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分析

2023-06-27 04:05张凯
艺术大观 2023年13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

张凯

摘 要:声乐是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音乐形式,是我国艺术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中国声乐作品的基础是语言,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咬字与吐字直接决定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否完美呈现。中国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都离不开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吐字,因此,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与吐字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从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定义与基本原则出发,阐述了咬字与吐字对声乐作品演唱的重要性,进而对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促进中国声乐在艺术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声乐作品;咬字;吐字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3-00-03

中国声乐作品是对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了精神文化多方面的精髓,是基于现实生活与历史传说之上而成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呈现的关键元素是演唱过程中的咬字与吐字,声乐作品中的主观情感依托于咬字与吐字的技巧得以展现,换言之,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是作品情感呈现的重要途径[1]。声乐这种综合艺术融合了歌词、旋律等多种内容,歌词语言作为声乐艺术的支撑功底,咬字与吐字成声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最为关键且容易出現问题的环节,规范的咬字与吐字能够快速激发观众的精神与情感共鸣,因此,深入剖析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是当下声乐艺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咬字与吐字

(一)咬字

所谓咬字,就是指在声乐作品表演过程中对字头正确、清晰地发音。咬字“咬”的是字头,也就是声母,声乐表演的发音是否清晰关键就在于咬字是否咬准,地方方言、平翘舌部分,容易造成观众听不清声乐的歌词内容。声乐作品的发音共分为五层,分别是喉音、舌音、齿音、牙音、唇音,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咬字灵活不僵硬,选用合适的咬字力度,可以使声乐作品呈现得更加灵动,快速地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声乐作品的感染力[2]。

(二)吐字

所谓吐字,则是一个发音的过程,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发音主要是指从字腹到字尾。字腹与字尾都是韵母,韵母清晰的表达包括演唱过程中的口型与收尾,干净的收尾能够使声乐作品的意境得以完整呈现,精确的归韵收声对于声乐作品的意境呈现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吐字训练与口型训练、归韵收声训练息息相关,圆润饱满的发声保持口型不变且气息连贯,才能保证声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的吐字恰到好处。中国声乐作品表演中咬字与吐字要做到气息的自然过渡,切勿因过度追求咬字与吐字的技巧而导致歌词的断点,影响声乐作品的完整表现[3]。

二、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原则与重要性

(一)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基本原则

中国声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的咬字与吐字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此才能保证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得以完整表达、人物形象得以完美塑造、艺术情感得以充分宣泄[4]。首先,保证清晰度是咬字吐字的首要原则。对于观众而言,了解声乐作品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歌词,然后才能通过声乐作品的旋律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清晰利落的咬字与吐字是声乐作品思想内容表达、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情感宣泄的重要前提。其次,保证连贯性是咬字吐字的根本原则。声乐作品歌词与旋律的连贯能够有效地激发作品的艺术韵味,连贯的咬字与吐字能够在整个发声过程中自然地过渡并与声乐作品的旋律完美结合,给予观众视听享受。最后,维持共鸣是咬字吐字的重要原则。发声器官的共鸣是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唇、齿、舌以及整个口腔和声带的协调统一发声,能够保证声乐作品演出时,咬字与吐字过程和作品旋律的良好过渡,以发声器官的共鸣带动观众与表演者以及声乐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强化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咬字与吐字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与吐字是最基础且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表演者的基本功和演唱技巧来看,咬字与吐字是衡量声乐演唱者表演水平的关键元素之一。咬字与吐字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至关重要,首先,能够为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提供辅助作用。声乐是一种融合了歌词、旋律以及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咬字与吐字的声乐演唱技巧,恰恰强化了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精准的咬字与吐字结合作品整体的节奏和韵律,营造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情境,辅助整个声乐作品的情感升华。声乐作品的演唱形式丰富多彩,演唱难度也随之提升,准确的咬字与清晰的吐字技巧,能够辅助声乐表演者把控作品节奏,强化情感表达。其次,能够提升声乐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吐字与咬字是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重要艺术形式,准确的咬字与吐字,能够保证声乐作品语言与旋律的有效结合,促进声乐作品情感的进一步诠释,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咬字与吐字的熟练度越高,越能提升声乐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咬字与吐字是声乐作品表演者把控歌词与旋律的重要基本功,以声调和语感的变化将声乐作品的音乐感染力更加丰富地表现出来,给予观众更多层次的视听感受。

三、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方法

(一)运用歌词语言发音,把握咬字吐字基础

中国声乐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歌词语言以及声调是基于地方方言而成的,声乐作品的风格多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在这类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咬字与吐字的把控对于歌词语言和发音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既要字正腔圆,又要保证咬字吐字与强调相互配合,相互平衡。各声乐作品的歌词语言和发音对于演唱尤为关键,是观众听懂并理解声乐作品内在含义的重要前提,因此,合理地运用歌词语言和发音,把握咬字吐字的基础重点就在于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赏析。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字正腔圆的主要依据是歌词的语言和发音,而歌词语言和发音又归结于声乐作品的特色。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要结合不同的旋律和语调,精准地咬字与收音、归韵,对于不同的声乐作品,演唱者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以陕北民歌为例,夸张的声调处理方式配合着甩腔技巧,能够精准地表述歌词语言的含义,强化歌词语言发音与声乐作品旋律的融合。

语言性是声乐作品歌词的基本属性,自古以来,旋律是声乐作品演唱的重点一直误导着人们,虽然旋律对于声乐作品演唱和艺术性表现的影响最为直接,但是对歌词语言的赏析与咬字吐字的清晰与准确,才能更好地保证对声乐作品艺术内涵和情感的有效诠释。重视对声乐作品歌词和语言发音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歌词的深入理解,进而理解整个声乐作品内涵与情感表達,才能为把控声乐作品的旋律更好地服务。在声乐作品演唱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歌词的字数过多导致声乐作品演唱者出现吃字的现象,尤其在一些节奏性和韵律性较强,跳跃明快的声乐作品旋律中,吃字现象尤为严重,弱化歌词中的某个字或词,能够从听觉上改善声乐作品的演唱效果,但是在歌词含义上的表达也出现空白与断层,不利于观众理解声乐作品,也无法体现声乐作品演唱者的表演技巧与深厚的基本功底。

(二)处理歌词语气旋律,衡量咬字吐字韵味

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作品故事的描述、表演内容的传递以及情感的诠释除了对歌词语言发音的运用之外,也离不开歌词语气和旋律的婉转调整,通过对歌词语气旋律的处理,衡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的韵味,能够在听觉上激发与观众的共鸣。平白直叙的演唱方式,只是将声乐作品的表层内容向观众进行传达,却无法以灵动传神的技巧,阐述声乐作品的深层内涵。因此,在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过程中,不仅要求字正腔圆,对于语气和旋律以及不同人物角色塑造过程中的语调的变化也要格外注意,声乐作品的韵律是通过歌词语气和语调的变化来调节掌控的。例如,在声乐作品《白毛女》的演唱过程中,主人公杨白劳在不同的场景下情绪的转变应当十分鲜明,寒冬夜间躲账回家的语气应该以疲惫无力、低沉凄凉为主,转而到以女抵账这部分,歌词的语气应当辅助基础旋律趋向于惊恐、无可奈何。诸如此类,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歌词语气和旋律的处理,可以结合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夸大,使咬字与吐字更加灵活。

对声乐作品歌词语气和旋律的处理,实质上是对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发声轻重、高低、快慢以及停顿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以此来衡量声乐作品咬字吐字的韵味。语气和旋律的处理能够在特定的表演环境下,通过强化语气和转换语调的形式来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声乐是一种将歌词和旋律有机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声乐作品演唱前,需要吃透歌词语言和发音,并对歌词的旋律和语气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歌词语气和旋律的转换,来衡量咬字吐字的韵味,将声乐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情感特征,通过咬字吐字和语气旋律的处理完美地进行诠释,给观众带来更加优美的视听享受。声乐作品演唱者对咬字吐字的把控,具体体现在作品唱腔语气和语调的控制,将作品的重点转移到自身的情感表达上,通过差异化的咬字吐字方式,使声乐作品的演唱效果更具感染力。合理地处理声乐作品的歌词语气和旋律,能够快速地将观众带入声乐作品的情景中,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

(三)找准字头字腹字尾,紧扣咬字吐字要素

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和吐字涉及字头、字腹、字尾三个点,也就是咬字吐字的三大要素,在声乐作品演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咬清字头能够精准地发出声音,且让观众轻而易举地听清歌词内容是什么;延长字腹保证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字腹不变形,能够在唱腔发出长音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字尾也就是归韵,在歌词唱腔的最后完成字尾的归韵,能够使声乐作品的咬字与吐字更加规范,呈现出声音饱满、字正腔圆的状态。咬字吐字三要素的把控要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进行重点的转移和选择,当内在情感需要强烈的表达时,需要重点突出歌词的字头,通过咬清字头来实现情感的表达。又比如,在声乐作品中出现古诗词时,字头字腹都需要延长,同时辅助于韵腔,放慢归韵的速度,给观众以消化理解声乐作品的时间。

咬清字头、延长字腹以及归韵是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吐字三要素的重要技巧。咬清字头要求声乐作品演唱者快而准地进行发音,准确的同时更要保证咬字和吐字的清晰。找准字头的位置,才能确定发声的着力点,保证字音的清晰和圆润通透,与观众产生共鸣。在咬字头时,力度需要控制适当,字头的发音时长也不宜过长,快速、准确且有力地咬清字头,才能为后续的延长字腹奠定基础。所谓字腹就是韵母,也称元音,字正腔圆的关键就在于字腹,字腹是声乐作品演唱发音的中心点,发音位置的着力点决定了声音的饱满程度和传递的距离。字尾的归韵是声乐作品咬字与吐字规范和完整的象征,字尾的归韵能够将声乐作品的意境完整地呈现,过早或过晚的归韵都会影响整个声乐作品的咬字与吐字,过早归韵会导致声音不够圆润和流畅,归韵过晚则会导致字与字的转换不够稳定和统一。找准字头、字腹与字尾,紧扣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三要素,才能真正地做到字正腔圆。

(四)通过声乐作品风格,定位咬字吐字方式

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声乐作品的风格进行调整和转换,这样才能保证声乐作品演唱形式的丰富多样。通过声乐作品的风格,定位咬字吐字的方式,来开展声乐作品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的练习,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声乐是一项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咬字与吐字的方式也展现了地域性的特征,准确地定位声乐作品的地域性,对于把控声乐作品的风格,选择咬字与吐字的方式至关重要。找准声乐作品的风格定位,对演唱过程的咬字与吐字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进一步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智取威虎山》选段中杨子荣的表现为例,为了成功塑造这位正面的英雄人物,在咬字与吐字的情感烘托上,可以借助发音节奏的缓慢和字词情绪的转换,完美地把控整体的节奏和韵律,表现杨子荣刚正不阿的正面英雄形象。

声乐作品的风格不同,必须搭配不同的咬字吐字方式,相对平缓且力度适中的咬字吐字方式更适合情感较为平稳的声乐作品,配合顺畅的节奏和平缓的旋律,能够利用咬字和吐字的方式有效降低声乐作品演唱的突兀感。面对情感表达热烈且节奏感跳脱的声乐作品,在咬字与吐字方式的选择上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在节奏处理上更倾向于紧拉慢唱的形式。在声乐作品的副歌部分,在感情的推进上,调整唱腔的速度和力度是首选策略。以声乐作品的风格来定位咬字和吐字的方式,需要声乐表演者对声乐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音乐素养,对咬字和吐字进行科学有效的表达,通过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演绎声乐作品的情感,增强声乐作品的感染力。

四、结束语

咬字吐字是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基本表现形式,对于声乐这种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吐字与咬字的清晰度、连贯性以及共鸣直接影响了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对于吐字咬字技术的运用要着重运用歌词语言发音,把握咬字吐字基础,处理歌词语气旋律,衡量咬字吐字韵味,找准字头字腹字尾,紧扣咬字吐字要素,通过声乐作品风格,定位咬字吐字方式,促进声乐作品的情感烘托以及节奏把控,使声乐艺术形式在音乐体系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丽.浅谈吐字咬字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文渊(中学版),2020(06):587-588.

[2]李媛媛.试论民族演唱艺术中的咬字吐字[J].黄河之声,2020(03):24.

[3]付键楠.咬字吐字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分析[J].才智,2019(27):222.

[4]戴成书.浅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J].魅力中国,2020(17):253-254.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
小小“蛟”字意义多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绕口令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Tongue Twisters绕口令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