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东方 林芳滨
编者按:“案例研析”栏目总第50~53期活动研讨中,来自全国的体育教师在北京体育大学张凯教授团队的主持,以及潘建芬教授、高嵘教授等特邀嘉宾的引导下,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享等方式,与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就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季前学习准备、季中比赛设置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案例研析”总第54期话题研讨中,大家就运动教育模式最后的决赛、颁奖和庆祝阶段展开研讨。本期研讨以此前展示过的北京一六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十一中学、青岛市第七中学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就如何安排终级赛事和庆祝活动才能够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与价值展开研讨。通过此次研讨,让广大一线教师对在开展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如何安排终级赛事和庆祝活动才能实现运动教育模式的育人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运动教育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创设真实的比赛场景为教学主线,以“运动季”代替教学单元,让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体验真实的运动情境[1]。在“运动季”中,比赛是运动季进行的主线,决赛与庆祝仪式是运动季的高潮和结尾。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人的课堂表现与比赛参与情况,还应支持学生建立长期的小组合作关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比赛、庆祝等活动[2]。在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激励与庆祝仪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日常学习、常规比赛以及决赛中的积极性。
一、运动教育模式中的激励
在以“运动季”为教学单元的运动教育模式中,激励具有多种形式与层面,其范围也能覆盖到所有教学环节。由于运动教育模式以比赛为主线,因此激励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赛事当中,在日常練习中也能够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技术与战术,形成热爱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具体来说,激励类型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平时激励与竞赛激励。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1.物质激励
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体育素养的肯定,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在日常练习与常规比赛中,物质激励的形式可以相对简单,却需要巧思,如制作奖状、有纪念意义的小奖品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来设计队徽,并制作成贴纸或者印章,以作为物质激励发放给学生。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设置相应的奖项,如进步奖、合作奖、文明奖、模范奖、优秀奖等,并且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此类激励。
决赛激励应当更有分量。由于运动教育模式以比赛为主线,决赛奖品也应当从竞赛的角度出发。如,体育教师可以发放专业的运动器材、运动装备等作为物质激励,这是从竞赛专业性层面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在颁发奖项时,还可以使用奖牌或是奖杯替代奖状,进而增强决赛激励的仪式感。
物质激励的资金来源应做到多样化。如果使用奖状、贴纸等相对简单的激励形式,可以使用班费,但前提是需要覆盖全体学生。由于用来彰显决赛重要意义的物质激励对运动教育模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这种激励可能无法惠及所有学生,所以需要学校层面提供资金,为运动教育模式的顺利进行提供资金保障。
2.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鼓励。体育教师是运动教育模式的主动参与者,不仅应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还应该通过组织各类比赛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在以竞赛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学生渴望通过获得胜利来展现自我的能力和价值,体育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支持与帮助学生达成自己的学习期望。
精神激励的关键是要做到形式与情境相匹配。如,在足球比赛中,体育教师应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对于处在比赛困境中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号召其他学生为其加油打气,让学生能够稳住心态,不轻言放弃,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力;对于取得好成绩的团队,可以让其分享成功经验,让学生体会到分享和表达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平时激励与竞赛激励
1.平时激励
平时激励是在比赛周期之外所开展的激励活动。平时激励的对象不是学生的比赛表现,而是以学生的课堂整体表现为依据,具体包括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两部分。对于课堂表现来说,体育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对于运动技术、战术的掌握情况之外,还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如出勤率、迟到情况等。针对课后作业的部分,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并进行成绩评定。
平时激励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激励,还可以采用自我激励、同伴激励等形式。自我激励是通过体育教师为学生提供持续、准确的反馈,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能力,支持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体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伴激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朋辈效应,鼓励学生欣赏彼此的优点与长处,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当同学遇到困境与难题,愿意伸出援手,在同学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2.竞赛激励
运动教育模式的关注重点是学生的比赛表现,体育教师应根据比赛表现的水平高低与参与程度划分奖励的等级。竞赛激励还应考虑学生在比赛中展现出的体育精神、道德与意志,如将学生是否拥有体育精神,能否做到公平竞技,是否尊重对手、裁判与规则等也作为激励依据。这需要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训练比赛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与培养,避免出现只追求成绩和技能而忽视学生道德发展的问题。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竞赛激励需要兼顾个人与集体。个人激励注重体育技战术的掌握以及在体育运动中的流畅性与熟练程度。集体激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成绩评定方式,将团体的配合与协调,及其展现出的合作力与整体能力等作为评判的重要标准,从而将个人表现与小组成绩紧密相连,以促进集体中的每个个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集体奖励还需要注意集体中个体的不同个性与喜好,除了给予集体成员同样的奖品,还可以为每个成员提供选择自己心仪奖品的机会,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
二、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庆祝仪式
体育赛事大都安排有完整且隆重的庆祝仪式,运动教育模式为了给学生带来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也将庆祝活动列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庆祝仪式位于“运动季”的末尾,承载着对学生整个赛季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总结的重要意义。庆祝仪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热烈氛围,升华其在常规比赛与决赛中获得的自我价值与成就感,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3]。因此,有必要对整个庆祝仪式进行精心设计,以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育人作用,保证整个“运动季”的完美结束。
(一)庆祝活动的准备
庆祝仪式的筹备工作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充分發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打造为学生而办、受学生喜爱的庆祝仪式。体育教师需要提前布置好场地,购买彩带、气球等装饰物与奖品,设置礼品角,营造更加热烈的庆祝氛围。应事先设立形式丰富的奖项体系,如冠亚季军、最佳团体奖、优秀个人奖、优秀裁判奖等,尽可能扩大获奖群体的范围。还应精心准备记录整个“运动季”的相册与视频,用于在庆祝仪式上进行播放。还可以提前邀请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参加庆祝仪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见证,扩大庆祝仪式的影响范围。还需要安排庆祝仪式的拍照、录像等工作,为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二)庆祝仪式的设计
庆祝仪式的顺利进行是整个“运动季”能够圆满结束的重要条件,针对庆祝仪式需要进行完整的设计(表1)。
由于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季”持续时间长,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把握好激励的标准与范围,防止不当激励伤害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机,又要合理安排激励的形式与层级,避免激励与当下教学情境无法有效衔接,乃至学生无法获得与当下学习结果相匹配的成就感。庆祝活动作为一个运动季的高潮与结尾,切忌敷衍草率,体育教师需要为庆祝仪式做好详细规划与充分准备。庆祝仪式既是终点也是起点,不仅是对当前赛季的全面总结和完美收官,还能激励学生目标明确且充满信心和希望地开启下一个赛季。因此,运动教育模式要应正确发挥激励与庆祝仪式的作用,不断优化学生的运动体验,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与习惯。
参考文献:
[1]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5(3):92-94.
[2]李彦彤.西登托普运动教育模式理论渊源及实践特征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2.
[3]陈雪.运动教育模式在初中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