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琵琶曲的情境构建与意象表达

2023-06-27 04:05林书好
艺术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琵琶曲

林书好

摘 要:《昭陵六骏》是曲作者晚期作品中的代表曲目。他从昭陵六骏的石刻上汲取灵感,耗费十年时间,创作了此曲。《昭陵六骏》中独特的情境构建和意象表达使得乐曲的画面感十分强,同时也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更好地进入乐曲的情境之中。本文通过对该乐曲的分析和解读,探究其情境构建和意象表达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昭陵六骏;琵琶曲;情境构建;意象表达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9-000-03

琵琶独奏曲《昭陵六骏》中多变的音色、多样的技法使全曲的内容层次非常丰富,表现了强劲健壮的战马形象。同时,曲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情感与琵琶炫彩的音响效果相结合,生动刻画了战马在战场上驰骋奔腾、激烈厮杀的场景。该曲通过三个乐段及引子尾声,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墓前六匹千里马而建造的昭陵的壮丽景象,充分展现了古代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本文将从情境构建和意象表达两个方面对该曲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乐曲中的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为琵琶演奏者及爱好者深入理解该曲提供参考。

一、《昭陵六骏》琵琶曲概述

(一)乐曲创作背景

《昭陵六骏》是曲作者创作晚期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偶然一次去陕西录音,当见到尽管有部分的石刻残缺但依旧栩栩如生的西安的昭陵六骏石刻,他被骏马的生动形态所吸引,有的骏马奋蹄疾驰,有的骏马巍然屹立,这使他有了创作《昭陵六骏》琵琶曲的想法。

曲作者将这六匹战马称为唐太宗的六个战士。他印象中的战争是万马奔腾,这六匹战马身负箭伤,与主人合为一体。因此,他被这些战马所表现的坚韧精神所感动,也认为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马匹中,也存在于人类身上。这表明《昭陵六骏》的创作灵感源于民族的战争,马匹和人類在战争中的奋勇表现让他深受震撼和感动。而后其通过大胆构思兼具前卫的琵琶创作理念,借助丰富的琵琶音响材料以及新颖的演奏技法,为听众呈现了古代战马驰骋厮杀于战场的激烈场面,同时,作品通过表现唐太宗骑马奔腾、挥刀征战的壮阔场面,以及战马的健美、勇猛形象,来赞颂古代帝王作为民族英雄的杰出成就和英雄精神。《昭陵六骏》一曲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法,曲作者在创作此曲时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法,演奏者在演奏时左手也扮演着弹奏者的角色,左右手相互配合,使得乐曲更加具有层次感。由此,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加强在技法上的练习,以达到左右手配合紧密,才可以使乐曲更加流畅与自然,真正营造出战场的场面感。

(二)乐曲分段解析

1.作品结构分析

琵琶曲《昭陵六骏》总体上来看由三段构成,同时兼有引子与尾声。

引子为全曲的开端,从最弱的音色带领听众逐渐走进乐曲,同时采用了模仿和渐变的手法,在重复同一节奏型、音符的同时又寻求渐变,赋予了极其丰富的音响效果,好似表现出了战马由远到近的马蹄声。

第一段为慢板,段初是十分激烈的扫弦,主要集中于内弦,表现了战场上击鼓昂扬斗志的场面。后接“三指轮”,曲作者以最平静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渲染了战争前的宁静,预示着战争的激烈与残忍。

第二段运用了充满律动的节奏,段首将拨弦、泛音、弹挑相结合,音色虚实相倚,把位从下到上,体现了战士们艰苦战斗的场面。而后,节奏型转变为带附点的三拍子,使得乐曲更加具有动感,好似马蹄踩在深浅不一的泥泞上。最后在回归稳定三拍子的同时,采取了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在节奏渐趋平稳中表现了战事的进一步激化。

第三段是全曲的快板,整体节奏平稳,但却稳中求变,在旋律流畅的基础上,又富于变化。由此不断地推进音乐的发展,展现了战场上战士与战马并肩作战,殊死搏斗的场面。

尾声对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进行了运用,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右手在弹奏时采用了弹挑与勾抹的技法,一虚一实的对比,好似战马在战争结束后艰难的步履。乐曲的最后从“轮指+拂”到“扫弦”再到“轮指+拂”的技法配合以渐慢的节奏,表现了战争后战马的虚弱与无力,侧面体现了战马在战场上为主人拼尽全力,勇敢无畏的精神,使得战马的形象更加立体[1]。

2.音乐特征分析

(1)拓展了琵琶演奏技法的运用

曲作者在《昭陵六骏》的演奏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造了各种新的指法组合,并灵活地对它们进行运用,使乐曲产生了新颖的横向音响的和声效果,使音响效果连贯,而又具有鲜明特点。其更加突出了左手对于乐曲演奏的存在感,左手技法的主要难点可以概括为“弹奏”与“按弦”。同时,在《昭陵六骏》一曲中,左手不再仅仅维持按弦的常态,也有了弹奏的部分,其主要体现于“带起音”。左手因没有佩戴指甲,采用肉拨,所出的音色自然柔和,与右手厚重浓郁的弹挑相互映衬,故而在音响效果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同时,左手“按弦”的难度在此曲中也是极大的,大段四弦平按的指法,要求实而不虚,这便需要左手具有很强的耐力。而右手的难点表现为技法的多样性,除常见的演奏技法外,还加入了勾抹、剔、三指轮等多种新技法。由此可见,曲作者提高了右手大拇指的利用率,也进一步丰富了乐曲的音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演奏中对于大拇指作用的看法。

(2)特殊节拍与不协和音响的运用

《昭陵六骏》中频繁地使用了不和谐的音程关系,摆脱了传统五声调式写作的束缚,创造出更新颖的听觉效果。同时大量特殊技法的运用也使得全曲的音色更加多变,增强了《昭陵六骏》一曲的可听性。不仅如此,其还变化运用 “三拍感”与“四拍感”的节奏型。“三拍感”的节奏型具有较为稳定的特点,但是配合以左手的拨弦、泛音,右手的弹挑、勾抹,在整体拍型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渐变的附点节奏,虚实结合的同时给予人一种细腻绵长的听觉感受。曲作者在创作此曲时加入了“四拍感”的节奏型,与此同时改变其稳定的特性,加入重音,轻重错落交替,生动体现了马蹄之声。但是《昭陵六骏》是一首具有传统性的琵琶曲,音乐风格融合了古今之间的元素,反映了曲作者在琵琶曲创作中既有创新又有继承的思想[2]。

二、《昭陵六骏》乐曲中的情境构建

情境构建是音乐表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时间、空间、氛围等环境因素。情境构建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作品与听众的情感和感受联系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交流。在《昭陵六骏》琵琶曲中,曲作者很好地运用了各种特殊技法,以此产生丰富的印象效果,由此构建了独特的乐曲情境。它充分表现了昭陵六骏石刻的壮丽景象,同时使听众虽然穿梭千年但却仍然能感知到留存在战马与主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时间情境

《昭陵六骏》琵琶曲的时间情境主要集中于六匹骏马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多时段故事之中。乐曲中的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尾声,其描绘了征战前六匹骏马与唐太宗共同生活的美好场景到六匹骏马一一随唐太宗出征,并最终皆为护主而战死的悲壮凄惨的故事。以此生动的故事,给听众带来了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认同感。其中引子部分以深浅的音响效果描绘了六匹千里马无忧无虑奔驰于田野之中的场景。第一、二、三段在激烈的战争场面中,穿插进昔日美好情境的想象,使得乐曲更加动人,更加具有说服力。末乐章则回归了宁静,唐太宗仿佛在惋惜与纪念他的六匹千里马。这些细节和描写无不充分地表现出了唐太宗李世民与六匹骏马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听众仿佛真正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者[3]。

(二)空间情境

此曲对于空间情境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与敌方进行激战的战场之上。昭陵是唐太宗为纪念其六匹千里马而修建的陵墓,其建筑规模宏大,充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研究石刻背后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穿梭千年,窥见唐太宗与六匹骏马深厚的感情。在乐曲描写战场的片段中,大量扫弦的运用与丰富的音响效果,使得乐曲的空间感更强,听众在聆听乐曲时形成了立体并极具冲击力的听觉感受,更有利于听众进入战争场面的空间情境中。

(三)情境氛围

《昭陵六骏》所构建的情境氛围主要表现在曲目整体的情感色彩上。整体曲目的情感色彩是庄严肃穆、古朴典雅且极具张力的,传达出了曲作者对于六匹骏马誓死护主的感动与唐太宗永远将六匹骏马的好记于心间的触动。如引子部分与第三段的对比描写,引子中的泛音与跳跃实音的虚实结合,使得骏马奔跑时的马蹄声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体现了骏马无忧无虑地奔腾于四处。但在第三段的描写中,骏马一改踢踏的马蹄声,而变为万马奔腾的激烈战争场面。由此,听众可以通过聆听的方式,清晰地感受乐曲的情境氛围,以此更好地进入乐曲的内在情感中。

三、《昭陵六骏》乐曲中的意象表达

琵琶曲《昭陵六骏》的意象表达主要通过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方面来实现。纵观全曲,整首曲目都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刻画出了唐代战场的情景,特别是描绘了战马的雄姿和与主人一同驰骋奋战的壮丽场面。以下列举了部分典型的意象表达。

(一)马蹄声的体现

在《昭陵六骏》引子开始的部分,曲作者进行了创新,改变了琵琶演奏中通常先弹后挑的指法规律,而是改由大拇指的挑作为开始,同时大拇指的第一个挑为重音,后接快速弹挑,左手实按降E音、虚按泛音D音,由此有规律地交替进行,降E虽然为实音,但是为顿音的形式,以此更加凸显了战马疾驰时的马蹄之声,也表现出了战马在战场上飞驰时稳健且迅猛的形象特点。而后在节奏型重复的过程中,曲作者通过不断变换大拇指挑重音的出现位置,变幻出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节奏形态,使得速度虽然并未变快,但是音乐效果却逐渐变得急促,提高了听觉上的速度感,并增强了乐曲的推动性,以此更加生动地表现了马蹄声。

(二)马蹄深浅不一的体现

《昭陵六骏》一曲中两次大范围地出现了附点节奏和连音线的技巧。其中一次出现在了乐曲第二段,其主要采用了带有附点音符的三拍感的节奏型,这种特殊节奏型的运用直接打乱了原本节奏的稳定性,使得音乐的节奏更加具有跳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音乐的律动感。在此段中右手的弹挑与左手带起交替进行,曲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指甲弹奏发出的实音与指肚发出的虚音的天然区别,给予了听众一种全新的听觉效果,如同马蹄在泥泞的道路上深浅不一地行进,演奏时既有轻重缓急,同时又不失沉稳与规矩。[4]

(三)踩中敌人脚后跟的体现

《昭陵六骏》的第一段中进行了一弦轮指的突出应用。轮指的颗粒性被增强,旋律线条被减弱。其主要替代了此樂句中原本应该应用弹挑的技法,强调轮指的技法,可以使得此乐句在具有颗粒性的同时,兼具有音色的层次感。同时,也更加生动地体现了战场上战马英勇善战,步步紧逼,踩中敌人脚后跟而不罢休的场景。

(四)金戈铁马意象的体现

全曲的高潮片段主要在乐曲的第三段,乐曲演奏主要采用了大量的扫弦,同时其是由扫拂三弱三强组合而成的乐句,最大化地增强了音乐的冲击力,这与第三段的主题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紧接着,曲作者又在扫弦的基础上加入了后半拍的重音,打破了音乐节奏原有的重音规律,使得整体音响效果与内在情绪产生了变化。而后又加入左手二指和三指同时带起二、三弦的两个音的新技法,保留了后半拍的重音。这一乐段中丰富的音响效果,使得音乐氛围更加厚重与雄壮,乐句之间的情绪并非为单纯的递进关系,而是激昂、充满变化且持续的。以此描绘了血雨腥风的战场,展现一个硝烟滚滚,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

四、结束语

琵琶曲《昭陵六骏》在选材上十分新颖,它以丰富的情境构建和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很好地表现了六匹骏马与唐太宗的深厚情感。同时曲作者在创作该乐曲时,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法,这不仅让全曲的音色变化更加丰富,而且使全曲具有相当高的演奏难度。琵琶曲《昭陵六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充分体现了琵琶曲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所有人都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与更加包容的精神,去欣赏和研究类似于昭陵六骏石刻的古老而神奇的文化符号,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以丰富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承,让更多的人通过音乐的方式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黑连仲.琵琶曲《昭陵六骏》音乐特征及其演奏诠释[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80-190.

[2]王杨.琵琶曲《昭陵六骏》演奏艺术解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3.

[3]梁茂春.“刘派琵琶”初论——为2004年12月海南“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写[J].人民音乐,2005(02):4-7+64.

[4]潘天舒.试论琵琶曲《昭陵六骏》的艺术表现[D].山西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琵琶曲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模仿民族器乐演奏音响分析
谈琵琶曲《彝族舞曲》艺术风格
琵琶曲《出水莲》演奏及赏析
《海青拿天鹅》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琵琶曲《梅花三弄》的音乐内涵和演奏技巧
浅论刘德海《天鹅》琵琶作品的艺术继承与创新
三首琵琶名作的女性形象塑造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