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洁
摘要: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民族音乐家、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在传统基础上,针对民族性、传统性、世界性等方面对琵琶演奏以及发展进行创新研究,并取得了极大成就。其演奏技艺博采众长、出神入化,促进了琵琶演奏的作品及技艺丰富与发展,具有新颖、独特的艺术风范。其创作的琵琶作品,不管是题材演奏技法还是音乐的构成元素都充分体现出新的琵琶演奏艺术特征,堪称音乐界的瑰宝,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及实践意义。本文以《天鹅》琵琶曲为研究对象,对刘德海先生在琵琶演奏作品创作中的艺术继承及创新进行分析。
关键词:《天鹅》琵琶曲 继承 创新 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3-0019-03
身为全国知名的琵琶演奏艺术家,刘德海先生在琵琶演奏的艺术方面不仅对传统的琵琶音乐演奏精髓给予了继承,同时又在既有的基础上对演奏技法进行了改编与加工,成为琵琶发展领域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的大量作品,使琵琶音乐的感染力及表现力得到极大丰富,推动了琵琶音乐的新发展。其中1984年创作的《天鹅》琵琶曲,借助音乐将天鹅高洁的气质及作者宽广的胸怀充分表达出来。该曲不仅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弹奏技法,比如弹跳、轮指、泛音、扫弦等,还运用了具有独音响效果的新技能,比如“勾搭”“反弹”“拍弦”等,将琵琶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同时还选择具有动情、感伤、自由、秀美等复杂情调作为乐曲音调,折射出作者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艰难与坎坷。充分体现出作者对超凡脱俗、洁身自好思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对艺术人生的不懈追求。
一、从《天鹅》演奏角度对左右手技法具体分析
在《天鹅》琵琶曲中,A大调贯穿其中,A调中的琵琶音域适中,非常适合天鹅优雅高贵姿态的展现,处于低音区位置的乐曲首句的旋律《牧歌》为内蒙民歌,有着平缓的气息及安详的神态。旋律开始于指法“分”,为了将该指法和曲子后半部相同的指法区分开,该处的“分”指法运用大指与食指黏在一起同时弹出,要有较大的触弦角度,放松手腕,抬起胳膊与手臂,实现音色的统一和谐,将天鹅丰满的羽翼、优雅的风姿表现出来。然后用低音mi降到低音sol的滑音,演奏时需要主次分明,明显区分强弱拍,否则容易造成滑音弱拍比分弦强。随后运用反弹指法将和弦分解,该指法结合与前面的左手“带、打、擞”等演奏技法,将天鹅戏水画面完美展现。该曲中泛音需要用“后发力”弹奏出来,应灵动轻巧。《天鹅》曲中多数地方通过右手的上下弹奏位置的改变强化强弱对比。同时该曲中,大段长轮的运用较多,演奏时其力度变化与旋律线条应和高低音区级呼吸的转换相呼应。同时“一对一”轮指、弦上发音、拍弦等指法也得到应用,其中弦上发音是用左手的小指在品上进行摁音,在摁音基础上用左手的食指拨出高音。在《天鹅》曲目中拍弦是由慢板向高潮转入的开始,该动作需要手掌、手指、手腕以及小臂之间的默契配合,在用手掌拍击弦时确保其完全震动,逐渐加快拍弦动作,在此过程中,逐渐转换成大指指甲的背面对四弦进行快速拍打,同时二弦用中指的指肚进行拍打,由上到下变化拍打位置,仿佛天鹅拍打翅膀,意欲展翅高飞。由于该动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演奏时应对速度的变化加以控制,做到与下段自然銜接。勾搭在《天鹅》琵琶曲目中也属于新指法的独创,演奏过程中,要统一勾搭音色,要有线状感的旋律,而左手以节奏切分而产生的带音,不可对勾搭速度造成影响。紧接着下面为左手八度大跳指法的应用,演奏过程中,应当确保准确的摁音,演奏重点为重音,该重音以sol中音为主,对天鹅叫声进行形象模仿。应用挑轮指法时,应当在里弦里放入推拉音,速度不仅要快而且要实,结合后半拍的八分音符的节奏的外拉动作应当有弹性。该曲目中,遮分指法的应用所产生的音响效果较好,演奏时应大指在下,食指在上,产生音色具有较强的颗粒感。随左手由低把位向高把位转换,右手力度逐渐增强,该种状况下,一弦轮指和二弦大指头的推拉音快慢结合、刚柔并济,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将天鹅翱翔晴空的情景给予形象描绘。刘德海先生将拂扫传统指法转变为由慢到快的拂扫轮应用到该曲的高潮部分,并将传统的“紧打慢唱”的手法,通过“文”扫弦的方法,展现天鹅不畏万险千难,奋力向自由追求的强烈思想。同时凤点头传统指法的应用,使曲子的旋律不断有强到极弱的递进,演奏过程中,应当注意层次之间衔接的自然性,手腕应有支撑力量,指尖与弦紧贴,在逐步减弱音量的状况下,旋律由线状转变成点状,天鹅渐飞渐远的感觉得到展示。在曲目的结尾部分,大串反弹指法得到应用,具有舒缓的节奏、连贯的气息,六连音的音型,因此弹奏时中指的位置比较突出,反弹动作主要运动中指的小关节,胳膊跟随速度不断变化。最终慢慢结束于高音fa泛音曲调中,袅袅的余音,产生如梦初醒般的音响效果。
二、继承与创新的具体表现
(一)作曲方面继承与创新
1.紧打慢唱手法的运用
在京剧唱腔中,紧打慢唱没有固定节拍制约,具有灵活的速度及节奏伸缩,能够将戏剧强烈激昂的情绪表现出来,在京剧演奏中比较常用,在《天鹅》琵琶曲中运用,将天鹅不惧困难、英勇执着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
2.节奏的创新应用
在曲子中有42小节大指挑的低音la和mi及入板开始阶段由大指起始部分,融入左手演奏的装饰音,以及“六连音”在曲终的连续运用等,曲子旋律集中在中指所弹奏的一弦上,镶嵌其中的左手上弦音,同右手交辉呼应,在食指与中指交替弹奏中,音量变得越来越低,将天鹅离去的情景淡雅清晰地勾勒出来。
(二)技法方面的继承与创新
1.左手指法的应用
传统琵琶曲目中,对于左手的大幅度跳跃手法的运用较少,比如在《天鹅》琵琶曲中,有多层次轮指出现,而每层的首句为低八度转换成高八度;“一对一”式轮指的应用。该指法为左手摁音,右手弹音,左右手需要密切配合,在练习时需要由快到慢逐步进行。该指法的左手指法应当遵循“指换把不换”的原则,需要左手动作便捷简单性与右手轮指同时兼顾。
2.右手指法的应用
泛音的应用。泛音在《天鹅》演奏中应用比较多,泛音演奏时需要对左右手的默契配合高度重视,与传统曲目中泛音的余音强调更加追求纯净的音色。右手弹奏位置的变换。在琵琶音乐演奏中,刘德海先生对于音色变化较为重视,在其多数创作及曲目改编中,通过右手弹奏位置的变换实现强弱变化的手法经常用到,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陈隋》琵琶曲目中,在左手摁音相对八度位置用右手演奏出独特的音响效果。在《天鹅》中,通过弹奏位置的略微变化将天鹅轻盈的划水姿态充分表现出来。大指位旋律的连续遮分。在《天鹅》曲目中,将一些旋律放置在大指所在弦的低声部位,具有明显的音色反差,该技法虽然在其他传统中目前也有大量应用,然而旋律遮分一般在食指所在弦位置。以里弦当作旋律音形式在琵琶的曲目中还未曾运用过,这种旧法新用的方法,成为《天鹅》的一大亮点,吸引了诸多琵琶演奏家以及爱好者的青睐。凤点头指法的应用。在传统曲目演奏当中,该指法的应用比较常见,一般在弹奏时手指通过小臂力量的带动,弹出的音色较为厚重,点状感得到强调。《天鹅》曲目演奏中,食指在手腕力量的带动来进行弹奏,线条感比较明显,音色比较明亮。
3.音响效果的应用
在《天鹅》曲目中出现大量新的技法,增加了琵琶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擞”技法的创新应用。“擞”技法是在“带”“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多数传统曲目中有过出现。在《天鹅》创作中,通过刘先生整改创新,打带音的连续出现,将天鹅翅膀挥动下产生的灵感完美体现。“反弹”指法创新应用。该指法借鉴反弹吉他的指法,在诸多琵琶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反弹”作品,体现了刘德海先生在右手指法弹奏方面的创新,使琵琶演奏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拍弦”指法的创新应用。在《天鹅》曲目中,“拍弦”指法专门为模拟展现天鹅振翅高飞而作,将视觉效果通过听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勾搭”指法的应用。通过“勾搭”指法的应用将天鹅优雅姿翱翔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开始部分重点运用右手的中指指甲上偏锋和中关节位置,然后逐步向中锋调整,音量由弱到强,音色由朦胧到清晰,音响效果由远及近、渐入心魄。“弦上发音”指法的应用。该指法是通过左手摁音,另外一个高音用食指拨出。“弦上发音”不仅在《天鹅》曲目中得到应有,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应用,琵琶所具有的独特音色得以突显。
三、结语
在西方音乐创作中,大量作品将“天鹅”当作创造主体,刘德海先生则通过琵琶演奏將“天鹅”描绘得惟妙惟肖,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显示出中国的特色,在音乐界中独树一帜。在文学艺术方面,刘德海先生借助《天鹅》充分表达了崇高的艺术追求,使超凡脱俗的精神及追求美好艺术人生的思想通过乐曲得到完美诠释。在创作实践中,刘德海先生独特的艺术境界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刘德海先生的推动下,琵琶音乐实现了跨时代发展。然而任何形式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传统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所以继承与创新成为新一代琵琶艺术专家以及爱好者为之研究探索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侯江霞.琵琶曲《陈隋》的创作分析与艺术处理[J].艺术科技, 2015,(09).
[2]孙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浅析琵琶曲《春蚕》及刘德海琵琶音乐创作特色[J].北方音乐, 2010,(08):16-17.
[3]梁冰.占风新意齐兼备,雏风清于老风声——刘德海琵琶艺术创新思想探析[J].音乐创作, 2012,(0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