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阳
人文行走也是读书之旅,人类世界的精神之旅,追寻春意的生命之旅。
春天到了,我们人文行走……
——题 记
春天到了,每个人都盼望出去走走。在学校的人更是如此。春风中,我庆幸自己一直在追求做一个人类精神世界的春行者。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成为生命的旅行家、探险者,不断超越现实,寻求自由。所以,一个好的母语老师无论如何应把“做一个母语世界的旅行家”作为目标。贯穿人文之魂,“旅行”式的阅读,行走,以言会义,以文会友,和学生一起不断丰富生命中的精神地理,领略品读人类无穷尽的心灵风光,慢慢清楚每一段人类精神里程的意义,你自然就有感受力、鉴赏力,更有了胸襟与怀抱。
有人惊讶,我做的人文讲坛为什么要构置中西文学、文化并行的宏大结构,长达100 讲的规模,每一轮五年的教学历程?——其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带领学生在人生的黄金岁月里,走进人类文明的历程,一起在人生的春天进行精神世界的旅行探险,这个博大与“漫长”是需要的。错过这个黄金岁月,错过这个人生中最有可塑性、最具探究活力的春天,他的精神世界可能就失去了更广阔更高远的可能,可能很难在以后的岁月艰难中找寻春天的记忆——而没有春天可资盼望的人生还叫人生吗?
当然,如此宏大的教学规模和打破“文史地哲”学科壁垒的构想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其实个人的才力总是有限,但胸怀和眼界一定不可狭窄。这百讲的进程,我始终在“旅行”式地阅读、学习,我始终伴随一批批学子在青春的岁月里徜徉交流,在人类的春意追寻中婉转回环。我们个人可以岁月老去,但春意却可以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中永驻。而如果我们的教育经历与人类的精神探索之旅同步,我们每次就都会有驰骋天地、穿越千年的思考维度与精神畅快。那真是一次次奇妙的春行。——我不由想起孔子所向往的春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行走,何乐而不为呢?
眼前这次旅程是1991 年讲坛建立后的第七个文明历程之旅了。但像这30 年间的每一轮一样,这也是一次全新的、满含惊喜发现的历程。它起于3 年前的9 月,我们从《诗经》,从《古希腊神话》起步,推进到公元13 世纪,西方中世纪、东方蒙元帝国时期。
我们时时面临知识的陈旧与思维的壁垒。比如我们讲《〈赵氏孤儿〉——蒙元统治与文人诗、散曲》,对蒙古帝国统治的重新认识,对元朝文人画兴起的新发现,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完全陌生……每一个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每次备课的历程,也就是大量的阅读与讨教的历程,和几个助教的交流讨论,与学生们的争论与思考,让我发现一个个新奇与惊喜!助教小陈给我带来他硕士论文中关于元朝隐士戴表元对赵孟頫题诗的评价,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去看赵孟頫的心态;助教小毛带来西安碑林赵孟頫书法拓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赵体”的风采;助教小万在讲座后查阅“上帝之鞭”的来历,告诉我东方民族主义者怎么故意夸大了西人对蒙古的畏惧;助教小郑针对社会上有的人认为的战争屠杀对地球人口平衡的意义,查阅相关信息与图表,引发大家的思考……而学生的发现、创见也时时让人惊喜:有学生发现传统意义上羸弱不堪的南宋面对蒙元的入侵足足坚持了半个世纪;有学生发现《窦娥冤》《救风尘》这些看似遥远的杂剧在课堂表演中,仍然感天动地或让人赞叹不已……也许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你更能时时发现坚守教育本质的意义,更能感受教育者在母语的世界、人类精神的世界旅行探险的其乐融融。
伴随着这场浩荡而又愉悦的精神春旅,我们也时时迈出书斋,走进广阔的生活,开展一次次真正的“春天之旅”。
伴随《论语》的学习,我们走进文庙,抚摸大成殿墙壁上雕刻的儒家经典;伴随唐宋文学,我们走进杭州,体验山水间的唐诗宋韵;伴随宋元文学,我们走访湖州南浔,感受苏轼、赵孟頫等文人雅士的取舍进退……我们寻访先贤留下的遗迹,睹物思人,与先贤印心。我们观览古物,以物印书,以物引思,载读载行。我们享受观影、看戏、看美展的愉悦,评说古今,畅论天下,点评人物,更不断找寻生命的春意……
可以说,人文行走也是读书之旅,人类世界的精神之旅,追寻春意的生命之旅——读天地间的无字书,探古今时空间的浩然气,品生命岁月间的大仁爱!“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我们在行走中发现自我,构建自我的新世界,也实践“知行合一”的理想——所谓行走,就是以身证道。
我思故我在,我行故我在。
——做一个人类精神世界的春行者,春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