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3-06-27 13:38贾翔鹏王春凯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青少年

贾翔鹏 王春凯

【摘 要】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结果发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频率较高,且多用于休闲娱乐活动,对自身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家长与青少年的网络代际差异大,不能就手机问题得到有效沟通,管控力度不足。线上教学的局限性、手机娱乐的超现实性与网络的隐匿性是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内在原因。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与学校的通力合作,以及娱乐运营商和政府部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构建一个由多方主体参与的防范监督体系,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青少年 手机依赖 网络隐匿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3-06-04

2021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不断反复,国内许多学校开启了“停课不停学”模式,学生通过线上教学的形式居家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手机使用频率。由于手机携带的方便性与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学习知识,并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更多的朋友。但是由于青少年的探索意识强、模仿能力强,在学校管理有限和手机使用自由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自律意识较差,那么容易过度依赖手机,沉溺于虚拟时空,对自身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选定为中学生群体,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中学生手机使用的特点,探究手机成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家庭、学校和政府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本研究选择辽宁省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样本,纵向反映不同年龄段学生娱乐行为的特征。该中学于2017年6月通过了手机公约:由学校代家长管理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在学校期间严格管控学生的手机,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该公约自实施以来受到了广泛好评,但随着“停课不停学”模式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学校在如何精细化管理学生手机的问题上遇到了挑战。目前,该校正在积极制订针对目前情况的手机管理新举措,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支撑条件。

一、文献回顾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显示,辽宁省每10万人口中拥有初中文化人口的人数为42799人,位居全国第一位。作为义务教育最关键的一环,初中教育不仅对学生及家庭有影响,对未来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青少年由于过早拥有手机,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游戏、短视频等娱乐软件上,给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造成了困难,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和休息时间减少。杨建科等学者通过对社会注意力的研究了解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外在目的,对中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社会注意力是“在社会环境、结构和制度影响下,主体的时间精力所具有一定倾向的分配模式”[1],其本质是对社会成员或群体的赋权与增能,研究表明:“新兴短视频技术平台,以其普惠和低门槛的定位,为边缘群体提供了实质而平等的呈现与表达自我的机会,赋予了公民以话语权为内核的文化权利”[2]。

学者高文珺建议“软硬件改善相结合,才能引导青少年进行积极的数字文化实践,减少问题行为”[3];学者李涛通过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在乡土社会中,网络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公共社交职能,建议“应当重新回归乡童世界的自在自为性,理解和尊重孩童本与生俱来的‘野气与‘自然”“让学校和村落真正成为儿童热爱的地方[4];学者孔祥渊试图从教育者的角度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的隐性束缚,通过意识形态对信息的影响,“引导青少年了解微观权力并不断培养其‘自觉的个性,同时让青少年警醒网络技术的控制方式并具备一定的回应能力”[5]。此外,通过合理的政策干预,减少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丰富他们的课外兴趣活动,并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鼓励教师在学生成长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都是有效管理学生的手段。

综上所述,国内许多学者都对中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做出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方案,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两点不足:①研究侧重于微观视角,宏观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从一个层面剖析不当使用手机对学生的危害,但很少有学者探寻手机成瘾深层次的原因。②定量与定性研究泾渭分明。大多数学者通过问卷或量表分析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的现实问题,而能够结合两种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总体而言,既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使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

二、数据来源与介绍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电子问卷作为主要研究形式,并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中各选取100个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是线上填写,回收率较高,有效样本为300份。本研究在样本的选择上尽可能地做到了性别变量的平衡:男生154人,占比51%;女生146人,占比49%。

(二)变量设置

自变量为“手机依赖行为”,根据不同学生使用手机的程度不同,将自变量划分为手机使用時长、应用类型、手机“贴身”程度三个指标,在问卷中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了解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具体情况;因变量为“学生发展”,根据衡量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因变量划分为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三个指标,在问卷中以矩阵多选题的形式出现,了解过度使用手机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实际影响。

三、实证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00个学生中,自己拥有手机的有159人,占样本总量的53%;没有手机,但平时使用父母手机的有117人,占样本总量的39%。

(一)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特点

1.手机使用时长呈金字塔式分布,且大部分学生使用时间长

调查的中学生手机使用时长总体偏长,主要集中在课后、睡前、周末等时间段。仅有12%的学生每周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内,大部分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集中在每周6~8小时及8小时以上两个时间段。

2.手机娱乐方式多样化,但在使用偏好上同质化明显

中学生的娱乐行为包括玩网络游戏、看短视频、阅读网络小说等。在问卷的多选题中,53%的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而52%的学生在短视频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根据访谈结果可知,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普遍在玩《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团队竞技类游戏,浏览使用的视频软件多为抖音、快手以及B站等。

3.手机携带率较高,且家庭对手机的管理能力较弱

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随身携带手机,有41%的学生在生活中“手机不离身”。除此之外,家庭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态度为:有84%的学生认为家长对使用手机的态度是“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家庭在学生手机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大部分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偏长,且平时使用的应用类型以休闲娱乐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随身携带手机,同时家长对手机的管控力度不够,不能就手机问题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当使用手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更值得我们思考。

(二)手机依赖对中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的影响

1.影响日常听课效果,降低学习的专注度,在学业上产生懈怠心理

中学生在使用手机娱乐的过程中,往往会乐此不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忽视了日常的学习。有49%的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过手机,70%的学生曾因为玩手机耽误了学习,只有27%的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在线上教学期间,由于缺少适当的监督,中学生很容易在上课时用手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有60%的学生在写作业前有使用手机的习惯,这是一种对学习的规避行为。在使用手机娱乐的过程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促使学生对手机产生强烈的依赖,一旦停止使用,他们的情绪就会焦躁不安,感到其他的事物枯燥乏味,进而促使他们继续打开手机,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久而久之,学业成绩的倒退就会成为必然。

2.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对心理层面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近几年,近视和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小学生的主要健康问题,究其原因,与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有一定关系,有50%的学生经常熬夜使用手机。长时间熬夜使用手机不仅会出现视力减退、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身体机能的紊乱,甚至导致猝死。

有62%的学生认为,如果必须关闭手机,会感到坐立不安,65%的学生会下意识地查看手机信息,这些都是手机成瘾的表现。现在有不少学生一刻也不能离开手机,否则就会出现情绪失调、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

3.破坏家庭关系,也会在同龄人群体中形成不健康的社交关系

当中学生沉浸于手机中的虚拟世界时,会忽视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有41%的学生曾因手机与父母发生过争执,其中又以初二年级的学生为主。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此阶段会出现迷茫的状态:学习压力的增加和父母的不断施压都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他们往往在手机中找寻归属感,因此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当家长试图与其交流时,他们只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会破坏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关系。

有77%的学生认为如果不玩手机,就很難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在学校中,学生交流的话题主要与游戏、电影、明星有关。适当的交流可以使群体关系更加融洽,但现实情况是:如果班级中有一个人没有智能手机或不玩手机游戏,就会被身边的同学排斥在群体之外。当手机作为一种界定标准渗透到学生的社交关系中时,就会使社交关系发生变质。

四、中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访谈以及问卷开放题的后编码分析探究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内在原因,主要有教学环境、行为客体与行为主体三个层面。

(一)线上教学降低了知识的可获得性,中学生选择通过手机逃避现实

通过对问卷最后一道开放题“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的整理后可以发现,有41%的学生玩手机的动机来源于对所学课程的厌倦,30%的学生感觉网课很无聊,并在上课期间通过分屏、多设备等方式玩手机。由于网课的教学形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学”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因为线上考试缺乏严格的监督,教师往往不能通过考试结果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较大的阻碍。因此在暂时脱离学习环境之后,学生会倾向于在娱乐中发泄自我,逃避现实。

(二)手机娱乐的超现实性吸引着中学生获得另一个维度的满足感

相对于现实的娱乐活动而言,手机娱乐参与的便利性、场景的融入性以及互动的真实性无疑增加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初三年级的孙同学提到:“网络游戏本来就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在游戏中的‘高端操作,我可以获得更高的评分,这可比考试得高分容易多了。”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手机娱乐所塑造的自我,往往是与现实生活所隔离开的“镜中我”,在对现实生活不满时,能够在另一个维度获得满足感,以缓解自身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但“镜中我”一旦形成,就会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使行为主体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区别,进而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与行为。

(三)被人际关系困扰的中学生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而出现手机成瘾行为

对于青少年而言,手机在其建立人际关系、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不善交际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容易被同龄群体所忽视。由于网络具有便捷性和匿名性的特征,能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交流平台,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途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来自身边群体的排斥会促使这些学生厌恶与外界的正常交流,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社会交往时会产生恐惧和规避心理,从而通过网络上陌生人的认可和赞同来实现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满足。

五、应对策略与启示

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不仅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更是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所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要想在根源上促进问题的解决,需要构建一个由多方主体参与的监督与防范体系,约束并规范中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娱乐氛围

有些家长与学生的网络代际差异较大,对新兴的娱乐方式不甚了解,因此在看到孩子使用手机时,就会条件反射地加以阻止并斥责,这样一来不仅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也会给家庭关系埋下潜在的隐患。对于孩子沉迷手机的情况,家长可以先从自身做出改变,了解学生的喜好,在思想层面上多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分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用真诚的教导和温暖的亲情感化他们,将他们引领回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搜集一些内涵深刻的纪录片和电影,鼓励孩子在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放松,在充实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机的吸引力。

(二)形成学校与家庭的闭环管理

由于线上教学期间,家长与班级教师的沟通较少,有些学生便瞒报自己的学习情况。针对此情况,学校可以广泛利用“智慧树”“超星”等认可度高的学习软件,将教学工作与考试任务放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随时登录学生的学习平台,做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班级还应定期开展学习答疑会和家长讨论会,一是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的群体认同感,打破个体独自学习的僵化局面,二是能使家长之间就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分享教育经验,共同应对孩子的成长问题。

(三)强化娱乐运营商的社会责任意識

自从智能手机问世以来,手机娱乐软件就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由于网络空间的隐秘性强,加上手机娱乐的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导致许多应用软件有色情低俗等内容充斥其中。同时,一些运营商虽然在国家的强制规定下出台了防沉迷措施,但在使用者的身份限制方面还存在漏洞,例如有些学生通过使用家人的身份证账号也可以顺利登陆软件,使得这些措施难以发挥作用。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游戏公司、自媒体平台等各类娱乐运营商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注重提升内容的品质,强化行业自律意识,以优质的内容和对青少年的关怀赢得良好的口碑,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四)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由于游戏和自媒体行业的特殊性,其产品是数字化、虚拟化的,其影响也是潜在化、隐蔽化的,因此政府对其进行监管,需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思路方法。相关部门可以联合手机品牌,在应用商店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设置不同的分区,屏蔽不适合青少年使用的应用软件,并进一步推进法律法规实施,加快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促使娱乐公司履行实质性审查的义务,严格按照要求完善防沉迷机制,同时对一些企业对未成年人的诱导行为做到“零容忍”。落实责任主体,坚决清退质量不达标的软件,整顿行业风气,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总体而言,解决青少年的手机依赖问题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主体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绿色的网络空间,保证其健康成长。同时,也需要青少年端正自身学习态度,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三观,合理利用手机,为自己的未来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杨建科,李慧.从“失语者”到“屏民老铁”:边缘青年群体基于快手平台的文化公民身份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21(2):23.

[2]同[1]28.

[3]高文珺.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行为的文化-社会-个体三因素分析:基于网络游戏问题行为的91个电话咨询案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1(5):36.

[4]李涛.网络游戏为何流行于乡童世界:中国西部底层乡校再生产的日常研究[J].探索与争鸣,2020(2):98.

[5]孔祥渊.网络对青少年的隐性束缚及其破解[J].中国教育学刊,2020(7):56.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