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烨凡 郑佳新
【摘 要】
郑佳新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是以肝肾亏虚为本,气血不荣而痛,外伤及感受风寒湿等邪气为标,气血不通而痛。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灵活配合运用针刺夹脊穴后配合手法复位等综合疗法,对缓解患者疼痛具有很好疗效。通过跟师学习、查阅文献及相关书籍等方式,总结郑佳新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后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夹脊穴;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6-0057-04
Professor Zheng Jia-xin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Use of Acupuncture and Sp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I Yefan ZHENG Jiaxin*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36,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Zheng Jiaxin combined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linical practice, believes that the caus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s based on liver and kidney deficiency, pain due to lack of qi and blood, trauma and feeling of wind and cold and wet and other evil qi as the standard, qi and blood are not clear and painful.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lexibl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acupuncture and spinal acupuncture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prehensive a variety of therapi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has a good effect on alleviating patient pain. Through learning from teachers, consulting literature and related books, professor Zheng Jiaxin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as summarized, and a case was attached to prove it.
Key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cupuncture; Spinal Acupuncture; Manual Reduc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lun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退变或者突出,并伴随着纤维环的断裂,髓核的脱落,对周围的神经根与马尾神经产生一定的刺激和压迫,导致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腰部的创伤以及长期慢性劳损是LDH发生的常见诱因,此病已经成为骨科、针灸科常见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以腰部、腰臀部、腰腿部的疼痛为主,并向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发作期间患者常因剧烈疼痛而坐立难安,患者的日常活动受到限制,患者的劳动能力出现下降甚至丧失,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导致残障,为人体健康及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威胁[1]。近年来,时代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分工以及工作模式都相继发生转变,伏案办公的人群日益增多,LDH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2]。临床中LDH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手术治疗,另一种为保守治疗[3],手术治疗对患者的适应症有严格的要求,手术过程复杂,容易复发,并且对患者创伤性大,对腹后壁血管、输尿管等可能造成损伤,具有一定的风险[4],并且医疗费用昂贵,导致患者接受度低。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首选保守治疗。现代研究[5]表明,西医的保守疗法,主要以消炎镇痛类药物为主,虽然短期治疗效果显著,但长期来看,其療效并不理想,而且有很大的依赖和副作用,因此,患者的接受程度有所降低。近些年随着中医学在该病治疗中的不断的发展与应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优势逐渐彰显。中医药疗法治疗LDH对患者创伤性小,起效较快,副作用相对较少[6]。
目前,尽管LDH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单用一种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效果更为明显。通过临床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郑佳新教授采用针刺夹脊穴联合手法复位的方法治疗LDH,疗效显著。于是笔者通过跟师学习、查阅文献及相关书籍等方式,总结出郑师治疗LDH的临床经验,分享如下。
1 LDH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没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疾病的病名记载,多将其归为“腰腿痛”“痹证”“腰痛”等疾病范畴。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载有“腰为肾之府”,论述了腰部转动不利与肾脏亏虚密切相关,《灵枢·百病始生》中亦载道:“虚邪之中人也……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同样强调了肾脏亏虚对腰痛病的影响。《医林绳墨·卷四·腰痛》中写到“大抵腰痛之症,因于劳损而肾虚者甚多”更加验证肾虚与腰痛关系十分密切。《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中更是指出,腰痛以肾虚为根本的原因,风寒之邪、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等皆为其标。郑佳新教授认为此病病症错综复杂,证候之间纵横交错,肝肾亏虚、风邪、寒邪、湿邪、热邪、闪挫、瘀血、气滞、痰饮等均可导致腰痛。《素问·宣明五气》言“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肉”,其外在表现于骨、筋、肉之中,肾主骨主藏精,支撑骨骼及其运动,肝主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的生长及运动,肾、肝、脾的脏腑功能虚弱,以致骨骼痿软、肌肉疲惫无力,进而导致腰部疼痛、乏力等症状。郑佳新教授指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或因跌扑闪挫,或因腰部负荷过大,导致肢体经络受损,经脉气血瘀滞不行;或因感受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等,使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当代人以酒为浆,不知节度,恣情纵欲,常致精气外泄;多饮寒凉之物,以致损伤脾胃、肝肾之气;久坐、长期坐姿不当、长途行驶、腰部伸屈频繁等造成腰部慢性劳损,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人体正气受损,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等邪气趁虚而入,造成本病本虚标实之象[7]。
2 针刺腰部夹脊穴治疗LDH的相关机理分析
2.1 夹脊穴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的联系 夹脊穴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刺疟》中载:“十二疟者……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篇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数脊椎侠脊。”最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中,明确的提出了夹脊穴位置,曰:“华佗治霍乱已死……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穴中。”脊柱区的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左右两侧共34个穴位。夹脊穴处在脊柱两侧旁开半寸之处,在内夹督脉而行,在外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邻,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夹脊柱而循行[8],所以夹脊穴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最为相关。《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之下……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由此可见,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在走行中是有同行或相通之处的,督脉的络脉可深入脊柱两旁,并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贯通[9]。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在人体的后背循行,而且督脉之别和足太阳膀胱经都夹脊柱而行,二者有交通连贯的关系,且都与背部区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夹脊穴恰好处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重叠的功能带,可以将夹脊穴归属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中[10],由于所处位置十分重要,夹脊穴也因此成为沟通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重要枢纽之一,在夹脊穴处施针,可起到同时调节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疗效。《难经》曰:“督脉者,……阳脉之海也。”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全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其经脉在背部及头面处循行,背部与头面部皆为人体的阳气循行之处,亦为人体阴经与阳经交汇之处,故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联系密切,而夹脊穴作为沟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重要枢纽,则因此成为体内的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联通的穴位点,针刺夹脊穴可平衡全身之阴阳,通调五脏六腑之气血[11]。
2.2 腰部夹脊穴治疗LDH的机理研究 腰部的血管、神经、肌肉与筋膜等组织走行与分布复杂,在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0.5寸、0.3寸处分别进针时,进针层次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背阔肌、下后锯肌、腰背筋膜浅层、骸棘肌、椎骨椎板骨膜。穴区的深层神经、血管通过的骨纤维孔、骨纤维管、裂隙等大多很细小,周围的结构虽然坚韧,但是弹性常常不足,而且腰部的活动范围很大,灵活性也很强,所以在病理状态下,这些孔道会发生变形,甚至变窄,从而压迫周围的血管以及神经,引起腰腿部的疼痛。针刺治疗可选择单一的位置,也可以选择多个部位联合针刺,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处的血管和神经非常丰富,有脊神经后支通过,在此处施针可以刺激脊神经的后支内侧支或其主干,从而调整脊柱深部肌肉和筋膜,进而可以缓解或解除神经的压迫状态,达到减轻腰部及臀部疼痛的效果;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处,脊神经后内侧和伴行血管在椎板的表面走行,针刺此处可以减轻脊柱深层肌肉的痉挛状态,并且刺激周围的神经引起支配区域的相关肌肉使其得到松解,使脊柱小关节恢复到正常的位置上,恢复两侧牵拉平衡,进而使疼痛减轻;在腰椎棘突下旁开0.3寸处,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终末支及其伴行的血管从骶棘肌以及胸腰筋膜裂隙深層穿过,针刺此处可以直接刺激脊神经后内侧支浅支,使腰部疼痛减轻[12]。综上所述,针灸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放松肌肉,恢复正常的脊柱解剖结构,减少肌肉对周围神经的压迫。针灸可以起到改善脊神经后支和分支肌肉、筋膜、骨骼的状态的作用,同时也能通过针灸刺激夹脊穴,改变周围组织的微环境,增加或减少组织液、免疫复合物和炎症介质,通过全身的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器官、组织的镇痛、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
3 配合手法复位治疗LDH
3.1 手法复位介绍 LDH主要是因为腰椎髓核突出导致的神经根发炎,大多数患者伴有腰椎的侧弯或者后凸的畸形。郑佳新教授在LDH的治疗中,通常在针刺腰部夹脊穴以后,再配合推拿手法进行复位,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易筋经》的启发,总结出了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在腰部针刺夹脊穴后,先放松绷紧的腰肌。病人取侧卧位,位于上方的腿屈髋屈膝,位于下方的腿自然伸展,手臂斜向上抬高至头后,头部最大限度转向背侧。医者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扶住患者手臂内侧,另一手臂抵于患者髂骨处。双手同时向反方向用力,协同扳动腰椎,听到“咔哒”声表示复位成功。
通过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将病变的腰椎拔伸,充分打开病变部位的肌肉、关节,在一定的负压下,将突出的髓核移位或者缩回,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以达到治疗LDH的目的[13]。
3.2 易筋经与LDH的关系 《易筋经》是天竺僧人达摩所创,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功法。“易”意为变化、变通、变换,“筋”有筋膜、筋骨之意,“经”则指方法、规范等。“易筋经”是一种通过牵拉与伸展肢体、拔骨抑筋以调节经络与脏腑、锻炼肢体筋骨、使人体强壮健康的锻炼方法[14]。
医家在论述椎间盘突出的机理时,“筋骨理论”常常作为理论之一,通常认为“筋”是指软组织如筋膜、韧带、肌肉等,而“骨”是指椎间盘、椎体等。《灵枢·经脉》有云:“骨为干,筋为刚。”《素问·痿论》中也有云:“宗筋束骨而利机关。”可见,筋与骨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它对保持腰椎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保持腰椎的运动和日常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肌肉和骨骼的力量失衡,就会导致筋骨的健康受损,肌肉痉挛、筋膜粘连等局部的软组织张力增高,从而出现腰部的疼痛[15]。筋骨具有的驱动与固定力量,可以通过“易筋经”这种导引功法来锻炼提高,加强人体的正气,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易筋经有“抻筋拔骨,肢体舒展”的特点,易筋经中的多数动作较大范围的牵拉与舒展肢体,不论躯干还是上肢、下肢均可多方位、多维度地屈曲、外展、内旋、舒张、扭转等,使关节与骨骼尽可能多地得到活动,通过牵拉腰部的筋膜与大大小小的肌肉群,可使腰部的肌肉、关节、筋经得到放松,加快腰部的血液循环,加强腰部的肌肉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脊柱的稳定性,达到舒筋活血、化瘀止痛、解除疲劳的疗效,缓解LDH导致的疼痛等症状。
4 验案举隅
宋某,女,50岁,2020年3月16日初诊。主诉:腰骶部疼痛,牵及左侧下肢疼痛,伴活动受限3天。患者5天前因搬重物时用力不当,不慎扭伤腰部,出现后腰骶部轻度针刺样疼痛,休息后症状缓解,故患者未予重视。三日前以上症状加重,腰骶部针刺样疼痛,疼痛感向左侧下肢放射,疼痛从腰部沿左臀放射至腘窝上部,同时腰部活动受限。患者自行服用布洛芬胶囊,静卧热敷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于骨科就诊,行腰椎间盘CT平扫检查,结果示:L4~L5、L5~S1腰椎间盘突出。现症见患者腰骶部刺痛明显,痛处固定不移,伴活动受限,不耐久坐、久站,神志清,精神一般,纳少,腰部疼痛致睡眠质量差,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细涩。专科检查:L4~L5左侧横突压痛(+),左侧髂后上嵴压痛(+),左侧梨状肌压痛(+),直腿抬高试验45°(+),腰部左旋运动受限,腰椎前屈受限。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为腰痛,辨证属气滞血瘀型。具体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医者沿腰椎选取腰部夹脊穴,针刺夹脊穴,以局部酸麻胀痛为度。针刺后立即配合手法复位,嘱患者取侧卧位,位于上方的腿屈髋屈膝,位于下方的腿自然伸展,手臂斜向上抬高至头后,头部最大限度转向背侧。医者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扶住患者手臂内侧,另一手臂抵于患者髂骨处,双手同时向反方向用力,协同扳动腰椎,听到“咔哒”声后结束治疗。首次治疗后患者腰部疼痛可明显缓解,继首次治疗后,连续每日治疗一次,经此治疗三天后基本痊愈。
按:此案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平素体弱,加之久坐,腰部慢性劳损,腰骶部肌肉无力,因外伤闪挫,导致气血瘀阻,腰部有瘀血凝聚,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此案患者主要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腰部气血不通而痛。故见腰骶部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其舌红苔薄白,脉细涩。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为腰痛,气滞血瘀型,治法当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为主。中医学认为,正气的不足、损伤筋骨甚或气滞血瘀等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不通而导致腰痛痹证,腰痛与脊柱、经络有较为广泛的联系,治疗腰痛时,辨证多属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针刺腰部夹脊穴可以起到疏通腰背处经脉气血的作用,可放松腰部痉挛的肌肉,减轻压迫状态,从而有利于缓解腰部疼痛。针刺夹脊穴后,瘀滞于腰部的气血畅通,痉挛的肌肉得到松解。此时配合手法复位,及时调整脊柱力学环境,使错位小关节复原,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减轻腰部的疼痛。
5 小结
LDH是由于神经根受周围软组织影响,导致神经根受刺激充血水肿、粘连,进而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中医学将LDH归属于“腰腿痛”“腰痛”“痹证”等范畴。可由肝肾亏虚或者外伤、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导致腰部周围的经筋失于濡养,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因此,解除引起气血瘀阻、运行不畅的因素,使其气血通畅下行则为治疗的关键。针灸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脊柱病具有较大优势,针灸能够刺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的经络,减少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从而松弛肌肉,缓解肌肉痉挛。穴位刺激能够加强肌肉的力量,能够促进椎间盘突出部位回纳[16]。通过施针,可以舒缓痉挛的肌肉,此时再配合手法复位,恢复错位的小关节,并适时地调整脊柱力学环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郑佳新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通过对LDH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地探讨,并结合腰椎病本身的临床特点,归纳出以针刺联合手法复位的对症处理方法,多种中医治疗手段灵活运用,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以达到减轻病人临床症状的目的。仅以此文浅析郑佳新教授在LDH中的治疗经验,以期为同道治疗此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18-223.
[2]杨得光,李培真,何光远.“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简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4):598-601.
[3]苏毅,朱俊琛,马幸福,等.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1):44-47.
[4]任剑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1):73-75.
[5]马亮.针刺腰夹脊穴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功能[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1):94-97.
[6]王秀艳,于希军.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0):1132-1136.
[7]曹盼举,于海洋,张晓刚,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1):1999-2002.
[8]孙伊平,张娇娇,李婷,等.夹脊穴研究进展概述[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5):1092-1094.
[9]仉会玉,秦晓光,雒明栋.华佗夹脊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0,48(1):67-71.
[10]谭奇纹.论华佗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J].中医药信息,2004(2):6-7.
[11]张鸥,李燕.夹脊穴与脊髓神经节段支配及其经络脏腑效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9):701-702.
[12]姜永霞,程博,蒋松鹤,等.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12,32(2):139-142.
[13]张震,林晓生,王宏波,等.李济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基礎医学杂志,2019,25(5):689-691.
[14]孔亚敏,严隽陶,史智君.健身气功易筋经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2):133-136.
[15]夏天,梁栋,唐宏亮,等.壮医经筋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3146-3150.
[16]魏向阳.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GF-β1、PGE2、IL-6水平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8,33(5):907-910.
(收稿日期:2022-07-05 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