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敏睿,田思玮,代金刚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2.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00
《养性延命录》由南朝梁代医药学家、养生家陶弘景撰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养生学专著[1],陶弘景在南北朝前各位医学家所著养生资料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思想融入该书,以“庶补助于有缘,冀凭以济物耳。”书中的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有利于推广规范科学的养生方法[2]。
《养性延命录》由南朝士族陶弘景所著。陶弘景为道教上清派第九代宗师,一生博通经史,著作颇丰。《养性延命录》成书于魏晋南北朝年间,正值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迅速,战火不断的分裂动荡时期,人民生存环境恶劣[3],追求延寿养生的愿望更高。在此时代背景下,嵇康《养生论》、葛洪《抱朴子》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等经典养生学著作先后问世。《养性延命录》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作者陶弘景丰富的养生学理论而成[4]。本书共分两卷、六篇,具体见表1。
表1 《养性延命录》内容
本书最先规范了“五禽戏”的具体练法[5],首次阐述六字诀吐纳法的医疗作用,提出了二十余种基本导引方法,形成较为系统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后世医学家养生思想的源泉之一。
2.1 取材浩繁《养性延命录》取材浩繁,论述精当,陶弘景充分借鉴前人经验,引用《大有经》《小有经》《服气经》《黄庭经》《道德经》[6]等三十余部古籍,也吸取了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7-8],著得此作,本书所载六字诀呼吸吐纳术、“五禽戏”练法等养生思想和锻炼方法,得到了历代医家认可,成为导引术中的经典功法。唐《千金要方》、宋《圣济总录》、明《修龄要旨》等均记载和发挥六字诀呼吸吐纳法,丰富了六字诀的内容[9];唐司马承祯《修真精义杂论》、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对“五禽戏”内容有载录和补充[10],柳宗元《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更是记载“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的诗句,体现了本书对后世的影响[11]。在历史文献上,《养性延命录》为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所重视,独占“杂修摄”部三十二卷一整卷,不与其他道书混杂[12]。南宋《通志》及《宋史》均收录了这部道书。明正统年间,《养性延命录》再次被编入张宇清、邵以正续编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成为历代养生著作的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发展至今,五禽戏和六字诀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的锻炼功法之一,正本清源,有利于导引术现代化研究,促进其科学规范化,对现今人民群众科学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2.2 辑录诸多古代文献《养性延命录》引用医家专书颇丰,陶弘景记述了其中导引术相关的大量原文,如魏晋张湛《养生要集》、《导引经》狼踞、鸱顾、顿踵、叉手、伸足等操练动功,及《老君尹氏内解》一系列导引方法。其中许多历史书籍已无原本留世,《养性延命录》的记载保存了不少汉魏晋时期重要思想资料,使诸多古养生法的内容仍得以窥其原貌,避免湮没。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中医导引术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导引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2.3 记录导引技术《养性延命录》第五篇开篇即记录导引术,包括肢体导引、呼吸吐纳导引、自身按摩导引等。导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强调肢体运动、呼吸吐纳、意念调控[13]的和谐统一,其作用包含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病后康复及养生等[14]。现代研究表明,导引术可用于癌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眼病、亚健康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15-16]。
2.3.1 首次提出五禽戏练法五禽戏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编,华佗死后,其具体练法失传。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是现存最早记载五禽戏的文献,然而陈寿书中仅载有五禽戏的来源和习练效果,并未阐述五禽戏的具体练法。东晋葛洪《抱朴子》对五禽戏也有记述,但不确定是否与陈寿所载一致,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前段所载与陈寿所言基本一致,见表2。
表2 陈寿、陶弘景所载五禽戏前段描述
而后段则详细记载了五禽戏的练法:“虎戏者,四肢距地……缩伸二臂各七也。”填补了其时五禽戏练法的空白,现今能见到的诸多五禽戏版本,如《太上老君养生诀》版、《云笈七签》版、明《赤凤髓》版、当代体育总局版等,在一定程度上均受到陶弘景的影响。
陶弘景的五禽戏动作确有“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之功效,“攀物自悬,伸缩身体”对脊柱有保健作用[16],“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力”对腰腹肌群有锻炼作用。“鹿戏”中的“引项反顾”可锻炼颈部[17]。历代医家多认为,五禽戏与五脏对应[18],虎戏舒肝、鹿戏补肾、熊戏调脾胃、猿戏养心、鸟戏宽肺。五禽戏强度适中,动作舒展,练习过程中强调形、神、意、行的协调配合,经常练习则经络调和,五脏受益[19-23]。
2.3.2 阐述六字诀呼吸吐纳法六字诀是呼吸吐纳法的一种,通过嘘—呵—呼—呬—吹—嘻的练习,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及养生的目的。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最早记载六字诀的操作方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谓吹、呼、唏、呵、嘘、呬……”“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六字诀的锻炼方法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发展中,《养性延命录》首倡“吹、呼、唏、呵、嘘、呬”之呼吸口型,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倡“大呼结合细呼”,对六字诀锻炼方法进一步发挥;唐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将原本的“肝呵、心呼、脾唏、肺嘘、肾呬”改为“肝嘘、心呵、脾呼、肺呬、肾吹”,这一改动延续至今,并成为现在通用版本,并增胆“嘻”之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校注·延年去病笺》载:“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其功尤胜保神丹。”将六字诀与四季养生、五行相生结合;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专门的肢体导引动作,《祛病延年六字诀》载:“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呬气手双擎……三焦客热卧嘻宁。”使六字诀拥有独立的导引法。六字诀发展至今,流传的版本与陶弘景所提的最早版本已经有所不同,从单纯的呼吸吐纳法,逐渐演变成结合五行、四季养生的独特养生之道[24]。六字诀以整体观为基础,以健身为本质,以调心为根本,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调养中[25-28]。
陶弘景认为,形神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提出形神兼修、不可偏废的养生原则,作者又引《道机》所言:“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故不终其寿。”陶弘景注重养形,“形”具则“神”兼修。成书于动荡时期的《养性延命录》,充分吸取《黄帝内经》以来的养生经验,也结合了陶弘景独特的养生实践和理论,使养生理论和体系走向系统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