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题与测评

2023-06-27 16:05李新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命题阅读评价

李新华

摘 要 本文结合2021年和2022年中考非连续性命题一些典型案例,从夯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的独特地位、情境的多元化选择、阅读评价的模式改变及强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写作的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将有助于拓展未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及测评思路。

关键词 非連续性文本 阅读 命题 评价

“阅读素养评价”是国际学生评价(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评价15岁学生参与、应对未来社会挑战所需要的终身学习意愿、策略与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课标”)将PISA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引入课标,不仅丰富了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内涵,而且展现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国际阅读素养评价的发展保持同步的前瞻性。但由于在概念、命题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偏差,近十年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的发展还处于不均衡状态。

一、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的趋势

长期以来,阅读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力。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偏向于“理解和鉴赏”阅读能力考试,已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2009年上海参加PISA的阅读素养测评,非连续性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性文本分量表成绩上差异较大,反映了课改课程内容不均衡的问题。数字化阅读及适应、参与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素养的趋势已经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形成新的挑战。

非连续性文本是PISA阅读素养测试中一个重要文本形式,它丰富了文本样式,弥补阅读命题的短板,突出与“生活”的关联。这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学习的发展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符合国家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和形式”“学习质量”版块中有了明确地回应。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第四学段7-9),在“学业质量”版块中,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呈现学习成果(第四学段7-9)。以上表述都能清晰看到“2022年新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形式、评价有了更进一步地阐述,突出了与“社会价值”与“学科导向价值”,这将是未来中考命题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的不足

然而,近两年全国各省市中考非连续性文本命题,并非是以单纯的非连续性文本样式存在,基本上是“图文”“表文”组合的多文本阅读样式,大多归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非文学类作品阅读”等,少数保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称呼,但还是存在着“文体”知识的考查,停留在低阶思维能力的测试,形势堪忧。从福建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2020)中,“九年级学生在语文内容维度和能力维度上的量尺分数”显示,九年级学生语文内容维度分数来看,非连续性文阅读分数较低(485分),从能力维度分数来看,表达应用分数较低(308分)。可见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命题的研究,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一,概念界定上的模糊。

2011年课标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2022年新课标”保持了以上的表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非连续性文本”出现在“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新闻传媒类”,即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将非连续性文本与网络新文体关联在一起,这充分证实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结与发展。

然而“2011年课标”“2012年新课标”并未就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和样式进行界定。各省市在非连性文本命题中,以外形特征上以“不连续”为区分点,以“图文结合”“多种材料组合”为基本样式,对“较为复杂”并没有明显的解释,这显然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指导与评价是不利的。

“PISA”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位是:与连续性文本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一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由于句子是连续性文本最小单位,所有非连续性文本都由多个列表组成。非连续性文本如列表、表格、图表、画图、目录、索引等。巢宗棋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组织结构、特征,是区别于一般应用性文本的关键。

第二,命题功能定位上的重合。

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大致还是趋同于“实用类阅读”,考查点与“说明文阅读”,甚至与综合性学习的探究类题型考点重合。如2022年四川乐山中考试题:请结合三则材料,探究郎佳子彧作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成功的原因。命题维度基本上停留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层面,虽有“探究”字样,但还是定位于材料内容的考查,缺乏推理的过程,削弱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社会实用价值、学科导向价值等应有的价值。

第三,评价视角上的固化。

非连续性文本的答案设计是从命题者的视角提供答案,规定了得分点,不考虑缺乏思维层次,甚至存在“意对即可”等过度开放的答案,这种结果性评价过于僵化,容易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低阶阅读状态,这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

三、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的策略

1.夯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的独特地位

中考命题,应该让非连续性文本承担应有的价值定位。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外部世界相结合,参与社会,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待未来生活的态度与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应与连续性文本互为补充,相辅相承。PISA阅读素养不同于以往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的界定,而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其阅读素养是否足以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中考命题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在高度关注文本语言形式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文本的认知性阅读而不仅仅是鉴赏性阅读,要关注其社会应用能力的价值取向。

2.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多元化选择

非连续性文本带有极强的生活特征,从生活中找到测试点,阅读材料的情境生活化可加强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实景中进行科学分析,将知识、方法、态度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多元选择还要关注异质材料的选取,可触使学生多向思维的参与和评价。

再有,“简单”“较为复杂”非连续性文本的区分度的把握。“2011年课标”中“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与PISA的素养中提出的“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相匹配,实则体现了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对阅读素养的要求,复杂体现在阅读策略上的变化,指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一在访问和检索层面上,相关信息的数量、排列方式、背景、竞争性信息的多少与强弱等的复杂度;二是整合和解释层面,解释的类型、观点或信息的明确等复杂度;三是反思和评价层面上,反思类型、能否利用外部知识、将读者导向与任务和文本都有关联的因素的明确程度等。这些影响要素,也会促使命题者在阅读材料选择上更多元化。

3.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有效引导

非连续性文本纳入中考阅读命题体系,指向了阅读素养的评价。学生面对不同类型文本,需要自主调整阅读策略,由线性思维,扩充到两维、三维,更多元的阅读策略,调整元认知,并进行自我监控和调整。

阅读评价要关注阅读方法与习惯,这也是体现终身学习和可持性发展的关键节点。长期以来,学生主要积累的是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如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等。浏览的策略和评价的经验相对较少,非连续文本阅读的策略还基本停留在“实用类”阅读的经验中,如筛选信息、解释信息,而在推理、反思、评价方面的策略上偏弱。

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不同,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需要用不同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因此在设题上,除了要保持基础的“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策略之外,还要从给出的证据和信息中得出恰当、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

目前,统编本教材中出现较多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主要是“表格”,出现在课后习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单元的思维导引上。如统编教材八上《苏州园林》“积累拓展”环节中,设计了习题: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不同的园林体系.....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

将抽象的认识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这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运用样式,应引起教学上的关注。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因素,从教材延伸到命题,緊扣教材,引导教学,再延伸至生活。进而与高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的参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新闻传媒类的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续性文本)等学习任务群衔接,形成关键能力。

2022年利用“表格”载体进行命题,并作为命题的突破口,已成为众多省市的首选,这也就意味着非连续性文本真正走进了命题改革的前沿。如2022年湖南长沙中考试卷:

5.某同学根据“杜甫相关文学知识表”作出了一些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梳理创作时间及历史背景后,推测杜甫的创作高峰在安史之乱期间。

B.阅读作者经历后,推测杜甫作品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石壕吏》等。

C.依据标题,结合作者经历,推测出杜甫的诗歌有对战争的控诉、山河的赞美、亲人的思念等。

D.梳理作者经历,发现杜甫一生多在漂泊中追求仕途,其作品也多表现漂泊中的孤独和仕途不顺后的淡泊超然。

这道题设置改变了表格仅作为内容梳理的功能,通过四个选项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筛选信息的同时,将众多信息形成关联,学生根据有效信息进行实证推测、探究,高阶思维认知能力得到了进阶式地发展。

4.加强非连续性文本续阅读与写作的转化

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还要关注非连续性文本的应用。非连续性文本不仅仅是一个技能问题,更是办事风格、思维方式的体现,它有极强的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如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卷:

17.【聚焦现象】观察右图,根据漫画内容,分析漫画反映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话。【小贴士】Nature:科学界公认的高质量科学期刊。

答案示例:漫画中,一条科学信息经多次传递后,成了一则让人啼笑皆非的信息。反映了多次传递中信息与原信息产生偏差的问题。因为人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转述错误、信息丢失、过度解读、断章取义等情况。所以,生活中,无论是阅读信息还是传播信息,我们都应该保持理性的头脑,弄清信息来源,辨别信息真伪。(8分。结合漫画内容提出问题4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4分)

该题从题目设计到答案示例,都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从阅读到写作,给予了“支架”,如题目和答案中都提到了“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办法”,这恰是阅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通过有序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具体的阅读目标,还促使学生去思考文本议论的真实性、作者的观点以及和阅读目标的关联性。这是近年来标准的命题示范样式,值得推广。

5.突破固有的阅读评价模式

中考阅读评价的“工具思维”一直深受诟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改进结果评价,这是一个变革的强烈信号。命题者可以尝试借鉴PISA的结构化评分规则,在评分意见中对各种可能的答案给出具体描述,尽可能地减少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尤其要注意的是,需要从预设学生的回答中确定每一等级的评分指南,而不是由老师拟定标准答案,要体现的是学生的视角和思维水平,对学生的能力作出各个层面的估计。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允许有范围广的、多样的、个性化的回答和不同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培养创造性,这也是对封闭式命题的一个重大挑战。答案评价设计,一方面改变了结果评价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又给出了思维的层级支架,明确了思维能力在高阶阅读的重要性,能更好地引导未来的教与学,促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阅读素养。

非连续性文本命题,还可以在与连续性文本进行组元上创新,创设情境,形成全方位关联,引导阅读策略多样化。当然也要特别注意,多文本材料的同质化、命题情境开放与相对封闭等问题,都会限制命题空间和学生思维发展。

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提出教育将由“学会生存”转向“社会契约”。终身学习、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必将成为教育的根本方向。因此,在立足素养导向命题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凸显非连续性文本的社会功能价值,用非连续性文本命题与测评变革,促成教学评一致,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命题阅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