的全体医疗卫生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创立人民卫生事业,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红军力量相对薄弱,在敌我悬殊的对比中,身处战场后方的医疗卫生人员也时刻遭遇着严峻的生死考验,但他们与奋战在前线的战士们一样,都需要忠诚于革命的思想觉悟,确保信仰的坚守,如此支撑着他们为革命牺牲自我的决心。
(二)红医精神的价值追求:无私奉献,救死扶伤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7],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牢固秉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诠释的无私奉献品格正是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政治底色。被称为“红色医生”的傅连暲倾其所有的医药资产捐献给红军革命事业,名医戴济民在毛泽东的动员下携带诊所的物资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他们为代表的医疗卫生人员无私奉献,志愿付出,将救治患者生命作为唯一宗旨,挽救了无数军民的生命。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中华医德的优秀伦理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求医务工作者树立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展现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红医精神的价值追求,也是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落脚点。
(三)红医精神的专业支撑:技术优良,精益求精
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多次强调医务工作者在专业技术上要精益求精,技术优良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的办学方针,红色军医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8]。医学是一门人学,需要尊重医学规律、掌握专门的医疗技术才能够治病救人,否则难以保障广大军民的生命健康。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起一支政治信念坚定、专业技术出色的红色医疗队伍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井冈山、瑞金以及延安等根据地建立了多所红色卫生院校,为革命斗争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并在此硬件基础上着力提高软件配套,如创办《红色卫生》等医学刊物,既在当地普及医疗卫生知识,也为医务人员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媒介平台。从技术培训到思想引领,多措并举加速了红医队伍的成型,也为红医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支撑。
(四)红医精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勇于开创
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独立领导人民革命以来,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所开辟的根据地多数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乡村地区,物质条件贫乏。而红医事业处于草创阶段,经常性地面临救治场地受限、器械不足、人员缺乏、资金短缺等窘境,在遭遇国民党武装围剿封锁时困难更甚。在这样的艰苦情境下,党培养的红医队伍发扬乐观主义、埋头苦干的精神,愈挫愈勇,没有条件便创造条件,如自制医疗器材,中西结合钻研医药技术,以祠堂、废旧医院等地搭建临时手术室等,正是凭借其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工作作风克服困境,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开展红色卫生事业,也为我国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宝贵的经验[9],也为革命传承注入了更具现实指向、更富发展动力的内涵。
三、传承弘扬红医精神的现实价值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重视青年教育,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指引,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显然,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革命岁月所孕育生成的红医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向,对于推进医学教育党建工作、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医学人文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树立正确政治导向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离不开各级党组织、所有共产党员的政治自觉。青年学生党员、先进分子更是要从一开始扣好“人生的扣子”,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动员、发展优秀的学生党员,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尤为重要,并借由朋辈亲和力的效用进一步引领带动其他学生群体坚定信仰、走正确道路。朝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医学院校更是肩负培育医德与医技并重的优秀医学人才的重任,要将学生党建工作放在更加优先的战略位置,多举措夯实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再到党史学习教育,不变的逻辑就是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回归基础党建而言,根据医学专业特殊性可以弘扬以红医精神为抓手,将红医精神融入日常政治生活、党建学习活动,用好红医史料素材,学习红医榜样,以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媒介载体做好红医叙事,延伸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打造好红医文化矩阵品牌。
(二)实现思政育人追求,筑牢学生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事业的重要一环,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补足“精神之钙”。红医精神所内蕴的价值理念体系是做好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资源,需要大力挖掘以丰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中的“拔节孕穗期”,他们在观念的塑造定型过程中,由于当前互联网传媒的发展加速着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交锋,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拜金物质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近年来有不少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的事例被频频曝出,诸如此情况都是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术是与人民健康事业紧密关联的,医学生能否拥有正确政治方向、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责任是衡量医学院校立德树人事业的标尺。因此借由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学生了解红色卫生史,感悟红色卫生工作者在艰苦年代的顽强意志,以及红医先辈们对党和人民永葆忠诚的认同担当,可以帮助青年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喜闻乐见的渠道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亲和力。
(三)厚植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良好医德医风
医学人文精神是以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人性的提升为价值追求,核心在于医学是有温度的,强调以人为本、敬畏生命。传统中医学的伦理思想饱含“人本”理念,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而马克思人道主义论述中对人的价值予以深入思考,认为“人是人的最高品质”,赋予人文精神在现代意义上更高层次的阐释。红医精神一方面传承了中华医学伦理的人本思想,另一方面也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人道观念,强调生命的可贵可敬,倡导“生命至上”,并立足于当时国情特点、革命方略从医疗技术、服务保障、集体利益等方面发挥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不仅确保了医疗工作者的职业品德,也有利于教育培养红色医疗事业接班人,在革命實践中形成了独特朴素的医学人文精神,成为夺取革命最终胜利的内在驱动力量。如今,和平年代背景下的医疗技术发展之快更加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尤其是从医学教育的根本着力点出发,将医学人文精神嵌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发扬红医精神纯粹的人文特质,系统化地提升医学生的道德素养,精细化地滋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实践。
四、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青年医学生将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准医务工作者,理应自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医血脉,挖掘其时代价值。然而现实中红医精神在医学教育中仍存在缺位现象,宣传力度不足,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强化红医精神这一优质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优化红医精神在育人维度上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课堂主渠道,推动课程思政落地
课堂教学是医学生受教育的主渠道,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在学科科学体系方面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即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具体而言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挖掘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有正确的方向[11],而这也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医学教育课程可以根据课程性质与红医精神紧密结合,挖掘课程体系中生动的党史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例如,讲好红医榜样故事,开展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结合当下医学发展前沿以及党和国家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政策的科学调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化和启迪,更加坚定党领导下的国家医疗制度和政策实施的优越性,借助红医精神引导学生在学医道路上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医德修养。在“三全育人”方针的要求下,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要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从红医精神中汲取滋养,以政治性引领专业性,才能保证课程思政在培育合格医学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开展“红医”实践,实地实景受教育
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导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课堂[12],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医学院校专业特色,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前往革命老区开展“红医”实践,寻访红色印记,举办义诊活动。以深圳大学医学部为例,发挥党支部主阵地作用,带动团学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组建师生实践共同体以红色革命圣地为依归,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近几年先后前往井冈山、延安等地,一方面深入学习领会革命老区精神,参访红军医院旧址、中国医科大学旧址,在“红色医生的摇篮”中追寻先烈足迹,了解革命年代的紅医故事,学习榜样力量,感悟红医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在历史与当下的对比中更加细致地观察了解社会,感受国家大政方针在基层的落地,更好地了解国情环境,从思想层面发现价值、升华自我。在红医文化萦绕的当地,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当地群众办实事,举办健康宣讲、义诊等活动,在医疗实践中切实地增长才干,更好地增强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此外,也可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搜集红医历史素材,建立素材库,在志愿服务行动中真切感受红医精神。
(三)建设网络思政阵地,拓宽党史叙事渠道
在智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政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将红医精神通过新媒体工具来呈现,更契合当代大学生在知识获取、理念嵌入的特点。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学习强国、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将党史、红色卫生史、医者榜样故事等以图文、视频叙事的具象化方式来展示。以共产党精神谱系为素材库,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推出“建党百年读百本书”“医学大家越时空,动人故事我来讲”等线上活动,以文本推送、视频录制的方式着重介绍包括红医精神在内的系列伟大精神以及红色医生故事,如此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渲染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内化。在宏大结合微观的历史叙事中,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工具传播,让医学生可以学习红医楷模等英雄人物的理想信念,铸牢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列主义、爱党爱国的思想根基。
(四)根植红医精神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品牌是学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色,具有诠释大学精神的载体优势,也为构建“大思政”格局丰富了渠道。在遵循“三全育人”原则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医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年龄特点,将红医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这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例如各医学院校可以聚焦学校历史、办学特色,以举办医学人文节、医药文化节等为品牌构建主线方向,辅以各项子活动来充分彰显医学专业属性,并且针对性注入党史素材、红医文化元素,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医学人文氛围。通过主题演讲、视频拍摄、剧情表演等多元途径,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打造红医文化传播矩阵,吸引学生积极热情参与,争做红医精神的宣讲人,将红医精神有力地内化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在求医行医路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起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贡献的崇高信念,为守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做一个医德医技双全的社会主义卫生工作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准确学习把握党的百年发展历史,更为高校持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向导,为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凝聚青年青春力量指明了方向。红医精神作为党在历史发展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作为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个鲜明坐标,随着社会发展亦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所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可以说都是红医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呈现,是无数医护工作者与各行各业人员合力为人民生命安全构筑防线的时代担当。要注重从党史学习、社会实际中寻找、挖掘丰富、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学生受教育的生动教材,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弘扬红医精神,激发学生开拓进取、勇扛医者使命的责任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2]赵群,孙海涛,李春雨.红医精神的价值内涵及时代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07):787-7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3.
[4]刘善玖,刘薇.中央苏区时期医务学校创建探析[J].党史文苑,2008(10):13-14+17.
[5]陈子静.红医精神的历史溯源及其成就[J].中国医学人文,2021,7(10):11-13.
[6]孙隆樁.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0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8]王林松,郭秀芝.中国医科大学岁月[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3.
[9]赵丽,王泽坤.论红医精神的内涵、价值与传承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11):1423-1427.
[10]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11]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12]胡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价值意蕴与发展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8(01):107-111.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