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和家庭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后延时服务上.结合当前解决家长“三点半问题”,学校要做出积极的配合服务,使学生在良好的后勤保障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学生逐步强化综合认知提供实践服务.教师要融合新课改育人目标,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搭建有利平台,创设多元环境,强化家校育人成效.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参考素材,共同為解决延时服务,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献计献策.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问题及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02-0061-03
小学学校要遵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课后延时服务形式,优化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为学生科学合理利用课后延时时间,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搭建有力平台,帮助学生及家长解决实际问题.
1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作用
1.1 有利于创新育人环境
科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对于创新小学教育教学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要结合双减政策背景,科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帮助学生强化校本作业完成情况,提升学生实践学习能力,促使课后延时服务成为小学生抓住机会,珍惜时间的训练途径,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成效.课后延时服务要注重开展多样性引导,科学渗透多元化内容,帮助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提升实践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开展学习与拓展活动做好铺垫工作.
1.2 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历练,也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在生活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能力上给予学生辅助,使小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全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教师要根据双减政策背景,科学开展多元性作业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校本作业完成环节中,提升整体学习技能,强化学科探究动力,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双减战役”打响后,教师要改变传统题海战术的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挖掘自身潜能,彰显自主学习作用,为学生在有效的课后服务时间内,创设优良的自我提升平台,促使学生的整体学习技能得到历练提升,为学生多元化开展答疑解惑活动提供教育支撑,从而增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1.3 有利于完善育人过程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练能力、拓视野、养习惯的关键期,教师要结合育人目标,合理创设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逐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融合双减育人目标任务,合理创设多元化课后延时服务路径,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提升合作能力,遵守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课后延时服务是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和家长最大的支持,为学生和家长解决生活与教育两个方面的实际问题,全面凸显我国教育领域的育人决心,展现教育教学战略实施的优势作用,提高小学生整体学习质量与水平.
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现存问题
2.1 师生负担增加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负担.首先,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工作任务相对繁重.在当前课后延时服务中,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给予学生应有的服务,使得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大大缩减了教师的教研时间和休息时间,导致教师在结束课后延时服务任务后,身心疲惫,不利于教师舒展情绪,提升工作质量.其次,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增加了学业负担,使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导致延时服务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教育部在提出课后延时服务理念时,致力于拓展延时服务内容在作业、体育、艺术、娱乐、德育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将课后延时服务变成了集体教学活动,使得课后延时服务的概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曲解,使得学生的课后延时服务压力较大,难以提升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效,降低了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育人作用,不利于学生全面性、多元化发展.
2.2 活动内容单一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主要内容是教师监督学生完成作业.这种单一的活动内容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长期被动性、监督性的管理模式中,存在叛逆厌烦的情绪,使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拓展综合能力的道路上遇到阻碍.教师不能结合减负体制理念,合理设计作业内容,使得学生的作业书写压力较大,难以开展高质量的探索实践活动,进而降低了整体学习技能,也降低了多元学习质量.
2.3 政策认知偏差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学校要对课后延时服务的具体政策进行研读,了解政策指导方向,明确开展多元化教学辅助活动,使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后延时政策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提升课后延时服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但是,在实际的课后延时服务中,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政策的认知都存在偏差,不能充分认识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育人作用.
3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减轻师生负担
小学学校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时,要通过拓展创新,通过不断实践摸索获得延时服务经验,提升延时服务质量与水平.首先,要注重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中,学校要通过统筹管理,优化整合,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使小学阶段延时服务取得良好成效,达到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目的,为教师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保障,搭建有利平台.比如,学校方面要通过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开展校外人员进校园活动,共同为课后延时服务提供助力,有效缓解本校教师工作压力.学校可以返聘退休教师担任课后延时服务监督教师,结合学校教师职务内容合理制定管理机制,有效提升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帮助学校减轻师资压力.另外,学校可以招募社会志愿者,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其次,贯彻落实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内容,提升学生综合发展成效,降低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压力,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结合校本内容合理制定丰富多样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保证学生在多元化教学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强化实践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开展拓展活动做好铺垫.
3.2 丰富服务内容
双减政策背景下,科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对于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科学开展创新性、多样性教学指导活動,为逐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强化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在课后延时活动内容中,教师要结合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活动内容,拓展学生认知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教师要结合课程体系科学创设艺术类、体育类、劳动类、德育类、益智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学习技能,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水平,优化探索学习兴趣,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带领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户外健身、户外拓展等游戏活动,借助“勤劳的小蜜蜂”“我是小小演说家”“体育足球游戏”等活动,带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3.3 加强政策认知
教师对政策的认知偏差,会导致课后延时服务效果不明显,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一部分教师对具体教学任务不明,导致教师沦为学生的保姆,不利于体现教师政策执行能力;家长对政策认知偏差,直接造成课后延时服务形同虚设,使学校开展的多样性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无法落实到位,不能全面提升小学生兴趣爱好,减轻学业压力,难以渗透减负提质的育人理念,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学生对课后延时服务的认知偏差,会造成学生整体学习兴趣不足,思想压力相对较大,难以结合自身缺点进行拓展提升,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因此,教师、家长、学生要对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全面提升理解能力,贯彻落实政策要求.
总而言之,教师、家长、学生要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践行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提质的育人理念,积极开展多样性教学、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逐步增强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要充分凸显学校的育人宗旨,提升育人成效;科学提升学生实践学习技能,强化综合学习思想;解决家长实际育人问题,提升家长育人觉悟.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要切实解决学校、家庭的共育难题,拉近教师、家长、学生的联动关系,增强整体育人成效,彰显小学双减政策的价值与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富裕.成都市小学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21.
[2] 龚俊红.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2):3-5.
[3] 王艳,李成彬.在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中推行“小先生制”的可行性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21):17-20.
[4] 李名,王玉雯.新课标背景下的郑州市小学便民服务研究——以午餐配送、课后延时服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108-110.
[5] 陈之腾.用“心”续航责任 上海落细落好落实小学校内课后延时服务[J].上海教育,2019(09):52-53.
[责任编辑:李 璟]
收稿日期:2022-10-15
作者简介:李艳(1977.3-),女,福建省邵武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延时服务有效教学方式研究” 项目编号:JSZJ21156 (福建教育学院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