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吉普赛回旋曲》的情感分析与演奏技巧

2023-06-27 04:05陈明
艺术大观 2023年13期
关键词:海顿演奏技巧

陈明

摘 要:被称为“世界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钢琴独奏作品《吉普赛回旋曲》是由海顿的《G大调钢琴三重奏》的第三乐章“终曲”改编而成的,是国内钢琴考级中的常见曲目。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情感分析和乐曲演奏技巧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关于这一作品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海顿;吉普赛回旋曲;音乐情感分析;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3-000-03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被称为“世界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的音乐创作体裁非常广泛,在他创作的众多音乐体裁中,钢琴三重奏这种音乐形式是自20世纪30年代的“海顿复兴”才开始被世人重新审视并评价的,从而被认为与其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一样,是古典主义室内乐的精品。[1]

本文所选择研究的作品是由《G大调钢琴三重奏》的第三乐章“终曲”改编而成的钢琴独奏作品《吉普赛回旋曲》。本文首先从海顿的生平以及该乐曲的创作背景出发,了解该作品整体的音乐感觉,其次探索分析乐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全面剖析进而使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该作品,给听者带来更好的听觉享受。

一、作品介绍

(一)作者简介

海顿是奥地利伟大的音乐家,也是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确立了交响乐的标准样式并使交响乐逐步走向成熟。

1732年,海顿出生于奥地利边境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一名制造车轮的工人,非常喜爱弹琴和唱歌,他的母亲则是一名教会唱诗班的歌手。由于海顿的家庭成员众多,父亲微薄的薪水仅能维持全家的生存,因此,海顿童年的生活一直都比较拮据。但窘迫的生活没能阻挡海顿父母对音乐的热爱,在他的家庭中经常洋溢着欢笑,特别是那些欢快的民间小曲和乡村音乐。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海顿对音乐的感知和认识,而他童年所接触的音乐风格和他所接受的音乐熏陶也直接影响了他之后作品的音乐风格,为他的音乐创作埋下了一颗种子。

(二)创作背景

《吉普赛回旋曲》是海顿于1795年(创作晚期)进行第二次伦敦之旅期间完成的,与海顿早中期的作品相比,他晚期的钢琴作品是他所创作的最成熟也最具有想象力的作品。[2]

通过对海顿的生平以及他的音乐作品分析,可以看出他有着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3]信仰坚定的海顿从来都不喜欢表现人类阴暗的一面,所以他的艺术气质也总是明朗的、向上的和欢快的。在十八世纪,吉普赛音乐即兴奔放的旋律和豪迈的情绪在当时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海顿创作的《吉普赛回旋曲》主要是用到了吉普赛民间歌舞题材,通过不断地重复主题曲调体现回旋曲的风格,同时还通过运用同音反复、切分等鲜明的节奏型体现吉普賽民族的特性,在听感上像是被带进了一座狂欢的吉普赛营帐,而营帐中的人们正跟随着音乐不停地旋转、跳跃,呈现出一幅吉普赛人民欢庆热烈的画面。

二、作品的音乐情感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海顿的《吉普赛回旋曲》即《G大调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 No.39 in G Major第三乐章Presto(急板),2/4拍,典型的回旋曲式,ABACA是回旋部分的结构,其结构如表1所示。

(二)曲式结构中的情感分析

主部A中的1-8小节和9-16小节是全曲的主题灵魂,其中9-16小节是在1-8小节的基础上升高八度进行的,更具宽广性和歌唱性。乐曲从弱起小节开始,直接呈现主题,调式调性为G大调,节奏速度是急板。音乐旋律是由主和弦的分解形式构成的,通过连音线和跳音连接的形式使得音乐听起来既有连贯悠长的部分,也有轻快的跳音,从而表现出曲调的明快性。音乐情绪上给人一种匀速进行的愉快之感,21-26小节的右手旋律不变,左手部分进行的对比是通过将连贯和弦进行分解,采用跳音的形式进行演奏。这里演奏出的感觉就像是在一问一答,仿佛刚刚开始一场美妙的舞会,大家在羞怯、新奇和试探中找寻着自己的舞伴,一切都在平稳地进行。

叠部B同样是以弱起小节开始的,紧跟着的柱式和弦像是打破了舞会中生疏的尴尬从而到达了一次小的高潮。随着音乐材料以及创作手法的变化,调式也从G大调转到g小调。与主部A比较规整的创作手法相比,叠部B的节奏型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如51-52小节有明显的节奏的放慢、力量的减弱,同时出现了不规则节奏。53-54小节在节奏上回到十六分节奏的跳音,同时力量上进行突强的处理,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对比。第67小节开始进行了转调,从前面部分的G大调转为了g小调,同时还出现了装饰音的节奏型,这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匈牙利舞曲风格,情绪进一步被推动转向了热情奔放的感觉,正如舞会中的人们变得逐渐熟络,舞姿也更加开放。

在一阵激昂的舞蹈之后,乐曲又转向G大调回到主部A,给人一种得以喘息休息的感觉。短暂的休息结束之后,来到乐曲的第二个高潮叠部C。此时的调式由G大调转为g小调,而这一段的g小调与叠部B的g小调相比则更加稳重一些,同时在节奏型上运用了更多的切分音,它使音符的重拍发生了变化,使原本是弱拍的音变成了强拍,如第123小节。随着乐曲的推进,129-132小节通过右手非常具有歌唱性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表现出活泼、俏皮的情感,与前面的稳重感又做出对比。在这一乐段中第141-142小节与第143-144小节通过强和弱的对比在此体现一问一答的感觉,与主部A中的音乐片段进行呼应,这也是在情绪递进之后再次表现出的问答形式,其含义与最初相比也更加深化了。在叠部C的第129-140小节中,主要分为两个小的乐段,这两个乐段相比较,第一段(129-132小节)是较稳重的舞曲的进行方式,第二段(第133-140小节)是轻快、具有歌唱性特点的进行方式,因此这一部分需要根据风格的不同从而体现情绪的变化。

叠部C在上行的音阶中结束又回到主部A,调式也转回到G大调。与之前的主题旋律部分相比,经过叠部B和叠部C的推进,此时的主部A仿佛已经是我们熟知的老朋友,像是舞会进行过程中人们褪却了陌生人之间的矜持与羞怯,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熟络与信任。第173-177小节是衔接主部A与尾声的部分,所以这一部分的展开在情绪上表现出更为广阔的感觉,可以想象成舞会的气氛烘托至尾声,也是舞会到达最高潮的部分,所有人都站起来翩翩起舞沉浸在舞会结束前的狂欢。第178-194小节是作品真正的尾声部分,在第178-179小节和第182-183小节中也出现了钢琴弹奏中非常重要的指法技巧,即同音轮指(相同的音,用不同的手指弹跳进行演奏)。第186小节开始进入整个乐曲的最后一句,通过渐强和渐快来表现热烈激昂的情绪,使前后进行强烈对比。这里的右手部分是非常紧凑的跳音和弦,而左手是八度的均匀连续进行,如浪潮击打礁石般将力量汇聚到一起,使音乐达到顶点,使舞会达到顶点,以轰轰烈烈的热情来结束整首乐曲。

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和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情绪走向,整首乐曲的情绪基调是热烈欢乐的,并且通过强弱对比、节奏型的变化等表现手法来推动乐曲的情绪走向。欢乐是全曲的主题情感,乐曲开始之后就如同进入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给人一种永不止息的、充满期待与希望的、有着生命力的气息。

三、作品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把握好速度

《吉普赛回旋曲》是2/4拍,速度是Presto(急板),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布局。这首乐曲是一个充满吉普赛风格的曲子,全曲是在明亮、轻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在弹奏的时候需要注意每个音符的轻巧性,可以通过轻触键以及颗粒性触键的方式来表现曲调的明快性。这首乐曲属于急板,速度较快,在早期练习时可以采用高抬指的方式进行慢速练习,在弹奏的时候尽量不要将手掌下压,手掌保持平稳,然后使用手指进行触键,触键的时间可以稍短,以保证弹奏速度。在追求弹奏速度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弹奏时音符的清晰度和连贯性的表现以及连音线与休止符之间所表达的呼吸感。在这首乐曲中还有一处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即第59-62小节,这一乐句是以不规则节奏开始的,第59-60小节有明显的节奏放慢,第61-62小节则通过速度加快与前面的第59-60小节做出非常明显的对比来体现乐曲的变化。总的来说,全曲要把握好速度的变化,同时还需要注意音符弹奏的清晰度,从而表现出乐曲欢快的情感。

(二)演奏时的强弱变化

全曲为回旋曲结构,乐曲以弱拍开始,因此要注意弱起小节中音符的力度表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17小节,虽然从谱面上看是以弱拍开始的,但是通过分析连音线的设置,可以得出在重音的处理上应该是和谱面上分析的正拍相反,需要将重音落在弱起小节上。这一部分的右手旋律部分出现了连续几组的下行音阶,并且采用的还是速度比较快的十六分音符,因此在弹奏过程中,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横向运动,注意动作的幅度不宜过大,重心应该关注指尖的跑动和力量的把控。在第17-18小节进行左手八度跳音弹奏时,要进行慢速练习,可以找手指向中间抓力的感觉,这样的跳音弹奏起来颗粒感也会更强一些。在第35小节中,需要注意正拍中的和弦需要通过fz重音来表现坚定的感觉,接下来右手出现了连贯的二音连线音符,则需要通过弱音p的形式与前面的和弦的厚重感做出明显的对比,体现弹奏的连贯与轻巧。

在演奏的过程中,乐曲在力度上面出现了许多的渐弱、渐强、很强等音乐符号来表现乐曲的情感,在弹奏标有ff的音符时需要注意将手指的力量注入琴键中,把声音弹得扎实而非浮于表面,避免把音弹“噪”。特别是在乐曲的最后一句(第186-194小节),乐曲进入最高潮,因此在处理上可以使用渐强和渐快的方法。随着情绪的不断推进,在力度上也出现了f、ff的标志,右手部分则使用了非常紧凑的跳音,这里每个和弦都要弹奏得非常有力和跳跃。在弹奏最后一句时可以借助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将声音弹下去体现出坚决的情绪而非蜻蜓点水般的漂浮。第186-189小节中左手连续八度的进行需要做到力度均匀分配,在听感上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所以在弹奏时避免手腕的左右倾斜和某一根手指的下沉导致出现力度不同的情况。在练习时需要采用慢练,使手的重心稳定在一个位置而非来回颠倒。第190-194小节的左右手要同时渐强,每个音都要弹奏得非常有力,这种力度的表现也体现出情绪的激昂,使得所有情绪在这一部分得以宣泄,全曲在大气磅礴的气势中结束。

(三)弦乐的模仿表现

《吉普赛回旋曲》是由海顿的《G大调钢琴三重奏》的第三乐章“终曲”改编而成的,因此在乐曲中出现了用钢琴演奏模仿弦乐的表现手法,这一表现主要出现在乐曲主题部分的主题句中,如第1-8小节,在左手的弹奏上通过设置四分和弦和八分跳音和弦来模仿弦乐,弹奏起来的感觉如同弦乐在进行长音的演奏。因此,这一乐句中既要注意右手的旋律性,也要注意左手弦乐的感觉,这里可以通过慢速练习来实现,关注乐曲弹奏的细节。为了更好地表现钢琴对弦乐的模仿和弦乐悠长的感觉,可以在弹奏过程中加入延音踏板的使用。在主题乐句中每小节的左手四分音符处加入踏板,跳音处松开踏板,直至主题乐句结束。

(四)装饰音的弹奏

海顿的作品善用装饰音,这首乐曲中的装饰音主要出现在插部B和插部C中,并且都是在右手旋律部分。插部B和插部C中的装饰音在弹奏时需要注意装饰音不能占用正拍的时值,同时要强调和突出正拍的主音,即弹奏装饰音时的力度可以小一些,重音落在正拍音上,弹奏时动作反应要灵巧,手指迅速地滑向正拍中的音。插部B中第68小节是复倚音连接跳音,插部C中则是以单倚音为主。在弹奏装饰音时,一定要快速且清晰,手臂处于放松的状态,不需要太大的动作,手腕保持松弛,力量集中到指尖,使装饰音起到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的作用。

这两部分的音乐是描述舞会进行过程中的高潮部分,运用正确的方法弹奏出来的声音是轻巧明快的,起到给乐曲增添色彩的作用,也符合乐曲欢快的特性,从而更加形象直观地吸引听众,更好地将听众的意识带入吉普赛营帐中欢快的舞会中。

四、结束语

我们从《吉普赛回旋曲》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情感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到海顿是一位具有樂观精神和开朗性格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更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海顿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作品的内涵与意蕴。[4]他的作品跨越了时间,直至今日仍被我们聆听、演奏与喜爱,这离不开他作品中体现出的对生活的希冀与对人性中闪烁的光辉的赞美。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乐曲、练习演奏技巧的同时,也关注到乐曲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乐曲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意义,使得这些艺术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扬.海顿钢琴三重奏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特色[J].齐鲁艺苑,2015(03):32-35.

[2]刘雨琛.论英国式钢琴对海顿晚期创作的影响[J].大众文艺,2021(08):104-106.

[3]侯蓓.漫游海顿的钢琴音乐[J].三角洲,2022(21):152-154.

[4]霍雨蕾.论海顿莫扎特钢琴演奏中的古典意蕴[J].大舞台,2012(11):39-40.

猜你喜欢
海顿演奏技巧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